油價上漲,地球加速暖化,政府剛宣布支持太陽能工業。
筆者的公司于10年前開始轉注太陽能產品的發展。其實10年前有興趣于太陽能并開始行動的個人及公司并不少。但是能堅持下來的卻不多。目前本地經營太陽能產品的公司超過五年的有四家,超過八年的有三家。跨國公司如英國石油、日本夏普、三菱、荷蘭殼牌(現已把全球硅晶太陽能業務轉賣給Solar World),西門子等在多年前已在本地設立太陽能部門,主要當成區域業務中心,并沒設廠。那些能堅持至今的本地公司主要還得依靠其他產品的銷售才能取得收支平衡,我公司也不例外,早報記者陳穎佳11月4日《追逐太陽》文中所反映的確屬實。
國大建筑系教授曾在政府組屋進行過有系統的太陽能發電測試。新加坡理工學院在多年前就開始舉辦中學太陽能驅動模型車競賽。
為何遲遲不發展太陽能工業?
從經濟角度來看,過去10年太陽能工業在全球市場每年增長達35%以上。石油化工、生物醫藥、電子資訊、紡織、食品等沒有一種行業有此優異表現,地處太陽能最豐富熱帶區域的新加坡為何遲遲不發展太陽能工業?
2003年南洋理工大學一組商科碩士班學生以此為畢業專題進行研究,他們拜訪了多個政府部門及業內人士收集資料。結論里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本地發電廠產能超額,只須50%操作就足以應付全國市場的電力需求。從供求來衡量,無須發展其他能源,且發電廠皆屬國營或政聯公司所有。
新加坡德國中心過去主辦過多次活動,安排德國太陽能業界人士到此參與研討會,與本地同行進行交流。受邀官方代表多次表明會支持太陽能工業在新加坡的發展,直到環境部長換人仍無下文,本地及外國業者,科研人士等開始感到心灰意冷。
2005年10月雅國部長首次在德商主辦的研討會上透露經濟發展局準備把新加坡發展為太陽能的生產與研發中心。
國際局勢的改變,經濟發展局高層代表終于在2006年10月德新再生能源研討會上作出令人雀躍宣布,政府已決定發展太陽能工業,將會有多種措施陸續公布。這些措施包括吸引國際著名廠家來新投資,鼓勵本地建筑商采用環保設計,如太陽能發電等。
德國公司作出迅速反應
在很短時間內德國公司開始作出迅速反應,設立了多家公司,包括太陽能板生產商及太陽能發電系統所需電子控制產品與配件供應商,歐洲最大再生能源公司Conergy及最近宣布的挪威REC等。
本地與德國合資的SEP也開始用晶圓廠廢料生產太陽能電池外銷德國。印度一家公司在大士工業區設廠,以進口光伏電池生產成光伏電池組件(俗稱太陽能板),目標是國際市場。還有一兩間本地企業也準備以進口光伏電池加工成組裝板。
較令人矚目的是上市公司均富宣布投資1億生產薄膜型太陽能板,唯不見中國公司到此設立據點。中國有多家著名太陽能公司已在這一兩年內陸續在美國上市。多年前我已鼓勵他們來新設點,可惜大氣候對他們沒吸引力。反而是淡馬錫控股到中國投資于保定英利太陽能公司。
隨著政府的支持并引進外國大型企業到我國發展,各院校從小學到大學,公共機構、私人發展商,甚至個人都突然間對太陽能感興趣,紛紛探討在學校設立太陽能學習角落,屋頂裝太陽能板等。
其實過去多年來,每年都有來自初院、南大、國大及理工學院學生到我們公司尋求協助進行太陽能專題作業,公司都盡力提供免費咨詢,雖然并不一定有生意做。
一窩蜂響應出現的問題
由于從不受重視到熱門項目的過渡時間極短,因此出現了一些問題,其中較顯著的有:
一、缺乏一般認識,常把光伏組件(俗稱太陽能板)與太陽能集熱器混為一談。前者把光能轉化成電能,后者吸收太陽熱能,用來生產熱水,甚至推動渦輪發電。從一般人到專業人士都有此不正確觀念,分不清兩種不同的太陽能。
二、以為太陽能源是免費的,取之不盡,裝上太陽能發電系統將節省大量金錢,殊不知安裝系統的成本在新加坡是無法取回的。記者訪談時我已列出成本的計算,仍有好多人半信半疑。
三、缺乏有經驗技術人員及太陽能系統設計者。新加坡理工學院前年尾才發信要求業者提供意見,以便設計適合課程,義安及其他理工學院也開始籌備類似科目。市場上大部分建筑師與機電顧問公司包括政府部門工程師都缺乏有關太陽能系統的專業知識與實際經驗。他們對這類系統常有不切實際的想法與要求,常與電力網相提并論,并斤斤計較成本效益。
本人曾受邀到樟宜醫院、學校、環境部總部大廈等提供咨詢意見,探討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可行性。從他們的要求可顯示國人仍缺乏“環保須付出一些代價”的觀念。
今年初韓國一家著名半導體設備公司特地安排兩名高級經理來新,直接向業者了解市場現況。這兩人有備而來,帶了好多尖銳問題,從市場潛能、政府政策支持度到教育與技術人才的來源等。我只能據實告訴訪客我國正開始籌備有關課程,最快要3年后才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