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決定》,明確我國國資國企改革的總方向,是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就是要增強國資國企服務國家戰略的支撐能力。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悠關國家的能源安全。以央企能源企業為主體,包括各省市骨干地方國企,均紛紛進入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領域,成為我國能源轉型的主力軍。除大力布局新能源發電之外,近年來,亦有不少國央企逐步進入鋰電、氫能及各項新型儲能領域,并在上游重要原材料領域進行大手筆布局,形成風光儲一體化的產業和項目投資布局。此外,在各類新型儲能技術研發創新領域,國央企也發揮“耐心資本”的作用,積極參與和推動我國新型儲能技術的發展,將為我國儲能產業的創新發展,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國央企踐行使命和擔當,加大對重要戰略資源的儲備掌控與高效開發利用
五礦控股青海鹽湖資源成為世界級鋰業巨頭,實施對重大戰略資源的國家掌控。國務院國資委《國資報告》9月3日消息,中國五礦及所屬子企業與青海省國資委、青海省國投公司簽署協議,收購青海鹽湖工業股份公司股權,共同組建“中國鹽湖工業集團”。交易完成后,鹽湖股份控股股東將由青海國投變更為中國鹽湖集團,實際控制人將由青海省國資委變更為中國五礦。暫定注冊資本100億元,中國五礦持股53.00%;青海省政府國資委持股18.73%;青海國投持股28.27%。
公開資料顯示,鹽湖股份擁有我國最大,也是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大鹽湖察爾汗鹽湖的開采權,是國內鋰礦資源市場的超重量級玩家,目前擁有4萬噸/年碳酸鋰生產能力,占到全國8%左右,同時新建的4萬噸基礎鋰鹽一體化項目預計2024年底建成;擁有500萬噸/年鉀肥生產能力,產能位列全球第四,占到國內市場35%左右。
而中國五礦集團則是中國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金屬礦業巨頭。其經營的金屬品種覆蓋我國戰略性礦種目錄的70%以上,鎢、晶質石墨、鉍資源量位居全球前列,銅、鋅、鉛、銻等資源量位列全球第一梯隊。中國五礦從組建即開始在全球開展重要戰略資源的并購重組,2009年全資并購澳大利亞OZ礦業主要資產,2014年并購當時全球最大在建銅礦山秘魯邦巴斯銅礦。已形成包括銅、鉛、鋅、鎳、鎢、銻、鉬、錳、鋰、鉻、石墨等有色及黑色金屬的豐富的礦產譜系,共擁有境內外38座礦山,海外礦山15座。旗下?柿竹園礦山是全球最大的鎢精礦生產基地之一;中鎢高新是中國最大的硬質合金綜合供應商,其硬質合金生產規模全球第一。
此次中國五礦出手整合鹽湖股份,既是貫徹中央做強做大國資國企,加強專業化重組整合,加快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對產業鏈的控制力和影響力的具體行動;也是其爭當全球新能源霸主雄心的再次彰顯。加上其原本擁有的五礦鹽湖(已建成1萬噸/年碳酸鋰項目和30萬噸/年氯化鉀項目,2023年碳酸鋰實際產量達1.44萬噸,位列國內鹽湖第二),按照目前的規劃,預計到2024年底,五礦鹽湖+鹽湖股份約有9萬噸鋰鹽產能。中國五礦將躍升為國內最大的鹽湖鋰礦企業,亦將成為可以和SQM(智利化工礦業公司)、ALB(美國雅保)匹敵的世界級鋰業巨頭。
青海鹽湖資源是我國重要的戰略優勢資源,一直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中國五礦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鹽湖集團組建后,將立足青海省獨具優勢的鹽湖資源,充分發揮中國五礦在產業、人才、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全面提升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實現鹽湖資源綠色高效循環開發,加強我國鉀鋰資源的保障能力。組建后的中國鹽湖集團,將致力于成為世界一流的鹽湖產業集團,通過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帶動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的建設和發展。
作為超大型央企,中國五礦近年來加大對鋰、鎳、鈷、石墨等戰略資源的布局,同時向中下游延伸至前驅體、三元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儲能技術服務等領域,努力打造全球領先的新能源電池材料運營商。在負極石墨材料方面,旗下五礦石墨已在鶴崗建成全球單體資源量、生產規模第一的600萬噸石墨礦山項目,全球單體最大20萬噸精粉選礦項目,10萬噸球形石墨項目進入試產階段,10萬噸高純石墨項目及石墨提純加工正快速推進。有資料顯示,五礦石墨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石墨原材料供應商。五礦計劃在鶴崗共投入70億元,并在未來向負極材料延伸。在中游環節,五礦集團的戰略布局包括三元正極材料-五礦新能(長遠鋰科),高鎳三元前驅體-中冶瑞木新能源(中冶新能源)。
在鎳、鈷等其他重要礦產方面,五礦旗下中冶瑞木位于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鎳鈷項目總投資高達20.41億美元,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在境外最大的鎳鈷礦投資項目。已探明鎳礦石儲量1.36億噸,鎳鈷產量均排名世界前十,具有制備高鎳三元材料的天然優勢。中冶瑞木該項目在全球率先打通鎳鈷濕法冶煉完整工藝,為五礦打通正極鏈條奠定了基座。
2017年9月,五礦集團、中冶集團還聯合國軒高科、比亞迪等企業聯合成立了中冶新能源,共計投資40余億元。規劃年產8萬噸高鎳三元前驅體、40噸高純氧化鈧、年回收處理13萬噸廢舊電池,一期項目已于2018年底投產。目前其5系、6系、8系前驅體產品已實現供貨,主流動力型中鎳高電壓前驅體出貨量位居國內前茅,氧化鈧產銷量國際領先。
此外,五礦旗下還有布局電池箔的華北鋁業,涉足廢舊動力電池回收的長沙礦冶院等,基本形成了鋰電新材料全產業鏈的閉環。其“千億級新材料產業板塊” 雛形已現,正在向新能源霸主地位發起有力沖鋒。目前和嘉能可、力拓等世界級礦企相比,我國大型礦企規模大但盈利能力弱。中國五礦推動金屬礦產核心主業向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進軍,是做優做強提升經營質量,更是保障我國在能源變革時代戰略資源儲備的重要主力軍。
鋰電產業作為儲能新能源產業的重要支柱,在新能源汽車、儲能和工業交通等“電能替代”領域,長期具有核心骨干支撐作用。鋰電池儲能在我國及全球新型儲能中的占比一直在90%以上。據CNESA數據,2023年全球已投運新型儲能中,鋰電儲能占比高達 96.9%;我國鋰電儲能累計裝機量占新型儲能累計裝機的比重更高達97.3%。鋰電儲能不論從裝機規模、技術成熟度,還是商業化進展來看,都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中國電科院首席技術專家惠東在2024年初寧德時代發布會上表示,雖然鋰電儲能在時長、壽命、安全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但相較于其他新型儲能技術路線,其盈利前景仍是最可觀的,商業化進度也是最成熟的,預計行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會呈現“一鋰獨大”的格局,未來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趨勢。
作為新能源時代的“綠色”資源,全球對鋰的需求將在未來幾十年內爆炸式增長。據有關機構測算,到2030年全球鋰的消費量預計比目前增長約7倍,2040年將增長40余倍。著眼未來,能否將鋰這一重要戰略資源掌握在手里,直接關系到一國的高質量發展和國家安全。業界有一個說法:誰掌握了鋰資源,誰就將掌握未來能源的命運。
中國長期以來都是全球第一大的鋰鹽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卻不是鋰資源富集的國家,對海外鋰礦資源的進口量達到總供給量的70%以上,對外依存度非常高。全球鋰資源主要分布在玻利維亞、阿根廷和智利南美“鋰三角”地區,以及美國、澳大利亞和中國等地。其中,智利占比35.78%位居第一,中國占比約7%排名第四。整體看,我國是一個鋰資源較為短缺的國家。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全球開展對我國的資源干擾和圍堵,掌控鋰等重要戰略資源非常重要。美國、日本、法國等多個國家均參與到“全球搶鋰”的爭奪戰之中,而且在美國的鼓動和煽動下,西方國家已結成戰略聯盟,明確宣示要將我國排除在鋰及鈷、鎳等重要原材料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之外,展開針對我國的資源爭奪。在鋰資源最富集的南美地區,試圖通過政治、經濟、軍事等手段干預南美“鋰三角”三國的內政,削弱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今年,美國更是采取一系列外交手段,圍繞鋰、鋅、錫、鎳、鈷等關鍵礦產展開行動,尋求與資源“富礦國”合作,拉攏“礦產伙伴”組建小圈子,構建“去中國化”的關鍵礦產供應鏈。甚至不惜以破壞全球供應鏈安全為代價,來搭建基于意識形態的關鍵礦產全球供應鏈格局。
中國鋰資源以鹽湖鹵水資源為主,主要分布在青海和西藏等地,占我國鋰資源總量的82%;其次為鋰輝石和鋰云母,分別11%和7%。鋰輝石主要分布在四川和新疆等地,鋰云母主要集中在江西省。面對越來越復雜艱險的外部環境,加快我國豐富的鹽湖鋰資源開發,確保我國新能源產業的戰略安全,顯得越來越重要。為此,五礦作為“國家隊”“中央軍”,發揮“國之重器”的“定海神針作用”參與到新能源產業上游資源的開發應用,意義十分重大。
我國重要戰略資源的短缺現實,需要國央企發揮使命和擔當。此外,作為鋰電池重要、關鍵原材料的鈷、鎳、以及磷礦石等資源,也是我國相對短缺的重要戰略資源。2022年我國有28種礦產為短缺礦產,對外依存度50%以上的有15種;預計到2035年,我國40種礦產資源2/3對外依存的格局難以改變。其中銅、鈷、鎳、鋰等戰略性礦產對外依存度將持續超過50%-70%,鎳和鈷資源的對外依存度更高達93%和96%。實施重要戰略資源的國家控制和高效開發利用,避免社會民間的破壞性開采對資源造成浪費以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已成為一項重要國家戰略。在這些重要原材料的資源掌控與開發利用領域,國央企多年來都一直在積極踐行使命和擔當。
二、國資加碼進入儲能領域,發揮“耐心資本”戰略角色助力新型儲能產業發展
發揮“耐心資本”戰略角色,支持新型儲能產業戰略發展。2024年上半年國有資本紛紛介入新型儲能市場。國企資源參與和加大投資,不僅為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更提振了產業發展信心。今后國有資本仍將扮演“耐心資本”的戰略角色,遠期看整體利好產業發展。據相關消息,2024年上半年儲能領域投融資項目中,出資方或者領投方一半以上是國有資本。如上海申毅洛希能源1月獲得上海申能誠毅股權投資有限公司旗下基金約4900萬元戰略投資,其母公司上海申能集團為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100%持股國企。
實施集團化布局,打造技術創新“國家隊”。據北極星儲能網消息,2024年2月,中國電氣裝備集團儲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家囊括了平高集團、許繼集團、山東電工時代三家重量級儲能EPC、PCS制造商、系統集成商的央企儲能巨頭,一經成立就在業內引起廣泛注目。并以“帶動儲能產業朝著世界一流水平邁進”的目標,彰顯“國家隊”入場的硬核實力與決心。
作為上述“國家隊”中聚焦儲能核心設備制造的河南許繼電力電子有限公司,也是國內儲能PCS主要生產制造企業之一。順勢承擔起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央企責任——以儲能PCS核心設備的超前技術研發和制造能力,以及全技術路線和全產業鏈的高效新型儲能技術裝備,推動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提速。
許繼電力電子作為承接電網相關設備研發生產制造的核心企業許繼旗下公司,其更大的優勢就在于深耕多年的電力電子技術儲備,以及基于電網業務的強大仿真能力。當下電網“兩高”特性明顯,隨著大量電力電子設備和新能源接入,一些特殊工況下的電力系統低頻振蕩會導致電網劇烈波動。如何對低頻振蕩進行抑制,就需要對電網的整個系統架構進行仿真,找出解決方案。許繼電力電子將專注于自己的核心業務——儲能變流器產品及技術,并結合儲能變流器相關技術積累,為交直流微電網和風光儲離網制氫等應用場景提供關鍵電力電子設備的完整解決方案,為中國電氣裝備儲能業務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央國企向上延伸布局儲能產業鏈,初顯國家隊引領我國儲能產業發展的態勢
中能建等央國企從下游項目開發應用向上游產品制造端發力,通過對儲能全產業鏈掌控形成儲能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從近期的消息來看,央企在儲能大電芯、大容量系統領域的自主制造進程正在提速。2024年9月6日,中國能建旗下從事電芯生產制造的中能瑞新廈門生產基地項目正式開工。中能瑞新同時發布兼容儲能、動力多種應用場景的420Ah、375Ah、314Ah、306Ah、280Ah共5款電芯產品。據其介紹,其新一代儲能專用420Ah電池,應用鋰緩釋技術、第四代超低活性鋰消耗技術,對活性鋰開源節流,電池壽命顯著提升,循環壽命超15000次;同時隨著第三代低阻抗技術應用,420Ah電池的能量效率也得到顯著提升,達到96%以上,比行業平均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在儲能系統的成本構成中,電芯占比超過一半以上。中能建作為當下國內儲能市場主要的項目業主單位,電芯市場價格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到其營收和毛利率。2023年中國能建旗下企業曾開展了4.6GWh的儲能電芯集中采購,今年以來至少拿下來超過7GWh的儲能項目,其中多為EPC。通過中能瑞新實現電芯的自研自造,中國能建能夠在儲能產業鏈上形成閉環,在系統的成本制造上實現自主控制,從而在大儲市場競爭中占領先機。
在系統集成方面,中國能建此前已經有兩項重要布局。旗下中儲科技作為集團重要的儲能業務主體,專注于儲能系統集成、動力電池系統、電池管理系統等核心產品研發,并提供電化學儲能電站開發、梯次回收等一站式解決方案。另一子公司中國葛洲壩集團裝備工業有限公司亦聚焦以新能源、儲能、綜合能源為核心的三大主業,業務涵蓋儲能系統研發與集成、BMS電池管理系統等。
無獨有偶,另一家央企儲能“巨無霸”中車株洲所也在近期推出了儲能專用大電芯。據相關消息,9月2日,蘭鈞新能源攜手中車株洲所共同推出新一代688Ah儲能專用大電芯。該款電芯體積能量密度達到435Wh/L+,相較于314Ah電芯提升了6%,實現了“單電芯2.2度電”,循環壽命10000次+,日歷壽命超20年;配套688Ah的20尺標準艙,系統容量提升至6.9MWh+。在能量密度、成本效益、能量效率以及生產線兼容性方面,相較于現有的314Ah、400+Ah和500+Ah產品均有顯著提升。在發布會上,中車株洲所表示,雙方將在儲能市場上充分發揮各自技術和資源優勢,強強聯合,推動儲能電芯規格的統一化進程。
除此之外,中車株洲所牽頭,與14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舉行了簽約儀式,涉及電芯、溫控和BMS&EMS三個細分領域。電芯企業包括欣旺達、中創新航、蜂巢能源、國軒高科、蘭鈞新能源;溫控領域,中車株洲所集合了英維克、海信、同飛股份、美的等主流廠商;BMS&EMS的合作企業則涵蓋了協能科技、高特電子、中匯瑞德、中航華億。對于此次合作,中車株洲所的表示,從系統和部件雙維度定義儲能系統的未來,共同定義鋰電儲能發展新技術。
同一時間,中車株洲所發布了名為CESS-4.0“變形金剛”的儲能系統解決方案,容量高達6.904MWh/7.4MWh,包括DC 1500V(直流側電壓)的系統和DC2000V系統。該產品的容量僅次于遠景儲能近期推出的最大單箱8MWh儲能系統。
與中能建旗下中能瑞新同一年成立的中車株洲所是央企中國中車集團的全資孫公司。成立后的兩年時間里,中車株洲所在國內儲能市場一路高歌猛進,跑馬圈地,成為行業名副其實的“黑馬”。2023年12月,中車株洲所以0.638元/Wh的低價成功中標廣東能源集團的儲能系統項目,刷新了行業當時最低紀錄。今年7月,包頭鋁業產業園區綠色供電項目135MW/540MWh電化學儲能工程Ⅱ標段(直流側),中車株洲以0.435元/Wh的最新低價中標,再次震驚整個行業。對于其在短時間崛起并且頻頻以低價投標,一篇文章援引中車株洲所相關負責人的說法“儲能行業競爭愈演愈烈,建立行業領先的供應鏈體系是中車株洲所的關鍵戰略控制點。”
據相關報道,“中車株洲所之所以能夠提供較低的價格,部分原因在于其強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技術優勢。中車株洲所目前已建立起從電池PACK、電池簇到BMS、PCS、EMS、儲能系統等全產業鏈生產能力。同時其自研的核心零部件能夠幫助提升整體系統效率、降低產品成本。”這也說明,中車株洲所通過整合產業鏈資源,建立起從電池PACK、電池簇到BMS、PCS、EMS、儲能系統等全產業鏈生產能力,已經成為其降低成本,占據市場份額的重要策略。
除了中國能建、中車株洲所,多家央/國企也加快了儲能系統及電池自主研發的步伐。
國家電投旗下的融和元儲,在2023年發布了工商儲產品天祿Plus(容量為261kWh)、20尺單箱2.5MW/5.016MWh高能量密度液冷系列產品“玄武”。融合元儲還在延伸到電網和電力市場、儲能項目數字化運營與管理維護等多領域的儲能云服務平臺構建等領域,具有很強的技術實力和運營能力。
南方電網旗下的南網科技,在2022年新建了1GWh先進儲能電池Pack自動生產線。目前,產品已覆蓋風冷/液冷儲能電池Pack、配用電柜式儲能系統、大容量集裝箱式儲能系統等。
中國郵政旗下中鐵投實業今年2月與揚州市廣陵區政府簽約,擬投資建設新能源儲能電池產業化項目及新能源產業研究院,其中,儲能電池項目規劃年產能14GWh。
三峽集團在鋰電、鈉電方面均有布局。鈉電方面,旗下三峽能源與阜陽市政府、中科海鈉攜手,于2021年在阜陽市建設了5GWh鈉離子電池產線。鋰電方面,旗下三峽電能于2022年與鵬輝能源簽訂戰略合作,加快推進首期合作的4GWh鋰電池儲能項目。
中國電建2023年7月投資23億元建設鈉電池相關項目,包含鈉電池中試線、Pack線設備、集裝箱式儲能設備、戶用儲能設備等產品;8月,與寧德時代攜手,將在新型儲能產品和市場、儲能裝備制造基地、國際業務開拓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10月,其旗下電建裝備公司首條儲能電池Pack生產線建成投產。
央國企入局儲能產業鏈,在為儲能產業增加新動力同時,勢將加劇行業競爭與淘汰,影響和改變我國儲能產業未來的發展格局。在儲能產業擁擠的賽道中,央企和地方國企憑借強大的資金實力和資源整合能力,迅速在儲能市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除了“五大、六小、兩網、兩建”發揮主業優勢涉足儲能產業鏈外,近年來,非傳統能源領域的央國企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跨界儲能領域。這些企業憑借各自獨特的資源、技術和市場優勢,在儲能產業鏈上下游廣泛布局。
中城大有集團原以從事建筑安裝為主業,2023年8月更改企業經營項目,在進軍儲能行業僅1年多時間,便已在13個省份掌握了80多個獨立共享儲能項目。未來還計劃投資600億元建成80個電網側儲能項目(總規模約42GWh),3GWh工商業側儲能項目,打造光儲超充100個品牌站、1000個專用站、10000個物業站的“百千萬”計劃。與陽光電源、寧德時代、比亞迪、欣旺達等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構建強大的朋友圈,鞏固自己的護城河。
央企與國企的強勢入局,儲能行業迎來了雙重效應。一方面,央國企擁有強大的資源與技術等方面的后盾,可為行業注入新的活力,包括行業的技術革新與產業升級等;但另一方面,央國企的大舉入局,也無疑加劇了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尤其在項目端的市場訂單獲取方面,對現有企業的市場擠壓將更加激烈。央國企有項目、有資金、甚至也有技術,扛得住周期的市場價格比拼。短期看將可能加速對近兩年跨界進入的中小儲能企業的淘汰和低端低效產能的市場出清;長期看隨著其技術儲備的積累加深,憑借其自己掌控的項目市場和其全產業鏈成本控制優勢,勢必將在國內市場成為我國儲能產業的“重要一極”,從而深刻影響和改變我國儲能產業未來的發展格局。
央國企大舉布局儲能產業鏈各領域,也反映出其在儲能新能源大賽道后發先至,“春秋爭霸”甚至“一統江湖”的戰略雄心。央國企在不僅在儲能應用方面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資源作為支撐,更在強大的資本實力方面強勢碾壓絕大多數社會企業,而且諸如電網系企業、通信系企業等還具有非常雄厚的技術研發能力。眾多央國企參與到上游儲能產業鏈領域自研自產、自主制造和供應,對現今大多數已“卷”得遍體鱗傷、氣息奄奄的儲能企業來說,不啻一枚枚重磅炸彈,或將加速儲能市場的出清和洗牌進程。
除中車株洲所等企業宣稱的“實現儲能產品供應鏈關鍵戰略控制”的企業經營策略外,大量央國企從終端儲能項目投資建設運營向儲能產業相關領域的技術及產品研發與制造延伸,也充分展示了央國企在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領域進一步確立自己的主導地位,實現更大發展的決心。可以推測,未來整個儲能產業鏈領域,尤其是電力大型儲能,將可能是寧德時代、陽光電源等現有巨頭與央國企共同瓜分市場蛋糕的結局。大量二三線企業或將在未來的市場爭奪中被洗出牌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