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年初第一屆特朗普政府開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以來,近些年風電產業鏈陸續向東南亞、墨西哥等不受關稅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轉移。然而,伴隨特朗普2.0提出的擬實施關稅政策,這一全球部署戰略是否仍能夠幫助制造企業實現其最初“出?!钡哪康模恐匈Y風電產業鏈企業應當如何加以應對?
特朗普2.0關稅政策概覽
自2024年美國總統競選開始,特朗普陸續提出過一系列擬實施的關稅措施,包括:
提議取消世界貿易組織(WTO)給予中國可享受美國進口關稅的“最惠國待遇”,撤銷中國“永久正常貿易伙伴關系”(PNTR),為中國制定新的特定關稅清單。
對所有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征收(至少)60%的關稅;針對轉口貿易,對中國在墨西哥生產的汽車征收100%關稅。
對全球(從所有國家進口的所有產品)征收10%或20%的基線關稅。
如果金磚國家(印度、中國、俄羅斯、巴西和南非)在國際貿易中創建美元的替代貨幣,可能對它們征收100%的關稅。
對來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所有產品征收25%的關稅,直至毒品與非法移民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對特定國家的商品征收“對等關稅”,等等。
雖然上述計劃是否會切實轉化為國家關稅政策尚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包括關稅的啟動時點、涵蓋范圍和持續時間、潛在的“豁免”國家和程序等,但在目前全球地緣政治和經濟貿易格局面臨動蕩不安的大環境下,關稅威脅無疑被視為“外交談判”的主要工具。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關稅政策的保護主義屬性十分明朗,美國將有可能實施近一個世紀以來最激進的保護主義貿易政策。
制定以上激進關稅政策的動機之一是為了鼓勵美國的在岸生產。全面提高關稅,以及威脅對特定企業或行業征收關稅,可以抑制美國本土企業在海外建廠進行生產,再以低成本返銷美國市場。支持國內制造業、保護美國本地生產商是另一個顯而易見的動機。歷史已經證明,自2017年特朗普政府借助《1962年貿易擴展法》的第232條(國家安全)對鋼鐵和鋁征收關稅開始,美國生產商通過提高市場價格,實現了在無需實施重大重組的情況下維持經營。而價格的上漲推升了下游產品的價格,從而降低美國相關產品出口的競爭力。此外,在特定條件下,關稅可以改變雙邊貿易平衡。特朗普2.0期望新的關稅政策可以減少美國貿易赤字。然而,針對特定國家或地區來征收關稅會人為轉移赤字的地理位置,但貿易赤字也會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匯率和宏觀經濟狀況等。當然,不排除將關稅作為國家間貿易協議談判或政治交易的籌碼這一因素,因此,上述措施并非全部會被實施。
對本土經濟、全球貿易和產業鏈布局的影響
美國需要從加拿大和墨西哥大規模進口鋼材和鋁等大宗原材料。短期內,美國本土的進口商品因為關稅提升所增加的成本將抬高其市場價格,并最終轉嫁給消費者。這將進一步惡化尚未結束的“通脹之戰”,導致美國民眾因感受到價格上漲壓力而心生不滿。對于企業而言,部分針對特朗普在第一任期中發起的貿易戰而將產業鏈轉移至墨西哥等其他國家的本土企業,同樣會由于身處關稅2.0可能的波及范圍內而提出強烈抗議。
除中美貿易戰或將升級外,特朗普2.0關稅政策將對新興經濟體和歐洲的國際貿易產生深遠影響。擁有大量貿易順差的新興市場、轉口中國商品的新興市場(越南、馬來西亞、墨西哥)或對美國商品征收高關稅的國家(巴西、印度),有可能會面臨周期性的市場壓力。然而,隨著美國拉開與中國的距離,前者將需要更多地依賴墨西哥和印度等其他國家,因此,這些國家有望從回流中獲益。歐元區的經濟增長放緩和來自中國的激烈競爭,有可能將給東歐造成負面影響。歐洲發達國家會因自身產業的集中度差異,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英國以服務業出口為主,受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較小。德國等以制造業出口為主的國家,將面臨更大的潛在負面影響。同時,某些國家和地區或將設立新的報復性關稅,這將嚴重加劇全球貿易的不確定性。
平衡國際貿易和促進產業鏈回流,可以說是特朗普2.0“美國優先”戰略和關稅政策的核心目標。特朗普2.0關稅政策將加速全球供應鏈的深度重組,進一步改變中國產業鏈的全球布局。與特朗普在其首個任期內推出針對中低端制造業的政策不同,特朗普2.0政策的覆蓋范圍將更為廣泛,影響更為深遠。
首先,高附加值制造業將成為重點打擊目標,尤其是電子產品、精密制造、汽車零部件和高科技產業(半導體、人工智能設備等)。此類產業面臨的不僅是更高的關稅壁壘,還可能受到技術封鎖和出口管制的雙重壓力。這種政策導向或將促使跨國企業加速將高端制造環節進一步轉移至其他國家,削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中心地位。
其次,區域化趨勢的增強和多中心供應鏈布局的形成,正在改變傳統全球化的格局。自特朗普1.0政策以來,產業鏈通過自由貿易協定(如《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和供應鏈“友岸化”戰略向非中國市場轉移。這種策略使得東盟和南亞的新興國家成為中低端制造業的重要承接地,在產業轉移中受益,形成對中國的競爭壓力,尤其是在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和部分中端制造領域。然而,在目前特朗普2.0的規劃中,我們看到美國擬對某些新興市場提高關稅稅率,并加強對屬地化制造的比例要求。這明顯削弱了相關地區(如東南亞、墨西哥)作為產業鏈替代中心的優勢。隨之,我們將有可能看到在全球產業鏈多元化和區域化的趨勢下“脫鉤”和“再全球化”的博弈。因此,全球產業鏈在特朗普1.0后的應對策略,很可能已不再適用于特朗普2.0后的全球產業鏈布局形勢。
與此同時,綠色經濟和ESG(環境、社會、治理)標準的興起,將成為中國出口和供應鏈發展面臨的新阻礙。歐美國家正在通過日益嚴苛的綠色關稅和可持續發展要求,向中國制造業施壓,迫使企業在生產過程和供應鏈管理中滿足更高的環保標準。這無疑會增加制造企業的運營成本,并削弱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對中資風電制造企業的啟示
自2018年以來,中資風電制造企業的“出海”已逐步趨向于以設備出口為主導,輔以技術輸出和本土化運營。尤其是對于已開始或計劃通過海外直投建立生產基地的中資風電制造企業而言,海外工廠的選址和擬采用的投資方式在面臨新一輪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下充滿著不確定性。針對可能遇到的挑戰,中資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可以采取哪些應對措施來幫助自身規避風險,增強競爭力以順應新的國際貿易和全球產業鏈布局,在全球供應鏈的重塑過程中占據主動?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希望能夠拋磚引玉。
1.加強技術研發與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
突破核心技術壁壘:重點研發高端風電設備核心部件(如高效發電機、變流器和控制系統),減少對外資技術的依賴,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避免同質化競爭。
專注于海上風電技術:加大對海上風電(尤其是漂浮式風電技術)的投入,借助目前的產業鏈和基礎設施優勢發展深遠海安裝和運維技術,搶占未來風電市場的技術高地。
發展智能化產品:結合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推出具備智能管理和優化能力的風電設備,提升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2.推進國際市場多元化布局
開拓新興市場:關注東南亞、南亞、非洲和拉美等新興市場,迎合這些地區對清潔能源迅速增長的需求,利用其政策壁壘較少的時機先行布局。
繼續加強“一帶一路”合作:利用“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國家開展風電項目合作,通過提供設備、技術和金融支持擴大市場份額。
深耕歐洲市場:盡管競爭激烈,但歐洲持續穩定的綠色轉型需求、清晰的儲備資產和政策支持,為高端風電設備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機會。其成熟的政策框架和契約精神,也為商業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3.分散制造和供應鏈布局
在海外設立生產基地:貼近客戶終端市場和目標市場,減少物流時間及運輸風險,保證按時交付。建立售后維護團隊,提供及時完備的運營維護。這里需要提及的是,在東南亞、印度或拉美等新興國家和地區建立制造基地,雖然可以在短期內避開關稅壁壘,但在特朗普2.0時代是否可持續,有待商榷。
優化供應鏈體系:加強全球供應鏈網絡建設,分散關鍵部件的供應來源,確保供應鏈韌性,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同時,在選擇供應商時融入ESG考量,以滿足未來客戶穿透產業鏈的綠色需求。
利用區域貿易協定:通過《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區域貿易協定的關稅優惠,推動在區域內的生產和出口,以降低政策風險。
4.推動綠色轉型,提升ESG競爭力
發展低碳制造:采用清潔能源和低碳工藝,降低制造過程中的碳排放,以符合國際綠色標準。
加強循環經濟實踐:探索風電設備回收和再利用技術,為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綠色解決方案,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場認可度。
完善ESG合規性:主動滿足歐美市場對環境、社會和治理的要求,從以單純的價格優勢轉向同步提供高標準產品和服務等軟性競爭優勢,來贏得國際訂單。
5.加強金融和政策支持
尋求政策扶持:與其他國家的中央及地方政府合作,爭取海外直接投資所享有的政府補貼、各項津貼支持、稅收優惠、研發激勵機制,以及與國際市場拓展創新相關的專項基金或政策等。
當地融資創新:通過與當地的國際金融機構合作,為海外風電項目提供融資支持,降低客戶的資金壓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充分利用其他國家當地的金融市場融資機制。
探索長期服務模式: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維護和升級服務,通過設備租賃或長期合作協議綁定客戶。
6.加強國際合作與品牌建設
建立國際聯盟:與當地企業或國際能源巨頭合作,共同開發風電項目,擴大市場影響力。
提升品牌國際化:加強海外品牌營銷,塑造中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高端可靠的形象,贏得更多國際市場的信任。
參與標準制定:積極參與國際風電技術和環保標準的制定,增強中國風電企業的話語權,降低合規風險。
綜上所述,特朗普2.0關稅政策將加深中國產業鏈的分化與重組,對高端制造業帶來更大挑戰,同時也創造出綠色經濟和全球區域化合作的新機遇。中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在應對特朗普2.0關稅政策時,可以考慮從技術創新、市場多元化、供應鏈優化、綠色轉型和國際合作等方面入手,通過強化自身競爭力,構建區域和全球化的靈活布局,借助第三方力量有效化解政策壓力,抓住全球綠色能源轉型帶來的機遇順勢而為,以實現可持續的增長。CW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