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對全球核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德國的舉動讓全球為之震驚。默克爾首相在事故發生僅3天后,就下令7座老舊核電站暫時關閉3個月,并對所有核電站進行徹底的安全檢查。另外,德國政府還決定到2020年全部取消核電。
不過,德國并不是受此次事故的影響才決定取消核電。2000年,綠黨和社會民主黨組成的聯合政府決定取消核電,“去核”期限確定為2022~2023年。不過,2009年秋季,基督教民主及社會聯盟與自由民主黨政權的聯合政府開始執政,“去核”熱有所減退。2010年將去核期限延長了12年。
然而就在這時,發生了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面對日益高漲的社會輿論,德國政府提前了去核期限。德國民眾圍繞去核已經探討了10年多時間。
那么德國政府為何選擇取消核電?去核給產業界帶來了什么影響?筆者帶著這些問題,采訪了曾在德國銀行擔任過金融分析師,擁有豐富經驗,之后又進入環境非政府組織“綠色和平組織”任氣候變化能源部部長的托馬斯•布羅伊爾先生。
——德國最終為何選擇了取消核電?
布羅伊爾:因為核電是一項風險比較高的技術。德國政府此前曾就應該如何對待核電,咨詢過倫理委員會。而委員會給出的結論是,“暫且不說贊成還是反對,核電實際上是一項風險比較高的技術。而可再生能源的風險較低。所以應該取消核電”,建議政府去核電。除此之外,產業政策方面的影響也比較大。
德國去核討論的特點在于,并不是探討“贊成還是反對核電”。
——歐洲電網連在一起,電力市場正逐步實現自由化。進行跨國境電力買賣也是很正常的。因此有人指出,德國即使取消核電,短缺的電力也可以從核電大國法國進口,這樣一來,來自核電的電力還是沒有減少。
布羅伊爾:這種看法是錯誤的。的確,目前德國和法國之間存在電力買賣。核電在發電量不變的情況下運轉效率最高。因此,核電比例較高,接近8成的法國為了應對電力需求的變動,把利用核電所發的電力低價出售給其他國家。無論是否取消核電,德國一直都從法國購買電力。
不過,從法國購買的電力量僅占德國電力總需求一部分。從10多年前開始,德國就是電力出口國。核電停運之后,向其他國家出口的電力量將會下降。不過,由于核電之外的發電設備供電能力充足,因此電力進口量應該不會大幅增加。
順便一提,2010年,核能在德國總發電量中所占的比例為24%。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之后,由于關閉了7座核電站,下降到了14%。雖然電力出口量在減少,但進口量沒有發生變化。
德國政府提出了通過增加可再生能源采用量來提高能源自給率的目標。雖然尚不清楚2020年關閉所有核電站會出現什么情況,但應該不會大幅增加電力進口。
——您是否擔心去核電會導致核能產業的就業減少?
布羅伊爾:目前,核能產業大約為35000人提供了就業崗位。不過即使2020年關閉核電站,也不會減少就業。這是因為,核電站的退役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工程。時間跨度較長,需要用到相當多的人員。
另一方面,推動可再生能源的采用,也能提供比核能更多的就業機會。據德國政府統計,2004年,可再生能源為16萬人提供了就業崗位,到2010年,這一數值迅速擴大到37萬人。核電提供的就業崗位往往集中于發電站所處地區。但是,作為分散電源的可再生能源還具有一個優點,就是能在德國國內提供較為分散的就業崗位。
目前,德國政府提出的可再生能源采用目標是到2020年達到35%。2030年達到50%,2040年提高到65%,2050年提高到80%。另外,德國議會的專門委員會2010年曾表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有可能達到100%”。
即使因為取消核電而喪失核能產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可采用再生能源也會產生大量就業機會。我們并不擔心會影響就業。
可再生能源還具有經濟優勢
——人們普遍認為與火力發電等相比,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比較高。另外,在日本還有人指出,核能成本沒有得到適當的評估。
布羅伊爾:在德國,人們普遍知道采用可再生能源的經濟優勢較大。我們并不僅僅比較發電成本。與采用成本增加相比,采用可再生能源因無需使用石油、天然氣和鈾等燃料,可削減成本,還可削減應對酸雨及健康損害等的對策成本,產生新的就業機會以及提高企業競爭力等,有很大的經濟優勢。
核能成本不透明的問題在德國也同樣存在。從1950年到現在,政府為核能產業提供的補貼等,總額達到了24.42萬億日元。由于核廢料處理費用等只包含了一部分,因此投入的國家經費應該會進一步增加。
問題在于,核能產業在成本削減方面所做的努力并不充分。由于沒有這些經費就無法維持,因此還不能說核能產業已經實現自立。德國對于今后是否應該繼續向核能產業投入金錢產生了疑問。
——如果可再生能源真的具有經濟優勢,那么產業界為何反對取消核電?
布羅伊爾:在德國產業界,企業的立場也各不相同。要求取消核電的,是電力、化學、重工業、汽車等大企業。我認為這并不是整個產業界的意見。
這是因為,把采用可再生能源視為一大商機的企業開始增多。最大的鋁精煉企業對政府的判斷表示歡迎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鋁精煉是高耗電產業的代表。有時在電費較高的地區甚至無法開展業務。鋁精煉企業的歡迎正意味著“可再生能源有利可圖”。
此前他們最大的客戶是汽車廠商。但是,汽車廠商的降價壓力非常大。比起一味追求降價的汽車廠商,對于他們來說,風車企業已經成為更好的客戶。
可再生能源是發展顯著的產業
——采用可再生能源正作為新產業逐漸確立起來。
布羅伊爾:的確如此。創造就業機會的效果正以數值的形式表現出來。在產業界中呼聲高的企業的影響下,轉變業務的趨勢日益明顯。
可再生能源市場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沒有其他產業擁有這樣強勁的增長力。
正因為如此,我對日本有些忠告。討論范圍不要僅僅局限于贊成還是反對核電,而應該針對將來的產業進行探討。
要想使日本企業在可再生能源市場上發揮影響力,日本政府應該盡早轉變能源政策的方針。如果不爭分奪秒地建立國內市場,就會錯過時機。時機緊迫,日本已經落后很多。
在德國有一個事例可供參考。德國的鐵路公司曾經想向新興市場國家銷售像新干線一樣的高速鐵路,但卻失敗了。其原因在于在國內沒有被采用過。從新興市場國家來看,“那么好的技術,為什么不在自己國家采用?”,無法得到信任。
日本采用可再生能源量的規模從全球范圍來看也太小,國內市場太過脆弱。日本有許多擅長技術開發的企業,如果全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應該能夠在全球范圍內發揮較高的競爭力。
政府是否決定全力建立國內市場。這將決定日本企業的將來。(《日經商務周刊》記者:山根小雪)
不過,德國并不是受此次事故的影響才決定取消核電。2000年,綠黨和社會民主黨組成的聯合政府決定取消核電,“去核”期限確定為2022~2023年。不過,2009年秋季,基督教民主及社會聯盟與自由民主黨政權的聯合政府開始執政,“去核”熱有所減退。2010年將去核期限延長了12年。
然而就在這時,發生了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面對日益高漲的社會輿論,德國政府提前了去核期限。德國民眾圍繞去核已經探討了10年多時間。
那么德國政府為何選擇取消核電?去核給產業界帶來了什么影響?筆者帶著這些問題,采訪了曾在德國銀行擔任過金融分析師,擁有豐富經驗,之后又進入環境非政府組織“綠色和平組織”任氣候變化能源部部長的托馬斯•布羅伊爾先生。
——德國最終為何選擇了取消核電?
布羅伊爾:因為核電是一項風險比較高的技術。德國政府此前曾就應該如何對待核電,咨詢過倫理委員會。而委員會給出的結論是,“暫且不說贊成還是反對,核電實際上是一項風險比較高的技術。而可再生能源的風險較低。所以應該取消核電”,建議政府去核電。除此之外,產業政策方面的影響也比較大。
德國去核討論的特點在于,并不是探討“贊成還是反對核電”。
環境非政府組織“綠色和平組織”氣候變化能源部部長托馬斯•布羅伊爾
——歐洲電網連在一起,電力市場正逐步實現自由化。進行跨國境電力買賣也是很正常的。因此有人指出,德國即使取消核電,短缺的電力也可以從核電大國法國進口,這樣一來,來自核電的電力還是沒有減少。
布羅伊爾:這種看法是錯誤的。的確,目前德國和法國之間存在電力買賣。核電在發電量不變的情況下運轉效率最高。因此,核電比例較高,接近8成的法國為了應對電力需求的變動,把利用核電所發的電力低價出售給其他國家。無論是否取消核電,德國一直都從法國購買電力。
不過,從法國購買的電力量僅占德國電力總需求一部分。從10多年前開始,德國就是電力出口國。核電停運之后,向其他國家出口的電力量將會下降。不過,由于核電之外的發電設備供電能力充足,因此電力進口量應該不會大幅增加。
順便一提,2010年,核能在德國總發電量中所占的比例為24%。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之后,由于關閉了7座核電站,下降到了14%。雖然電力出口量在減少,但進口量沒有發生變化。
德國政府提出了通過增加可再生能源采用量來提高能源自給率的目標。雖然尚不清楚2020年關閉所有核電站會出現什么情況,但應該不會大幅增加電力進口。
——您是否擔心去核電會導致核能產業的就業減少?
布羅伊爾:目前,核能產業大約為35000人提供了就業崗位。不過即使2020年關閉核電站,也不會減少就業。這是因為,核電站的退役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工程。時間跨度較長,需要用到相當多的人員。
另一方面,推動可再生能源的采用,也能提供比核能更多的就業機會。據德國政府統計,2004年,可再生能源為16萬人提供了就業崗位,到2010年,這一數值迅速擴大到37萬人。核電提供的就業崗位往往集中于發電站所處地區。但是,作為分散電源的可再生能源還具有一個優點,就是能在德國國內提供較為分散的就業崗位。
目前,德國政府提出的可再生能源采用目標是到2020年達到35%。2030年達到50%,2040年提高到65%,2050年提高到80%。另外,德國議會的專門委員會2010年曾表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有可能達到100%”。
即使因為取消核電而喪失核能產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可采用再生能源也會產生大量就業機會。我們并不擔心會影響就業。
可再生能源還具有經濟優勢
——人們普遍認為與火力發電等相比,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比較高。另外,在日本還有人指出,核能成本沒有得到適當的評估。
布羅伊爾:在德國,人們普遍知道采用可再生能源的經濟優勢較大。我們并不僅僅比較發電成本。與采用成本增加相比,采用可再生能源因無需使用石油、天然氣和鈾等燃料,可削減成本,還可削減應對酸雨及健康損害等的對策成本,產生新的就業機會以及提高企業競爭力等,有很大的經濟優勢。
核能成本不透明的問題在德國也同樣存在。從1950年到現在,政府為核能產業提供的補貼等,總額達到了24.42萬億日元。由于核廢料處理費用等只包含了一部分,因此投入的國家經費應該會進一步增加。
問題在于,核能產業在成本削減方面所做的努力并不充分。由于沒有這些經費就無法維持,因此還不能說核能產業已經實現自立。德國對于今后是否應該繼續向核能產業投入金錢產生了疑問。
——如果可再生能源真的具有經濟優勢,那么產業界為何反對取消核電?
布羅伊爾:在德國產業界,企業的立場也各不相同。要求取消核電的,是電力、化學、重工業、汽車等大企業。我認為這并不是整個產業界的意見。
這是因為,把采用可再生能源視為一大商機的企業開始增多。最大的鋁精煉企業對政府的判斷表示歡迎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鋁精煉是高耗電產業的代表。有時在電費較高的地區甚至無法開展業務。鋁精煉企業的歡迎正意味著“可再生能源有利可圖”。
此前他們最大的客戶是汽車廠商。但是,汽車廠商的降價壓力非常大。比起一味追求降價的汽車廠商,對于他們來說,風車企業已經成為更好的客戶。
可再生能源是發展顯著的產業
——采用可再生能源正作為新產業逐漸確立起來。
布羅伊爾:的確如此。創造就業機會的效果正以數值的形式表現出來。在產業界中呼聲高的企業的影響下,轉變業務的趨勢日益明顯。
可再生能源市場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沒有其他產業擁有這樣強勁的增長力。
正因為如此,我對日本有些忠告。討論范圍不要僅僅局限于贊成還是反對核電,而應該針對將來的產業進行探討。
要想使日本企業在可再生能源市場上發揮影響力,日本政府應該盡早轉變能源政策的方針。如果不爭分奪秒地建立國內市場,就會錯過時機。時機緊迫,日本已經落后很多。
在德國有一個事例可供參考。德國的鐵路公司曾經想向新興市場國家銷售像新干線一樣的高速鐵路,但卻失敗了。其原因在于在國內沒有被采用過。從新興市場國家來看,“那么好的技術,為什么不在自己國家采用?”,無法得到信任。
日本采用可再生能源量的規模從全球范圍來看也太小,國內市場太過脆弱。日本有許多擅長技術開發的企業,如果全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應該能夠在全球范圍內發揮較高的競爭力。
政府是否決定全力建立國內市場。這將決定日本企業的將來。(《日經商務周刊》記者:山根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