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峰值350萬元/噸,到今年11月20萬元~23萬元/噸的均價,近330萬元/噸的落差,不僅擠破了多晶硅行業存在的價格泡沫,更以僅為30萬元~40萬元/噸行業平均成本價一半的差價,擠出了多晶硅企業的“血淚”——中小型多晶硅企業不堪成本壓力,紛紛停產關門。
價格狂瀉成本倒掛
2003年德國光伏補貼政策的出臺,極大推動了德國乃至歐洲太陽能光伏應用市場的發展,太陽能級多晶硅市場需求由此出現爆發性增長,價格飛速上漲。到了2008年,國際多晶硅價格更是一舉達到350萬元/噸。一時間,多晶硅行業成了萬眾矚目的暴利行業,投資建廠、增資擴廠蜂擁而至,而中國也在這個過程中成長為世界多晶硅生產大國之一。
之后,國內多晶硅行業曾經歷了一次價格下跌。2008年下半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多晶硅價格開始急速下滑,2008年~2009年跌落至40美元/千克,不足巔峰時期的1/10。不過好在進入2010年后,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好轉,下游光伏迅速升溫,多晶硅在后期漸漸收回失地,價格逐步回升平穩,最高達到80萬元/噸。
但令眾多國內企業沒想到的是,眼前的相對平穩并不是多晶硅價格下滑噩夢的結束,反而是新一輪暴跌噩夢的開始。
2011年3月,多晶硅價格短暫突破70萬元/噸后一路跳水,僅3個月的時間,便每噸狂跌30萬元至40萬元/噸。之后曾經歷過短期波折,但下行趨勢未改,連續暴跌8個月。截至11月份的最新數據顯示,11月我國多晶硅主流價格已跌至20萬元~23萬元/噸。“這個價位已經跌破了國內多晶硅企業的生產成本。”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分析師對本報記者直言。據他透露,國內多晶硅企業平均生產成本為30萬元~40萬元/噸,遠高于目前多晶硅的市場價格。“我們的生產成本約在30萬元/噸,而市場售價只有20萬元/噸,每生產一噸要虧近10萬元。”四川樂山一家中型規模的多晶硅生產企業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驗證了上述分析師的觀點。
而造成國內多晶硅企業成本倒掛的觸發因素,就是目前愈演愈烈的歐債危機。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宋亮和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分析師馬海天共同指出,今年以來歐債危機的持續惡化,使德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陸續下調對光伏產業的補貼,經濟政策緊縮使得電站開發融資變難,而歐元貶值則令下游企業蒙受匯兌損失;同時,隨著歐洲光伏市場壓縮帶動的光伏電站搶裝潮和企業多晶硅去庫存調整期結束,多晶硅需求減少,價格應聲而落。
九成國內企業停產
既然入不敷出,國內多晶硅企業自然不能再“賠本賺吆喝”,停產成了大多數多晶硅企業不得已的共同選擇,包括部分處于龍頭地位的上市公司也難逃此劫。
11月中旬,先是川投能源發布公告稱,接公司參股38.9%的新光硅業書面報告,該公司已于近日按計劃停車技改,計劃停車技改時間為半年;之后,樂山電力和天威保變相繼步上川投后塵,在12月2日同時對外公告停產。“近期多晶硅市場低迷,價格暴跌,公司控股子公司樂山樂電天威硅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多晶硅生產成本倒掛,項目借款歸還壓力加大。”樂山電力在發布的公告中稱,為有效降低多晶硅生產經營風險,減少經營虧損和日常經營支出,進一步降低成本,經樂電天威硅業公司董事會審議,同意樂電天威硅業公司3000噸/年的多晶硅生產線于2011年11月起停產實施技改。
而數據顯示,就在一年前的2010年度,樂電天威硅業公司生產多晶硅產量為1617.60噸,實現銷售收入57620.64萬元,凈利潤為58.70萬元。
有知情人士透露,事實上,不少企業已停產有一兩個月,只是現在才宣布,且公告未公布停產期限。如此看來,很難說不會影響相關公司業績表現。
據馬海天介紹,截至11月底,國內有九成多晶硅企業陷入停產關閉狀態。目前除保利協鑫、賽維LDK等還保持全速運轉外,其余多晶硅廠商幾乎全部減產甚至關停;行業開工率較兩個月前大幅下滑,國內產能已較年內高峰期時降低三成以上。
上市企業情況尚且如此,一些小型多晶硅生產企業情況就更加糟糕。據浙江一家小型多晶硅生產企業總經理介紹,公司原本年產能有幾百噸,不過已經減產了好幾個月,而周圍同類企業不少已經停產。“上半年的時候,產品還能銷售出去,現在不僅價格低,生產出的產品也賣不出。這樣的情況沒有人敢全力生產,現在只是維持生產線最低運轉。不知道市場什么時候才能好起來。”
價格狂瀉成本倒掛
2003年德國光伏補貼政策的出臺,極大推動了德國乃至歐洲太陽能光伏應用市場的發展,太陽能級多晶硅市場需求由此出現爆發性增長,價格飛速上漲。到了2008年,國際多晶硅價格更是一舉達到350萬元/噸。一時間,多晶硅行業成了萬眾矚目的暴利行業,投資建廠、增資擴廠蜂擁而至,而中國也在這個過程中成長為世界多晶硅生產大國之一。
之后,國內多晶硅行業曾經歷了一次價格下跌。2008年下半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多晶硅價格開始急速下滑,2008年~2009年跌落至40美元/千克,不足巔峰時期的1/10。不過好在進入2010年后,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好轉,下游光伏迅速升溫,多晶硅在后期漸漸收回失地,價格逐步回升平穩,最高達到80萬元/噸。
但令眾多國內企業沒想到的是,眼前的相對平穩并不是多晶硅價格下滑噩夢的結束,反而是新一輪暴跌噩夢的開始。
2011年3月,多晶硅價格短暫突破70萬元/噸后一路跳水,僅3個月的時間,便每噸狂跌30萬元至40萬元/噸。之后曾經歷過短期波折,但下行趨勢未改,連續暴跌8個月。截至11月份的最新數據顯示,11月我國多晶硅主流價格已跌至20萬元~23萬元/噸。“這個價位已經跌破了國內多晶硅企業的生產成本。”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分析師對本報記者直言。據他透露,國內多晶硅企業平均生產成本為30萬元~40萬元/噸,遠高于目前多晶硅的市場價格。“我們的生產成本約在30萬元/噸,而市場售價只有20萬元/噸,每生產一噸要虧近10萬元。”四川樂山一家中型規模的多晶硅生產企業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驗證了上述分析師的觀點。
而造成國內多晶硅企業成本倒掛的觸發因素,就是目前愈演愈烈的歐債危機。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宋亮和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分析師馬海天共同指出,今年以來歐債危機的持續惡化,使德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陸續下調對光伏產業的補貼,經濟政策緊縮使得電站開發融資變難,而歐元貶值則令下游企業蒙受匯兌損失;同時,隨著歐洲光伏市場壓縮帶動的光伏電站搶裝潮和企業多晶硅去庫存調整期結束,多晶硅需求減少,價格應聲而落。
九成國內企業停產
既然入不敷出,國內多晶硅企業自然不能再“賠本賺吆喝”,停產成了大多數多晶硅企業不得已的共同選擇,包括部分處于龍頭地位的上市公司也難逃此劫。
11月中旬,先是川投能源發布公告稱,接公司參股38.9%的新光硅業書面報告,該公司已于近日按計劃停車技改,計劃停車技改時間為半年;之后,樂山電力和天威保變相繼步上川投后塵,在12月2日同時對外公告停產。“近期多晶硅市場低迷,價格暴跌,公司控股子公司樂山樂電天威硅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多晶硅生產成本倒掛,項目借款歸還壓力加大。”樂山電力在發布的公告中稱,為有效降低多晶硅生產經營風險,減少經營虧損和日常經營支出,進一步降低成本,經樂電天威硅業公司董事會審議,同意樂電天威硅業公司3000噸/年的多晶硅生產線于2011年11月起停產實施技改。
而數據顯示,就在一年前的2010年度,樂電天威硅業公司生產多晶硅產量為1617.60噸,實現銷售收入57620.64萬元,凈利潤為58.70萬元。
有知情人士透露,事實上,不少企業已停產有一兩個月,只是現在才宣布,且公告未公布停產期限。如此看來,很難說不會影響相關公司業績表現。
據馬海天介紹,截至11月底,國內有九成多晶硅企業陷入停產關閉狀態。目前除保利協鑫、賽維LDK等還保持全速運轉外,其余多晶硅廠商幾乎全部減產甚至關停;行業開工率較兩個月前大幅下滑,國內產能已較年內高峰期時降低三成以上。
上市企業情況尚且如此,一些小型多晶硅生產企業情況就更加糟糕。據浙江一家小型多晶硅生產企業總經理介紹,公司原本年產能有幾百噸,不過已經減產了好幾個月,而周圍同類企業不少已經停產。“上半年的時候,產品還能銷售出去,現在不僅價格低,生產出的產品也賣不出。這樣的情況沒有人敢全力生產,現在只是維持生產線最低運轉。不知道市場什么時候才能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