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江浙滬等沿海地區光伏企業的叫苦連連,很多中西部光伏企業在歐債危機、美國“雙反”調查以及國內行業困局的三重壓力下,依然能從容應對。他們有什么法寶?這將給光伏產業轉戰本土市場帶來何種啟示?
前有債務危機擋路,中國光伏主要出口市場歐洲的份額急劇壓縮;后有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虎視眈眈,堵住最有能力消化中國光伏轉移產能的美國市場;同時趕上國內光伏組件生產經歷前幾年的暴利時代后,正面臨擠掉產業過剩泡沫的轉折時期。這三座大山目前正切切實實地壓在中國光伏企業的肩膀上。
然而,不同于江浙滬等沿海地區光伏企業的“叫苦連連”,在第十六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上,很多中西部光伏企業卻對此“不以為然”。究竟是什么法寶讓這些企業在面對光伏產業“前狼后虎”的境遇時保持坦然?
外部寒風陣陣
德國已宣布從4月1日起執行一次性削減補貼后,5月起至11月底為止,光伏發電項目上網電價將開始按照每月1%的幅度進行削減。這意味著此前業界一直擔心的德國大幅下調光伏項目補貼已成定局。
市場研究機構IMSResearch預計,此番德國光伏補貼大幅削減,將直接導致2012年歐洲裝機占全球裝機總量的比重直降至50%,而這一數值在2011年還保持在69%。根據德國政府的預期,今后每年光伏裝機將控制在3.5百萬千瓦(GW)以內。在可預見的將來,歐洲市場需求將持續低迷。
消化著中國光伏組件約90%出口量的歐洲市場的低迷預期,讓不少國內光伏企業將目光瞄準了另外一個最大的潛力市場美國。依照太陽能產業協會數據,2011年美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安裝量達1855兆瓦(MW),是2010年的兩倍,預計2012年美國兆瓦級光伏裝機容量仍將有50%的增幅。
然而,國內光伏企業的轉戰夢想卻被美國揮出的“雙反”大棒擊碎。2011年10月,美國對中國產多晶硅光伏電池產品發起了“雙反”調查。盡管2012年3月的初裁結果僅針對國內光伏企業征收了2.9%~4.73%的反補貼稅,尚不足以從本質上抹除中國光伏產品的價格優勢,可由于這一結果并非一錘定音。中國光伏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前景仍充滿變數。
首先,按照美國相關法律程序,一個月之后的5月16日,美國商務部還要公布反傾銷稅率的初步裁定,中國光伏產品還需再邁一道坎兒。
其次,無論是已公布的反補貼稅率還是未公布的反傾銷稅率,目前均為臨時性稅率。弘亞世代分析師張虹就表示,盡管初步裁定的反補貼稅率較低,但反補貼和反傾銷雙稅疊加稅率將在20%~30%,最終的懲罰性關稅仍有可能擊垮中國光伏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而美國市場分析人士預計,單一反傾銷稅的稅率將在10%~100%之間。
內部供需失衡
歐美市場的變故,將把中國這個最大光伏組件電池制造國的巨大產能困在國內。盡管如此,這仍不是最糟糕的狀態。因為,中國光伏企業還需面對國內新興產業發展本身的問題。
由于前期在光伏組件出口紅火的年代,國內組件生產線過度上馬,產能過剩的情況再次出現。陜西電子信息集團規劃部副部長田宇直言,不同于其他行業,光伏組件生產線一旦上馬,生產企業就必須堅持一定的產能規模,無論市場需求如何。因為,只有保證一定的生產規模,企業才能有利潤。
事實也的確如此。從主要光伏產品供應商的出貨量來看,處于領軍地位的尚德電力預計今年的出貨量將達到2.5GW,比2011年的2.09GW增加了19%。而另一巨頭阿特斯3月8日宣稱今年出貨量將增加51%,達到2GW。IMSResearch預計稱,僅從多晶硅市場來看,2011年多晶硅產能超出需求量的50%;隨著2012年、2013年產能的擴張,供需將進一步失衡并達到80%。2012年全球光伏裝機量將增至32.6GW,漲幅為21%。
這種出貨量不斷攀升和需求持續下行形成的尷尬局面,顯示出國內光伏市場整體產能過剩,供需失衡問題日益嚴重。具體至光伏企業,則意味著毛利率的進一步下探。數據顯示,尚德電力2011年第四季度的毛利率從一年前的17%下降到9.9%。而晶科電子近日公布的去年第四季度毛利率則從一年前的29%下降到了4.4%。
如何破解困局
不過,業界對中國光伏產業前景的預計悲觀,反映到具體企業身上,卻有著不同的表現。在第十六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上,很多中西部光伏企業對光伏業悲觀預期表現出的“不以為然”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田宇所在的陜西電子信息集團于2007年涉足光伏組件生產。談到光伏組件出口的外需不足問題,他表示:“從組件出口量上的確有所反映,不過尚不足以影響公司的業務。”
田宇之所以能夠對光伏業發展的惡劣環境處之泰然,用他的話講,一是集團全產業鏈的光伏生產線;二是中西部獨有的資源優勢。其中后者最關鍵。“上馬光伏全產業鏈的好處顯而易見。”田宇稱。據他介紹,集團2007年決定參與光伏生產時,就選擇一定要做全產業鏈。截至目前,除了最初的冶煉不涉及,集團的光伏生產線已經囊括了整個生產鏈,包括最初的單晶硅拉制、切片、生產光伏電池、電池板、電站的建設等所有流程。
事實驗證了陜西電子信息集團當時選擇的正確性。田宇指出,光伏全產業鏈的生產可以很好地控制生產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即便面臨外需不足的問題,也可以通過建設電站等環節進行再消化。而很多沿海地區的光伏企業,就是因為只做切片等部分環節,才會受外需不足的影響。如今想掉頭國內市場,也因沒有完整的光伏生產服務體系,難以奪門而入。“全產業鏈生產模式保證了集團光伏業務在逆勢下的生存甚至增長。別人賠錢的時候,我們依然能夠賺錢。”田宇不無自豪地說。
而中西部的基礎和資源優勢,田宇表示,乃是當初他們選擇光伏全產業鏈的基礎。中西部是傳統制造業基地,國有資本曾是這里的主流。或許與沿海地區相比,國有資本背景的公司會有信息傳遞不迅速、市場反應不夠機敏等問題,但同時也具有穩重和資本雄厚的特質。光伏全產業鏈的規劃需要人力、資金、技術等一系列要素的共同支持,而陜西電子信息集團的國有背景,恰好能滿足這些要素,最終使得在當前惡劣的外部產業環境下,集團仍能正常生產。
田宇還提到,豐富的資源能源也是中西部發展光伏業的主要優勢之一。光伏產品的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礦產資源,而中西部該資源藏量充足,便于就地取材,能夠大大減少物流成本。此外,光伏產品的生產還需要能源的支持,比如電力。僅從電價來看,陜西生產用電電價每度0.3元,而沿海地區的價格達到0.8元~1元。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市場在中西部。盡管目前國內光伏市場距完全激活還有待時日,不過,主要的應用市場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光伏電站的建立及運營需要充足的日照和荒漠的地貌,地理狀況決定中西部地區無疑是上上之選。
對此,陜西宏麗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齊軍林表示認同。他告知,自己所在公司規模很小,但公司長期以來就認準地方優勢,扎根在公司所在地延安地區的光伏電站建設。“雖不能說盈利多少,但至少在當前產業整體不景氣的環境下,我們活下來了。”齊軍林說。
其實,不止上述企業,目前國內大多數光伏企業甚至龍頭企業都將過去瞄準海外的目光投向了國內、投向了中西部。
3月初,“黃河水電50兆瓦硅片換組件”項目公開招標,當時吸引了眾多大中型光伏企業。英利、尚德電力、晶科能源、天威、海潤、億晶光電(600537,股吧)、晶澳太陽能以及比亞迪(002594,股吧)等15家公司均在列。最終,英利以每瓦2.99元的低報價中標,而這一報價在業內看來,幾乎跌破成本價,顯示了國內光伏企業巨頭不惜血本占據中西部市場的決心。
對此,英利方面也沒有否認。其相關負責人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該公司未來將會立足于中西部陽光充足的地區,以求為國內光伏市場帶來新的活力。數據顯示,2011年英利就已經將中國國內的銷售份額調整到占總體銷售收入的22%,2012年更是要增加到35%。
前有債務危機擋路,中國光伏主要出口市場歐洲的份額急劇壓縮;后有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虎視眈眈,堵住最有能力消化中國光伏轉移產能的美國市場;同時趕上國內光伏組件生產經歷前幾年的暴利時代后,正面臨擠掉產業過剩泡沫的轉折時期。這三座大山目前正切切實實地壓在中國光伏企業的肩膀上。
然而,不同于江浙滬等沿海地區光伏企業的“叫苦連連”,在第十六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上,很多中西部光伏企業卻對此“不以為然”。究竟是什么法寶讓這些企業在面對光伏產業“前狼后虎”的境遇時保持坦然?
外部寒風陣陣
德國已宣布從4月1日起執行一次性削減補貼后,5月起至11月底為止,光伏發電項目上網電價將開始按照每月1%的幅度進行削減。這意味著此前業界一直擔心的德國大幅下調光伏項目補貼已成定局。
市場研究機構IMSResearch預計,此番德國光伏補貼大幅削減,將直接導致2012年歐洲裝機占全球裝機總量的比重直降至50%,而這一數值在2011年還保持在69%。根據德國政府的預期,今后每年光伏裝機將控制在3.5百萬千瓦(GW)以內。在可預見的將來,歐洲市場需求將持續低迷。
消化著中國光伏組件約90%出口量的歐洲市場的低迷預期,讓不少國內光伏企業將目光瞄準了另外一個最大的潛力市場美國。依照太陽能產業協會數據,2011年美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安裝量達1855兆瓦(MW),是2010年的兩倍,預計2012年美國兆瓦級光伏裝機容量仍將有50%的增幅。
然而,國內光伏企業的轉戰夢想卻被美國揮出的“雙反”大棒擊碎。2011年10月,美國對中國產多晶硅光伏電池產品發起了“雙反”調查。盡管2012年3月的初裁結果僅針對國內光伏企業征收了2.9%~4.73%的反補貼稅,尚不足以從本質上抹除中國光伏產品的價格優勢,可由于這一結果并非一錘定音。中國光伏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前景仍充滿變數。
首先,按照美國相關法律程序,一個月之后的5月16日,美國商務部還要公布反傾銷稅率的初步裁定,中國光伏產品還需再邁一道坎兒。
其次,無論是已公布的反補貼稅率還是未公布的反傾銷稅率,目前均為臨時性稅率。弘亞世代分析師張虹就表示,盡管初步裁定的反補貼稅率較低,但反補貼和反傾銷雙稅疊加稅率將在20%~30%,最終的懲罰性關稅仍有可能擊垮中國光伏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而美國市場分析人士預計,單一反傾銷稅的稅率將在10%~100%之間。
內部供需失衡
歐美市場的變故,將把中國這個最大光伏組件電池制造國的巨大產能困在國內。盡管如此,這仍不是最糟糕的狀態。因為,中國光伏企業還需面對國內新興產業發展本身的問題。
由于前期在光伏組件出口紅火的年代,國內組件生產線過度上馬,產能過剩的情況再次出現。陜西電子信息集團規劃部副部長田宇直言,不同于其他行業,光伏組件生產線一旦上馬,生產企業就必須堅持一定的產能規模,無論市場需求如何。因為,只有保證一定的生產規模,企業才能有利潤。
事實也的確如此。從主要光伏產品供應商的出貨量來看,處于領軍地位的尚德電力預計今年的出貨量將達到2.5GW,比2011年的2.09GW增加了19%。而另一巨頭阿特斯3月8日宣稱今年出貨量將增加51%,達到2GW。IMSResearch預計稱,僅從多晶硅市場來看,2011年多晶硅產能超出需求量的50%;隨著2012年、2013年產能的擴張,供需將進一步失衡并達到80%。2012年全球光伏裝機量將增至32.6GW,漲幅為21%。
這種出貨量不斷攀升和需求持續下行形成的尷尬局面,顯示出國內光伏市場整體產能過剩,供需失衡問題日益嚴重。具體至光伏企業,則意味著毛利率的進一步下探。數據顯示,尚德電力2011年第四季度的毛利率從一年前的17%下降到9.9%。而晶科電子近日公布的去年第四季度毛利率則從一年前的29%下降到了4.4%。
如何破解困局
不過,業界對中國光伏產業前景的預計悲觀,反映到具體企業身上,卻有著不同的表現。在第十六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上,很多中西部光伏企業對光伏業悲觀預期表現出的“不以為然”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田宇所在的陜西電子信息集團于2007年涉足光伏組件生產。談到光伏組件出口的外需不足問題,他表示:“從組件出口量上的確有所反映,不過尚不足以影響公司的業務。”
田宇之所以能夠對光伏業發展的惡劣環境處之泰然,用他的話講,一是集團全產業鏈的光伏生產線;二是中西部獨有的資源優勢。其中后者最關鍵。“上馬光伏全產業鏈的好處顯而易見。”田宇稱。據他介紹,集團2007年決定參與光伏生產時,就選擇一定要做全產業鏈。截至目前,除了最初的冶煉不涉及,集團的光伏生產線已經囊括了整個生產鏈,包括最初的單晶硅拉制、切片、生產光伏電池、電池板、電站的建設等所有流程。
事實驗證了陜西電子信息集團當時選擇的正確性。田宇指出,光伏全產業鏈的生產可以很好地控制生產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即便面臨外需不足的問題,也可以通過建設電站等環節進行再消化。而很多沿海地區的光伏企業,就是因為只做切片等部分環節,才會受外需不足的影響。如今想掉頭國內市場,也因沒有完整的光伏生產服務體系,難以奪門而入。“全產業鏈生產模式保證了集團光伏業務在逆勢下的生存甚至增長。別人賠錢的時候,我們依然能夠賺錢。”田宇不無自豪地說。
而中西部的基礎和資源優勢,田宇表示,乃是當初他們選擇光伏全產業鏈的基礎。中西部是傳統制造業基地,國有資本曾是這里的主流。或許與沿海地區相比,國有資本背景的公司會有信息傳遞不迅速、市場反應不夠機敏等問題,但同時也具有穩重和資本雄厚的特質。光伏全產業鏈的規劃需要人力、資金、技術等一系列要素的共同支持,而陜西電子信息集團的國有背景,恰好能滿足這些要素,最終使得在當前惡劣的外部產業環境下,集團仍能正常生產。
田宇還提到,豐富的資源能源也是中西部發展光伏業的主要優勢之一。光伏產品的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礦產資源,而中西部該資源藏量充足,便于就地取材,能夠大大減少物流成本。此外,光伏產品的生產還需要能源的支持,比如電力。僅從電價來看,陜西生產用電電價每度0.3元,而沿海地區的價格達到0.8元~1元。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市場在中西部。盡管目前國內光伏市場距完全激活還有待時日,不過,主要的應用市場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光伏電站的建立及運營需要充足的日照和荒漠的地貌,地理狀況決定中西部地區無疑是上上之選。
對此,陜西宏麗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齊軍林表示認同。他告知,自己所在公司規模很小,但公司長期以來就認準地方優勢,扎根在公司所在地延安地區的光伏電站建設。“雖不能說盈利多少,但至少在當前產業整體不景氣的環境下,我們活下來了。”齊軍林說。
其實,不止上述企業,目前國內大多數光伏企業甚至龍頭企業都將過去瞄準海外的目光投向了國內、投向了中西部。
3月初,“黃河水電50兆瓦硅片換組件”項目公開招標,當時吸引了眾多大中型光伏企業。英利、尚德電力、晶科能源、天威、海潤、億晶光電(600537,股吧)、晶澳太陽能以及比亞迪(002594,股吧)等15家公司均在列。最終,英利以每瓦2.99元的低報價中標,而這一報價在業內看來,幾乎跌破成本價,顯示了國內光伏企業巨頭不惜血本占據中西部市場的決心。
對此,英利方面也沒有否認。其相關負責人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該公司未來將會立足于中西部陽光充足的地區,以求為國內光伏市場帶來新的活力。數據顯示,2011年英利就已經將中國國內的銷售份額調整到占總體銷售收入的22%,2012年更是要增加到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