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抓住日本震后清潔能源市場崛起的機遇,中國新能源企業紛紛搶灘日本市場。然而以低成本為殺手锏的中國新能源企業,要想攻下這個夢寐以求的封閉市場還有諸多變數。
去日本圈地
很少有人會想到,日本郊外那些無人問津的荒地會如此炙手可熱——成為各大新能源企業競相爭奪的“寶地”。
來自中國的商人蘇維利想到了。2012年5月24日,這個精明的河北商人成功“搶”到了他在日本的第二塊土地。
2011年日本大地震第二天,北京天華陽光集團董事長蘇維利就對下屬說,拿地,趕快去拿地,不管日本對太陽能發電最終補貼是多少錢。
讓蘇維利如此“沖動”的原因,是日本震后電力短缺催生的巨大清潔能源發電市場。作為一家中國的新能源項目開發商,蘇維利斷定這個島國可用于建設太陽能發電廠的土地資源勢必緊缺。
事態印證了蘇的判斷。目前,日本郊外一些光照條件更好、比鄰高壓輸電線路的地塊,地價已上漲了10倍。
經過近一年運作,蘇維利最終以每年500萬日元(約4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拿到了一塊位于日本西部熊本縣的25000平方米土地的租賃合同,7個月后,這里將建起一座2兆瓦的太陽能發電廠,蘇將坐擁高達20%以上的收益率。
從熊本縣往東九百多公里之外的本州島三重縣,另一家中國企業——阿特斯太陽能也宣布今年夏天將在這里建設一座2兆瓦太陽能發電廠。阿特斯全球市場總監張含冰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為了抓住震后日本清潔能源市場崛起的機遇,過去一年阿特斯全球40%的市場投入都用在了日本。
其他的太陽能企業中,尚德早在六年前就布局日本,英利最近也宣布將進軍日本市場。如今,隨便問一家中國太陽能企業,他們不是正在日本,就是在去往日本的路上。
看到這一機會的不僅只有中國人。美國公司SunEdison號稱要在日本共建設1吉瓦(1000兆瓦)太陽能發電廠,并稱已經開始和福岡縣進行談判。
“日經新聞幾乎每周都會報道有關清潔能源新進入者的消息。”中國公司南京中電日本市場負責人崔娟娟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短短一年內,京瓷、夏普這些早已涉足清潔能源的日本企業以及軟銀集團(主營IT和電信)等新進入者,均對清潔能源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趣。
更夸張的是,日本的便利店如7-11和羅森,手機經銷商如TAKAHATA,物流公司如佐川急便,建筑公司如飛島建設等大量當地其他行業的巨頭都宣布了其太陽能電廠的建設計劃。
高調反攻,低調學習
與熱火朝天的太陽能爭奪戰不同,進軍日本市場的中資儲能、LED等清潔能源企業一直比較低調。
2012年4月,總部位于江蘇江陰的“智慧能源技術服務商”遠景能源剛剛在日本成立了全球研發中心,致力于儲能及新能源技術開發。這家成立于2006年的公司在業內以金融背景深厚和資源全球化聞名,目前在中國風電裝機排名中位列第14名。
“核泄漏事故之后,相對風電行業而言,日本市場更為推崇的是太陽能和家用儲能。”遠景能源戰略業務總監孫捷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先進的大容量、高安全性儲能技術可激活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接入、智能電網等領域,撬動的將是千億美元以上的市場。
看中日本儲能市場的還有比亞迪。2011年6月,比亞迪的儲能電池開始在日本銷售。這種電池先用家庭插座充滿電,停電時可以用來驅動冰箱或電視機等家用電器。比亞迪電池的售價為798000日元(約6.5萬元人民幣),是日本國內最便宜的家庭用儲能電池之一。
以LED照明產品為代表的中國節能產品制造企業也在試圖通過日本代理商向日本傳統市場鋪貨。2012年4月,深圳一家名為金流明的LED公司宣布與夏普合作,通過采用日本芯片進入日本。
除了儲能、LED等行業外,風電、地熱能、潮汐能等其他清潔能源行業因諸多壁壘,中國企業難以進入日本市場。
“日本的風電市場小且以海上為主,要求的抗臺風、抗腐蝕等技術中國風機制造企業一時還難以提供。”Frost & Sullivan咨詢公司能源電力部門咨詢經理曹寅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中國目前還沒有有實力進入外國市場的生物質能公司,地熱能和潮汐能等新能源更未走出試驗階段,“這就不難理解為何中國只有太陽能能夠反攻,其他清潔能源在日本都只有學習的份兒。”曹寅說。
真金白銀的刺激
相比日本核電停擺后帶來的市場機遇,進軍日本市場的中資清潔能源企業更看重的是真金白銀的刺激。
2012年4月底,日本政府公布了太陽能發電的固定價格收購制度(FIT),太陽能發電(百萬瓦級太陽能)將以42日元/瓦(3.39元人民幣/瓦)的價格收購20年,引起全球太陽能業界的一片歡呼。
這一補貼價格是目前中國光伏上網電價的3倍,樂觀者估計在日本投資的收益率將達到20%以上,遠高于平均10%左右的全球其他市場。該政策如果在7月1日實施,日本將成為太陽能企業的天堂。
據航天機電銷售人員透露,盡管日本市場過去半年才從無到有,但在全球各大區中,來自日本的訂單利潤率無疑是最高的,比歐洲訂單平均利潤高20%以上。
此次FIT出臺之后,對于以前很少有大規模的地面電站、光伏發電項目“小而分散”的日本來說,一些2兆瓦左右的太陽能電站已經算“大塊頭”。
好消息還在傳來。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5月29日,日本政府在內閣會議上通過了2012年《環境·循環型社會·生物多樣性白皮書》。白皮書呼吁在日本大地震后的東北災區重建中,引進風力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
著急趕往日本的中國企業非常明白,日本政府高達42日元每瓦的高價,并非是為中國人準備的。業內分析稱,目前日本政府財力能夠補貼的規模僅在1.6吉瓦上下。
蘇維利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在民意反核和企業挺核的輿論環境下,日本政府出臺太陽能補貼政策,一方面是順應民意,另一方面,補貼力度之大則是為了支持本土企業。
來自中國的“黑船”?
想從日本市場分一杯羹,并非易事。
此前,蘇維利與宇田市市長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天華陽光將在當地建設第一個太陽能發電廠,日本讀賣新聞一位記者隨即質問市長,“難道日本沒有太陽能公司嗎,請解釋為什么要找一家中國背景的企業?”市長解釋,天華陽光是帶著資金來投資日本,并非是來銷售廉價的中國產品,才得以作罷。
在日本浸淫了3年的崔娟娟對此并不感到奇怪。她說如果一家日本企業決定采購中國的電池產品,“那么一定會成為新聞頭條”。
據日本太陽能發電協會的統計,2011年日本從海外進口的太陽能電池增至2010年的2倍,進口產品所占的比例首次突破了20%大關,這一數字在2010年為13%。2008年之前,日本太陽能市場則幾乎沒有外國產品。
大部分的進口來自中國——這已經讓日本產生警惕,中國人的到來已經被日本同行稱作“黑船”。1854年,美國強迫日本開放對外貿易,結束了日本在德川幕府統治下兩百多年的閉關鎖國。由于美軍乘坐四艘黑色戰艦抵達日本,此后“黑船”一詞便被日本用來象征西方技術的威脅。
中國企業要想獲得一張進入日本的“門票”,還需要等待8個月以上。由于所有進入日本市場的太陽能產品都需要JET和J-PEC兩項質量認證,從福島核危機開始,申請該認證的中國企業就排起了長隊,業內估計達到50家以上。
“申請認證過程非常漫長,現在只能干等。”航天機電一位銷售經理說,他們正在為“日本方面已經停止對中國產品認證”的傳言感到擔憂,目前只有尚德電力、英利等少數幾家企業獲得了認證。
而即便獲得認證,日本客戶的苛刻要求都足以讓中國企業的銷售員頭大。晶澳太陽能助理總裁李燕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歐洲客戶多認價格,但日本客戶對細節的挑剔無以復加。
“最近發過去的集裝箱中有一件產品的條形碼不一致,對方就要求退貨,并讓我們負擔全部費用,還要調查原因,出具整改報告。”崔娟娟說,甚至產品的紙箱上有個腳印,對方都會要求退貨。
日本市場并非鐵板一塊
為了成功打開日本市場,涌入日本的中國企業也開始出現分化,呈現出三種不同的進入模式。
實力雄厚者如富士康,選擇了直接入股本地企業——2012年3月富士康宣布以669億日元(8.36億美元)購買夏普9.88%的股份,成為夏普公司的最大股東;打投資牌者如天華陽光——避開了日本民眾反感的產品銷售,轉而以投資者身份進入以獲得認可;剩下的大量中國企業,則仍是簡單的產品銷售。尤其是那些仍在苦苦等待認證“門票”的后知后覺企業,未來則可能成為日本企業的代工廠。
當然,還有更巧妙的中國企業開始準備另外一套故事。
阿特斯太陽能為了淡化中國色彩,轉而宣傳自己是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加拿大公司。為了得到日本民眾更好的認可,阿特斯不僅贊助日本當地的棒球隊,為災后的庇護所提供免費的棒球賽觀看,還免費到社區維修受地震破壞的屋頂太陽能系統。
隨著中國“黑船”的靠岸,日本企業擔心的價格戰聲音也已經隱約響起。目前中國太陽能產品價格普遍比日本產品便宜30%。相對于國際同行,中國企業的低成本仍在競爭中具有較大優勢。
如今,日本企業的內部陣營也開始分化,一部分要求高利潤的企業也開始放松對品質的追求,轉而采購低價的中國產品。
“世界上沒有中國人進不去的市場,我就不信日本就是鐵板一塊。”江蘇一家小型太陽能企業的總經理自信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