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就是賽維的保姆,從其落地到如今的第7個年頭,我們一直在提供‘全天候保姆式‘的服務。“江西省新余市工信委一位派駐賽維做幫扶工作的工作人員這樣對記者形容政府與賽維的關系。
然而,即便是這個全天候保姆也拯救不了賽維,這個曾經的“光速神話“締造者如今正游走在破產邊緣。
事實上,這并不是孤例。
短短數年時間,光伏產業已從風光無限滑落到神采黯淡。如今,頻頻曝出的項目停產、企業巨虧、大幅裁員,已令全行業深深感到寒冬的冷酷。
5月底,一份由中金公司發布的光伏研報稱,“目前企業開工率尚可,無奈利潤率低,基本不賺錢,而歐洲市場即將衰退,下半年中美日三國增長難補窟窿。“
“從一定程度上講,我覺得光伏行業是在政府的關照下,早熟了。“廣東一位長期關注光伏產業的人士告訴記者,從誕生之日起,該行業就一直“養尊處優“,正因如此,一些生產線的上馬才顯得很盲目。
/樣本一/
賽維總部-江西新余“全天候保姆式“服務
2005年,在時任新余市市長汪德和的極力引薦下,賽維落戶新余。
據當地官方媒體介紹,彭小峰在與汪德和會談半小時后,汪德和就決定支持賽維2億元,用于支持賽維打造“世界級光伏企業“。
汪德和此后透露了他們會談的內容。汪德和說,彭小峰告訴他要打造一個“世界級光伏企業“,并提出海外融資的設想。彭小峰同時提出了兩個要求:一個是必須保證賽維生產供電。二是給汪德和算了筆賬,產能達到一百兆瓦需要資金12億元,達到兩百兆瓦至少需要20億元,自己的資金不足,需要政府支持。
彭小峰開出的條件是2億元資金支持,同時,他向汪德和表示,由于未來計劃在海外上市,這筆資金不能以入股的形式,只能夠以借貸的方式來操作。
這就是新余市下的一次賭注,為了保證贏得這次賭博式的投資,新余市啟動了對賽維的 “全天候保姆式“服務。
前述工信委人士表示,政府不遺余力地幫助賽維,與當初引進賽維的主政者有莫大關系。
創建伊始,賽維需要征用大量的土地,這些需要江西省里特批,新余市國土資源局規劃科就為賽維去省里跑用地指標和審批,江西省曾一次性特批給賽維土地指標1.5萬畝。
新余市國土局規劃科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當年為賽維到江西省報批的用地指標為7012畝,(江西)省里的用地指標基本上都給完了。
在土地征用過程中,涉及農田、拆遷、補償、安置等敏感繁雜的事情,全部由新余市包辦處置,用最快的速度為賽維建設鋪平了道路。
“在20多天內就炸平了位于賽維建設廠區內的兩座山頭。“一位知情人士對記者透露。
據了解,由于光伏產業是高耗能產業,賽維曾要求新余對其生產實行24小時供電。于是,在短短一年里,新余市贛西供電公司為賽維建設了總容量為151.8萬千伏安的6座變電站,相當于再造了一個贛西電網。
知情人士還向記者透露,賽維成立初期,一些更多是監督、監測、監理職能的部門,也幾乎變成了服務部門。
比如,新余市環保局專門為賽維成立了 “項目環保協調領導小組“,組長由該局局長擔任,小組的每位成員都有精細分工。項目報批材料、驗收材料的各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協調,還有承擔環評單位的協調,甚至有專人負責對上述協調工作的督導催辦。
“賽維落地以后的數年,他們仍然是主動地為賽維提供服務,只是不像最初一樣,派人進駐廠區。但是7年過去了,進廠服務的情形再現,他們又一次把辦公地點設在了賽維。“上述新余市工信委工作人員表示。
新余市工信委綜合科許科長介紹,賽維作為新余市的大企業,在業內也有一定影響力,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政府肯定會伸出援助之手,在項目審批、政府辦事等方面,幫助他們盡快辦理。
/樣本二/
光伏基地后起之秀-河源申報項目5個工作日獲批
6月初,記者來到廣東省河源市。作為2011年“晉升“的省市共建太陽能光伏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這里已吸引漢能控股、南玻集團、旗濱集團、中晶太陽能等一大批光伏企業前來“落子“。
如今,這個光伏基地也面臨著“騎虎難下“的境地。
位于河源市高新區的某光伏企業太陽能薄膜基地,大片的土地仍處于動工中。順著一塊“光伏工程項目部“的指示牌走進去,記者看到有挖掘機和少許裝泥土的車正在施工。
不過,其內部員工李志群介紹,去年11月,基地雖已啟動一條300MW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線,“現在的產能還沒有達到之前的計劃量“。
為求證李志群的說法,記者聯系上該公司辦公室主任易先生。他表示,自己不便接受采訪。隨后,記者致電高新區管委會,對方工作人員稱,“這是公司的事情,我們這邊說,有時候口徑不一樣的話,企業會不高興的。“
東源縣藍口鎮的旗濱光伏玻璃項目已于5月16日舉行了點火投產儀式。據該公司員工郁燕透露,這是公司啟動的第一條生產線。
值得一提的是,記者發現,河源市政府官網一篇 《旗濱玻璃項目明年春節后投產》(發布于2011年11月26日)的文章曾指出,“(旗濱)第一條生產線將于2012年1月中旬舉行熔窯點火儀式,并將在春節后投產。“如此看來,較之原計劃,該項目的投產日期已向后緩了近半年。
相比光伏項目如今的 “低調“,當初河源市政府在引進這些企業時可謂“高亢“。
2011年,河源市政府印發了《河源市扶持重點產業轉移工業園和重點產業發展的工作方案》,電子信息和薄膜太陽能光伏產業被確定為重點扶持產業,明確要將其打造成該市的支柱產業,形成科技含量高、產值規模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按照規劃目標,未來這兩大主導產業的產值占園區產值比重將超50%。
基于這樣的宏大目標,一位河源當地的媒體人士告訴記者,政府從一開始就對光伏企業 “相當關照“。
以上述企業為例,5個工作日--這是該項目從提交齊相關材料到通過省發改委批準的 “瘋狂速度“。除此之外,政府為其提供的服務堪稱“保姆式“。比如,大到立項,小到一條電話線,市委書記本人都會親自過問。
優惠條件更具誘惑力:起初,上述企業的項目用地牽涉了其他3家企業的用地,其中某企業為8萬平方米土地補償款報價4000多萬元。然而,在政府的斡旋下,3家企業卻同意無償調整土地規劃。
去年7月,生產設備進場前,河源全市專門還召開了漢能項目投產準備工作協調會,當時市委書記、市長、副市長等悉數出席。而來自高新區、供電、環保、國土、地稅、國稅等多個部門的相關負責人也全部到現場,以示鼎力支持。
此外,根據河源市委的統一安排,每位市領導都要“掛鉤“聯系幾家當地的重點企業,漢能則是市委書記的聯系戶。據稱,“一把手“每個月都會與這些企業負責人碰面,以切實解決相關困難。
“時不時就見到有領導的專車過來這邊視察。“一位保安對記者表示。
/沖動的代價/
盲目擴張致產能過剩
“其實河源的情況算好的了。“上述河源媒體人士認為,相比于國內其他“大干快上“的光伏基地,無論是河源政府還是企業,都還算保守。
記者梳理發現,與河源這一“后起“的光伏基地相比,國內一些“老牌“的光伏產業集中營--如江蘇、江西等地早就曝出企業停產風潮。到今年5月,有媒體曝出,全國1/3光伏的企業已陷入停產或半停產之中。
危機的背后,或多或少顯現出這些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
2005年,受益于西方國家的光伏補貼政策,我國的光伏制造企業開始急劇擴張,甚至膨脹。2008年時,我國光伏企業數量尚不足100家,但近年來數量已陡增到500家。由此,產能過剩問題愈發嚴重,并最終成為整個行業陷入寒冬的導火索。
廣東一位長期關注光伏產業的人士告訴記者,上述情況與企業自身的盲目是分不開的,但地方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推手,“由于地方政府運用了太多的優惠政策來支持發展光伏產業,導致過度投資“。
土地無償劃撥、稅收返還、巨額電價補貼......這在過去幾年一些地方政府吸引光伏企業的招商“條件“中,屢見不鮮。
見微知著。有報道指出,在一家大型光伏企業的“光伏地圖“中,其是以30多億元資產撬動近1500億元的投資,助力這一巨大杠桿效應的,則為地方政府與銀行。
記者獲得的一份《海南省2011年重點建設項目投資計劃10月份進展情況表(海口市部分)》顯示,有企業250兆瓦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總投資18億元,但自籌資金僅1100萬元;另一企業英利400兆瓦多晶硅太陽能電池項目,總投資30.67億元,自有資金僅9.67億元。
資料顯示,海口當地政府還為漢能提供無息借款。
為吸引賽維筑巢,江西新余市政府還一度提請市人大通過了以財政擔保為項目提供融資2億元的決議。
類似情況極多。也正因此,“江西賽維每年獲上億元電費補貼遭質疑“、“青海巨資補貼光伏發電引來當地投資狂潮“等公開報道見諸報端,媒體直指一些地方政府對光伏產業過于“溺愛“。
“溺愛“從來就是盲目的。多晶硅的沉浮歷程便是極佳例證。2007年以來,其成為多地招商引資的“香餑餑“,紛紛推出優惠條件,吸引光伏巨頭到當地跑馬圈地,光伏產業基地、新能源產業園區一時遍地開花。
在此過程中,盲從者眾。
四川新光硅業總經理陳紹章就親歷過這樣的情況,他表示,“許多地方政府前來考察多晶硅項目,實際上是非常盲目的。反正到這來和我們接觸過的很多地方官員,連多晶硅什么樣的他都不知道,他就是要做多晶硅......“
“現在看來,一些地方政府盲目給光伏企業注入的營養,最終卻淪為了行業毒藥。“前述長期關注光伏產業的人士向記者表示。
“毒性“終究發作了。
在持續不理想的市況下,行業“多事之秋“已然來臨。剛剛過去的5月,先是光伏巨頭賽維巨虧后的減薪與人員流失、債務訴訟;緊接著,浙江湖州光伏老板欠款18億元潛逃一事遭曝光;5月17日,美國對華光伏產品再次祭出“雙反“利劍。
來自廣發證券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光伏行業多個環節仍處于難以盈利的狀態,行業毛利率已低于8%。短期來看,難有較大的起色。
/期待破局/
電力體制改革是根本
針對產能過剩的現實,高層開始“亮劍“--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強統籌規劃,制止太陽能、風電等產業盲目擴張“。
那么,光伏產業該如何走出當下困境呢?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日前撰文提到,需要從3個方面來破解:一要著力培育國內光伏發電市場,建設立足國內、面向全球的光伏制造產業和服務體系;二要加強技術創新,進一步提高光伏產業自主技術水平和裝備制造能力;三要加快電力體制改革,培育分布式光伏市場,最終形成立足國內市場、服務全球市場的可持續發展的光伏產業體系。
在記者接觸到的多位光伏業內人士看來,上述的第三點,即電力體制改革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盛朗永旭新能源技術開發 (北京)有限公司戰略總監任新兵認為,新能源想大規模應用,必須跨越以壟斷性電網和電力統購統銷為核心的現行電力體制,回歸分散建設、分散利用的行業規律。
前述長期關注光伏產業的人士也表示,從長遠看,電力體制改革是光伏行業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這個步驟,一定不能少“。
事實上,我國電力體制改革步伐的遲緩也一直飽受質疑。2002年,國務院下發 《關于印發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確定了“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競價上網“的電改四大步驟。
如今10年過去了,前兩項已基本實現,但輸配分開、競價上網遲遲沒有破冰。
在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看來,沒有撬動競價上網,就說明電力體制改革是“基本失敗的“。
“當初對電力改革的設計有明確的16個字,需要明確的是,前面的12個字最終是為后面的4個字‘競價上網‘服務的。反過來說,假如電力體制改革的目標不是要‘競價上網‘的話,那前面的‘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做來做去是沒有意義的。“林伯強說。
根據目前的政策,大型光伏發電站項目要實現并網,首先要經過電網公司核準方可獲批,否則就無法享受上網電價,而這一點嚴重制約了光伏行業的發展。
不過,接受記者采訪的中國光伏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高宏玲指出,業界對電力體制改革呼吁很多年了,但最終效果不是很理想。在這種情況下,光伏產業先期的發展也不一定非得動電力體制的奶酪,而可以考慮其他的思路。比如說,可以先對準局域性的市場,小范圍推進。
在林伯強看來,不必對當下光伏產業的窘境過于擔憂。盲目投產導致產能過剩,甚至行業陷入沉淪,這其實也是新能源行業發展的必經階段。經歷過一番沉淪之后,未來我國的光伏產業的發展有望更趨理性和健康。“現在中央和地方層面還是在積極助力光伏產業發展的,未來,政策支持的方向可能轉向‘利用型‘為主,即靠開拓內需拉動鼓勵光伏行業發展,而不再是依賴政府直接補血,因為后者已不可持續。“
然而,即便是這個全天候保姆也拯救不了賽維,這個曾經的“光速神話“締造者如今正游走在破產邊緣。
事實上,這并不是孤例。
短短數年時間,光伏產業已從風光無限滑落到神采黯淡。如今,頻頻曝出的項目停產、企業巨虧、大幅裁員,已令全行業深深感到寒冬的冷酷。
5月底,一份由中金公司發布的光伏研報稱,“目前企業開工率尚可,無奈利潤率低,基本不賺錢,而歐洲市場即將衰退,下半年中美日三國增長難補窟窿。“
“從一定程度上講,我覺得光伏行業是在政府的關照下,早熟了。“廣東一位長期關注光伏產業的人士告訴記者,從誕生之日起,該行業就一直“養尊處優“,正因如此,一些生產線的上馬才顯得很盲目。
/樣本一/
賽維總部-江西新余“全天候保姆式“服務
2005年,在時任新余市市長汪德和的極力引薦下,賽維落戶新余。
據當地官方媒體介紹,彭小峰在與汪德和會談半小時后,汪德和就決定支持賽維2億元,用于支持賽維打造“世界級光伏企業“。
汪德和此后透露了他們會談的內容。汪德和說,彭小峰告訴他要打造一個“世界級光伏企業“,并提出海外融資的設想。彭小峰同時提出了兩個要求:一個是必須保證賽維生產供電。二是給汪德和算了筆賬,產能達到一百兆瓦需要資金12億元,達到兩百兆瓦至少需要20億元,自己的資金不足,需要政府支持。
彭小峰開出的條件是2億元資金支持,同時,他向汪德和表示,由于未來計劃在海外上市,這筆資金不能以入股的形式,只能夠以借貸的方式來操作。
這就是新余市下的一次賭注,為了保證贏得這次賭博式的投資,新余市啟動了對賽維的 “全天候保姆式“服務。
前述工信委人士表示,政府不遺余力地幫助賽維,與當初引進賽維的主政者有莫大關系。
創建伊始,賽維需要征用大量的土地,這些需要江西省里特批,新余市國土資源局規劃科就為賽維去省里跑用地指標和審批,江西省曾一次性特批給賽維土地指標1.5萬畝。
新余市國土局規劃科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當年為賽維到江西省報批的用地指標為7012畝,(江西)省里的用地指標基本上都給完了。
在土地征用過程中,涉及農田、拆遷、補償、安置等敏感繁雜的事情,全部由新余市包辦處置,用最快的速度為賽維建設鋪平了道路。
“在20多天內就炸平了位于賽維建設廠區內的兩座山頭。“一位知情人士對記者透露。
據了解,由于光伏產業是高耗能產業,賽維曾要求新余對其生產實行24小時供電。于是,在短短一年里,新余市贛西供電公司為賽維建設了總容量為151.8萬千伏安的6座變電站,相當于再造了一個贛西電網。
知情人士還向記者透露,賽維成立初期,一些更多是監督、監測、監理職能的部門,也幾乎變成了服務部門。
比如,新余市環保局專門為賽維成立了 “項目環保協調領導小組“,組長由該局局長擔任,小組的每位成員都有精細分工。項目報批材料、驗收材料的各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協調,還有承擔環評單位的協調,甚至有專人負責對上述協調工作的督導催辦。
“賽維落地以后的數年,他們仍然是主動地為賽維提供服務,只是不像最初一樣,派人進駐廠區。但是7年過去了,進廠服務的情形再現,他們又一次把辦公地點設在了賽維。“上述新余市工信委工作人員表示。
新余市工信委綜合科許科長介紹,賽維作為新余市的大企業,在業內也有一定影響力,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政府肯定會伸出援助之手,在項目審批、政府辦事等方面,幫助他們盡快辦理。
/樣本二/
光伏基地后起之秀-河源申報項目5個工作日獲批
6月初,記者來到廣東省河源市。作為2011年“晉升“的省市共建太陽能光伏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這里已吸引漢能控股、南玻集團、旗濱集團、中晶太陽能等一大批光伏企業前來“落子“。
如今,這個光伏基地也面臨著“騎虎難下“的境地。
位于河源市高新區的某光伏企業太陽能薄膜基地,大片的土地仍處于動工中。順著一塊“光伏工程項目部“的指示牌走進去,記者看到有挖掘機和少許裝泥土的車正在施工。
不過,其內部員工李志群介紹,去年11月,基地雖已啟動一條300MW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線,“現在的產能還沒有達到之前的計劃量“。
為求證李志群的說法,記者聯系上該公司辦公室主任易先生。他表示,自己不便接受采訪。隨后,記者致電高新區管委會,對方工作人員稱,“這是公司的事情,我們這邊說,有時候口徑不一樣的話,企業會不高興的。“
東源縣藍口鎮的旗濱光伏玻璃項目已于5月16日舉行了點火投產儀式。據該公司員工郁燕透露,這是公司啟動的第一條生產線。
值得一提的是,記者發現,河源市政府官網一篇 《旗濱玻璃項目明年春節后投產》(發布于2011年11月26日)的文章曾指出,“(旗濱)第一條生產線將于2012年1月中旬舉行熔窯點火儀式,并將在春節后投產。“如此看來,較之原計劃,該項目的投產日期已向后緩了近半年。
相比光伏項目如今的 “低調“,當初河源市政府在引進這些企業時可謂“高亢“。
2011年,河源市政府印發了《河源市扶持重點產業轉移工業園和重點產業發展的工作方案》,電子信息和薄膜太陽能光伏產業被確定為重點扶持產業,明確要將其打造成該市的支柱產業,形成科技含量高、產值規模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按照規劃目標,未來這兩大主導產業的產值占園區產值比重將超50%。
基于這樣的宏大目標,一位河源當地的媒體人士告訴記者,政府從一開始就對光伏企業 “相當關照“。
以上述企業為例,5個工作日--這是該項目從提交齊相關材料到通過省發改委批準的 “瘋狂速度“。除此之外,政府為其提供的服務堪稱“保姆式“。比如,大到立項,小到一條電話線,市委書記本人都會親自過問。
優惠條件更具誘惑力:起初,上述企業的項目用地牽涉了其他3家企業的用地,其中某企業為8萬平方米土地補償款報價4000多萬元。然而,在政府的斡旋下,3家企業卻同意無償調整土地規劃。
去年7月,生產設備進場前,河源全市專門還召開了漢能項目投產準備工作協調會,當時市委書記、市長、副市長等悉數出席。而來自高新區、供電、環保、國土、地稅、國稅等多個部門的相關負責人也全部到現場,以示鼎力支持。
此外,根據河源市委的統一安排,每位市領導都要“掛鉤“聯系幾家當地的重點企業,漢能則是市委書記的聯系戶。據稱,“一把手“每個月都會與這些企業負責人碰面,以切實解決相關困難。
“時不時就見到有領導的專車過來這邊視察。“一位保安對記者表示。
/沖動的代價/
盲目擴張致產能過剩
“其實河源的情況算好的了。“上述河源媒體人士認為,相比于國內其他“大干快上“的光伏基地,無論是河源政府還是企業,都還算保守。
記者梳理發現,與河源這一“后起“的光伏基地相比,國內一些“老牌“的光伏產業集中營--如江蘇、江西等地早就曝出企業停產風潮。到今年5月,有媒體曝出,全國1/3光伏的企業已陷入停產或半停產之中。
危機的背后,或多或少顯現出這些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
2005年,受益于西方國家的光伏補貼政策,我國的光伏制造企業開始急劇擴張,甚至膨脹。2008年時,我國光伏企業數量尚不足100家,但近年來數量已陡增到500家。由此,產能過剩問題愈發嚴重,并最終成為整個行業陷入寒冬的導火索。
廣東一位長期關注光伏產業的人士告訴記者,上述情況與企業自身的盲目是分不開的,但地方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推手,“由于地方政府運用了太多的優惠政策來支持發展光伏產業,導致過度投資“。
土地無償劃撥、稅收返還、巨額電價補貼......這在過去幾年一些地方政府吸引光伏企業的招商“條件“中,屢見不鮮。
見微知著。有報道指出,在一家大型光伏企業的“光伏地圖“中,其是以30多億元資產撬動近1500億元的投資,助力這一巨大杠桿效應的,則為地方政府與銀行。
記者獲得的一份《海南省2011年重點建設項目投資計劃10月份進展情況表(海口市部分)》顯示,有企業250兆瓦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總投資18億元,但自籌資金僅1100萬元;另一企業英利400兆瓦多晶硅太陽能電池項目,總投資30.67億元,自有資金僅9.67億元。
資料顯示,海口當地政府還為漢能提供無息借款。
為吸引賽維筑巢,江西新余市政府還一度提請市人大通過了以財政擔保為項目提供融資2億元的決議。
類似情況極多。也正因此,“江西賽維每年獲上億元電費補貼遭質疑“、“青海巨資補貼光伏發電引來當地投資狂潮“等公開報道見諸報端,媒體直指一些地方政府對光伏產業過于“溺愛“。
“溺愛“從來就是盲目的。多晶硅的沉浮歷程便是極佳例證。2007年以來,其成為多地招商引資的“香餑餑“,紛紛推出優惠條件,吸引光伏巨頭到當地跑馬圈地,光伏產業基地、新能源產業園區一時遍地開花。
在此過程中,盲從者眾。
四川新光硅業總經理陳紹章就親歷過這樣的情況,他表示,“許多地方政府前來考察多晶硅項目,實際上是非常盲目的。反正到這來和我們接觸過的很多地方官員,連多晶硅什么樣的他都不知道,他就是要做多晶硅......“
“現在看來,一些地方政府盲目給光伏企業注入的營養,最終卻淪為了行業毒藥。“前述長期關注光伏產業的人士向記者表示。
“毒性“終究發作了。
在持續不理想的市況下,行業“多事之秋“已然來臨。剛剛過去的5月,先是光伏巨頭賽維巨虧后的減薪與人員流失、債務訴訟;緊接著,浙江湖州光伏老板欠款18億元潛逃一事遭曝光;5月17日,美國對華光伏產品再次祭出“雙反“利劍。
來自廣發證券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光伏行業多個環節仍處于難以盈利的狀態,行業毛利率已低于8%。短期來看,難有較大的起色。
/期待破局/
電力體制改革是根本
針對產能過剩的現實,高層開始“亮劍“--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強統籌規劃,制止太陽能、風電等產業盲目擴張“。
那么,光伏產業該如何走出當下困境呢?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日前撰文提到,需要從3個方面來破解:一要著力培育國內光伏發電市場,建設立足國內、面向全球的光伏制造產業和服務體系;二要加強技術創新,進一步提高光伏產業自主技術水平和裝備制造能力;三要加快電力體制改革,培育分布式光伏市場,最終形成立足國內市場、服務全球市場的可持續發展的光伏產業體系。
在記者接觸到的多位光伏業內人士看來,上述的第三點,即電力體制改革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盛朗永旭新能源技術開發 (北京)有限公司戰略總監任新兵認為,新能源想大規模應用,必須跨越以壟斷性電網和電力統購統銷為核心的現行電力體制,回歸分散建設、分散利用的行業規律。
前述長期關注光伏產業的人士也表示,從長遠看,電力體制改革是光伏行業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這個步驟,一定不能少“。
事實上,我國電力體制改革步伐的遲緩也一直飽受質疑。2002年,國務院下發 《關于印發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確定了“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競價上網“的電改四大步驟。
如今10年過去了,前兩項已基本實現,但輸配分開、競價上網遲遲沒有破冰。
在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看來,沒有撬動競價上網,就說明電力體制改革是“基本失敗的“。
“當初對電力改革的設計有明確的16個字,需要明確的是,前面的12個字最終是為后面的4個字‘競價上網‘服務的。反過來說,假如電力體制改革的目標不是要‘競價上網‘的話,那前面的‘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做來做去是沒有意義的。“林伯強說。
根據目前的政策,大型光伏發電站項目要實現并網,首先要經過電網公司核準方可獲批,否則就無法享受上網電價,而這一點嚴重制約了光伏行業的發展。
不過,接受記者采訪的中國光伏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高宏玲指出,業界對電力體制改革呼吁很多年了,但最終效果不是很理想。在這種情況下,光伏產業先期的發展也不一定非得動電力體制的奶酪,而可以考慮其他的思路。比如說,可以先對準局域性的市場,小范圍推進。
在林伯強看來,不必對當下光伏產業的窘境過于擔憂。盲目投產導致產能過剩,甚至行業陷入沉淪,這其實也是新能源行業發展的必經階段。經歷過一番沉淪之后,未來我國的光伏產業的發展有望更趨理性和健康。“現在中央和地方層面還是在積極助力光伏產業發展的,未來,政策支持的方向可能轉向‘利用型‘為主,即靠開拓內需拉動鼓勵光伏行業發展,而不再是依賴政府直接補血,因為后者已不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