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家2009年啟動“金太陽”示范工程開始,全國各大城市便興起屋頂光伏電站建設潮,與遙遠西部戈壁灘上的大型地面電站相呼應。亦莊作為北京市首批“金太陽”工程示范區,2009年就規劃了20兆瓦的用戶側并網電站裝機,實現園區企業耗電量的自發自用。按照當初預計,這些項目實施后可年均發電2272萬度。
然而,當這些電站相繼建成之后,當初的設想與現實卻相差甚遠。開發區內一家大型光伏設備企業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他所在的企業申請的1兆瓦電站是2009年國家首批核準的項目之一,也是當時亦莊開發區裝機最大的示范工程。2011年項目并網后,按照測算,日自發電量最低可達3600度,至少可滿足企業每天80%的耗電量。但自項目實際運行以來,由于受電網限制,日發電量一超過企業用電需求的30%,線路就會自動斷掉。
“按照當初測算,如果每天能滿發3600度電自用,就相當于每天省下2800元的電費,一年下來電費成本可節省100多萬元。”該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光伏設備生產屬于高耗能產業,用電成本占據各個企業生產成本的60%左右。這部分成本一旦降低,就等于給目前深陷困境的企業大大減了負。
當然,企業自發自用光伏發電也有價格昂貴的困擾,畢竟目前國內光伏發電度電成本都在1元/度以上。但上述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如果按照目前光伏電站每瓦12元的初始投資核算,年發滿1100小時最后折算下來的合理度電成本在1.9元/度左右,國家補貼后,度電成本可降低至0.8元/度,這與目前北京工商業用電價格基本相當,因此企業愿意用。
但在電網企業“"金太陽"工程自發自用電量比重不超過30%”的要求下,上述所有經濟上的優勢都大打折扣。在這家光伏設備企業隔壁的一家涉足光伏電站安裝業務的企業也同樣遭遇“30%”魔咒困擾,該企業相關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他所在的企業在2009年申請了三個“金太陽”示范項目,但先期建成的規模相對小的項目運行效果不佳,導致其中最大的3兆瓦項目遲遲不敢動工建設,因為容量越大,在電網約束下,意味著投資回報周期越長。
“金太陽”工程自推出以來不斷有企業面臨“拖延工期,騙取補貼”的質疑,甚至一些項目在今年被財政部取消了示范資格。但了解內情的人士紛紛反映,很多項目不是故意拖延不建,確實是害怕建成后不能滿負荷發電,白白讓電站躺在屋頂上“曬太陽”。
北京交通大學光電子技術研究所教授徐征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近年來他一直在配合北京市建委做市內“金太陽”示范項目的驗收工作,通過實地調研,他發現幾乎所有項目在后期運行中均存在問題,其成因除少數在于電站建設質量問題外,更多的則在于后期并網發電上的不暢。“很多項目為避免資源浪費,不得不按照自身年發電量的30%來量身訂做電站裝機規模,以適應電網的要求。”他說。
然而,當這些電站相繼建成之后,當初的設想與現實卻相差甚遠。開發區內一家大型光伏設備企業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他所在的企業申請的1兆瓦電站是2009年國家首批核準的項目之一,也是當時亦莊開發區裝機最大的示范工程。2011年項目并網后,按照測算,日自發電量最低可達3600度,至少可滿足企業每天80%的耗電量。但自項目實際運行以來,由于受電網限制,日發電量一超過企業用電需求的30%,線路就會自動斷掉。
“按照當初測算,如果每天能滿發3600度電自用,就相當于每天省下2800元的電費,一年下來電費成本可節省100多萬元。”該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光伏設備生產屬于高耗能產業,用電成本占據各個企業生產成本的60%左右。這部分成本一旦降低,就等于給目前深陷困境的企業大大減了負。
當然,企業自發自用光伏發電也有價格昂貴的困擾,畢竟目前國內光伏發電度電成本都在1元/度以上。但上述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如果按照目前光伏電站每瓦12元的初始投資核算,年發滿1100小時最后折算下來的合理度電成本在1.9元/度左右,國家補貼后,度電成本可降低至0.8元/度,這與目前北京工商業用電價格基本相當,因此企業愿意用。
但在電網企業“"金太陽"工程自發自用電量比重不超過30%”的要求下,上述所有經濟上的優勢都大打折扣。在這家光伏設備企業隔壁的一家涉足光伏電站安裝業務的企業也同樣遭遇“30%”魔咒困擾,該企業相關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他所在的企業在2009年申請了三個“金太陽”示范項目,但先期建成的規模相對小的項目運行效果不佳,導致其中最大的3兆瓦項目遲遲不敢動工建設,因為容量越大,在電網約束下,意味著投資回報周期越長。
“金太陽”工程自推出以來不斷有企業面臨“拖延工期,騙取補貼”的質疑,甚至一些項目在今年被財政部取消了示范資格。但了解內情的人士紛紛反映,很多項目不是故意拖延不建,確實是害怕建成后不能滿負荷發電,白白讓電站躺在屋頂上“曬太陽”。
北京交通大學光電子技術研究所教授徐征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近年來他一直在配合北京市建委做市內“金太陽”示范項目的驗收工作,通過實地調研,他發現幾乎所有項目在后期運行中均存在問題,其成因除少數在于電站建設質量問題外,更多的則在于后期并網發電上的不暢。“很多項目為避免資源浪費,不得不按照自身年發電量的30%來量身訂做電站裝機規模,以適應電網的要求。”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