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國之后,歐盟委員會上周四宣布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這是中歐雙方迄今為止最大的貿易糾紛,也是全球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爭端。本已處于冬季的中國的光伏產業“履霜堅冰至”,可能要長期進入冰河時期。
稍早時候來北京訪問的德國總理默克爾發出了“希望歐盟委員會、有關企業與中方一起嘗試通過溝通交流來排除和解決問題,不要啟動反傾銷程序”的言論,事實表明這僅僅是政治和外交的表態。中國的光伏企業和產業,當然不能把僥幸寄托在個別歐盟政治家的某些場合的一時表態上,也不能把希望寄托于歐盟內部的一些與己利益相關方的運作上,更不能把一切希望寄托于貿易報復手段上。對于企業和產業來說,不論在什么時候,包括在繁榮和困境的時候,都要按照大家認可的國際貿易的基本理念,來把自己的企業和產業做好。
面對全球性能源危機,以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以其低碳、綠色、可持續的特點贏得世界各國的青睞,中國更將把其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而光伏產業已成我國為數不多處于國際領先位置、能在與歐美企業在抗衡中保持優勢的產業。按照披露的數據,當前全球光伏行業需求約為30GW,而產能超過40GW,其中80%的產能在中國,而中國80%的產品需求在國外。美國和歐盟是中國的主要出口市場,2011年中國有接近358億美元的光伏產品出口,其中60%以上是輸送至歐洲市場,出口額超200億美元。
事實上,中國產品近年的價格下降主要原因是國際原材料價格的大幅降低。資料顯示,今年以來,硅料現貨市場價格由年初的每公斤30美元大降至目前的每公斤18美元,而硅料成本占光伏組件成本的25%以上。中國的競爭優勢在于技術進步和集約化生產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并降低了成本,歐盟所謂的傾銷和補貼行為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但中國的光伏產業產能過剩太甚,而且嚴重依賴于海外市場,確是個非常尖銳的問題。這使得中國光伏產業看起來強大無比,其實安全性非常低,海外市場只要稍有風吹草動就造成中國整個光伏產業的大地震,甚至危及存亡。因此,現在看來,在產業前景難以根本好轉的情形下,中國光伏企業,如果要想取得長久的生存和安全,最好的做法,就是把相當一部分產能遷移到海外,遷移到光伏產品需求的地方去,“現場生產、現場銷售”。
實際上有不少光伏企業已在謀求外遷了。就在歐盟委員會宣布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的前一天,有報道稱:在準備積極應訴的同時,河北、江蘇、江西等地的光伏企業,已在謀劃產業外遷。某企業聲稱:“為了有效應對歐洲即將發起的反傾銷調查帶來的影響,我們不得不選擇在歐美投資建廠;”某光伏企業高管表示,該公司在美國市場占據約20%的銷售份額,企業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已建有工廠,未來將擴建,用于生產在美國銷售的光伏組件。
把在全球已經嚴重過剩的產能部分遷移出去,對于中國的光伏產業和企業都是利大于弊的。首先,這樣能使得由中國資本掌握的光伏產業的安全性大為上升。當中國已趨于過剩的光伏產業轉移到光伏產品的主要需求地歐洲、美國以后,美國和歐洲就再也無法使用任何貿易救濟手段來對中國資本控制的光伏產業制裁了,而且這些產能遷移到主要光伏市場歐美以后,從當地來看,產能并不過剩,所以盈利空間也大得多。
如果光伏產業相當一部分產能轉往海外,還有另一個重大正外部性:可對改善產業和經濟結構產生重大作用。中國的光伏產業,是最近若干年 才突然膨脹起來,成了“泡沫產業”的。而這是由中國獨特的投資和產業發展機制造成的。這些年來,出于拉動GDP和政績工程的考慮,不少地方政府都把光伏產業當成戰略性新興產業來優先發展。網上有數據顯示,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均把光伏產業列為優先扶持發展的新興產業;在600個城市中,有300個在著力發展光伏太陽能產業,由此迅速建設起了100多個光伏產業基地。所以,即使光伏產業真是新興戰略性產業,這樣一而起,也會適得其反。而且投資的決策和主體,本來應當是企業,而許多地方在光伏產業的大膨脹中,有形之手卻成了主力。據報,南方一些企業投資光伏行業,企業自身出資都沒有超過20%,大部分都是用地方政府和銀行的錢。這種地方政府在光伏產業投資中扮演主要角色的后果,除了造成全球光伏產能嚴重過剩,產業安全性極低以外,還可能導致關聯企業破產、銀行受損等一系列嚴重問題。據估算,整個光伏行業大約萬億金資金存在壞賬風險。
光伏產業的動蕩,可為未來一些地方發展戰略性的新興產業提供難得的借鑒,所以說有正外部性。(作者陳東海 單位:東航國際金融公司)
稍早時候來北京訪問的德國總理默克爾發出了“希望歐盟委員會、有關企業與中方一起嘗試通過溝通交流來排除和解決問題,不要啟動反傾銷程序”的言論,事實表明這僅僅是政治和外交的表態。中國的光伏企業和產業,當然不能把僥幸寄托在個別歐盟政治家的某些場合的一時表態上,也不能把希望寄托于歐盟內部的一些與己利益相關方的運作上,更不能把一切希望寄托于貿易報復手段上。對于企業和產業來說,不論在什么時候,包括在繁榮和困境的時候,都要按照大家認可的國際貿易的基本理念,來把自己的企業和產業做好。
面對全球性能源危機,以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以其低碳、綠色、可持續的特點贏得世界各國的青睞,中國更將把其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而光伏產業已成我國為數不多處于國際領先位置、能在與歐美企業在抗衡中保持優勢的產業。按照披露的數據,當前全球光伏行業需求約為30GW,而產能超過40GW,其中80%的產能在中國,而中國80%的產品需求在國外。美國和歐盟是中國的主要出口市場,2011年中國有接近358億美元的光伏產品出口,其中60%以上是輸送至歐洲市場,出口額超200億美元。
事實上,中國產品近年的價格下降主要原因是國際原材料價格的大幅降低。資料顯示,今年以來,硅料現貨市場價格由年初的每公斤30美元大降至目前的每公斤18美元,而硅料成本占光伏組件成本的25%以上。中國的競爭優勢在于技術進步和集約化生產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并降低了成本,歐盟所謂的傾銷和補貼行為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但中國的光伏產業產能過剩太甚,而且嚴重依賴于海外市場,確是個非常尖銳的問題。這使得中國光伏產業看起來強大無比,其實安全性非常低,海外市場只要稍有風吹草動就造成中國整個光伏產業的大地震,甚至危及存亡。因此,現在看來,在產業前景難以根本好轉的情形下,中國光伏企業,如果要想取得長久的生存和安全,最好的做法,就是把相當一部分產能遷移到海外,遷移到光伏產品需求的地方去,“現場生產、現場銷售”。
實際上有不少光伏企業已在謀求外遷了。就在歐盟委員會宣布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的前一天,有報道稱:在準備積極應訴的同時,河北、江蘇、江西等地的光伏企業,已在謀劃產業外遷。某企業聲稱:“為了有效應對歐洲即將發起的反傾銷調查帶來的影響,我們不得不選擇在歐美投資建廠;”某光伏企業高管表示,該公司在美國市場占據約20%的銷售份額,企業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已建有工廠,未來將擴建,用于生產在美國銷售的光伏組件。
把在全球已經嚴重過剩的產能部分遷移出去,對于中國的光伏產業和企業都是利大于弊的。首先,這樣能使得由中國資本掌握的光伏產業的安全性大為上升。當中國已趨于過剩的光伏產業轉移到光伏產品的主要需求地歐洲、美國以后,美國和歐洲就再也無法使用任何貿易救濟手段來對中國資本控制的光伏產業制裁了,而且這些產能遷移到主要光伏市場歐美以后,從當地來看,產能并不過剩,所以盈利空間也大得多。
如果光伏產業相當一部分產能轉往海外,還有另一個重大正外部性:可對改善產業和經濟結構產生重大作用。中國的光伏產業,是最近若干年 才突然膨脹起來,成了“泡沫產業”的。而這是由中國獨特的投資和產業發展機制造成的。這些年來,出于拉動GDP和政績工程的考慮,不少地方政府都把光伏產業當成戰略性新興產業來優先發展。網上有數據顯示,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均把光伏產業列為優先扶持發展的新興產業;在600個城市中,有300個在著力發展光伏太陽能產業,由此迅速建設起了100多個光伏產業基地。所以,即使光伏產業真是新興戰略性產業,這樣一而起,也會適得其反。而且投資的決策和主體,本來應當是企業,而許多地方在光伏產業的大膨脹中,有形之手卻成了主力。據報,南方一些企業投資光伏行業,企業自身出資都沒有超過20%,大部分都是用地方政府和銀行的錢。這種地方政府在光伏產業投資中扮演主要角色的后果,除了造成全球光伏產能嚴重過剩,產業安全性極低以外,還可能導致關聯企業破產、銀行受損等一系列嚴重問題。據估算,整個光伏行業大約萬億金資金存在壞賬風險。
光伏產業的動蕩,可為未來一些地方發展戰略性的新興產業提供難得的借鑒,所以說有正外部性。(作者陳東海 單位:東航國際金融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