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150多家電池組件企業2012年產能將超過40GW。歐盟發布的報告預測,2012年全球電池產能將達到80GW,中國則占據其中50%以上的份額,其實若把中國現有產能全部釋放出來,一年之內上80GW也非難事。而今年歐洲光伏工業協會對2012-2016年的市場需求量預測數據是,2012-2013年光伏市場需求在20-40GW之間。可見,僧多粥少的狀況是相當的明顯。
創造出全球光伏至少80%產能的中國,光伏應用卻僅占全球光伏應用市場0.8%。于是,當出口市場遇阻后,中國不得不開始啟動自己的光伏應用市場,哪怕是表面上的、紙面上的啟動。2011年8月,中國發布了光伏發電標桿上網電價。2012年,十二五規劃光伏發電的裝機指標經數次調整,將2015年的目標從5GW上調到21GW,將2020年的長期光伏裝機容量目標從20GW上調到50GW。
但問題隨之而來,突破不了的政策壁壘。建起來的荒漠電站卻由于不能并網,而在戈壁灘中、沙漠中曬太陽。在這種情況下,50GW的光伏裝機規劃在國家能源戰略中也只能是個規劃了。所以,指望地面電站來消化產能目前也只能是個奢望,讓已經裝進口袋的錢再拿出來與他人分享,是人都想像得出其難度不是一般的大。目前,雖然光伏發電標桿上網電價已經出臺,但是綠能回購卻阻礙重重,就是這個道理。
并不了網,那么自發自用總可以吧。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要按照集中開發與分布式利用相結合的原則,積極推進太陽能的多元化利用,同時支持建設以“自發自用”為主要方式的分布式光伏發電。但由于分布式發電接入電網需要進行線路改造,因此會產生接入費;為了系統運行的安全穩定,分布式發電還需要電網預備后備電源,為此需向電網繳納備用容量費。這些又是扯皮的由頭,所以,相關實施細則難產也在情理之中,分布式發電越多,意味著電網賣電越少,也同樣是在搶人家電網的生意。
如此算來,國內光伏應用市場也絕不是過剩產能的救命良方,唯有歇業或倒閉。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最近說道:現在正是行業整合和重新洗牌的好時機。光伏行業的特性是,只有技術高、效率高、成本低的企業才有生存空間,而大多數小企業往往成本高、技術水平低、效率低。大型光伏企業兼并這些中小企業并沒有意義,因為大型企業并不是產能不夠,而是光伏行業市場空間不大,需要淘汰很大一部分落后產能。
但目前光伏企業大都期盼著2008行情的重演,為想像中的2-3年后光伏牛市再撈一把設法存活下去而拒絕被淘汰。但技術領先導致的價格優勢是難以阻擋的,有數據顯示2012年1-4月,中國進口多晶硅達2.6萬噸,同比增長30%。有報道稱,當前中國有80%的多晶硅企業減產、停產甚至破產,如果落后的產能能被真正擠出市場倒也不是件壞事。
技術的進步帶動成本的下降,2008年市場低谷時多晶硅技術的快速進步,使得多晶硅價格大幅下降、組件成本也隨之大幅下降,換來了2010年中國光伏產業大躍進式的發展。目前,從全球前10大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和組件公司排名中不難發現,中國公司均已占據半壁江山,而從英利Panda、昱輝virtus二代和A++多晶硅片以及協鑫GCL法等中,我們都能看到中國光伏企業技術能力的明顯進步,太陽能光伏制造業已成為中國少有可參與國際競爭,并進而取得競爭優勢的產業之一,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所以,能留下來的企業一般都有創新能力的,不論在何時、何地,只有先進的產能才永遠不會過剩。例如,經過持續2年從材料到配方,從工藝到設備的開發和制造,率先推出晶硅太陽電池組件封裝用四氟型太陽電池背膜,由于技術的持續改進和突破,中來光伏背膜在市場上的認可度與日俱增,在全球光伏市場處于寒冬期的2012年,公司又新增了3條生產線,每條線的產能是200萬平方米。
聽說中來光伏在公司內設有“江蘇省光伏薄膜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公司核心技術包括:核心配方研制、等離子體投射、表面修復、設備設計與制造技術。中來光伏們因為有技術,所以可以率先推出新品;中來光伏們因為有先發,所以別人減產他們可以擴產;正因為有中來光伏們,所以中國光伏還有從大走到強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