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2012年九月刊
以SolarWorld為首新成立的歐洲光伏制造商聯盟(EU ProSun)于北京時間7月24日晚正式發表聲明稱:該組織已經針對中國光伏制造商的傾銷行為向歐盟委員會提起訴訟。根據歐盟法規,歐盟委員會需要在45天內決定是否接受訴訟展開調查,并在15個月內完成調查。
此前SolarWorld已在美國發起類似的反傾銷訴訟,并致使美國于5月中旬向中國進口的光伏組件征收約31%的稅率。對中國光伏企業來說,美國市場相對歐洲市場幾乎可以忽略。2011年有60%以上的中國光伏產品出口至歐盟,總額達358億美元。
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代表中國光伏發電促進聯盟和中國光伏行業,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表《聯合聲明》,呼吁歐盟慎重考慮對華光伏發起反傾銷調查,并呼吁政府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企業在行動
8月1日中午,《經濟》記者一行四人趕往位于河北保定的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實地采訪光伏企業應對歐盟“雙反”的進一步打算。就在我們到達保定見到英利的工作人員時,他們告訴記者,第二天他們的員工都被要求提前半小時上班,公司將向所有上班員工通報歐盟“雙反”調查的情況以及對企業的影響,進一步表達對歐盟“雙反”調查的不滿。
“人家欺負到咱們頭上了,咱們不能不表達一下我們的呼聲。同時,我們也要讓員工明白企業面臨的危機。”英利公共關系總監梁田這樣告訴記者。
“這也是我們企業表達我們不滿歐盟‘雙反’調查的一種表達方式,我們希望通過媒體能把我們呼聲帶到歐盟。”梁田接著說,“如果歐盟‘雙反’調查得以立案,這對我國的光伏行業可以說是致命的打擊。”
“與美國‘雙反’相比,歐盟此次的反傾銷案波及面更廣,涉案金額更大,給中國光伏產業帶來的挑戰更為嚴峻。”梁田告訴記者,歐盟反傾銷案涵蓋了來自中國的全部太陽能產品。
梁田認為,一旦歐盟此次反傾銷立案成立,將對中國光伏企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首先,歐盟很可能對華光伏產品征收高額關稅,導致我國光伏企業失去競爭優勢,被迫退出歐洲這個主要市場;其次,光伏骨干企業面臨的經營困難會引發關聯企業破產、銀行信貸受損、工人失業等一系列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第三,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光伏企業遭受貿易保護主義行為的遏制,將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戰略失去重要支撐;第四,歐盟此番舉動將會逼迫我國光伏企業到海外設廠,對我國的實體經濟不利。
據歐洲光伏產業協會(EPIA)透露,2011年歐洲占據全球光伏安裝量的74%。在補貼政策的刺激下比2010年幾乎翻了一番,達到29.7GW。預計德國未來5年新增裝機容量增長速度放緩,但每年仍有穩定的安裝需求,預計2016年德國光伏裝機容量將達39.7GW到52.7GW,而意大利2016年總裝機容量預計將達23GW到30.8GW。
面對這樣大的一個市場,以SolarWorld為首的歐洲企業自然不希望被中國光伏企業占據一份市場。阿特斯發言人沈楊子稱,如果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稅,中國工人的利益將受到侵害,超過30萬人可能失去工作。阿特斯希望中國政府能與歐盟展開官方磋商,避免反傾銷調查,保護中國光伏企業的利益。
“此次調查也將引發中國與歐盟之間的全面貿易戰,這對雙方都將造成巨大的損失,”梁田說,“我們呼吁中國政府采取一切必要且果斷的手段,從而保護中國光伏產業的合法利益。”
8月1日晚,英利的工作人員突然告訴記者,“明天的廠區抗議活動要取消”,原因是上級單位覺得這個活動不合時宜。
但是,第二天還是有很多的境外媒體把這個原定的活動發布了出去,并且說是英利、天合、阿特斯和尚德這四家中國光伏企業至少七家工廠的幾萬名工人預計8月2日上午將停工1小時,舉行針對德國SolarWorld等歐洲光伏企業向歐盟所提申訴的抗議活動。
針對這些新聞,梁田無奈地告訴記者,“我們是想向歐盟表達對‘雙反’的抗議。但我們絕不會通過停工的形式,停工一小時,對我們來說損失太多了!這樣做是不是太傻了?”他表示,他們也不想進行抗議活動,但在工作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他們必須表達反對貿易戰的想法。
“雙反”的不公
商務部研究院外貿戰略研究部副主任張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幾年來中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下對貿易摩擦的應訴能力逐漸增強,如果不通過政府行為來對相關產業提供應有的保護,很可能產生連帶效應,因此政府方面有必要采取相應的反制措施,力挺中國光伏產業,在不違反相關世貿規則的前提下有禮有節地爭取合法利益。”
張莉指出,光伏案對于國內相關產業也敲響一個警鐘,盡管光伏產業在做大做強,但利潤并不高,也沒有國際話語權,企業在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的同時應當從產品數量擴張型的發展模式轉型為質量和效益型的提升。
針對歐盟對華光伏企業“反傾銷”訴訟,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中國四大光伏企業向商務部提交了《關于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實施反傾銷調查將重創我國產業的緊急報告》,該《報告》呼吁,在歐盟反傾銷立案調查進入45天倒計時之際,我國政府、行業、企業應“三位一體”積極應對,制定反制措施。
“這是繼美國對中國風電產品和光伏企業展開‘雙反’調查之后,中國新能源產業面臨的一場更為嚴峻的挑戰。”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能源被認為是全球第三次產業革命的核心,而以光伏和風電為代表的中國新能源產業近年來快速發展,并在國際市場覓得先機。歐美國家相繼對中國新能源展開“雙反”,從表面上看是一場國際貿易糾紛,但從深層次分析則是在全球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爭奪先機的一場戰爭。
就在5月中旬美商務部對華太陽能電池產品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一公布,我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立即就此發表談話表示,美方裁決有失公正,中方對此強烈不滿。
沈丹陽指出,美商務部拒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對中國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運作的事實視而不見,采用不合理的“替代國”價格進行不公平的比較,從而人為抬高中國企業的傾銷幅度。這種做法不符合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現狀,不符合中國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事實,凸顯了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而且,在中國企業積極配合調查的情況下,美方仍在諸多計算傾銷幅度的關鍵環節拒不接受中國企業的抗辯和證據材料,從而裁定高額傾銷幅度,對中國企業是不客觀、不公正的。中方敦促美商務部在后續調查中更正錯誤做法,避免做出不公正的裁決。
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原董事長兼CEO施正榮曾發表聲明表示:“以尚德為代表的中國光伏企業,在過去10年間,依靠技術創新,實施規模擴張,集聚并完善供應鏈發展,通過全球化經營,極大地降低了光伏發電成本,從而促進了光伏能源在世界各地的大規模應用。這是中國光伏企業為全球可再生能源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
企業需自強
英利集團是全球最大的垂直一體化光伏發電產品制造商之一。在河北保定、衡水、天津濱海新區和海南海口建有四大產業基地,在西藏拉薩、甘肅蘭州、上海、廣州等地設有75家子分公司,在美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12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英利員工因此而自豪。
在記者和他們交談時,他們表現出對公司的自豪感。當問到他們怎么看待歐盟的“雙反”調查時,他們更為擔心的是自己是否會因此減少收入甚至會失業。一名車間工人知道記者來英利的原因和歐盟“雙反”報道有關,他顯得有些憂慮地對記者說,“我不知道他們為什么要調查我們。我聽同事們說,如果歐洲對我們的‘雙反’一旦獲得通過,我就有可能失業。”在英利工作三年多的他不希望自己失業。
在英利保定的產業基地大約有2萬名員工,這些員工每月的平均工資在3700元左右,這對保定這樣的一個中等城市來說,他們的收入相對當地而言算是高收入了。同時,英利還為員工提供低于市場價的住房、五險一金等各類福利。大多數的英利員工對能有這樣的工作收入很滿意。
像他們的這些擔心,中國光伏行業的員工可能都會有。2011年中國對歐洲光伏產品出口高達204億美元,直接從業人口超過30萬人。如果歐盟對中國光伏的“雙反”案獲得通過,那么這30多萬人的收入和工作崗位都會受到影響。
“歐美少數企業的冒險行為會把整個行業逼到生死存亡的節點,我們呼吁中國政府全力保護中國制造業的合理權益。”阿特斯陽光董事長兼CEO瞿曉鏵接受記者采訪時對此憂心忡忡。“行業已經到了生死存亡關頭,該丟掉一切幻想了!”
歐盟“雙反”恐直接引起中國光伏業企業爆發破產潮,而作為中國光伏出口最大市場,歐盟一旦立案,或將成為壓垮整個產業的“最后一片鵝毛”。在這種情況下,有業內人士建議光伏企業縮減出口規模,開拓國內市場。
對此,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中國光伏企業不能放棄海外市場,政府也要為企業在國際市場創造一個平靜的“競技場”。他說:“中國光伏產業是高度出口導向型行業,由于此前美國初裁認定中國光伏產業存在傾銷補貼,現在美國市場已經縮小,而中國國內市場的培養仍需時日,保持歐洲市場的開放至關重要。”
針對歐盟做出是否進行“反傾銷”調查決定,梅新育指出,中國應通過外交途徑和盡職調查盡可能阻止歐盟發起調查,設法遏制國外貿易保護主義。
梅新育說,中國能迅速成長為全世界最大光伏設備生產國本身就是一個奇跡,中國光伏業自身效率的提高和努力是不可抹殺的,是競爭力優勢的體現。中國光伏行業要保持這種競爭力,企業需要進一步自強,切不可“自廢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