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貿易大棒終于砸向了光伏產業。10月10日,美國商務部對來自中國太陽能電池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作出不公平終裁,裁定中國企業反傾銷稅率從18.32%到249.96%不等,反補貼稅率從14.78%到15.97%不等。此次仲裁結果,將直接斷送中國10%的光伏出口市場;更糟糕的是,此前歐盟亦對華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而美國此番定音無疑將堅定歐盟高舉對華光伏保護的重錘,這意味著占中國光伏出口70%的歐盟大門亦關閉。倘真如此,勢必給中國光伏組件制造業帶來毀滅性打擊。
事實上,美國之所以對華設置光伏壁壘,除保護本國相關產業外,更重要的是想打壓中國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另外,美國大選在即,排華、反華歷來是競選熱點之一,因此,無論是針對華為電信設備壁壘,還是此次光伏反傾銷重錘定音,其背后夾雜著濃重的政治色彩。
眾所周知,過去5年,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迅速,產能急劇擴張,目前,中國多晶硅產能占據全球約60%,硅片產能約為70%,多晶硅電池產量近70%,組件產能約占到70%。
然而產業快速發展并沒有改變“兩頭在外”的畸形產業結構。一方面不掌握核心技術,充當海外廉價組件生產商和代工商。比如多晶硅產業提純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國外七大廠商手中,包括美國的Hemlock,挪威的REC、美國的MEMC、德國的Wacker、日本的Tokuyama、Mitsubishi Material和Sumitomo Titanium,它們壟斷了全球的多晶硅料供應,并獲得了太陽能產業最豐厚的利潤。另一方面,國內大多數光伏設備需高價從國外進口,無形增加國內光伏下游市場開發成本。
在此背景下,畸形發展的中國光伏又將面對外部市場急劇萎縮以及各國的聯合壁壘,國內企業不得不做好“置死而后生”的打算。實際上,伴隨國內經濟結構調整,作為新興戰略產業,中國光伏產業也應蛻變,一方面要擺脫過去那種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少、過分依賴國際市場“侏儒”發展模式;另一方面要遏制產能盲目夸張,優化產業結構。而政府更應加大對光伏產業扶持和引導。
對于當前中國光伏產業而言,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注重技術創新,掌握關鍵核心技術,開展基礎性和前沿性研究,為未來發展做好技術儲備。
其次,加強產業規劃,完善產業鏈布局,提升競爭力。在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組件已出現產能過剩苗頭的情況下,有關企業和產業園區要合理規劃投資,針對多元化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市場需求開發相關產品,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避免產品同質化和行業內部惡性競爭。
最后,要妥善應對國際貿易摩擦。中國太陽能產業的快速發展,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投融資、產業分工和科技合作的共同結果,中國為世界提供了質優價廉產品,有效降低了各國光伏發電建設和應用成本,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發展低碳經濟做出了積極貢獻。對于歐美國家近來采取的措施,有關企業和行業中介組織要充分做好應訴準備,對外增信釋疑,共同維護產業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長期來看,歐美針對中國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的壁壘將繼續存在,特別是在技術領域壁壘將更加嚴格。與此同時,隨著智能電網等配套設施完善,未來中國光伏需求將有極大增長空間。
有鑒于上述客觀認識,筆者以為,中國光伏產業應“自力更生”,加快技術進步,同時將市場目標重點轉向國內市場。近日,為鼓勵國內光伏市場的快速發展,《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對裝機容量目標再次做出調整,由15GW調整到21GW,且上不封頂。截至2011年年底,全國光伏總裝機容量僅為3.6GW,這意味著未來3年中,中國的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大幅增加。可見,未來國內下游需求市場的增長前景非常可觀,企業要把握機會,加快技術進步,降低相關設備和產品的生產成本。
(作者單位: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