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巨頭英利的“拉美攻略”邁出重要一步。
記者獲悉,英利近日成為拉丁美洲迄今最大光伏電站獨家組件供應商,組件供貨量達40兆瓦。
據介紹,該電站項目分別位于秘魯的塔克納和莫克瓜,裝機容量各20兆瓦,占地超過240公頃,選用YL290多晶組件近15萬塊,為拉丁美洲迄今最大的光伏電站。項目預計2012年底實現并網發電,屆時將為67000多戶居民提供綠色電力,每年可減少24000噸二氧化碳排放。
英利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苗連生認為,秘魯在發展光伏發電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是拉美地區最重要的新興市場之一。憑借這個項目的示范效應和英利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贊助商身份,英利未來有望在南美市場發展更好。
除了南美市場,東南亞市場也是英利潛在的目標。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首席財務官李宗煒近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在考慮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相對來講,東南亞國家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比較高,政體比較穩定,成本也不是很高。”
和英利一樣,另一家光伏巨頭也早已瞄準了新興市場。早在今年5月,阿特斯陽光電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瞿曉鏵就向本報記者表示,并沒有著意地提高美洲市場的比重,更多希望做的是提高新興市場比重,這包括日本、中國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市場。
在美國和歐盟的光伏 “雙反”發生以后,中國光伏企業被迫轉型升級,加快全球市場“開耕”進程。“搶占”新興市場、海外建廠、擴大代工規模成為典型的手段。
2010年,尚德電力曾宣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設光伏生產工廠,開始生產時的能力為30MW,并有潛力擴能至超過120MW。在美國商務部公布的“雙反”裁決后,尚德發表聲明稱,已做好準備向美國客戶提供不受關稅約束的光伏產品。尚德美國公司的經理McDaniel給出的理由之一便是,尚德擁有全球合作的供應鏈,在三個國家擁有生產基地,其中就包括亞利桑那州Goodyear市。
不過,在i美股分析師王毓明看來,代工或許是比海外建廠更為可行的辦法。
“美國的‘雙反’對象僅限于中國大陸生產的電池片及其相關產品,幾家一線企業過去幾個月已經做了一些應對措施。短期來看,請臺灣企業代工是一個較為可行的辦法,海外設廠還需要一個探索期,短期內不會有特別明顯的替代效應。典型的案例就是尚德電力在亞利桑那的產能。”王毓明對本報記者說。
盡管各家企業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但一個共識是:在貿易戰過后,光伏行業仍將存在。如何應對而非應付,成為企業面臨的挑戰。
王毓明說,希望外在環境的惡化能在客觀上促進國內光伏產業去產能化的進程。“現在國內光伏制造業最直接的問題是非經濟因素的干擾過多,導致劣不汰、優不勝,通過精細化經營、工藝升級來實現去產能化的預期也未順利實現。”
李宗煒建議,為應對全球化布局,“必須要在當地有個點”,這也是中國企業真正國際化的表現。“過去大部分中國企業‘走出去’往往失敗在沒有調研清楚,就很快做出決定。‘走出去’之后發現,對很多事情如當地的勞動法律、政府運作的方式、行業法規的制定等認識不到位。現在,在‘走出去’之前,情愿花大半年去調研,然后再去執行。”
記者獲悉,英利近日成為拉丁美洲迄今最大光伏電站獨家組件供應商,組件供貨量達40兆瓦。
據介紹,該電站項目分別位于秘魯的塔克納和莫克瓜,裝機容量各20兆瓦,占地超過240公頃,選用YL290多晶組件近15萬塊,為拉丁美洲迄今最大的光伏電站。項目預計2012年底實現并網發電,屆時將為67000多戶居民提供綠色電力,每年可減少24000噸二氧化碳排放。
英利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苗連生認為,秘魯在發展光伏發電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是拉美地區最重要的新興市場之一。憑借這個項目的示范效應和英利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贊助商身份,英利未來有望在南美市場發展更好。
除了南美市場,東南亞市場也是英利潛在的目標。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首席財務官李宗煒近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在考慮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相對來講,東南亞國家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比較高,政體比較穩定,成本也不是很高。”
和英利一樣,另一家光伏巨頭也早已瞄準了新興市場。早在今年5月,阿特斯陽光電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瞿曉鏵就向本報記者表示,并沒有著意地提高美洲市場的比重,更多希望做的是提高新興市場比重,這包括日本、中國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市場。
在美國和歐盟的光伏 “雙反”發生以后,中國光伏企業被迫轉型升級,加快全球市場“開耕”進程。“搶占”新興市場、海外建廠、擴大代工規模成為典型的手段。
2010年,尚德電力曾宣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設光伏生產工廠,開始生產時的能力為30MW,并有潛力擴能至超過120MW。在美國商務部公布的“雙反”裁決后,尚德發表聲明稱,已做好準備向美國客戶提供不受關稅約束的光伏產品。尚德美國公司的經理McDaniel給出的理由之一便是,尚德擁有全球合作的供應鏈,在三個國家擁有生產基地,其中就包括亞利桑那州Goodyear市。
不過,在i美股分析師王毓明看來,代工或許是比海外建廠更為可行的辦法。
“美國的‘雙反’對象僅限于中國大陸生產的電池片及其相關產品,幾家一線企業過去幾個月已經做了一些應對措施。短期來看,請臺灣企業代工是一個較為可行的辦法,海外設廠還需要一個探索期,短期內不會有特別明顯的替代效應。典型的案例就是尚德電力在亞利桑那的產能。”王毓明對本報記者說。
盡管各家企業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但一個共識是:在貿易戰過后,光伏行業仍將存在。如何應對而非應付,成為企業面臨的挑戰。
王毓明說,希望外在環境的惡化能在客觀上促進國內光伏產業去產能化的進程。“現在國內光伏制造業最直接的問題是非經濟因素的干擾過多,導致劣不汰、優不勝,通過精細化經營、工藝升級來實現去產能化的預期也未順利實現。”
李宗煒建議,為應對全球化布局,“必須要在當地有個點”,這也是中國企業真正國際化的表現。“過去大部分中國企業‘走出去’往往失敗在沒有調研清楚,就很快做出決定。‘走出去’之后發現,對很多事情如當地的勞動法律、政府運作的方式、行業法規的制定等認識不到位。現在,在‘走出去’之前,情愿花大半年去調研,然后再去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