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光伏戰硝煙彌漫,爭端層層升級。這次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也被看成是一次反制措施
11月5日,中國就歐盟部分成員國的光伏補貼措施,提出與歐盟及其相關成員國在世貿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下進行磋商,正式啟動世貿爭端解決程序。
此前11月1日,商務部發布公告,決定即日起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多晶硅是信息產業和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基礎原料),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就此發表談話稱,歐盟部分成員國的法律規定,如光伏發電項目的主要零部件原產于歐盟國家或歐洲經濟區國家,該項目生產的電力,即可獲得一定金額或比例的上網電價補貼。中方認為,上述補貼措施違反WTO協定關于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的規定,構成WTO協定禁止的進口替代補貼,并嚴重影響中國光伏產品出口,損害中國作為WTO成員的正當權益。中國政府有權利也有責任,為中國光伏企業爭取公平的國際貿易環境。
歐盟對中國光伏反補貼立案在即,現在中國將歐盟訴至WTO,也是讓歐盟意識到別光用鏡子照別人,也要照照自己。
申請雙反調查不是“反制”
英利集團媒體負責人王志新表示,這一消息讓業內感到歡欣鼓舞。這是國家層面的一些努力,也說明了國家對光伏這個行業的重視。目前企業正在積極應對歐盟的調查,國內光伏企業已經聯合歐洲當地的上下游企業成立了平價太陽能聯盟CASE,從公關游說和法律事務方面來應對。
據法治周末記者了解,按照WTO規則,禁止性補貼分為進口替代補貼和出口補貼兩種,意大利和希臘的做法是進口替代補貼,即根據材料產地給予補貼,是明顯的禁止性補貼。另外,也違反了國民待遇原則。
事實上,今年以來,針對光伏產業的國際貿易摩擦不斷。中歐光伏戰近期更是硝煙彌漫。今年9月初,歐盟委員會不顧中方多次呼吁通過磋商合作化解光伏產品貿易摩擦,執意發起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該爭端年涉案金額近1300億元,是中國歷年來遭遇最大規模的一宗貿易爭端。反傾銷立案之后,歐盟對華光伏產品的“反補貼”大棒也即將落下。由歐盟多家企業組成的名為EU ProSun的團體于今年9月向歐洲監管部門提起申訴,指控中國光伏公司獲得非法補貼。
在美國、歐盟相繼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發起反補貼和反傾銷調查后,中國企業也欲發起“反制”措施。
繼今年7月商務部宣布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雙反調查之后,11月1日,商務部發布2012年第70號和第71號公告,決定即日起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
“雙反”申訴由中國國內最大的4家多晶硅企業共同發起,分別是:江蘇中能硅業、江西賽維LDK光伏硅科技、洛陽中硅高科技、重慶大全新能源。2012年1月至6月,這4家企業總產量為28484噸,占據國內36230噸總產量的79%。
江蘇中能硅材料有限公司副總呂錦標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強調:“國內多晶硅企業有很多家,而我們4家的總產能、產量達到了全國50%以上,在全球多晶硅的企業中我們4家的排名也都處于前十位,就是說,世界多晶硅企業前十強中國占了4家,就是我們這4家。現在庫存增加、產能利用率在下降,都很困難,瀕臨停產。”
記者致電另外3家企業,被證實都處于停產狀態。
呂錦標還告訴記者:“我們在8、9月的時候提出來對歐盟的多晶硅進行雙反調查,從立案到調查再到裁決的作出,會有2至3個月的空白期。”
事實上,此前業內一直呼吁,光伏產業需要從國家戰略層面采取有效措施,應對不斷加劇的國際貿易摩擦。這次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也被看成是一次反制措施。
而對于媒體將此次申請形容為“反制”的說法,該案的代理律師代表、環中律師事務所律師王雪華強調:“不是反制,而是巧合。”
他對法治周末記者說,該案與美國對我國的“雙反”調查在時間上有一個巧合,有人就說我們是在對美國的案子采取反制措施。媒體和輿論對此也比較關注。其實我最清楚,事實并非如此。該案我們從去年就已經開始準備了,根本就不像傳說中的那樣我們是在美國采取措施之后才開始操作的。歐盟的案子也在講“反制”,但無論怎樣,都要符合法律規定,都要符合法律要件。
歐盟不僅是低價傾銷
盡管歐洲企業目前并不承認對華多晶硅出口存在傾銷行為,但參與調查申請的多家企業表示,事實勝于雄辯,歐盟企業接受政府補貼證據確鑿,國內企業已做好相應準備。
2011年中國自歐盟進口多晶硅14643噸,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數據顯示,平均價格60美元/千克,總價值超過55億元。
此前的9月6日,歐盟委員會對原產于中國的晶體硅光伏產品正式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2011年中國對歐洲光伏產品出口高達204億美元,直接從業人口超過50萬人,帶動間接就業人口超過100萬人。
呂錦標對法治周末記者說:“我們已經通過歐盟多晶硅生產企業的年報、公司網站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的文件等渠道,收集到大量證據,充分證明歐盟多晶硅生產企業獲得了大量補貼。”
從了解到的情況看,目前進入中國市場的歐盟多晶硅主要產自德國,小部分是意大利的產品。德國政府的補貼額度相應也幾乎是最高的。
據介紹,在德國,投資多晶硅企業可享受名為“改善區域經濟結構共同任務”的投資贈款。投資者可以獲得的最高贈款金額根據其所處的地區及企業規模而不同。在資助金額最高的地區,大型企業所得資助最高可達投資成本的30%,中型企業最高可獲得40%,而小型企業最高可獲得50%。
記者在4家企業提交中國商務部的申訴書中看到,在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的一年調查期內,剔除運輸、保險、關稅、增值稅、倉儲等各環節費用影響,原產于歐盟的被調查產品的傾銷幅度為11.47%。
根據4家企業提出的訴求,此次涉及低價傾銷的歐盟多晶硅企業共有11家,其中:德國5家,意大利4家,法國和西班牙各1家。
“不僅僅是低價傾銷,包括瓦克等歐洲企業在過去10年中獲得多項政府補貼和政策性貸款,使得其在面對中國多晶硅企業時擁有成本方面的競爭力,這也是我們提起反補貼訴訟的緣由。”知情人士向法治周末記者透露,以瓦克為例,其在過去10年中,獲得超過4億歐元的政府補貼,并在2002年、2008年和2009年從歐洲銀行獲得了3筆政策性貸款,貸款本金總額為8.5億歐元。
尊重規則
呂錦標對法治周末記者強調,商務部從11月1日就開始調查,看對方的商品是否符合“量升價跌”的趨勢,如果符合就有傾銷的可能。再者就是對行業構成的損害,還有需要調查的就是進口商品的傾銷與行業的損害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是否是因為國內企業自身經營不善的原因造成的行業虧損,還是傾銷造成的市場沖擊。這3個問題解決了,在兩三個月的時間內,基本上就會有一個初裁出來。
他說,多晶硅是高新技術產業,我們有著很好的發展勢頭,處于全球領先位置,之前我們原料全部是進口,因為受制于人,在價格戰的時候受歐美這些國家支配很明顯。
如果沒有恰當的保護,產業消亡之后,價格就只能由人家牽著鼻子走了。
“商務部對我們遞交的申請書和證據進行了初步審核,認為是符合法律規定的,所以現在已經立案了。”王雪華律師說,該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多晶硅產業在新能源領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產業,也正是基于其重要的地位,美韓、歐盟在國內有補貼的情況下,對我國大量出口進行傾銷、損害了我國產業的利益。
他說,在美韓、歐盟傾銷之后,我們四大企業都已經停產了,作為申請人的律師我們一直在呼吁希望國家調查機關盡快作出初步裁定,及時采取保護措施、及時維護國家多晶硅產業的合法利益。我們的多晶硅產業在全世界范圍而言是最先進的,如果公平競爭是絕對處于領先的,現在這種不公平競爭使它在我國銷售價格低于其在本國國內的銷售價格,造成我國產業嚴重受損。“該案影響非常大,我們也提交了追溯征稅申請。”
業內專家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這個調查的構成要件就幾點。首先是存在傾銷、補貼,再者是由于傾銷、進口產品存在補貼造成損害中國生產同類產品的多晶硅企業的利益,也就是傾銷、補貼與國內企業的損害有著明顯的因果關系。受損害企業當然有權提出反傾銷、反補貼的貿易救濟的調查。”
呂錦標說,加入WTO很多年之后,中國企業也意識到要用規則本身來保護自己,而之前我們看到很多國外利用規則打我們的例子。國內企業達到了一定的出口量,受到損害就要維護自己的權益。尊重規則很重要。
“從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開始,進入實體經濟危機之后,到現在歐債危機,再到產業通貨膨脹狀況,世界經濟衰退的大環境下,世界各國都在進行貿易保護活動。”王雪華認為,“我覺得中國做得不錯。我們歷來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反對那種沒有事實依據、不客觀評估,片面地為了保護本國的產業利益發動的貿易救濟行動,當然它不等同于不采取貿易保護措施。”
11月5日,中國就歐盟部分成員國的光伏補貼措施,提出與歐盟及其相關成員國在世貿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下進行磋商,正式啟動世貿爭端解決程序。
此前11月1日,商務部發布公告,決定即日起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多晶硅是信息產業和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基礎原料),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就此發表談話稱,歐盟部分成員國的法律規定,如光伏發電項目的主要零部件原產于歐盟國家或歐洲經濟區國家,該項目生產的電力,即可獲得一定金額或比例的上網電價補貼。中方認為,上述補貼措施違反WTO協定關于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的規定,構成WTO協定禁止的進口替代補貼,并嚴重影響中國光伏產品出口,損害中國作為WTO成員的正當權益。中國政府有權利也有責任,為中國光伏企業爭取公平的國際貿易環境。
歐盟對中國光伏反補貼立案在即,現在中國將歐盟訴至WTO,也是讓歐盟意識到別光用鏡子照別人,也要照照自己。
申請雙反調查不是“反制”
英利集團媒體負責人王志新表示,這一消息讓業內感到歡欣鼓舞。這是國家層面的一些努力,也說明了國家對光伏這個行業的重視。目前企業正在積極應對歐盟的調查,國內光伏企業已經聯合歐洲當地的上下游企業成立了平價太陽能聯盟CASE,從公關游說和法律事務方面來應對。
據法治周末記者了解,按照WTO規則,禁止性補貼分為進口替代補貼和出口補貼兩種,意大利和希臘的做法是進口替代補貼,即根據材料產地給予補貼,是明顯的禁止性補貼。另外,也違反了國民待遇原則。
事實上,今年以來,針對光伏產業的國際貿易摩擦不斷。中歐光伏戰近期更是硝煙彌漫。今年9月初,歐盟委員會不顧中方多次呼吁通過磋商合作化解光伏產品貿易摩擦,執意發起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該爭端年涉案金額近1300億元,是中國歷年來遭遇最大規模的一宗貿易爭端。反傾銷立案之后,歐盟對華光伏產品的“反補貼”大棒也即將落下。由歐盟多家企業組成的名為EU ProSun的團體于今年9月向歐洲監管部門提起申訴,指控中國光伏公司獲得非法補貼。
在美國、歐盟相繼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發起反補貼和反傾銷調查后,中國企業也欲發起“反制”措施。
繼今年7月商務部宣布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雙反調查之后,11月1日,商務部發布2012年第70號和第71號公告,決定即日起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
“雙反”申訴由中國國內最大的4家多晶硅企業共同發起,分別是:江蘇中能硅業、江西賽維LDK光伏硅科技、洛陽中硅高科技、重慶大全新能源。2012年1月至6月,這4家企業總產量為28484噸,占據國內36230噸總產量的79%。
江蘇中能硅材料有限公司副總呂錦標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強調:“國內多晶硅企業有很多家,而我們4家的總產能、產量達到了全國50%以上,在全球多晶硅的企業中我們4家的排名也都處于前十位,就是說,世界多晶硅企業前十強中國占了4家,就是我們這4家。現在庫存增加、產能利用率在下降,都很困難,瀕臨停產。”
記者致電另外3家企業,被證實都處于停產狀態。
呂錦標還告訴記者:“我們在8、9月的時候提出來對歐盟的多晶硅進行雙反調查,從立案到調查再到裁決的作出,會有2至3個月的空白期。”
事實上,此前業內一直呼吁,光伏產業需要從國家戰略層面采取有效措施,應對不斷加劇的國際貿易摩擦。這次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也被看成是一次反制措施。
而對于媒體將此次申請形容為“反制”的說法,該案的代理律師代表、環中律師事務所律師王雪華強調:“不是反制,而是巧合。”
他對法治周末記者說,該案與美國對我國的“雙反”調查在時間上有一個巧合,有人就說我們是在對美國的案子采取反制措施。媒體和輿論對此也比較關注。其實我最清楚,事實并非如此。該案我們從去年就已經開始準備了,根本就不像傳說中的那樣我們是在美國采取措施之后才開始操作的。歐盟的案子也在講“反制”,但無論怎樣,都要符合法律規定,都要符合法律要件。
歐盟不僅是低價傾銷
盡管歐洲企業目前并不承認對華多晶硅出口存在傾銷行為,但參與調查申請的多家企業表示,事實勝于雄辯,歐盟企業接受政府補貼證據確鑿,國內企業已做好相應準備。
2011年中國自歐盟進口多晶硅14643噸,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數據顯示,平均價格60美元/千克,總價值超過55億元。
此前的9月6日,歐盟委員會對原產于中國的晶體硅光伏產品正式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2011年中國對歐洲光伏產品出口高達204億美元,直接從業人口超過50萬人,帶動間接就業人口超過100萬人。
呂錦標對法治周末記者說:“我們已經通過歐盟多晶硅生產企業的年報、公司網站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的文件等渠道,收集到大量證據,充分證明歐盟多晶硅生產企業獲得了大量補貼。”
從了解到的情況看,目前進入中國市場的歐盟多晶硅主要產自德國,小部分是意大利的產品。德國政府的補貼額度相應也幾乎是最高的。
據介紹,在德國,投資多晶硅企業可享受名為“改善區域經濟結構共同任務”的投資贈款。投資者可以獲得的最高贈款金額根據其所處的地區及企業規模而不同。在資助金額最高的地區,大型企業所得資助最高可達投資成本的30%,中型企業最高可獲得40%,而小型企業最高可獲得50%。
記者在4家企業提交中國商務部的申訴書中看到,在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的一年調查期內,剔除運輸、保險、關稅、增值稅、倉儲等各環節費用影響,原產于歐盟的被調查產品的傾銷幅度為11.47%。
根據4家企業提出的訴求,此次涉及低價傾銷的歐盟多晶硅企業共有11家,其中:德國5家,意大利4家,法國和西班牙各1家。
“不僅僅是低價傾銷,包括瓦克等歐洲企業在過去10年中獲得多項政府補貼和政策性貸款,使得其在面對中國多晶硅企業時擁有成本方面的競爭力,這也是我們提起反補貼訴訟的緣由。”知情人士向法治周末記者透露,以瓦克為例,其在過去10年中,獲得超過4億歐元的政府補貼,并在2002年、2008年和2009年從歐洲銀行獲得了3筆政策性貸款,貸款本金總額為8.5億歐元。
尊重規則
呂錦標對法治周末記者強調,商務部從11月1日就開始調查,看對方的商品是否符合“量升價跌”的趨勢,如果符合就有傾銷的可能。再者就是對行業構成的損害,還有需要調查的就是進口商品的傾銷與行業的損害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是否是因為國內企業自身經營不善的原因造成的行業虧損,還是傾銷造成的市場沖擊。這3個問題解決了,在兩三個月的時間內,基本上就會有一個初裁出來。
他說,多晶硅是高新技術產業,我們有著很好的發展勢頭,處于全球領先位置,之前我們原料全部是進口,因為受制于人,在價格戰的時候受歐美這些國家支配很明顯。
如果沒有恰當的保護,產業消亡之后,價格就只能由人家牽著鼻子走了。
“商務部對我們遞交的申請書和證據進行了初步審核,認為是符合法律規定的,所以現在已經立案了。”王雪華律師說,該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多晶硅產業在新能源領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產業,也正是基于其重要的地位,美韓、歐盟在國內有補貼的情況下,對我國大量出口進行傾銷、損害了我國產業的利益。
他說,在美韓、歐盟傾銷之后,我們四大企業都已經停產了,作為申請人的律師我們一直在呼吁希望國家調查機關盡快作出初步裁定,及時采取保護措施、及時維護國家多晶硅產業的合法利益。我們的多晶硅產業在全世界范圍而言是最先進的,如果公平競爭是絕對處于領先的,現在這種不公平競爭使它在我國銷售價格低于其在本國國內的銷售價格,造成我國產業嚴重受損。“該案影響非常大,我們也提交了追溯征稅申請。”
業內專家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這個調查的構成要件就幾點。首先是存在傾銷、補貼,再者是由于傾銷、進口產品存在補貼造成損害中國生產同類產品的多晶硅企業的利益,也就是傾銷、補貼與國內企業的損害有著明顯的因果關系。受損害企業當然有權提出反傾銷、反補貼的貿易救濟的調查。”
呂錦標說,加入WTO很多年之后,中國企業也意識到要用規則本身來保護自己,而之前我們看到很多國外利用規則打我們的例子。國內企業達到了一定的出口量,受到損害就要維護自己的權益。尊重規則很重要。
“從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開始,進入實體經濟危機之后,到現在歐債危機,再到產業通貨膨脹狀況,世界經濟衰退的大環境下,世界各國都在進行貿易保護活動。”王雪華認為,“我覺得中國做得不錯。我們歷來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反對那種沒有事實依據、不客觀評估,片面地為了保護本國的產業利益發動的貿易救濟行動,當然它不等同于不采取貿易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