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內憂外患”的多重掣肘,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光伏全行業都在苦尋走出困境之道。即將到來的2013年,這也仍然會是全行業的重要命題。
一方面,龍頭企業以資金和市場優勢規避歐美等國“雙反”的不利影響,到海外市場找代工,抑或直接去歐美投資設廠。另一方面,隨著國內市場呈現“分布式”擴容之勢,更多的企業開始嘗試往下游延伸,通過開發光伏電站(BT項目)來拉動產品訂單銷售,同時通過電站銷售增厚企業利潤,以商業模式創新來尋求脫困。
據中銀國際統計,A股市場上的光伏制造企業幾乎都有涉獵下游光伏電站業務,且基本上將BT盈利模式作為首選。海潤光伏、綜藝股份、中利科技、向日葵等公司2011年才開始進入下游光伏電站業務,而航天機電進入相對較早,2008年就有部分示范性項目投入建設。目前已經將建成光伏電站銷售出去的上市公司有綜藝股份、東方日升、中利科技、海潤光伏、向日葵,其中已經確認收入的上市公司為綜藝股份、東方日升。
中銀國際分析師表示,就BT盈利模式而言,企業進入門檻相對較低,解決自身資金問題后,如果企業有一定的渠道,能夠優先獲得電站開發權,再利用銀行貸款杠桿,公司就可以進入BT盈利模式。目前,該種盈利模式下,凈利潤率高達8%-10%左右,明顯高于傳統光伏制造業務。
不過,面對目前千軍萬馬投建光伏電站的風潮,仍有企業堅定著苦守技術為王之道,謀求以技術創新來在有限的市場空間中獨善其身。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居全球第二位的光伏設備廠商德國Centrotherm公司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計在手的訂單金額達到5.082億歐元。其公司高管表示,之所以能吸引大量訂單,是靠其前瞻性技術贏得了客戶的青睞,公司所生產的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已達20%,比目前同類晶硅電池轉換率至少高出5到6個百分點。
在國內,也不乏這樣的堅定者。亞洲多晶硅老大保利協鑫的訂單量目前也排到了2020年。其因技術進步而推動的成本不斷下降,最終轉化為產品價格優勢。最近,保變天威旗下天威新能源開發出新一代晶硅電池片,其轉化效率較同類產品提高2%以上,多晶組件效率達16.7%。該公司人士介紹,盡管目前市場大環境不佳,但出于對技術優勢的信心,公司仍將該產品的產能規劃做到150MW。
內憂外患下,是靠模式創新還是技術為王來尋求突圍?這成為當前擺在歷經寒暑的光伏業界的現實問題。
中銀國際分析師認為,目前國內眾多光伏制造業企業紛紛投建電站背后的現實驅動因素大于經濟驅動因素。而從長遠來看,電站BT模式帶來的經濟效應很有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該分析師進一步解釋,隨著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紛紛參與其中,必將加速銷售電站價格的下降,且企業的期間費用同比將大幅上漲,最終拖累該種盈利模式的凈利潤率水平。這種情況下,很多無法如期實現投資預期的企業不得不被動轉為電站運營商,而理想狀態下,電站運營7年達到盈虧平衡,眾多企業資金無法達到快速回籠,資金鏈可能面臨斷裂。
有鑒于此,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呼吁制造業企業應該回歸技術創新。光伏專家王斯成就表示,根據最新理論研究成果,未來三年之內太陽能電池晶硅效率要在目前基礎上提升20%,光伏的技術潛力仍非常大。
海通證券分析師也指出,綜合考慮鑄錠、硅片、電池和組件四個環節的成本疊加,2013年光伏制造業產業鏈各環節均存在合理的成本壓縮空間,預計組件成本可以做到0.4美元(約合2.4元人民幣)/瓦,在目前4元/瓦的基礎上下降近一半。而這一切,合理的推動因素是技術研發的升級。
隨著制造業產品價格的下降,以及未來政策補貼的逐步下調,王斯成認為,光伏行業將徹底告別過去的暴利,轉而進入到平穩增長階段。“這是全行業必須認清楚的現實。”
一方面,龍頭企業以資金和市場優勢規避歐美等國“雙反”的不利影響,到海外市場找代工,抑或直接去歐美投資設廠。另一方面,隨著國內市場呈現“分布式”擴容之勢,更多的企業開始嘗試往下游延伸,通過開發光伏電站(BT項目)來拉動產品訂單銷售,同時通過電站銷售增厚企業利潤,以商業模式創新來尋求脫困。
據中銀國際統計,A股市場上的光伏制造企業幾乎都有涉獵下游光伏電站業務,且基本上將BT盈利模式作為首選。海潤光伏、綜藝股份、中利科技、向日葵等公司2011年才開始進入下游光伏電站業務,而航天機電進入相對較早,2008年就有部分示范性項目投入建設。目前已經將建成光伏電站銷售出去的上市公司有綜藝股份、東方日升、中利科技、海潤光伏、向日葵,其中已經確認收入的上市公司為綜藝股份、東方日升。
中銀國際分析師表示,就BT盈利模式而言,企業進入門檻相對較低,解決自身資金問題后,如果企業有一定的渠道,能夠優先獲得電站開發權,再利用銀行貸款杠桿,公司就可以進入BT盈利模式。目前,該種盈利模式下,凈利潤率高達8%-10%左右,明顯高于傳統光伏制造業務。
不過,面對目前千軍萬馬投建光伏電站的風潮,仍有企業堅定著苦守技術為王之道,謀求以技術創新來在有限的市場空間中獨善其身。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居全球第二位的光伏設備廠商德國Centrotherm公司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計在手的訂單金額達到5.082億歐元。其公司高管表示,之所以能吸引大量訂單,是靠其前瞻性技術贏得了客戶的青睞,公司所生產的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已達20%,比目前同類晶硅電池轉換率至少高出5到6個百分點。
在國內,也不乏這樣的堅定者。亞洲多晶硅老大保利協鑫的訂單量目前也排到了2020年。其因技術進步而推動的成本不斷下降,最終轉化為產品價格優勢。最近,保變天威旗下天威新能源開發出新一代晶硅電池片,其轉化效率較同類產品提高2%以上,多晶組件效率達16.7%。該公司人士介紹,盡管目前市場大環境不佳,但出于對技術優勢的信心,公司仍將該產品的產能規劃做到150MW。
內憂外患下,是靠模式創新還是技術為王來尋求突圍?這成為當前擺在歷經寒暑的光伏業界的現實問題。
中銀國際分析師認為,目前國內眾多光伏制造業企業紛紛投建電站背后的現實驅動因素大于經濟驅動因素。而從長遠來看,電站BT模式帶來的經濟效應很有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該分析師進一步解釋,隨著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紛紛參與其中,必將加速銷售電站價格的下降,且企業的期間費用同比將大幅上漲,最終拖累該種盈利模式的凈利潤率水平。這種情況下,很多無法如期實現投資預期的企業不得不被動轉為電站運營商,而理想狀態下,電站運營7年達到盈虧平衡,眾多企業資金無法達到快速回籠,資金鏈可能面臨斷裂。
有鑒于此,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呼吁制造業企業應該回歸技術創新。光伏專家王斯成就表示,根據最新理論研究成果,未來三年之內太陽能電池晶硅效率要在目前基礎上提升20%,光伏的技術潛力仍非常大。
海通證券分析師也指出,綜合考慮鑄錠、硅片、電池和組件四個環節的成本疊加,2013年光伏制造業產業鏈各環節均存在合理的成本壓縮空間,預計組件成本可以做到0.4美元(約合2.4元人民幣)/瓦,在目前4元/瓦的基礎上下降近一半。而這一切,合理的推動因素是技術研發的升級。
隨著制造業產品價格的下降,以及未來政策補貼的逐步下調,王斯成認為,光伏行業將徹底告別過去的暴利,轉而進入到平穩增長階段。“這是全行業必須認清楚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