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中國將進入中等收入國家。工業化將進入后期階段,城市化進入中期加速階段,但與此同時,能源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經濟發展受到更多制約條件,中國必須把能源安全作為戰略的重中之重。
由于短期內,經濟增長還會依賴資源能源投入,因此,未來資源環境消耗程度還將保持較高的水平,在全球資源能源供給偏緊和環境約束強化的背景下,保持國內經濟較快發展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
能源短缺、能源依賴是中國未來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當前,主要發達國家通過控制能源的開采權、控制能源定價權,以及運輸通道等方式依然對全球能源供應產生重大的影響。以石油為例,目前,中國進口石油最多的三個國家為沙特、安哥拉和伊朗。2010年前3位進口國進口量占總量的四成。按地區分布,中東地區占中國石油進口總量比例50.1%,居第一;非洲為30.2%,居第二位,以下依次為拉美、獨聯體和東南亞。2011年以后,盡管非洲國家出口比率已明顯上升,但進口風險依然過于集中。
未來十年,國家間的競爭可能演變為能源競爭。經濟性短缺、區域性短缺、地緣政治導致的供給中斷或短缺以及需求型短缺將會不同程度的存在。由于主要發達國家通過控制能源的開采權、控制能源定價權,以及運輸通道等方式依然對全球能源供應產生重大的影響。面對日益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和國際能源格局變化,未來中國必須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大能源發展大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按照互利合作、多元發展、協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觀,充分利用全球能源資源,這是中國能源安全必須堅持的長期戰略,不但要“走出去”,也要“拿回來”,也就是要通過能源資源勘探開發、貿易和科技合作,以及運輸管道建設、能力建設,建設完善的能源資源貿易基礎設施,真正把能源“拿回來”,增強對國際大宗能源資源市場的影響力和定價權。
當前,世界能源版圖正在發生板塊裂變。近些年,隨著美國“能源獨立”戰略的有效推進以及“頁巖氣革命”溢出效應的重大影響,美國出現了一些標志性的變化:美國石油需求從升轉降,已經徹底扭轉了能源自給率下滑的態勢。過去的6年里,美國能源自給率逐漸提高,在2011年達到81.4%,美國能源信息署(EIA)預計在2035年將達到87%,基本實現“能源獨立”。
美國“能源獨立”的經驗表明,國內能源開發是保持能源安全相對獨立的重要基礎。再以石油為例,目前,盡管石油資源難度越來越大,但仍具有保持石油產量持續增長的基礎。中國東部石油仍有增長空間,估計待發現資源量為180億噸,待探明石油資源潛力為68億噸左右;西部地區處于勘探中早期,待發現石油資源量超過114億噸;中國近海待探明石油資源量為86.31億噸,石油探明程度僅29%,尚處在儲量發現的高峰期。加快海上和西部石油勘探開發將是中國石油產量增長的主戰場。
中國應該深化和加速資源外交,使資源外交成為國家實現全球資源戰略的重要手段之一。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各種資源的需求不斷加大,美、日、歐等國擔心中國崛起,正以政治、經濟、法律、貿易保護、軍事等各種手段阻礙中國突破能源資源瓶頸,獲取石油、鐵、銅等戰略短缺資源。中國如何與資源供應國強化經貿聯系,建立一種資源體制,以便在全球能源資源的供求關系緊迫的情況下能夠優先確保中國能源需求尤為迫切。
當前,西方發達國家的能源資源外交戰略比較成熟,通過能源資源外交一方面確保了國家獲得持續、穩定、價格合理的資源供應,密切與能源資源輸出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動海外能源資源的合作開發,實現能源來源多樣化。中國要在更大范圍、更多領域中加強和深化能源資源外交以減少對抗和摩擦。比如,中國在向西開放的戰略中,應該加強與上合組織(SCO)、西亞、中東以及阿拉伯國家的能源資源外交,建立國際型、開放型的能源資源經濟走廊。
(作者為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由于短期內,經濟增長還會依賴資源能源投入,因此,未來資源環境消耗程度還將保持較高的水平,在全球資源能源供給偏緊和環境約束強化的背景下,保持國內經濟較快發展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
能源短缺、能源依賴是中國未來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當前,主要發達國家通過控制能源的開采權、控制能源定價權,以及運輸通道等方式依然對全球能源供應產生重大的影響。以石油為例,目前,中國進口石油最多的三個國家為沙特、安哥拉和伊朗。2010年前3位進口國進口量占總量的四成。按地區分布,中東地區占中國石油進口總量比例50.1%,居第一;非洲為30.2%,居第二位,以下依次為拉美、獨聯體和東南亞。2011年以后,盡管非洲國家出口比率已明顯上升,但進口風險依然過于集中。
未來十年,國家間的競爭可能演變為能源競爭。經濟性短缺、區域性短缺、地緣政治導致的供給中斷或短缺以及需求型短缺將會不同程度的存在。由于主要發達國家通過控制能源的開采權、控制能源定價權,以及運輸通道等方式依然對全球能源供應產生重大的影響。面對日益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和國際能源格局變化,未來中國必須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大能源發展大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按照互利合作、多元發展、協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觀,充分利用全球能源資源,這是中國能源安全必須堅持的長期戰略,不但要“走出去”,也要“拿回來”,也就是要通過能源資源勘探開發、貿易和科技合作,以及運輸管道建設、能力建設,建設完善的能源資源貿易基礎設施,真正把能源“拿回來”,增強對國際大宗能源資源市場的影響力和定價權。
當前,世界能源版圖正在發生板塊裂變。近些年,隨著美國“能源獨立”戰略的有效推進以及“頁巖氣革命”溢出效應的重大影響,美國出現了一些標志性的變化:美國石油需求從升轉降,已經徹底扭轉了能源自給率下滑的態勢。過去的6年里,美國能源自給率逐漸提高,在2011年達到81.4%,美國能源信息署(EIA)預計在2035年將達到87%,基本實現“能源獨立”。
美國“能源獨立”的經驗表明,國內能源開發是保持能源安全相對獨立的重要基礎。再以石油為例,目前,盡管石油資源難度越來越大,但仍具有保持石油產量持續增長的基礎。中國東部石油仍有增長空間,估計待發現資源量為180億噸,待探明石油資源潛力為68億噸左右;西部地區處于勘探中早期,待發現石油資源量超過114億噸;中國近海待探明石油資源量為86.31億噸,石油探明程度僅29%,尚處在儲量發現的高峰期。加快海上和西部石油勘探開發將是中國石油產量增長的主戰場。
中國應該深化和加速資源外交,使資源外交成為國家實現全球資源戰略的重要手段之一。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各種資源的需求不斷加大,美、日、歐等國擔心中國崛起,正以政治、經濟、法律、貿易保護、軍事等各種手段阻礙中國突破能源資源瓶頸,獲取石油、鐵、銅等戰略短缺資源。中國如何與資源供應國強化經貿聯系,建立一種資源體制,以便在全球能源資源的供求關系緊迫的情況下能夠優先確保中國能源需求尤為迫切。
當前,西方發達國家的能源資源外交戰略比較成熟,通過能源資源外交一方面確保了國家獲得持續、穩定、價格合理的資源供應,密切與能源資源輸出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動海外能源資源的合作開發,實現能源來源多樣化。中國要在更大范圍、更多領域中加強和深化能源資源外交以減少對抗和摩擦。比如,中國在向西開放的戰略中,應該加強與上合組織(SCO)、西亞、中東以及阿拉伯國家的能源資源外交,建立國際型、開放型的能源資源經濟走廊。
(作者為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