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問題是最近兩年光伏行業討論的熱點。早在2009年8月26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就提醒,多晶硅產業出現重復建設傾向。2012年12月19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研究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時,產能嚴重過剩被認為是光伏產業的主要問題之一。
在經歷價格“過山車”后,2012年光伏行業停產、減產等現象不斷發生。但隨著國內市場的逐漸啟動,目前,光伏產業鏈產品價格已經開始反彈上漲。一些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光伏產品過度依賴外需的狀況有望緩解。不過,要想解決產能過剩和供需矛盾,還需多方合力解決。
階段性產能過剩的困擾
供需失衡,價格下滑,我國光伏產業艱難度過了2012年。
賽迪智庫光伏產業形勢分析課題組給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光伏電池組件產量約36吉瓦,我國光伏組件產量近23吉瓦;全球多晶硅產量24萬噸,我國多晶硅產量約7萬噸。
與此同時,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半導體材料分會秘書長朱黎輝給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提供了另外一組數據:在連續六年位居世界第一之后,目前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產能接近50吉瓦;在2011年產量達到世界第一之后,我國多晶硅產能目前接近15萬噸。
“我國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和多晶硅,盲目性太大。”朱黎輝說,前些年看光伏產業賺錢,各地爭先恐后上項目。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委會主任趙玉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光伏產能過剩其實是國際市場增長下降導致的。“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主要靠國際市場拉動。主權債務危機之后,國際市場增長下降,光伏行業就出現了短期的相對過剩。由于中國國內市場沒有啟動,過剩造成的消極影響就比較大。”
2012年,全球太陽能光伏需求為29吉瓦,較2011年僅增長5%,十年以來首次低于10%,我國國內市場需求大約為4.5吉瓦。2012年,我國光伏產業碰上了國外貿易壁壘的“圍堵”,加上市場需求疲軟,導致中國光伏企業承受了較大經營壓力。
受供需關系及國際貿易等多種因素影響,2012年我國90%的多晶硅企業已停產,目前保持開工的企業僅為7—8家。在價格下跌影響下,多家晶硅企業預計2012年業績虧損,如江蘇陽光(600220)、天威保變(600550)、樂山電力(600644)、有研硅股(600206)、孚日股份(002083)、精功科技(002006)等。另據統計,在美國上市的十家中國光伏企業負債額高達1500億元,平均負債率近80%。
慶幸的是,從2013年1月開始,光伏產品價格結束了近9個月的連續下跌,出現了反彈。組件價格隨后也出現了2012年以來的首次上漲。
光伏市場研究機構NPD Solarbuzz高級分析師廉銳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光伏產品的整體成本仍在下行,預計2013年價格還會略跌一點,但跌幅較小。
“從目前來看,價格只要不再像以前那么跌,就可以了。”廉銳說。
價格回暖有望帶動光伏企業業績逐漸走出谷底。國信證券新能源行業分析師張弢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預計,2013年多晶硅市場將會恢復供需平衡。如果價格持續上漲,一些龍頭企業未來有望恢復盈利。
不過,由于下游供需局面并未有實質性轉變,加上主要多晶硅企業生產成本仍在不斷下降,賽迪智庫光伏產業形勢分析課題組預計,2013年多數停產的多晶硅企業將會被淘汰。由于2012年我國光伏電池組件的整合并未有效發生,2013年仍將承受產能階段性失衡壓力。
“內需”有望擔大任
大部分受訪人士認為,光伏產業目前的產能過剩是相對過剩。隨著國內市場的逐漸啟動,產能過剩的狀況有望得到緩解。
“2011年和2012年,光伏產業的產能基本上沒有再增加,在經過兩年的消化后,2013年,應該會逐漸趨于供求相對平衡。”趙玉文說。
廉銳也認為,現在產能過剩對企業和市場的影響雖然還存在,但比2012年已經有所改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需求比原來要多,光伏市場還在增長;另一方面,供給端企業非常謹慎,已經很少再擴產。此外,一些中小企業已經停產,一些國外企業也倒閉了。
專家認為,解決光伏產能過剩的問題更多要依賴市場自身的作用。在廉銳看來,光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多分析市場狀況,排除外在行政力量或者不理性的因素,避免盲目擴張。“多晶硅企業當前最主要是把生產成本降下來。組件企業在降低成本的同時,要多重視品牌、銷售渠道。”
與此同時,產業困境受到管理部門的高度關注。我國已相繼出臺《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太陽能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和《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等。《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達到2100萬千瓦。而根據國家能源局的計劃,2013年將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全年光伏發電裝機1000萬千瓦。
趙玉文認為,解決光伏行業產能過剩的根本在于啟動國內市場。光伏產品的百分之六七十若能在國內市場消化,產能過剩的問題就不會很突出了。“現在的關鍵是,要出臺一些能夠實施這些規劃的具體措施。”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獲悉,實施分布式發電的具體政策文本已由專家組起草完畢,并已經上報,正等待有關部門批準。
光伏市場研究機構NPD Solarbuzz預計,2013年全球光伏市場總需求為32吉瓦,如果中國國內市場能達到七八個吉瓦,中國將成為2013年全球光伏第一大市場。
“中國90%以上的太陽能電池以前都賣到歐洲和美國,現在把外需改為內需,甚至以內需為主,這是歷史性大轉折。‘兩頭在外’未來有望變為‘兩頭在內’。”朱黎輝說。不過,在他看來,拉動內需,也存在很多困難,比如在分布式光伏上網方面,由于我國電網的自動化程度比較低,進行改造需要大量投資。
朱黎輝建議,要落實好分布式光伏并網的補貼政策,可以將3.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拿出一部分,用于支持補貼光伏并網電價和光伏發電的應用。此外,協調各個局部利益,設置光伏行業準入門檻。
賽迪智庫建議,從國家層面上加強光伏行業的組織管理;引導產業轉移、鼓勵研發、探討和摸索新的產業組織形式;妥善應對歐盟“雙反”,完善光伏產品補貼機制、做好配套服務工作、大力推進分布式和集中式光伏電站建設以擴大光伏市場等。
在經歷價格“過山車”后,2012年光伏行業停產、減產等現象不斷發生。但隨著國內市場的逐漸啟動,目前,光伏產業鏈產品價格已經開始反彈上漲。一些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光伏產品過度依賴外需的狀況有望緩解。不過,要想解決產能過剩和供需矛盾,還需多方合力解決。
階段性產能過剩的困擾
供需失衡,價格下滑,我國光伏產業艱難度過了2012年。
賽迪智庫光伏產業形勢分析課題組給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光伏電池組件產量約36吉瓦,我國光伏組件產量近23吉瓦;全球多晶硅產量24萬噸,我國多晶硅產量約7萬噸。
與此同時,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半導體材料分會秘書長朱黎輝給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提供了另外一組數據:在連續六年位居世界第一之后,目前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產能接近50吉瓦;在2011年產量達到世界第一之后,我國多晶硅產能目前接近15萬噸。
“我國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和多晶硅,盲目性太大。”朱黎輝說,前些年看光伏產業賺錢,各地爭先恐后上項目。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委會主任趙玉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光伏產能過剩其實是國際市場增長下降導致的。“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主要靠國際市場拉動。主權債務危機之后,國際市場增長下降,光伏行業就出現了短期的相對過剩。由于中國國內市場沒有啟動,過剩造成的消極影響就比較大。”
2012年,全球太陽能光伏需求為29吉瓦,較2011年僅增長5%,十年以來首次低于10%,我國國內市場需求大約為4.5吉瓦。2012年,我國光伏產業碰上了國外貿易壁壘的“圍堵”,加上市場需求疲軟,導致中國光伏企業承受了較大經營壓力。
受供需關系及國際貿易等多種因素影響,2012年我國90%的多晶硅企業已停產,目前保持開工的企業僅為7—8家。在價格下跌影響下,多家晶硅企業預計2012年業績虧損,如江蘇陽光(600220)、天威保變(600550)、樂山電力(600644)、有研硅股(600206)、孚日股份(002083)、精功科技(002006)等。另據統計,在美國上市的十家中國光伏企業負債額高達1500億元,平均負債率近80%。
慶幸的是,從2013年1月開始,光伏產品價格結束了近9個月的連續下跌,出現了反彈。組件價格隨后也出現了2012年以來的首次上漲。
光伏市場研究機構NPD Solarbuzz高級分析師廉銳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光伏產品的整體成本仍在下行,預計2013年價格還會略跌一點,但跌幅較小。
“從目前來看,價格只要不再像以前那么跌,就可以了。”廉銳說。
價格回暖有望帶動光伏企業業績逐漸走出谷底。國信證券新能源行業分析師張弢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預計,2013年多晶硅市場將會恢復供需平衡。如果價格持續上漲,一些龍頭企業未來有望恢復盈利。
不過,由于下游供需局面并未有實質性轉變,加上主要多晶硅企業生產成本仍在不斷下降,賽迪智庫光伏產業形勢分析課題組預計,2013年多數停產的多晶硅企業將會被淘汰。由于2012年我國光伏電池組件的整合并未有效發生,2013年仍將承受產能階段性失衡壓力。
“內需”有望擔大任
大部分受訪人士認為,光伏產業目前的產能過剩是相對過剩。隨著國內市場的逐漸啟動,產能過剩的狀況有望得到緩解。
“2011年和2012年,光伏產業的產能基本上沒有再增加,在經過兩年的消化后,2013年,應該會逐漸趨于供求相對平衡。”趙玉文說。
廉銳也認為,現在產能過剩對企業和市場的影響雖然還存在,但比2012年已經有所改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需求比原來要多,光伏市場還在增長;另一方面,供給端企業非常謹慎,已經很少再擴產。此外,一些中小企業已經停產,一些國外企業也倒閉了。
專家認為,解決光伏產能過剩的問題更多要依賴市場自身的作用。在廉銳看來,光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多分析市場狀況,排除外在行政力量或者不理性的因素,避免盲目擴張。“多晶硅企業當前最主要是把生產成本降下來。組件企業在降低成本的同時,要多重視品牌、銷售渠道。”
與此同時,產業困境受到管理部門的高度關注。我國已相繼出臺《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太陽能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和《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等。《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達到2100萬千瓦。而根據國家能源局的計劃,2013年將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全年光伏發電裝機1000萬千瓦。
趙玉文認為,解決光伏行業產能過剩的根本在于啟動國內市場。光伏產品的百分之六七十若能在國內市場消化,產能過剩的問題就不會很突出了。“現在的關鍵是,要出臺一些能夠實施這些規劃的具體措施。”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獲悉,實施分布式發電的具體政策文本已由專家組起草完畢,并已經上報,正等待有關部門批準。
光伏市場研究機構NPD Solarbuzz預計,2013年全球光伏市場總需求為32吉瓦,如果中國國內市場能達到七八個吉瓦,中國將成為2013年全球光伏第一大市場。
“中國90%以上的太陽能電池以前都賣到歐洲和美國,現在把外需改為內需,甚至以內需為主,這是歷史性大轉折。‘兩頭在外’未來有望變為‘兩頭在內’。”朱黎輝說。不過,在他看來,拉動內需,也存在很多困難,比如在分布式光伏上網方面,由于我國電網的自動化程度比較低,進行改造需要大量投資。
朱黎輝建議,要落實好分布式光伏并網的補貼政策,可以將3.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拿出一部分,用于支持補貼光伏并網電價和光伏發電的應用。此外,協調各個局部利益,設置光伏行業準入門檻。
賽迪智庫建議,從國家層面上加強光伏行業的組織管理;引導產業轉移、鼓勵研發、探討和摸索新的產業組織形式;妥善應對歐盟“雙反”,完善光伏產品補貼機制、做好配套服務工作、大力推進分布式和集中式光伏電站建設以擴大光伏市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