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一時期,光伏可謂是最受關注的一個行業。一系列重大光伏熱點事件紛紛接踵而至。盡管長時間處于“糾結”狀態,光伏行業仍未擺脫這種成長的煩惱與煎熬,行業漸歸理性與平靜仍尚需時日。“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 中國風電產業走過的發展歷程依然可以給現在的光伏提供一些借鑒與經驗。
近期,和一些從事風電的老同事敘舊,問及行業及生意,卻引來一片唏噓。
當年名噪一時的風機整機制造商華銳不僅在二級市場股價大衰,更嚴重的是品牌、質量認可度都在大幅下降,同時面臨未來由維護引起的銷售費用則可能會大增的問題。而被問及的光伏狀況,也沒有太多振奮人心的消息。尚德破產、賽維涅槃仍在繼續,而未來更有可能出現更多類似的情況。
目前,光伏企業面臨的問題是,短期內能否承受產能過剩的沖擊;能否保持資產負債率及現金流的健康;能否堅持到未來供求相對平衡的階段……這一切在風電行業似曾相識,風電的經歷或許對光伏仍不失一些指導意義。
“光”從“風”走
2009年底,筆者在從風電行業回歸光伏當初的日子里,很強烈的感受到國內“光”在隨“風”走。
無論光伏最終用途、項目的審批與獲取流程、投融資渠道、面臨過的政策困境、并網難題、還是兩者的主體投資商、甚至部分EPC實體,都在風電發展的舞臺上上演過一遍。 而同樣的過剩、同樣的無序競爭、同樣的糟糕付款、同樣經歷的行業整合,也似乎再繼續沿著風電發展的腳步行進。
筆者記得,在2008年,“風”開始面臨的問題:行業設備制造業擴充太快,競爭從2009年開始變得無序而殘酷。
筆者親歷一套1.5兆瓦陸上風機,2008年年中還有CNY 6400/KW中標價,到2009年二季度就跌到約CNY 5400/KW,而2010年四季度,這一價格已經跌到了CNY 3800/KW左右,隨后價格逐漸震蕩持穩。對比之后的“光”,何其相似。
在對“光”來說無比美好2010年末,中國光伏組件市場價格因供不應求提高到US$1.80-1.90/瓦左右的水平,而2011年底即告跌破US$1.0/瓦,2012年底平均則僅有US$0.64/瓦左右,大功率集中型光伏逆變器在2012年底則從2010年的一塊多每瓦縮水到0.5元/瓦左右。
“在國內做生意,付款是一個永遠的心病。”一位從事國內內貿30多年的資深人士曾對筆者感慨地說。
以“風”中兩巨頭華銳,金風為例,華銳2012年營業收入為40多億,而應收賬卻高達近98億。金風2012年營業收入雖有113億,但應收賬款也有近97億。而在“光”業,拖欠賬款對于買賣雙方早已成為習慣。兩個行業目前普遍的付款都為公開的3-6個月賬期加上6個月的承兌匯票。
風電設備制造的整合自2010年開始便加速了,2009年高峰時筆者曾作過統計,全國號稱有風電整機制造技術的企業有113家,但是,目前市場活躍的企業不過25-30家左右。光伏自不必說,自2011年開始,從賽維到尚德,行業制造端大規模整合,退出的序幕才剛剛拉開。
“風”給“光”的啟示
目前對風電設備制造企業來說,風電的市場特點是以國內安裝為主,少量出口。這一特性從2007年開始,以金風,華銳,東汽,聯合動力等為代表的“有背景,有脈絡”的國企制造集團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迅速超過外商并維持龍頭地位至今,設備制造業端已經出現國進民退的跡象。
據中國風能協會的資料,常年能保持在國內裝機前20的整機供應商中,民營企業不過明陽與遠景兩家,而兩家2012年的合計國內市占率也僅有7.6%。同時,在過去與明陽的業務往來中,筆者了解到明陽高出貨量有部分還需感謝與本省電力企業粵電的緊密合作關系,對廣東市場形成的部分區域壟斷所致。2011年前中國光伏的發展史,基本等同于光伏產品的出口史。
出口導向型的產業格局幫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民企茁壯成長,從而導致制造業端“光”與“風”完全不同的企業類型格局。在現在海外光伏市場成長放緩,出口受阻的情況下,企業將更多關注國內市場,而與海外市場相比,國內市場更多靠拼脈絡。在國內光伏電站大開發背景下,大多數民營供應商因出貨、價格、付款等問題生存艱難,而不少國企,電力集團下屬光伏制造企業至少能維持“核算不虧”。
目前產能嚴重過剩,電力集團及大型國企沒必要在現階段加大投光伏制造的力度,畢竟外采甚至委外可能更合算。可若行業經歷震蕩、整合后供需相對平衡,制造業端毛利恢復,不排除“國”為擴大產業鏈利潤,兼并“民”產能或加大的光伏設備市場份額的情況。另外,若有大型民營光伏企業重組或退出,也不排除政府主導讓國企接盤產能的可能性,從而促進“國進民退”的產生。
光伏裝機量在“十三五”中未必逐年提高,增幅在經歷高增長期后會漸穩。
“風”從2006年開始在國內高速增長,據中國風能協會統計,從2006年的近1.3GW裝機,猛增到2010年的近19GW,裝機量在 短短5年內翻了近15倍。但2011年開始,裝機增速及總量隨國家調控政策頻出及市場漸趨成熟都有下降。2012年的全國安機量更是跌到了13GW,僅為2010年高峰期的70%不到。而“光”至今為止,始終保持高速增長,2011年便突破吉瓦大關,2013年更是備受業內人士期待,包括我們在內的研究機構普遍預測實現8GW左右或更高的裝機量。
而對2014、2015年的期待,則更有每年10GW的說法,大有超“風”之勢,似乎沒人覺得光伏全國裝機量的增速與總量未來可能會下降。但根據筆者對“風”的觀察,這其實是件非常有可能的事。目前大家對未來國內光伏裝機的樂觀估計,來自“十二五”規劃中計劃期末40GW的總裝機量規劃。就算國內光伏安裝量將在2014、2015年火爆,“十三五”中的某些年內,隨著國家可能對光伏電站開發節奏的調控以及主體開發商的開發節奏更穩健,國內光伏裝機增速會大幅下滑,甚至出現年度裝機量同比下滑也不是沒有可能。
質量問題更多得到重視
2011年開始的國家對風電行業的調控,部分是為了提高風電電能質量,如2011年11月開始實施的《大型風電場并網設計技術規范》。另一方面,風電主要業主也已提高供應商質量門檻,如華銳,東汽因質量問題頻發,已經被國內最大風電開發商龍源所警覺,同其內部人事交流發現在選擇供應商時,其早已不再以企業規模,價格作為主導性評判標準,而更認可質量過硬的供應商,如遠景等。
過去幾年,國內光伏市場可謂亂象叢生,一味追求成本、速度而忽視質量的現象十分普遍。至今日,仍能看到許多令人瞠目結舌的案例,而行業內常有的B級組件脫銷的說法也是對此亂象的一個輔證。
參考風電,主要光伏投資商,如電力集團對設備(組件,逆變器等)質量也會越來越重視,已有事實證明電力集團加強對供應商驗廠,驗貨。而招標公告上,組件功率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245W,250W的組件功率要求經常可以見到,PID問題逐漸得到更多業主/投資商的關注。政府層面上,《光伏發電站接入電力系統設計規范》,《光伏發電接入配電網計規范》等標準也有望于近期得以發布。這些都是為提高光伏質量門檻,更多接納光伏產電力做好準備,同時也對光伏供應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為國際知名數據分析機構iSuppli 光伏行業高級分析師)
編后
從與光伏十分接近的風電發展來看,未來民營光伏制造企業也有可能將面臨更多的來自國企的競爭對手,與許多行業一樣,光伏制造業也有可能出現部分“國進民退”的情況。而國內光伏下游市場作為對中國光伏制造企業為數不多敞開大門的市場,其單年體量及其增幅也不會永遠提高,這恐怕是有能力度過目前產業低迷階段的國內光伏供應商需考慮的未來將會遇到的問題。另外,相對在質量上“短斤缺兩”獲取到的短期利益,光伏企業更應注重產品長期質量,否則再響的牌子,再大的盤子,也會因為質量缺失帶來的商譽損失與賠付問題而毀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