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加工貿易進入國際市場可能成為常態,但以目前一些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看,要想滿足加工貿易方式下嚴格的成本控制要求,則面臨很大的挑戰。
正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
在歐洲市場因配額問題遇冷之際,美國以及日本等新興市場則成了中國光伏組件企業的“救世主”。尤其是美國市場,正在逐步擺脫此前的“雙反”陰影。
進一步分析來看,中國企業之所以能夠恢復對美市場,其背后“加工貿易”的作用不可低估,并正成為中國企業應對貿易摩擦的主要手段。
不過,挑戰也隨之而來。對于從第三地進口電池片生產組件的方式,由于少了電池片生產這個環節,其整體利潤必將被相應的壓縮。因此,對于中國的光伏制造企業而言,成本控制以及生產規模將成為決定其能否生存的關鍵因素。
而從整個國際環境來看,那些光伏市場增長較快的國家,對中國企業設定相應的限制,可能會是大概率事件。這也就意味著,對于中國企業而言,通過加工貿易進入國際市場可能成為常態,但以目前一些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看,要想滿足加工貿易方式下嚴格的成本控制要求,則面臨很大的挑戰。
美國市場回暖
來自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片及組件出口額為65.22億美元,下降30.97%;其中對美國出口6.2億美元,同比下降48.9%。
不過,從最近一些光伏大省的產品出口數據來看,這一情況正出現改變。
數據顯示,河北省光伏產品出口在經歷了連續下滑后,7、8兩月出口同比實現連續正增長。其中,對美國出口自今年5月起超越歐盟成為最大出口市場,7月份對美國出口3521萬美元,猛增2.8倍,占同期全省光伏產品出口總值的38%。
無獨有偶,海南省的數據也顯示,其對美國市場的出口額也出現了較大增長。1-8月出口美國市場占全省光伏出口41.7%,較去年同期增長11.8倍。
而常州外輪理貨公司的統計則顯示,8月份,常州港出口光伏產品1392標箱,同比增加108%,其中出口美國市場約占80%。
NPDSolarbuzz此前發布的報告也顯示,自2010年以來,美國光伏發展持續強勁,現已突破10GW的安裝量大關。其中,2013年上半年美國光伏新增安裝量超過1.8GW。
NPDSolarbuzz分析師ChristopherSunsong稱,作為全球10GW以上光伏大國的新進一員,美國裝機量已經位居第四位,目前只有德國、意大利和中國的安裝量超過美國。
根據該機構的預測,未來18個月累計安裝量預計將提高80%,并將于2014年年底超過17GW。
除了美國市場之外,中國企業對包括日本等在內的新興市場出口額,也出現了大幅增長。
機電商會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光伏電池片及組件對日本出口12.92億美元,同比增長約三倍;對亞洲出口24.77億元,同比增長150.49%;對非洲出口2.81億美元,同比增長499.73%,成為我太陽能光伏電池出口增長最快的新興市場。
河北省的數據也顯示,1至8月,河北省光伏產品對日本出口1億美元,同比增長30.3倍;對印度出口4196萬美元,增長15.5倍;對巴西出口236萬美元,增長2.9倍;對墨西哥出口111萬美元,增長2.2倍;對加拿大出口2879萬美元,增長2.3倍。
成本控制挑戰
從詳細數據來看,在中國的光伏產品出口中,加工貿易方式占了較大部分,這可能也是美國市場回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通常的操作方式是,從臺灣等第三地進口電池片加工成組件,以此規避美國的反傾銷稅。
根據美國此前公布的“雙反”終裁結果,中國大陸使用第三國電池生產的光伏組件或電池板并不在此次“雙反”限制之列。
除了美國之外,其他新興國家也有趨于封閉化趨勢。
以日本為例,中國對日本出口產品的大幅增加,就已經引起一些日本媒體的討論,是否會對中國企業進行限制。
有日本媒體就報道稱,經日本國家認可的光伏發電項目截至今年3月已達到了2000萬千瓦(按照發電能力計算),相當于20座核反應堆的核發電能力。
夏普和京瓷等日本5家大型企業瞄準市場擴大,正大舉增加產能,但目前的生產設備仍只能滿足整體需求的20%左右。因此,對于海外企業來說,日本市場擁有廣闊的開拓空間。例如,在中國擁有生產基地的韓國韓華集團(HanwhaQ.CELLS)的對日出口量已相當于去年的8倍,加拿大的阿特斯太陽能有限公司也預計達到去年的6倍。
該報道還稱,日本事實上已經對外國企業涉足該領域設置了相應的“障礙”。在企業涉足光伏發電領域并希望接受融資時,日本主要銀行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設定了必須使用日本產光伏產品的條件。而如果中國企業在日本采取低價策略競爭,日本政府是否會像歐盟委員會那樣采取反制措施,該報道稱,這一問題目前還很難判斷。
有報告則顯示,對于新興市場而言,一般均對產品進入設置了嚴格的認證制度,這導致大部分產品只能以貼牌形式進入,從而大大降低了利潤水平。而這些國家和地區對于本土廠商的偏愛使得外國品牌較難進入這些市場,這也就意味著,通過加工貿易進入國際市場可能會成為中國光伏企業迫不得已的常態。
不過,就加工貿易而言,由于通常采取從第三地進口電池片生產組件的方式,少了電池片生產這個環節,其整體利潤必將被相應的壓縮。因此,對于中國的光伏制造企業而言,成本控制以及生產規模將成為決定其能否生存的關鍵因素。
正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
在歐洲市場因配額問題遇冷之際,美國以及日本等新興市場則成了中國光伏組件企業的“救世主”。尤其是美國市場,正在逐步擺脫此前的“雙反”陰影。
進一步分析來看,中國企業之所以能夠恢復對美市場,其背后“加工貿易”的作用不可低估,并正成為中國企業應對貿易摩擦的主要手段。
不過,挑戰也隨之而來。對于從第三地進口電池片生產組件的方式,由于少了電池片生產這個環節,其整體利潤必將被相應的壓縮。因此,對于中國的光伏制造企業而言,成本控制以及生產規模將成為決定其能否生存的關鍵因素。
而從整個國際環境來看,那些光伏市場增長較快的國家,對中國企業設定相應的限制,可能會是大概率事件。這也就意味著,對于中國企業而言,通過加工貿易進入國際市場可能成為常態,但以目前一些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看,要想滿足加工貿易方式下嚴格的成本控制要求,則面臨很大的挑戰。
美國市場回暖
來自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片及組件出口額為65.22億美元,下降30.97%;其中對美國出口6.2億美元,同比下降48.9%。
不過,從最近一些光伏大省的產品出口數據來看,這一情況正出現改變。
數據顯示,河北省光伏產品出口在經歷了連續下滑后,7、8兩月出口同比實現連續正增長。其中,對美國出口自今年5月起超越歐盟成為最大出口市場,7月份對美國出口3521萬美元,猛增2.8倍,占同期全省光伏產品出口總值的38%。
無獨有偶,海南省的數據也顯示,其對美國市場的出口額也出現了較大增長。1-8月出口美國市場占全省光伏出口41.7%,較去年同期增長11.8倍。
而常州外輪理貨公司的統計則顯示,8月份,常州港出口光伏產品1392標箱,同比增加108%,其中出口美國市場約占80%。
NPDSolarbuzz此前發布的報告也顯示,自2010年以來,美國光伏發展持續強勁,現已突破10GW的安裝量大關。其中,2013年上半年美國光伏新增安裝量超過1.8GW。
NPDSolarbuzz分析師ChristopherSunsong稱,作為全球10GW以上光伏大國的新進一員,美國裝機量已經位居第四位,目前只有德國、意大利和中國的安裝量超過美國。
根據該機構的預測,未來18個月累計安裝量預計將提高80%,并將于2014年年底超過17GW。
除了美國市場之外,中國企業對包括日本等在內的新興市場出口額,也出現了大幅增長。
機電商會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光伏電池片及組件對日本出口12.92億美元,同比增長約三倍;對亞洲出口24.77億元,同比增長150.49%;對非洲出口2.81億美元,同比增長499.73%,成為我太陽能光伏電池出口增長最快的新興市場。
河北省的數據也顯示,1至8月,河北省光伏產品對日本出口1億美元,同比增長30.3倍;對印度出口4196萬美元,增長15.5倍;對巴西出口236萬美元,增長2.9倍;對墨西哥出口111萬美元,增長2.2倍;對加拿大出口2879萬美元,增長2.3倍。
成本控制挑戰
從詳細數據來看,在中國的光伏產品出口中,加工貿易方式占了較大部分,這可能也是美國市場回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通常的操作方式是,從臺灣等第三地進口電池片加工成組件,以此規避美國的反傾銷稅。
根據美國此前公布的“雙反”終裁結果,中國大陸使用第三國電池生產的光伏組件或電池板并不在此次“雙反”限制之列。
除了美國之外,其他新興國家也有趨于封閉化趨勢。
以日本為例,中國對日本出口產品的大幅增加,就已經引起一些日本媒體的討論,是否會對中國企業進行限制。
有日本媒體就報道稱,經日本國家認可的光伏發電項目截至今年3月已達到了2000萬千瓦(按照發電能力計算),相當于20座核反應堆的核發電能力。
夏普和京瓷等日本5家大型企業瞄準市場擴大,正大舉增加產能,但目前的生產設備仍只能滿足整體需求的20%左右。因此,對于海外企業來說,日本市場擁有廣闊的開拓空間。例如,在中國擁有生產基地的韓國韓華集團(HanwhaQ.CELLS)的對日出口量已相當于去年的8倍,加拿大的阿特斯太陽能有限公司也預計達到去年的6倍。
該報道還稱,日本事實上已經對外國企業涉足該領域設置了相應的“障礙”。在企業涉足光伏發電領域并希望接受融資時,日本主要銀行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設定了必須使用日本產光伏產品的條件。而如果中國企業在日本采取低價策略競爭,日本政府是否會像歐盟委員會那樣采取反制措施,該報道稱,這一問題目前還很難判斷。
有報告則顯示,對于新興市場而言,一般均對產品進入設置了嚴格的認證制度,這導致大部分產品只能以貼牌形式進入,從而大大降低了利潤水平。而這些國家和地區對于本土廠商的偏愛使得外國品牌較難進入這些市場,這也就意味著,通過加工貿易進入國際市場可能會成為中國光伏企業迫不得已的常態。
不過,就加工貿易而言,由于通常采取從第三地進口電池片生產組件的方式,少了電池片生產這個環節,其整體利潤必將被相應的壓縮。因此,對于中國的光伏制造企業而言,成本控制以及生產規模將成為決定其能否生存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