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行將結束,這是中國光伏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讓我們把時針撥回到一年前,當時境外上市的9家光伏公司全線虧損,無一幸免,合計虧損數億美元,并且,大全新能源、尚德、晶澳和賽維這四家美國上市光伏龍頭,都遭到退市警告。
截至今年三季度,在美上市中概光伏企業的運營情況趨于穩定和好轉,虧損幅度同比大幅收窄,晶科能源更實現自2011年第三季度以來的首次盈利;英利綠色能源同樣也在走出寒冬,該公司第三季度營收為5.96億美元,同比增長68%。雖未實現盈利,但當季凈虧損已經從去年同期的1.62億美元,大幅收窄至3850萬美元;阿特斯則在三季度實現了兩年來首次季度盈利,與此同時,多家公司的發貨量都大幅提高。天合光能也預期第四季度將實現扭虧為盈。
國內上市的光伏公司也大部分實現了業績增長,航天機電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2億元,海潤光伏前三季度虧損2.21億元,但三季度實現凈利潤3400萬元,東方日升亦扭虧為盈,前三季度盈利5000萬元。
這些轉折用一個目前最時髦的詞來描述就是:“再平衡”,供需關系的再平衡,國際市場的再平衡,國內市場的再平衡。
先說供需關系的再平衡,2012年全球光伏組件的需求僅為30GW左右,而當年全球光伏組件產能為80GW,其中一半產能位于中國。如此夸張的供需失衡必然造成嚴重的全產業鏈價格縮水和企業利潤下滑,由于半導體行業共有的弱品牌性和強替代性,價格戰成了絕大部分企業面對有限市場需求的唯一選擇。
慘烈的價格戰迫使企業通過各種方式降低成本,2013年光伏組件成本相對于2012年又降低了約20%,而那些無法適應競爭的光伏企業只能選擇轉行或者破產。今年最著名的破產案例應該非無錫尚德莫屬。
伴隨著尚德破產的,是數GW組件產能的退出。退出的不僅是尚德,據統計,今年全國光伏電池和組件廠商較去年減少了四分之一,實際產能下降了20%左右,全球組件實際產能也較去年有了下降,據統計,目前全球組件產能為65GW左右。而同時,全球的組件需求從去年的30GW增長30%,至40GW左右。供應和需求的此消彼長使得國內還活著的光伏企業今年都有望獲得一份不錯的年報。
再談國際市場的再平衡,2011年前,中國國內消費的光伏組件僅占全國產量10%左右,約90%的光伏產品出口,而且主要集中在歐美市場,其中美國市場接近15%,歐盟市場超過70%,亞洲、非洲、大洋洲加起來也只占出口份額10%左右。
如此單一的出口結構必然帶來極大市場風險,一旦歐洲市場出現風吹草動,整個中國光伏產業都將隨之受挫。2012年,噩夢成為現實,美國和歐盟的光伏雙反幾乎接踵而至,中國光伏產業頓時風雨飄搖,縱然今年歷經貿易協商最終與歐盟達成了價格協議,但歐美的貿易保護對我國光伏產業的重挫也顯而易見。
今年1至9月,我國出口歐盟和美國的光伏產品份額下降到了40%左右。但與此同時,我國向日本、印度、南非等新興光伏市場的出口量則持續增長,提升至50%多。其中,日本以超過20%的占比成為中國光伏產品第二大出口國。另外,國內市場也隨著7月光伏“國八條”政策的發布而爆發,預計今年國內裝機量將達到9~10GW,約為去年國內裝機量兩倍。因此,雖然2013年中國光伏產品的出口金額下降25%,但出口到亞太等新興市場的光伏產品迅速增長,再加上國內市場快速發展,我國光伏產業終于擺脫了相對單一的需求格局,國際市場的再平衡大大減少了中國光伏企業面臨的市場風險,從此,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策變化或者需求減少都再也不會對我國光伏產業造成顛覆性影響。
最后,再聊聊國內市場的再平衡。今年的光伏產業有一個不能忽略的部分,那就是分布式光伏發電。自7月國家發改委發布《分布式發電管理暫行辦法》之后,一系列利好分布式的實施政策陸續出臺,國內的分布式市場充分享受了“寵兒”的待遇。
但在此之前,由于政策失衡、手續麻煩、融資困難,分布式光伏在中國處境十分尷尬,最多只能稱為叫好不叫座,截至2012年底,分布式光伏僅占國內裝機總量20%不到。但在世界范圍內,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分布式才是主流,據統計,分布式光伏在美國超過總裝機量80%,德國超過85%,日本更高達90%以上。
根據10月底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征求2013、2014年光伏發電建設規模的函》,我國將在明年新建總量達12GW的光伏發電項目,其中8GW屬于分布式,4GW為地面電站。因此即使按照最低標準,國內分布式光伏裝機也將有40%的發展空間。分布式光伏的崛起對中國光伏市場來說不僅僅是裝機方式的改變,還是整個商業模式的革命,電站融資渠道、建設模式、運維方式、電站交易等都將發生巨大變化,分布式的開發模式更類似商業地產,這對國內光伏企業來說是一個轉型機會,但也對企業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的光伏企業將不僅是制造型企業。
回顧過去是為了展望未來,光伏行業歷經最近三年的大低谷,已經漸漸恢復平衡,雖然調整仍將繼續,繼續會有企業出局,但已有部分嗅覺靈敏的投資者開始在光伏行業積極布局。
最后提醒下大家,投資的最佳時機并不是行業暴漲的時候,而是行業深度盤整接近結束的時候,對光伏來說,2014年就將是機會。
截至今年三季度,在美上市中概光伏企業的運營情況趨于穩定和好轉,虧損幅度同比大幅收窄,晶科能源更實現自2011年第三季度以來的首次盈利;英利綠色能源同樣也在走出寒冬,該公司第三季度營收為5.96億美元,同比增長68%。雖未實現盈利,但當季凈虧損已經從去年同期的1.62億美元,大幅收窄至3850萬美元;阿特斯則在三季度實現了兩年來首次季度盈利,與此同時,多家公司的發貨量都大幅提高。天合光能也預期第四季度將實現扭虧為盈。
國內上市的光伏公司也大部分實現了業績增長,航天機電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2億元,海潤光伏前三季度虧損2.21億元,但三季度實現凈利潤3400萬元,東方日升亦扭虧為盈,前三季度盈利5000萬元。
這些轉折用一個目前最時髦的詞來描述就是:“再平衡”,供需關系的再平衡,國際市場的再平衡,國內市場的再平衡。
先說供需關系的再平衡,2012年全球光伏組件的需求僅為30GW左右,而當年全球光伏組件產能為80GW,其中一半產能位于中國。如此夸張的供需失衡必然造成嚴重的全產業鏈價格縮水和企業利潤下滑,由于半導體行業共有的弱品牌性和強替代性,價格戰成了絕大部分企業面對有限市場需求的唯一選擇。
慘烈的價格戰迫使企業通過各種方式降低成本,2013年光伏組件成本相對于2012年又降低了約20%,而那些無法適應競爭的光伏企業只能選擇轉行或者破產。今年最著名的破產案例應該非無錫尚德莫屬。
伴隨著尚德破產的,是數GW組件產能的退出。退出的不僅是尚德,據統計,今年全國光伏電池和組件廠商較去年減少了四分之一,實際產能下降了20%左右,全球組件實際產能也較去年有了下降,據統計,目前全球組件產能為65GW左右。而同時,全球的組件需求從去年的30GW增長30%,至40GW左右。供應和需求的此消彼長使得國內還活著的光伏企業今年都有望獲得一份不錯的年報。
再談國際市場的再平衡,2011年前,中國國內消費的光伏組件僅占全國產量10%左右,約90%的光伏產品出口,而且主要集中在歐美市場,其中美國市場接近15%,歐盟市場超過70%,亞洲、非洲、大洋洲加起來也只占出口份額10%左右。
如此單一的出口結構必然帶來極大市場風險,一旦歐洲市場出現風吹草動,整個中國光伏產業都將隨之受挫。2012年,噩夢成為現實,美國和歐盟的光伏雙反幾乎接踵而至,中國光伏產業頓時風雨飄搖,縱然今年歷經貿易協商最終與歐盟達成了價格協議,但歐美的貿易保護對我國光伏產業的重挫也顯而易見。
今年1至9月,我國出口歐盟和美國的光伏產品份額下降到了40%左右。但與此同時,我國向日本、印度、南非等新興光伏市場的出口量則持續增長,提升至50%多。其中,日本以超過20%的占比成為中國光伏產品第二大出口國。另外,國內市場也隨著7月光伏“國八條”政策的發布而爆發,預計今年國內裝機量將達到9~10GW,約為去年國內裝機量兩倍。因此,雖然2013年中國光伏產品的出口金額下降25%,但出口到亞太等新興市場的光伏產品迅速增長,再加上國內市場快速發展,我國光伏產業終于擺脫了相對單一的需求格局,國際市場的再平衡大大減少了中國光伏企業面臨的市場風險,從此,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策變化或者需求減少都再也不會對我國光伏產業造成顛覆性影響。
最后,再聊聊國內市場的再平衡。今年的光伏產業有一個不能忽略的部分,那就是分布式光伏發電。自7月國家發改委發布《分布式發電管理暫行辦法》之后,一系列利好分布式的實施政策陸續出臺,國內的分布式市場充分享受了“寵兒”的待遇。
但在此之前,由于政策失衡、手續麻煩、融資困難,分布式光伏在中國處境十分尷尬,最多只能稱為叫好不叫座,截至2012年底,分布式光伏僅占國內裝機總量20%不到。但在世界范圍內,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分布式才是主流,據統計,分布式光伏在美國超過總裝機量80%,德國超過85%,日本更高達90%以上。
根據10月底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征求2013、2014年光伏發電建設規模的函》,我國將在明年新建總量達12GW的光伏發電項目,其中8GW屬于分布式,4GW為地面電站。因此即使按照最低標準,國內分布式光伏裝機也將有40%的發展空間。分布式光伏的崛起對中國光伏市場來說不僅僅是裝機方式的改變,還是整個商業模式的革命,電站融資渠道、建設模式、運維方式、電站交易等都將發生巨大變化,分布式的開發模式更類似商業地產,這對國內光伏企業來說是一個轉型機會,但也對企業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的光伏企業將不僅是制造型企業。
回顧過去是為了展望未來,光伏行業歷經最近三年的大低谷,已經漸漸恢復平衡,雖然調整仍將繼續,繼續會有企業出局,但已有部分嗅覺靈敏的投資者開始在光伏行業積極布局。
最后提醒下大家,投資的最佳時機并不是行業暴漲的時候,而是行業深度盤整接近結束的時候,對光伏來說,2014年就將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