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在光伏圈待了很久的人,在看過了世界各國各種補貼方式之后,我對金太陽政策的整體感受只有如題的兩個字:別扭。
金太陽是中國最早的光伏鼓勵政策,補貼方式是按安裝量給予一定比例的初始安裝補貼。這個政策的大致含義是:中央財政撥出專款,用以補貼項目業主進行光伏安裝,以減少項目初期投入,并鼓勵項目業主使用光伏發電。政府出臺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在實施過程中卻變得五味雜陳。
先說一個我申報過的項目。2009年公司采購因為技術細節確認錯誤,高價買來了一批尺寸不對的日本硅片。由于切角過大、硅片尺寸偏小,這批硅片如果最后做成組件的話,整體功率達不到額定不說,這批和TUV的BOM單尺寸不符的硅片,也是無法出口的。因此,這批硅片成了高價庫存,被束之高閣。第一期金太陽申報的時候,公司領導出于想消化這批硅片的目的,申報了一個1.1MW的項目,并且獲得了批準,拿到了項目70%的財政撥款。這個項目也是本市第一個光伏示范項目,全區全市開會時都表示一定要支持。
申報項目時的可研報告里,把集團園區內,公司以及關聯公司的辦公樓、倉庫、廠房屋頂統統算上了,基于這樣的估算報了1.1MW。可是項目被核準后,問題立即來了:辦公樓頂上有空調出風口和女兒墻,會產生陰影并占用了樓頂面積,面積不夠;廠房的架構是大跨度的架空,鋼構式的屋頂如果鋪滿組件,承重不夠;倉庫屋頂離公司變電設備太遠,電纜投入過大,沒法接入。這些都還算技術問題,最關鍵的是:有些倉庫和廠房是工廠入駐后自行建設的,壓根沒辦過產權,如果去補辦產權,又將產生一筆費用,還得花時間。
后來我作為申報單位的辦事員,頻繁去跑市發改委和電力公司。可是那個年代,各個職能部門還沒開始熟悉這個新政策,更別提消化和解決方法。因為本市光伏企業不多,各個部門對此事的理解都是“示范項目”,言下之意:規矩不能壞,上面說什么我們就聽什么,上面什么都不說,我們什么也不能做。第一期金太陽,除了告知最終由哪幾個部門的專家會來最終驗收,其他的什么細則都沒有。因為政府層面沒有專門的執行小組,所以各個部門都是坐著觀望、研究,而我能做的就是在各個部門內穿梭協調,磨嘴皮子做科普。
政策是必須要執行的,這些問題在很長時間的溝通協調下,最后還是開了工。期間各種提議被否、碰壁就不一一列舉了。公司高高興興地將庫存硅片做成了組件,鋪上了被加固的屋頂,功率一概正負5W——當然走下公差的組件明顯占了一半以上。用戶側并網,安裝整齊、逆變器開動、調試,等驗收。可誰知驗收遙遙無期,原因是:并不上網。
公司園區內的變壓器是10KV的,但是在這個內網容量內,這光伏1.1MW發出的電不能完全被消納:光伏中午發電量最高,公司中午是員工吃飯的時間;光伏周六周日還在發著電,廠區周末沒有生產用電。公司于是向電力公司提請:能不能在最近的變電站將這些多余的電升壓到100KV。回答:你們和周圍的企業自己去談談,如果他們愿意買你們的發電,我們就給你們并。周圍企業回答:這個開發區為了招商引資,工業電費已經優惠得跟民用電一個價格了,我干啥要買你們的電?再說了,你給我開電費發票嗎?
后來由于我換崗,就沒再接手做這個事情。聽說到2012年這個問題才得到解決,怎么解決的我也不得而知,但是公司1.1MW的組件風吹日曬了三年,這事兒是真的。
我為什么覺得金太陽政策別扭,最主要的問題在于:細則不明確。也許是文件的制定者從沒想過從下往上做一個項目會遇到些什么困難,這才從上往下出臺了一個無法雙向暢通的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吧。項目申報獲批后,企業向省財政提交資金申請報告后,就可得到這筆撥款,可是得到撥款后多長時間內要開工,細則沒有規定。再比如,項目完工后,滿足什么樣的驗收標準就可以獲得并網批準,電力公司沒有給出過完整的文件,財政、能源、科技三個口的職能部門也覺得這事不是他們該管的事情,所以并網就該是業主自己去找電力公司,對于業主一次次的碰灰碰壁,大家都表示愛莫能助。那一年碰到過這事的金太陽業主不在少數,大家從電力公司得到的答復也都差不多:“垃圾電會沖擊電網,電能質量不過關。”“無法調度多余電量,你就不能少裝點兒?”“不具備并網條件,用電安全無法保障。”最夸張的是,我曾聽過有電力公司跟業主談條件:花錢買一套電力公司指定的變電柜就可以并網。這套設備,電力公司報價70萬,市場價格40萬。
當然,任何新生事物都不可能完美,事情總在發展變化中往好的方向發展。金太陽也是。但是細則不細這個問題,始終存在。2011年起,出現的一批投機土豪,則完全破壞了金太陽的游戲規則。2011年,光伏出口大幅度下滑,眾多的太陽能設備生產商急需訂單。他們放寬了付款條件,延長了承兌和信用證時間,降低了價格,甚至拋出低于成本的價格,以期望可以暫時割肉來渡過難關。金太陽的細則漏洞開始被投機者給鉆了。他們寫申報,將組件和逆變器價格碼得高高的,獲批后拿到了70%的初始安裝補貼后,并不著急去建設,而是拿著資金挪為他用。更有甚者,從可研開始就一路偽造假章,反正收文件的人可不會挨個去考察這個章是真是假。此時的組件價格一路大幅下滑,很多投機者正是看準金太陽中沒有規定“拿補貼后何時開工”這一點,持幣觀望。很多項目商,拿到補貼后兩三年才動工,卻被免于追究責任。等到組件價格下滑了30%,他們再出手買貨。
更有不良商人,拿著獲批的項目到處和組件廠家談合作:“反正你板子也賣不掉,不如你墊資、先賒給我?”或者“你拿組件來入股吧,我們拿到尾款30%后,把項目賣掉,你可以獲得20%以上的利潤啊,這比你虧本賣組件強吧?”
這些存心投機的開發商,在項目建設時盡量壓低成本,材料、施工,一切都要最低價,導致工程質量差得一塌糊涂。電力部門當然不能同意這些明顯不合格的項目并網。無法并網后,開發商完全不著急解決問題:反正那70%我早就拿到了,刨掉這些建設費用,還賺了一大筆呢。至于合作伙伴和供應商的錢,who cares!
很多項目商在拿到補貼后兩三年才開工,這其中有一些是存心投機的,也有一部分是找不到施工場地的。照理說,可研申報上寫的項目地址就應該是實際開工地址,但是項目總要因地制宜,有些申報的場地不適合施工、另選他處,倒也是允許的。可是這竟然成為另一個細則漏洞:出于多吃多占的目的,很多項目商申報時,往海了報,越大越好。我見過很多本可研報告,規劃往往是方圓百里之內所有的屋頂全部蓋上組件,共N兆瓦,可是用腳趾頭想想也知道啊,真要施工,就要挨個去和屋頂業主簽協議,其中總有不愿意安裝的,所以,根本到不了那么大的數。可是金太陽作為國家政策,補貼作為專款專用,柔韌性幾乎為零,已經申報的項目是不可改小的。屋頂不夠用,項目又不能改小,那怎么辦呢?只能花時間湊齊了容量再去提資金申請——反正細則沒規定何時開工,專款專用嘛,意思是那筆資金也沒法撤走,隨便我什么時候去申請它都是我的。
后來國家為了預防這種拿錢不干活的現象發生,在第二期金太陽的時候改變了補貼時間:項目獲批后,業主提交資金申請,發35%;項目完工,再發35%;并網驗收合格后,再發30%。雖然這個政策較好地彌補了之前的漏洞,卻也沒能阻止獲利心切的投機人——小道消息:有投機者拿到35%后,不知從何處“借”到了項目所需的組件,安裝完成拿到第二個35%后,組件被拆走了。至于他什么時候打算把這個糗事糊弄完,不得而知。
光伏行業的分析師們一直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補貼應該補在用電端。只要用電的人愿意接受光伏發電,光伏安裝自然會增加。德國、澳洲等各國的經驗已經很清楚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沒有配套細則的政策不是好政策,不按發電量給的補貼不是健康的補貼——至少能起到的促進作用有限,而且還伴隨著很大的后遺癥和副作用。
從明年起,金太陽項目將不再接受申報。取而代之是分布式發電推進意見。
好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