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聊埃隆·馬斯克系列之四
在馬斯克過往的事業中,12歲時編寫的游戲代碼Blastar、24歲時的Zip3軟件和30歲時的PayPal從投資角度講已經是“落袋為安”了,SpaceX、Solarcity也算商業運作良好,唯有特斯拉的未來還有很大不確定性,雖然人們談及電動車言必特斯拉。因為在過去的100多年中,電動車與燃油車的競爭從未停止過,電動車也沒贏過,2009年極有影響的記錄片《誰殺死了EV1》講述的就是傳統汽車扼殺電動車EV1的真實故事。在電動車爭取生存權的路上遍布尸骨,就連馬斯克自己也不敢確定不會成為最新的墊路石。
其實,光伏產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光伏企業是企業家們的風險投資,光伏產業則是人類追求新能源的風險投資,因為在探索新能源的路上出現革命性技術的可能是完全存在的。一個國家如何在全球新能源的競爭中準確把握時機、合理掌控扶持政策力度,用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先機,成為既是最大的實驗室又是最大的受益人,這一課題始終在考驗著每一個國家新能源政策制定者的智慧。這一點,對于全球光伏最大生產國和正在成為最大安裝國的中國尤為重要。
是最大的實驗室而不是最大的受益人的擔心并非憑空想象。一段時間來,在光伏產業付出最多、過去最大的生產國現在最大的安裝國的德國國內,質疑光伏政策是“最失敗的新能源政策”、要求停止補貼的呼聲不斷,因為這樣幾點已經成為不幸的事實:德國的光伏產品第一大生產國地位已經被取代、污染物排放量并未相應下降、在市場化運作前景尚未明朗的前提下補貼政策力度略顯后續乏力??傊?,德國曾是最大的光伏事業實驗室,現在能否成為最大的受益人尚未定論。
美國好像狡猾很多,讀《第三次工業革命》你會發現,作為美國人的里夫金始終不明白在歐洲備受推崇的他,在美國卻很有失落感,雖然奧巴馬是個新能源的鼓吹者和推動者。筆者過去也曾疑問:新能源的未來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未來,無時無處都要掌控世界的美國為何不見推出運動式的大規模補貼政策?感受特斯拉代表電動車爭取生存權的奮斗中所承擔的巨大風險,你甚至可以感受到《哈姆雷特》的問題:“生存還是死亡?”這讓筆者明白:馬斯克既是企業家更是風險投資家,風險投資家只是人們的一種職業,但它一定不是也不應該是一個國家的職業。在光伏產業探討的路上,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美國應當會有一種對過分沖動的抑制機制,在潛移默化中調整著時空關系的步伐。
把握這一點很難,在創新事業成功的路上更多的是先烈。筆者曾有過近20年的證券從業經歷,這種經歷會讓你發現一個有意思、幾乎成為規律的現象:改革開放早期,在證券機構的起起落落之中,率先倒下的一定是哪些沖在最前、風頭最盛的公司,萬國證券、君安證券,因為那時中國證券業的發展遠遠走在了政策的前面更走在了法律的前面。如此案例,在其他產業也比比皆是,這讓筆者想到中國老話:“出頭的椽子先爛。”長青的公司也有,但必須是最佳地把握了企業創新的內在沖動與社會發展的外部節奏的最佳配合。
據說里夫金還有一個遺憾:他在中國的名聲遠遠超過中國政府對他的重視。如果過去筆者對此也感遺憾的話,現在不這樣想了。光伏事業是長跑,即拼體力更拼智力。當前,中國的光伏政策力度是世界最強的,我們不希望有付出無所得。在人類探討新能源的路上,如果中國付出最多,就應當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在這條路上,我們知道“有奮斗就會有犧牲”,但是更知道“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一定不是我們的目標。
(作者為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員、光伏研究中心主任)
在馬斯克過往的事業中,12歲時編寫的游戲代碼Blastar、24歲時的Zip3軟件和30歲時的PayPal從投資角度講已經是“落袋為安”了,SpaceX、Solarcity也算商業運作良好,唯有特斯拉的未來還有很大不確定性,雖然人們談及電動車言必特斯拉。因為在過去的100多年中,電動車與燃油車的競爭從未停止過,電動車也沒贏過,2009年極有影響的記錄片《誰殺死了EV1》講述的就是傳統汽車扼殺電動車EV1的真實故事。在電動車爭取生存權的路上遍布尸骨,就連馬斯克自己也不敢確定不會成為最新的墊路石。
其實,光伏產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光伏企業是企業家們的風險投資,光伏產業則是人類追求新能源的風險投資,因為在探索新能源的路上出現革命性技術的可能是完全存在的。一個國家如何在全球新能源的競爭中準確把握時機、合理掌控扶持政策力度,用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先機,成為既是最大的實驗室又是最大的受益人,這一課題始終在考驗著每一個國家新能源政策制定者的智慧。這一點,對于全球光伏最大生產國和正在成為最大安裝國的中國尤為重要。
是最大的實驗室而不是最大的受益人的擔心并非憑空想象。一段時間來,在光伏產業付出最多、過去最大的生產國現在最大的安裝國的德國國內,質疑光伏政策是“最失敗的新能源政策”、要求停止補貼的呼聲不斷,因為這樣幾點已經成為不幸的事實:德國的光伏產品第一大生產國地位已經被取代、污染物排放量并未相應下降、在市場化運作前景尚未明朗的前提下補貼政策力度略顯后續乏力??傊?,德國曾是最大的光伏事業實驗室,現在能否成為最大的受益人尚未定論。
美國好像狡猾很多,讀《第三次工業革命》你會發現,作為美國人的里夫金始終不明白在歐洲備受推崇的他,在美國卻很有失落感,雖然奧巴馬是個新能源的鼓吹者和推動者。筆者過去也曾疑問:新能源的未來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未來,無時無處都要掌控世界的美國為何不見推出運動式的大規模補貼政策?感受特斯拉代表電動車爭取生存權的奮斗中所承擔的巨大風險,你甚至可以感受到《哈姆雷特》的問題:“生存還是死亡?”這讓筆者明白:馬斯克既是企業家更是風險投資家,風險投資家只是人們的一種職業,但它一定不是也不應該是一個國家的職業。在光伏產業探討的路上,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美國應當會有一種對過分沖動的抑制機制,在潛移默化中調整著時空關系的步伐。
把握這一點很難,在創新事業成功的路上更多的是先烈。筆者曾有過近20年的證券從業經歷,這種經歷會讓你發現一個有意思、幾乎成為規律的現象:改革開放早期,在證券機構的起起落落之中,率先倒下的一定是哪些沖在最前、風頭最盛的公司,萬國證券、君安證券,因為那時中國證券業的發展遠遠走在了政策的前面更走在了法律的前面。如此案例,在其他產業也比比皆是,這讓筆者想到中國老話:“出頭的椽子先爛。”長青的公司也有,但必須是最佳地把握了企業創新的內在沖動與社會發展的外部節奏的最佳配合。
據說里夫金還有一個遺憾:他在中國的名聲遠遠超過中國政府對他的重視。如果過去筆者對此也感遺憾的話,現在不這樣想了。光伏事業是長跑,即拼體力更拼智力。當前,中國的光伏政策力度是世界最強的,我們不希望有付出無所得。在人類探討新能源的路上,如果中國付出最多,就應當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在這條路上,我們知道“有奮斗就會有犧牲”,但是更知道“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一定不是我們的目標。
(作者為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員、光伏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