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光伏(00686.HK)開創了一種新的電站融資方式。但這種做法卻存在著法律爭議。
昨日,一名律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眾籌式建電站涉嫌“非法集資”,有法律風險。同時,令人憂慮的還有此項目在籌資過程中,似乎也看不到完整的擔保體系,融資方的收益承諾能否最終兌現,也是未知數。
對此,聯合光伏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李原則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聯合光伏和其合作伙伴也咨詢了北大法學院、金融法研究中心的專家意見,并聘請了國浩律師事務所作為法律顧問;同時參與方“都是一些巨頭”,能做到風險可控。聯合光伏首席信息官姚杰則表示,眾籌網將完成對創始合格投資人資格的審核以合規。“現在的法律法規也不允許面向所有人去做”。他坦承。
不過,李原也表示,但這并不代表我們未來都是用這種模式,下一步會用另一種創新方式把門檻降下來,降到老百姓都能夠參與。
“非法集資”隱憂
聯合光伏在其合作伙伴——“眾籌網”上,宣傳得非常明確:分布式電站的籌資金額總計1000萬元, 項目所在地是深圳的前海新區,電站運營時間為20~25年。
虹橋正瀚律師事務所周松濤律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光伏電站的“眾籌”模式涉嫌“非法集資”。
2010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或者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通過媒體、推介會、傳單、手機短信等途徑向社會公開宣傳;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股權等方式還本付息或者給付回報;向社會公眾及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都應被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
而上述光伏項目在周松濤看來,是符合“非法集資”定義的,“如果投資方是不特定的對象 ,而且又做了推介,那么很有可能觸及非法集資。”他說,有一種方式現在還是在打法律的“擦邊球”, 即融資方和投資方之間有一個中介,“中介是不進行資金交易的,而是為投融資方搭橋、牽線,再收中介費。”
另一位就職于券商機構的光伏相關人士則表示,目前各大公司的光伏項目很多,需警惕的是,有的公司可能會通過“由后一個項目籌錢、去兌付前一個項目的保底承諾” 的眾籌方式來吸引公眾資金,比如,第一期的光伏電站項目要確保投資者6%~8%的收益,而實際上光伏電站項目尚未實現完整回報, 而第一期的投資者又要贖回資金,那么融資方就把第二期電站項目所籌措來的資金往前墊付,這樣就將形成滾動式的資金籌措。
擔保體系不完善
新穎的眾籌模式建光伏電站,確實讓人眼前一亮。但除了其是否屬于非法集資之外,另一重風險則是如何確保投資收益的穩定,如何建立完備的擔保體系。
聯合光伏承諾,籌措1000萬元資金建設的1兆瓦電站,會有銀行對資金全程監管,而且EPC建設和發電量也有擔保方。但是,投資者如果不了解光伏電站的運作方式,也有可能陷入難以收回投資的窘境。
如果光伏企業直接向銀行進行融資,那么銀行的通常做法是提供一個授信額度(如1億元)給光伏公司,不管后者是否會用在電站項目上,光伏企業都需要向銀行提供擔保及抵押、保險等憑據,這樣銀行才可能保證其融資額不會完全打水漂。
此前,盡管無錫尚德的大量銀行借款也沒有抵押物,但隨著無錫尚德的破產、其他企業重組屢見不鮮后,銀行融資的要求門檻基本也都需要大量的擔保才能實現。
但如果是眾籌模式建電站的話,投資者變為了很多個體,光伏電站項目怎樣確保發電后的電費收入穩定,并及時償付收益,也存在問題。據熟悉聯合光伏的一位人士透露,未來這一眾籌模式下,投資者可能有2次贖回的機會,而是否有保險機構介入、是否有相應的抵押物存在,都未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