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3日,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落下帷幕,會議期間,對光伏新能源話題的提案與建言,助漲了資本市場對新能源板塊的追捧,同時也引發了政企民熱議。光伏產業已經不僅是一個制造業問題,而且還是一個節能環保發展綠色電力的社會問題,從更大角度上,關乎中國能源結構調整及與國際接軌的大局。
縱觀今年與光伏產業相關的提案,呈現出“更具體化、更實際、往細節處走”的特點,有助于加大行政效率,讓提案的后續落實有了更多期待與看點。但同時也存在流于形式、沒有任何實際價值及可操作性的“雷人提案”,有些囿于“小圈子”利益或本位主義,拿一些舊聞翻來覆去地炒,浪費了代表委員履職的身份。
眾多提案中,與分布式發電相關的提案數量排名第一,國家能源局下達了2014年新增備案總規模14GW的通知,其中分布式8GW,光伏電站6GW。很多業內人士質疑如何實現8GW的新增裝機,目前分布式發電面臨著很多嚴峻的障礙和困難, 為了更好地解決分布式發電難題,委員們紛紛提出了各自建議,其中不乏創新亮點。
一、商業模式與收費
由于中國光伏產業發展歷程沒有分化企業的發展主體,不若歐美那樣能催生出像SolarCity般可專業化提供定制化服務的項目服務商業,介入更多的是一些生產型企業。也正因為此,國內分布式電站的商業模式還不成熟,單一且存在諸多制約。
目前,國內分布式光伏項目通常采用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利益相關方較多(如電站投資商、建筑業主、用電方、電網公司等),EMC模式在執行過程中,各個利益方存在爭議。 運行風險較大。如建筑業主變動、用電方延遲或不按合同價格支付電費、屋頂漏水、政府規劃調整等原因引起的建筑物拆除或搬遷、新建的建筑物對已有光伏電站造成遮擋等問題,給分布式光伏電站以后的運營帶來諸多風險。
全國政協委員、協鑫(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共山在兩會提案中提出:轉變分布式光伏發電商業模式,降低分布式光伏發電運行期風險。 一方面他建議政府制定實施細則保護投資者收益,對于分布式光伏項目,不論是自發自用部分還是余電上網部分,由電網公司來統一收取電費(或者專門成立第三方機構代收電費,該第三方機構有權要求電網公司對惡意欠費企業斷電),然后撥付給投資方。同時建立保險經紀補償機制。
另一方面他建議設立股權投資基金,利用社會、民營企業、公有制企業的資金一起來投資分布式電站;引導國內分布式市場逐步由實體項目層面商業模式轉變為聚焦于開發、融資和運營一體化實現實業與資本相融合的商業模式。
全國政協常委、浙江省工商聯主席、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同樣主張代收費,他提出建立電力公司代收電費制度。
分布式光伏采取自發自用、余量上網,項目的收入來源包括用戶側電力用戶繳納的電費、電網企業收購上網電量支付的電費、國家財政的電價補貼。其中,電力用戶繳納的電費占70%以上。
目前電力用戶一般是根據雙方簽訂的合作協議向項目投資方直接支付電費,但受到電力用戶支付意愿、誠信等因素的影響,電費通常難以及時、順利地收取到位。由于項目的長期運營需要建筑業主的大力配合,開發商在協商時處于明顯弱勢地位,缺乏有效的利益保障措施。
南存輝建議出臺相關政策,規定由電力公司代理分布式光伏投資方收取用戶側消納電量的電費,切實解決分布式光伏“收費難”的問題,保障分布式光伏項目開發商的合法利益。
全國人大代表、晶科能源CEO陳康平也提出由電力公司進行電費代收。他在兩會提案中提出建立分布式光伏發電局域性微網的建議,希望能對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模式。
他向PV-Tech介紹,局域微網即打破傳統的“點對點”接入方式,在一個110KV變電站下的10KV支線內把所有的分布式發電項目直接接入國家電網,讓電量在一個10KV支線的“微循環”中流動。
10KV支線內由電力公司進行電費代收,分布式屋頂投資方和電力公司在10KV支線雙向計流端口處進行管理結算;同時國家和地方可根據政策收取一定的電網過路費。這樣一來就達成了分布式微網電站投資方和業主的直接供電協議,真正意義上實現三方共贏的局面。
通過電費代收、屋頂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投資者電費收益最大化,充分化解投資者疑慮;同時通過屋頂資源的間接轉移、以及穩定的投資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銀行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更好、更快發展。
提案新頻率詞:代收電費制,局域微網
二、電價補貼與稅費
此次保利協鑫董事局主席朱共山就如何推動分布式光伏發電行業發展,提出了九項政策建議。其中對目前電價補貼情況他提出調整電價補貼標準,明確電費結算方式, 建議按用戶性質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補貼電價。
目前僅有針對18個示范區的統一補貼電價0.42元/kWh,但實際上根據用電戶負荷性質及用電價格的不同,用電戶分為4種(即工商企業用戶,大工業用戶,公共事業用戶,農業和居民用戶),采取差異化光伏電價補貼。
他同時表示,當前分布式光伏項目的電費計量方式和結算周期都不明確,需要盡快出臺相應的細則給予明確。補貼標準執行期和標準調整原則也需要事先明確,使項目投資有明確的投資收入預期。
全國政協委員、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在他的提案里也提到補貼的問題,他認為現行度電補貼水平是影響分布式電站大規模發展的關鍵所在。
他表示,度電補貼的初衷主要是鼓勵自發自用,而現行采購電價加上0.42元/千瓦時度電補貼的最終電價成為衡量光伏發電效益的標準。從目前國家能源局公布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區的14省市的銷售電價看,除上海、北京外,其他省市10KV以下的工商企業用戶銷售電價加上0.42元/千瓦時度電補貼,用戶能夠得到的理論收入基本上低于每千瓦時1.15元,其標準安裝條件的財務內部收益率也僅有8%。
如果所建設的分布式光伏發電全部按照火電脫硫電價加上0.42元/千瓦時度電補貼賣給供電部門,14省市的平均上網電價將在0.9元/千瓦時左右。在這種狀況下,發電投資商的積極性將受到嚴重挫傷。為此,他建議中央政府要完善度電補帖政策。
他同時提出免除光伏發電企業的一切稅收和行政事業收費,地方政府要積極配合中央政府加大補貼力度。對于此條建議,專家認為需要謹慎對待,補貼需要及時到位,但一味要補貼特別是地方上的加大補貼不能冒進,避免被忽悠。
相對而言,朱共山提的方案更具體,他表示根據國家稅務總局2013年第3號《關于中央財政補貼增值稅有關問的公告》,納稅人取得的中央財政補貼不屬于增值稅應稅收入,不征收增值稅。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光伏發電的補貼收入卻納入了增值稅征收范圍。光伏電價中央財政補貼不屬于增值稅應稅收入,不應征收增值稅。
因此建議中央財政在撥付電價補貼時,能直接將款項支付至光伏電站的專用帳戶,以免各級政府執行時存在政策理解上的偏差。
提案新頻率詞:補貼差異化
三、融資與抗風險
分布式發電有四個難題,除卻上面提到的商業模式單一收費難、電價補貼不到位,以及高效屋頂緊缺,電站融資是亟待解決的另一個難題。
目前分布式光伏電價補貼由原來的“金太陽”裝機補貼轉為分布式的發電量補貼,對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來講,必須尋求市場資金的支持。按照一般經驗,分布式發電項目企業需承擔至少20%的啟動資金,近80%的資金需要市場融資支持,然而,多數銀行對分布式光伏發電保持觀望態度。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目前分布式發電融資主要來自于銀行貸款,融資依然很困難。
銀行面對光伏分布式同樣要考慮風險,雖然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金融機構要繼續實施‘有保有壓’的信貸政策”,近日央行也確定了2014年信貸政策,要求銀行支持光伏等四大戰略新興產業。但很多傳統金融機構尚未走出光伏寒冬的陰影,國開行董事長陳元在兩會期間接受采訪時表示,今年將防范光伏產業風險,對光伏產業在新增貸款的增量上進行控制。
對金融機構防范光伏產業控制信貸的問題,“中國硅王”、全國人大代表、晶龍實業集團董事長靳保芳在提案中建議加大信貸支持力度促進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他從金融信貸實際操作層面提出了三項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一是加強金融支持政策落實,二是實行信貸’一企一策’,三是放寬貸款條件。”
靳保芳建議金融機構特別是地方金融機構應對光伏產業保持客觀認識,金融機構可以對企業進行區別對待,對符合工信部《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市場競爭力強、資產優良等企業,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優先分配授信額度并保證足額貸款規模。他以晶龍實業集團為例,銀行授信總額16.6億元,實際使用僅10.4億元。同時,相比基準利率上浮10%-25%的貸款利率,使得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
為此,他建議多實行信用或保證擔保,減少資產抵押,使企業用足授信額度;放寬流動資金貸款限制,給予優惠利率,降低光伏企業財務負擔。
全國政協委員、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與靳保芳的觀點不謀而合,他在其“推動和完善光伏發電金融配套政策”提案中提出重點優勢企業出臺特殊金融支撐政策,他建議及時糾正不分良莠全面叫停銀行信貸、債券發行等極不合理的“一刀切”政策。銀行等金融機構應當根據產業準入標準,對有競爭力的光伏企業開放并加大授信額度,嘗試多種形式的資產抵押和項目融資,加大對這些企業的流動、并購、科研資金的支持力度。
同時創新金融方式擴大光伏市場融資渠道、以國開行為承接主體積極落實金融配套政策。他建議國開行積極為各類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投資主體提供信貸支持,符合國開行直接申請貸款資格的投資主體可直接申請國開行信貸資金支持;對不符合直接申請國開行貸款條件的企業和自然人,采用統借統還的模式給予支持,在利率和貸款年限上給予較大優惠,優質項目最長滿足20年的貸款年限,并予以基準利率下浮5-10%的優惠空間。
分布式光伏電站融資渠道單一,不能只依賴銀行, 南存輝建議,政府建立新能源基金,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產品,解決融資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