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多晶硅能源戰略地位日益凸顯,但“雙高”之下,國內鼓勵多晶硅發展方向與取消降低退稅政策相互矛盾。
2009年,國務院出臺了“38號文”對國內多晶硅產業進行宏觀調控,將多晶硅產業納入高能耗、高排放的“雙高”范疇。受此影響,多晶硅行業所享受到的一系列優惠政策被相繼取消。
時隔5年,隨著技術的進步與市場的整合,國內多晶硅行業已呈現出新的面貌,不僅產業能耗大幅下降、副產物實現循環利用,更成為國務院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內容之一。
作為信息產業和新能源光伏產業的基礎原材料,國內多晶硅能源戰略地位日益凸顯,可以說38號文“雙高”的使命已經在多晶硅行業發展初期履行完畢,但尚未摘掉的帽子正如同“緊箍咒”般禁錮著國內多晶硅行業發展的勢頭。
目前,這頂“又大又沉”摘不掉、或者說無從摘掉的帽子,已經導致國內鼓勵多晶硅發展方向與取消降低退稅政策上,出現相互矛盾的問題。同時,被自家縛住“手腳”的多晶硅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也被嚴重削弱,成為我國新能源提速發展的一大羈絆。情勢雖愈發嚴峻,但行業內卻普遍認為多晶硅“摘帽”并非易事,那么,誰能為多晶硅行業正名呢?
多晶硅生產是節能工藝
“多晶硅行業發展至今,技術路線已經是第四代西門子改良法,但仍有人認為多晶硅是‘雙高’行業就有些言過其實了。通常持這種觀點的人,多與其所掌握和了解的基本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數據不無關系。”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半導體材料分會秘書長朱黎輝教授在接受《中國能源報》采訪時說,“用在第一代改良西門子法時期存在的問題說明現在多晶硅產業水平是非常落后和不理智的,國家有必要對這種認識和看法進行引導與糾正。”
朱黎輝介紹,國內多晶硅行業發展初期,由于生產企業沒有掌握關鍵的多晶硅生產技術,能耗確實較高,但隨著生產技改、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2013年國內多晶硅綜合能耗水平已從2009年的200-300kwh/kg下降到130-150kwh/kg,還原電耗也從120kwh/kg下降至60kwh/kg,下降幅度達50%以上。目前,國內多晶硅的各項指標均領先全球水平,幾家多晶硅企業也都位列全球多晶硅行業的領軍位置。
“現在行業不怎么提‘雙高’了,而國內多晶硅‘雙高’的問題在2011年工信部也已經給出了調研結果。”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電子信息產業所副所長王世江在接受《中國能源報》采訪時說,“國家工信部曾在2011年派遣數十位專家,兵分三路對分布在各省的主要多晶硅企業進行實地調研。從反饋的結果來看, 90%以上的企業倒閉停產,僅存幾家技術先進、規模優勢明顯的多晶硅廠商,如保利協鑫、重慶大全、新疆特變等,經過行業整合的國內多晶硅狀況徹底發生改變,行業向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勢頭明顯。”
“以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商、國內多晶硅企業保利協鑫為代表,其綜合電耗已降至70kwh/kg以下,還原電耗已下降至45kwh/kg以下。這種耗能水平換算的萬元產值耗能比小于1噸標準煤,多晶硅生產已經是典型的節能生產工藝。”朱黎輝說。
多晶硅并非高排放行業
據記者了解,多晶硅行業發展初期,的確出現了企業短視牟利以及政府監管的漏洞,給部分只追求利益,忽視環境的小多晶硅企業以可乘之機。
目前這些企業經過市場整合后,已經全部被淘汰出局,但是遺留給社會的負面影響卻依然存在,這給當前多晶硅行業發展蒙上巨大陰影。
環保意識的提高、政府環保監管力度增強以及企業成本競爭壓力的加大,大多數企業開始重視生產線副產物的處理情況。將副產物重新循環到系統中去,再通過燒制氣相白炭黑或水解中和排放,不僅完全實現閉路的清潔生產循環,也減少原料的投入,提高企業效益的作用非常明顯。
“企業通過實際行動已經完全實現了閉路循環,污染很小且完全可控,希望社會改變過去陳舊的認識和思想,看到國內多晶硅行業的努力。” 亞洲光伏產業協會主席、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說,“我們在江蘇徐州的多晶硅生產廠,整個廠區生態非常好,鳥語花香,綠樹成蔭,歡迎相關部門和專家能盡快到基層進行調研考察。”
“高排放”也并非多晶硅產業本質,這從國外多晶硅企業很少外遷也可見一斑。從國外多晶硅產業發展歷程看,多晶硅企業主要分布在美國和資源相對匱乏的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這些國家并沒有將多晶硅產業外移,反而出臺大量的稅收、研發等優惠政策,扶持本國多晶硅產業的發展。有數據顯示,以美國海姆洛克(Hemlock)為例,在2008-2011年間,不僅獲得了美國政府達到7.46億元的各種資助,同時還享受到非常優惠的電價支持。
“‘雙高’是我國多晶硅產業幼稚階段,因個別企業不規范行為產生的不和諧聲音,應充分給予糾正。”朱黎輝說。
企業國際競爭力遭削弱
目前,國內尚存的11家多晶硅產業已經完成了技術升級和產業整合,具備了較強的國際競爭能力。從行業發展規劃看,2014年,國內多晶硅企業可為市場提供12萬噸多晶硅原料,解決國內80%以上原料需求。從行業五年規劃看,國內多晶硅企業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將走向國際市場。
“中國多晶硅的崛起應該讓國人感到驕傲。”接受采訪的朱黎輝不止一次提醒著記者。他說:“國內多晶硅行業不僅打破了之前由幾大國外企業控制的行業格局,而且技術革新與成本控制也都走到了世界的前端,并且出現了領軍全球的多晶硅企業,這是非常值得國人驕傲的成績。”
“國內多晶硅發展勢頭強勁且良好。以排名全球第一的保利協鑫為例,多晶硅成本與品質有了實質性的提升,可以用三個”1/3”來說明:按每噸單位多晶硅計算,投資成本已是過去投資的1/3;生產成本是過去成本的1/3,品質也比過去的產品提高1/3。”朱共山說。
但是,行業人士分析,國內多晶硅所具備的優勢,在遭遇國外低價傾銷政策與國內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稅政策的雙重壓力下將喪失殆盡。調整多晶硅出口退稅率是大勢所趨,是重新認識多晶硅產業,還多晶硅產業以公平的主要方式。同時也是扶優扶強、規范產業發展的有效手段。
這一手段并不存在中小多晶硅企業死灰復燃的可能。目前破產、停產的多晶硅成本普遍在33美元/千克以上,即使出口退稅率達17%,其成本仍在27美元/千克左右,在現有的16-20美元/千克的價格水平下,仍無法參與市場競爭。但是,對擁有80%以上市場份額的11家多晶硅企業卻意義重大。這些企業是未來我國多晶硅產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力,調整出口退稅率,可增加優勢企業競爭力,進一步促進優勝劣汰的升級,達到多晶硅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的目的。
“國家取消降低多晶硅出口退稅猶如關閉一扇市場的大門,不僅把差的企業困在其中,好的企業也被難脫其身。恢復出口退稅政策,只是需要國家搭建一個與國外平等競爭的平臺,其他的交給市場和企業家就行。”朱共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