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李河君:清潔能源之王20年創富史
11年前,李河君被《新財富》挖掘首次進入富人榜之后,便進入潛水狀態,如今,他以中國最大民營清潔能源供應商的炫目身份回歸,并以870億元的身家登頂首富。其旗下的漢能不僅控參股14家水電站,權益裝機容量相當于2.3個葛洲壩電廠,也是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產能高達300萬千瓦。
“黑馬”原是老牌富豪
說今年的首富李河君是近年來富人榜上最大的一匹“黑馬”并不為過,因為畢竟對大多數人而言,這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是對《新財富》來講,李河君堪稱“故人”。
2003年《新財富》首度推出富人榜時,年僅36歲的華睿投資集團董事長李河君便以20億元的身家排名第23位,首次進入中國內地富豪榜,從而引起大眾的關注。從這個角度講,李河君這匹“黑馬”并不“黑”!
事實上,李河君早年就在水電領域取得了傲視群雄的業績。從1994年底首次投資1500千瓦小水電站開始,他先后投資了一批中小型水電站,覆蓋浙江、廣東、寧夏、云南、廣西等地,其發電量從幾萬千瓦到幾十萬千瓦不等;2003年7月,李河君以12億元收購青海尼那水電站,成就當年最大的民營企業收購國有能源資產案。
李河君相當低調。自從被挖掘進入新財富富人榜后,便進入潛水狀態,很難找到更翔實的公司資料,他也逐漸淡出公眾視野。經過十余年的低調潛行,今天李河君的財富規模,著實出人預料。
根據我們最新掌握的資料,李河君持股97.57%的漢能控股集團(前身為“華睿投資集團”)已然成為了中國最大的民營清潔能源提供商,業務橫跨水電、光伏、風電等領域和英、美、荷等國,其不僅是全球私營企業中最大的水力發電商,水電站裝機容量高達620萬千瓦;還是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產能高達300萬千瓦(1萬千瓦=10兆瓦)。其身家高達870億元,榮登2014“新財富500富人榜”首富之位。如今,李河君除擔任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及首席執行官外,還兼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等社會職務。
十余年間,是怎樣的一段傳奇締造了李河君今天的清潔能源帝國,其間他又有著怎樣的經營哲學、心路歷程?未來李河君和他的企業將走向何處?
“我沒有打過工,整天就想著自己怎么干”
北京朝陽區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內,兩棟總面積達2.2萬平方米的多層建筑便是漢能控股總部,漢能是唯一落戶其中的公司。據稱該區域是北京空氣質量最好的地方之一。今年4月2日,北京難得的一個沒有霧霾的晴天,我們在這里見到了李河君。
眼前的李河君氣質頗有些儒雅,讓人很難把“大亨”一詞與之聯系起來,但他眉宇間的英氣與自信的眼神卻分明告訴你,這正是摘下世界能源領域兩項桂冠的新科首富。
李河君的辦公室里,雕工考究的中式家具和一幅選自秦末黃石公《素書》中語句的書法頗引人注意,偌大的書架上塞滿各種書籍,如果不是墻上“漢能司訓”的板報,這里看上去更像一間學者的書房。
記者觀察之際,李河君就勢說起文化:“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戰略之上是文化,文化比戰略更重要,戰略之下是規劃。很多企業戰略之上就沒有了,有的企業只有計劃、規劃,連戰略都沒有,有的企業根本談不上有戰略之上的文化,漢能是文化、戰略、規劃三個層面都有。這是我們漢能的文化,全部都是大白話,”李河君開始用夾雜著廣東客家口音的普通話向我們誦讀“漢能司訓”,“用清潔能源改變世界是我們共同的信仰?生存的奧秘在于技術永遠領先?誠信是根,直接面對,坦誠交流?”,看得出,對這些“大白話”所體現出來的漢能文化,李河君頗為滿意。
坐定之后,李河君開始談自己的商業故事。“我的創業歷史其實非常簡單。1988年,我20多歲從北京交通大學,那時叫北方交大本科畢業,研究生沒畢業我就直接下海了。研究生讀了一年多,導師過世了,我就沒讀了。我沒在國有企業干過一天,也沒有在政府部門干過一天,沒有打過工,整天就想著自己怎么干。所以我履歷特簡單,如果有什么事,就漢能那點事。我記得當時我們學校機械工程系一位教授借了5萬塊錢給我,我說我創業去了,他信我,真敢借給我,結果不到3個月我全部折騰光了。背了5萬塊錢債務,怎么辦?借老師的錢要掙錢還啦,于是我做了很多,在中關村賣電子元器件等等,真正走專業化的路子,是從1994年底介入水電開始的。”
描述個人創業經歷時,李河君顯得漫不經心,他似乎更愿意把主題放在漢能的“奇跡”上。
金安橋奇跡背后的故事
說起漢能,李河君激情澎湃起來。他思維敏捷、語速極快:“漢能創造了兩個奇跡,第一個就是花十個年頭建設的金安橋水電站。”
提及金安橋水電站,李河君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這一水電站位于金沙江中游,是國務院批準的《金沙江中游河段水電規劃報告》中規劃的“一庫八級”的第五級,屬于國家特大型水電站,裝機容量達到300萬千瓦。漢能從2002年籌建金安橋電站,直到2011年一期240萬千瓦機組并網發電,耗時十年。為了便于我們理解金安橋電站的規模,李河君舉例,總裝機容量271萬千瓦的葛洲壩水電站動用了5.5萬人、歷時16年才建成,而金安橋電站的裝機容量達到葛洲壩的1.1倍。對于一家民企而言,操盤如此巨大的工程所遇到的難度可想而知。
金安橋與漢能結緣于李河君2002年赴云南的一次考察。當時,云南的水電資源讓他眼前一亮,而云南省政府也迫切希望引入民間資本開發當地豐富的水利資源。雙方一拍即合,李河君當即決定開展金沙江水電項目可行性調研。隨后,其在金沙江中游規劃出了8座百萬級千瓦的水電站,總裝機容量超過2000萬千瓦,相當于1.1個三峽水電站。李河君一口氣與云南省政府簽下了其中的6座,規劃總裝機容量約1400萬千瓦,總投資約750億元。這是一個近乎異想天開的計劃,因為那時民營資本進入百萬級水電項目在中國史無前例。
這個石破天驚的水電計劃所遇到的困難,讓李河君始料未及:“當時沒人相信這是真的,他們都覺得李河君瘋了,發改委領導也不相信民企能干這個,所有的部委都批了,就發改委不同意。”發改委的擔心不無道理,畢竟大型水電站所耗費的資源對一家民營企業來說是不可想象的,葛洲壩、三峽等電站無不是傾全國之力建成。
博弈之下,“最后就給我們干了一個金安橋”—金安橋是6大水電站中資源較好的一個;其他幾大水電站的權益被分配給了華能、華電、大唐等國有電力企業,作為對李河君前期投資的補償,李河君可以部分參股其中,在云南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中,漢能獲得了11%的股權。含金安橋,漢能在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項目上總共獲得約400萬千瓦的總裝機權益,這和李河君最初的規劃相比只是一個零頭。
“水電站就是印鈔機,年年有幾十億現金流”
金安橋水電站的實際建設比李河君預計得更加困難。“漢能干金安橋,可以說是十年磨一劍,干得非常艱難,不僅面對體制上的障礙,還要面對移民、技術等各種問題。”由于金沙江水流湍急,幾個20噸的石頭綁在一起,往水里一扔就飄走了,當時施工現場達8公里,壩高就有180米。對于當時的一系列難題,李河君至今心有余悸。
但最大的挑戰來自于巨額資金的壓力。李河君在自己創作的一本名為《中國領先一把—第三次工業革命在中國》的書里,如此描述:“為了應對高峰時每天1000萬元的投入,漢能把前些年建設的效益好的優質電站一個一個地出售,這些項目都凝聚了漢能人的心血,其中最可惜的是青海尼那水電站—漢能在2003年以12億元收購,當時已并網發電?在最困難的時候,漢能將多年積攢下來的風險準備金全部投了進去,金安橋水電站項目卻像無底洞一樣總也填不滿,最后我們甚至從漢能高管個人和家里借錢投資金安橋。”
面對金安橋項目長達10年的建設期,李河君還要穩定軍心,團隊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堅持。“當時有一個分管金安橋項目的副總裁就中途跑了,他覺得跟著我干沒前途。”李河君笑著回憶。在異常艱難的歲月里,有人建議他將金安橋項目賣掉。“當時如果賣掉,我們可以掙300億”,但“這不是掙錢的事,金安橋一旦做成,我們不會缺錢,而如果賣掉,沒法對支持我們的人交待”。2011年3月,金安橋水電站一期240萬千瓦機組并網發電。
“金安橋總投入是206億,如果現在來建,光工程就要花400多億,整個投資規模至少要翻一番,”李河君計算著金安橋的重置價值,“如果按現在很多水電站2萬元/千瓦的裝機容量來算,金安橋電站價值600億元,除掉100億元負債,凈資產也有500億元。”事實上,金安橋電站3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占漢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的一半還不到,漢能目前或控股或參股14個水電站,權益裝機容量高達620萬千瓦,相當于2.3個葛洲壩電廠。
而李河君認為,金安橋水電站的建設成功,至少為漢能帶來了三個層面的收獲。其一是不菲的經濟效益,現在金安橋水電站每天的凈現金流超過1000萬元,而且,“水電價格目前被人為壓低了,如果水、火電同價的話,金安橋效益還能翻一番,每年有50-60億元”。其二是贏得了外界信任,因為“這小子把金安橋這么復雜的事都干成了,估計干其他也沒事,都會這么想”,而李河君認為,商場上最寶貴的就是一個“信”字。其三是為漢能團隊帶來了自信,“漢能核心團隊通過金安橋十年的歷練,獲得了心智的成長、團隊力量的成長,我們也有了自信,覺得我們可以干大事。為什么我們后來能夠干薄膜太陽能?就因為我們干成了金安橋”。
“漢能是全球私營企業中最大的水力發電公司,年年有幾十億的正現金流。一年掙幾十億并不稀奇,但年年掙幾十億談何容易!我們的原材料成本是零,水電的特點就是一把干起來以后,它就是個印鈔機,不管禮拜六、禮拜天,天天都這樣,”李河君坦言,之所以敢投300億元進軍光伏產業,就因為“漢能產業基礎非常扎實,有非常穩定的現金流”。在他看來,漢能是一個最沒風險的公司。
“通過薄膜太陽能技術,把能源格局給變了”
李河君為之驕傲的第二個“漢能奇跡”,是“漢能用3年半時間成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生產商,華麗轉身,戰略升級,立馬成為行業領導者”。
對于進入薄膜太陽能行業的初衷,李河君解釋為使命感。“干完金安橋之后,我們可以什么都不用干了,為什么還去干那么大風險的事呢?漢能整個團隊的使命就是用清潔能源改變世界,漢能相信通過太陽能薄膜技術能夠把能源格局給變了,我們想把火電、核電給替代掉。”在李河君看來,所有可再生能源中,太陽能最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主導者。
劍走偏鋒的李河君,沒有選擇主流的晶硅太陽能這條路線,而選擇了薄膜太陽能這條令整個光伏業界注目的道路。“薄膜具備高科技+能源的雙重屬性,高科技行業的特點是高速增長,能源行業的特點是門檻高、周期長,但需求和增長長期穩定,我們同步做,1+1等于11”,李河君認為,只有像漢能這樣有超強實力的公司才能干薄膜,“薄膜太陽能行業是雙門檻,你不僅要有技術,還要有錢,能跨過幾百億的門檻”。
李河君認定,薄膜化和柔性化是光伏產業發展的大趨勢。“薄膜會替代晶硅,薄膜和晶硅有什么區別呢?一個通俗的理解就是,臺式電腦與iPhone、iPad的區別,或者是黑白電視和液晶電視的關系”。闖入光伏產業后,李河君不斷對外宣揚他這個飽受爭議的觀點,而目前光伏行業中晶硅占據九成市場,薄膜的比例還不到一成。
事實上,即便在漢能公司內部,對于兩條不同戰略路線的選擇也有過爭執。“我要干薄膜的時候很多老員工都不信。第一個觀點是,我們水電都那么好了,干這個干嗎;第二個觀點是,我們干晶硅,因為我們自己有電廠,晶硅(成本中)40%靠電,我們自己發電很便宜,不到一毛錢一度,在金安橋旁邊建一個晶硅廠,我們可以做到10GW(千兆瓦),有3個施正榮那么大,施正榮才做到3 GW。”
李河君至今還為當初的抉擇“得意”,他稱自己3年前就預見到了晶硅太陽能產業的寒冬,“我在公司2010年年會上講了,不能夠干晶硅。當時我有一個判斷,未來薄膜一定是主流,整個新能源將來都是薄膜的天下”。因為歐盟、美國的“雙反”,門檻低、產能過剩且競爭激烈的晶硅太陽能行業至今還在虧損的泥潭中掙扎。
然而,2009年,李河君初涉薄膜太陽能行業時,拋出的2000兆瓦的“宏偉計劃”仍是讓大家覺得仿佛回到了大躍進時代。“當時新奧王玉鎖、正泰南存輝[微博]他們都是25兆瓦的薄膜生產線,我說兩年做2000兆瓦,也就是他們的80倍。所有人都說我是瘋子,認為是不可能的事:李河君別以為金安橋能干起來,這個事就可以干起來,他根本不懂,怎么可能把這件事干起來呢?”
李河君笑道,他當時提出2000兆瓦,不過是想做到全球第一,因為當時的行業龍頭—美國第一太陽能(FSLR.NSDQ)有1800兆瓦產能、兩條技術路線,“所以我們提出兩年2000兆瓦,超越它一點點,這個目標是這么來的”。
李河君試圖不重蹈讓許多富豪陷入麻煩的光伏泥沼,他的方式是從一開始就做得更大,打通全產業鏈,從上游光伏電池和組件的生產線裝備,到中游電池、組件生產,再到下游光伏電站發電。他認為,通吃的做法能夠內部消化掉產能。2011年,李河君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成為在香港上市的硅基薄膜太陽能設備制造商鉑陽太陽能(00566. HK,現已更名為漢能太陽能)的實際控制人,從而直入上游裝備制造。2013年漢能太陽能盈利超過20億港元,目前市值已經超過300億港元。
此后3年半,李河君成功布局了七大光伏制造基地,完成了對全球3家技術領先公司的并購,分別是德國的索力比亞公司(Solibro)、美國的米亞索能公司(MiaSolé)以及全球太陽能公司(Global Solar Energy)。漢能并未透露收購金額,但3家公司被收購的時間恰恰處于2012年下半年至2013年上半年這一全球光伏市場的冰期,因此,“我們基本上是以抄底的價格收的”。李河君的思路是,所收購公司的技術能對接則對接,不能對接的可以“存放起來”,減少未來的競爭對手。
“3年以后的結果是,我們做到了3000兆瓦、7條技術路線,他們(美國第一太陽能)干了8年,是1800兆瓦、兩條技術路線,”李河君臉上露出得意的表情,“完成幾個大的并購之后,我們一躍成為全球薄膜太陽能行業的領導者。這不但在于規模,更在于技術,漢能通過并購,把全球最領先的技術完全掌握在中國人手里了。包括并購,包括基地建設,我們總共才花300億就干起來了。”站在大多數人對立面的李河君,再一次創造了奇跡。2014年3月,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商業獎項—麻省理工學院《科技創業》“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評選結果揭曉,漢能位列全球第23位、中國第2位,在中國企業中僅次于騰訊。
2014年4月22日,特斯拉[微博]汽車創始人馬斯克在上海公開表示,漢能作為首家和特斯拉達成合作協議的中國充電站供應商,將利用其薄膜柔性光伏系統為特斯拉建設首批位于北京的兩座充電站,并在上海嘉定汽車城提供第一座超級充電站建設,在未來還將陸續建設共七大超級充電站網絡。與特斯拉強強聯手,切入電動汽車光伏充電站系統,標志著漢能在薄膜太陽能應用領域再次取得突破。
李河君將在薄膜太陽能領域取得的成功,歸結于在劍橋學習生涯帶來的全球視野,“企業轉型升級風險非常大,死亡的概率是50%。對我而言,薄膜和水電完全不一樣,薄膜的國際化非常重要,而國際化得益于我在劍橋讀過兩年書。”在李河君看來,具備全球視野,對中國民營企業非常重要。
“房地產、網絡那么多誘惑,我們從來沒干過”
李河君認為,漢能所以創造兩個奇跡,首先歸功于“踩對了點”:“漢能的幸運在于我們點踩得特別好,是新能源大規模替代傳統能源的一個時點,并且掌握了核心技術,所以運程特別好。我覺得企業如果抓不住機遇特別麻煩,人不能逆勢而為,勢不在,人沒有回天之力!”
其次在于專注。“漢能20年只干了一件事情—清潔能源,風電、水電、太陽能,沒干過任何別的。現在到處都是霧霾,而20年來,漢能就從來沒有干過一瓦的火電,全部都是清潔能源。”
而他之所以敢砸300億元在薄膜太陽能領域,也是因為專業。“要我拿300億去做房地產,我可不敢做,因為我不懂;比如王健林這些朋友,同樣要他拿300億做新能源,他也不敢做,因為行業不了解嘛。房地產、網絡那么多誘惑,我們從來沒干過,我們是個專業化公司!我有一個觀點,觀察一個企業能否做大,就看它是否專業,如果它什么都干,沒有主業,我不相信它能做多大。一個企業如果哪一行都干,肯定每個都很平庸,你不可能每一行都干得過別人。”
同時,魄力也很重要:“有許多企業家都非常優秀,但沒把太陽能做起來,主要還是當時投資規模不夠。其實他們比我做得早,比我看得遠,但我做起來了,他們沒做起來,這在于一個魄力。”
李河君看來,漢能之所以堅守專業化,在于它“是一個有理想、有信仰的公司”。“漢能和其他企業的區別在哪里?我們有共同的信仰,漢能所有的高管并不是為錢而來,當然錢不是不重要,他們的報酬也已經很高了,但主要是為使命而來。我認為,有使命感的團隊、企業,往往運氣會特別好,仿佛從天上來的一種神奇的力量,讓你始終走運。掙大錢的秘訣,就是為理想而干,為使命而干,把錢當成副產品。不要盯著錢,你才能掙到大錢;你老盯著錢的時候,肯定掙不到大錢。”
談到公司未來的規劃,李河君露出虔誠的表情:“我們非常有雄心壯志,2020年要做到萬億銷售額。我們希望漢能將來能夠像三星[微博]在韓國、蘋果和微軟[微博]在美國一樣,成為中國的代表企業之一。其實中國想變成強國,要像美國那樣,有1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漢能的理想是2020年之后,能夠給國家貢獻兩個世界500強企業。”
不過他也坦言:“對漢能來講,前景很大,但挑戰也很大,挑戰在于國際化人才、資金、市場等等。當然還有很多人質疑,但往往干大事的人,大家不信;大家都信,也往往不是什么大事。”李河君身上,依然是客家人敢想敢干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