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國鋰離子電池行業(包括鋰離子電池、設備、材料)規模持續擴大,全球市場份額穩步提升,全行業銷售收入超過860億元。
我國鋰離子電池呈現五大特點。一、產業規模持續擴大;2013年,我國鋰離子電池總產量達337億瓦時,同比增長14%;銷售收入超過650億元,同比增長5%。其中,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智能終端市場大幅增長,帶動消費型鋰離子電池市場穩步上升,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5%;動力型鋰離子電池市場增長30%,銷售收入達40億元。
二、全球市場份額穩步提升。全球鋰離子電池市場份額方面仍然呈現中、韓、日三分天下的局面,我國鋰離子電池產品占全球市場份額比例從2012年的26.9%上升至2013年的30%,韓國、日本分別占42.9%和26.9%。
三、關鍵材料國產化進程加快。鋰離子電池4大關鍵材料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2013年,我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產量4.5萬噸,同比增長25%;負極材料產量3.5萬噸,同比增長20%;電解液產量2.9萬噸,同比增長20%;隔膜產量2.65億平方米。
四、生產設備市場形勢向好。下游市場增長帶動、地方政府支持增大以及電動汽車應用提速等因素,激發鋰離子電池生產企業投資擴產,帶動鋰離子電池生產設備需求增長。2013年,鋰離子電池設備銷售收入達4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0%。
五、儲能市場開拓初見成效。受通信基站、新能源電站等新興儲能市場帶動,2013年儲能型鋰離子電池市場規模大幅增長至20億元,增幅達43%。特別是通信運營商集中采購帶動需求,通信用儲能型鋰離子電池市場規模同比增長超過100%。
此外,國內外主要鋰鹽生產商的產能短期來看,預計到2015年全球鋰鹽產能將達約44萬噸,遠高于2015年全球約20萬噸的碳酸鋰總需求。而到2020年,若全球鋰鹽產能無顯著增加,屆時對應全球46萬噸的總需求,產能將略偏緊。另需說明的是,由于資源品位不同、自然環境差異,以及開發工藝試驗等都存在不確定性,導致現有鋰鹽產能并不能完全轉化為動力電池用鋰鹽產量,實際動力電池用碳酸鋰可能會相對偏緊。
但從競爭格局來看,全球鋰鹽行業呈高度壟斷態勢,前四大廠商Talison、SQM、Rockwood、FMC合計占據了全球鋰資源市場約65%的份額。國內天齊鋰業、贛鋒鋰業占據龍頭地位,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達約20%和10%。
目前,正極材料是鋰電池的四大材料之一,約占電池成本的20-30%,是決定電池安全、性能、成本和壽命的關鍵材料。從全球市場的競爭格局來看,目前鋰電正極材料廠商主要集中于日本、韓國和中國。其中,韓國優美科占據全球第一位置,份額約24%,日本日亞化學排名第二,份額接近20%。國內正極材料企業約占全球份額的28%左右。但從技術水平上來看,日本和韓國的企業相比國內企業具有較強優勢。國內企業雖然在全球正極材料的總體份額較高,但主要是為消費電子鋰電池進行供貨,產品定位相對低端、同質化較為嚴重。全國正極材料總產能約9.4萬噸,而2013年我國正極材料總產量僅約4.6萬噸,目前總產能約為13年總產量的2倍,產能過剩較為嚴重。短期來看,預計2015年我國正極材料總需求將達約6.6萬噸,對應9.4萬噸的總產能仍然供過于求;至2020年,國內動力鋰電池對正極材料需求將達約8萬噸,正極材料總需求將達約16萬噸,若后續正極材料產能無明顯擴張,供需矛盾或將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