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來光伏在業績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應收賬款也一路飆升。2012年度,中來光伏的應收賬款由2011年的2958萬元增加到9169萬元,增加210%;2013年應收賬款增加不大,但應收票據由2012年的895萬元增加至8069萬元。
6月3日,始于2014年初的美國對華光伏產品第二輪“雙反”調查有了結果。美國商務部宣布再次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并試圖征收高額稅。歐盟、美國、澳大利亞的一系列貿易保護措施再度襲來,無疑放大了“乍暖還寒”的國內光伏企業未來的不確定性。
事實上,自2011年以來受行業不景氣及IPO暫停影響,先后有8家光伏企業選擇終止上市。不過,“新兵”中來光伏(全稱“蘇州中來光伏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卻選擇了逆勢闖關:4月21日,中來光伏出現在證監會[微博]IPO預披名單之中;緊隨其后,福斯特(全稱“杭州福斯特光伏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選擇在5月4日預披露。
招股書顯示,中來光伏本次IPO擬募集不超過3200萬股,募資約3.92億元用于兩個年產值分別為1200萬平米、1600萬平米的涂覆型太陽能電池背膜擴建項目及一個太陽能光伏新材料研發中心新建項目。
亞洲新引擎?
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光伏出口總額同比減少了18%,約為123億美元。其中,出口至亞洲市場的金額為55億美元,占比44.8%,比2012年上升124.3%。傳統第一大出口地區歐洲則從原來的65%上下降至37%左右,北美約占15%左右,澳大利亞約占5%。
毋庸置疑,亞洲已成為中國光伏第一大市場?!度谫Y中國》記者調查發現,光伏出口市場格局變動的主要動力來自日本和印度。其中,日本在經歷了2011年地震和海嘯后關閉了部分核設施并引發了電力短缺后,一直積極推廣太陽能發電技術,并推出了極具吸引力的電價補貼政策以刺激太陽能需求的增長。其實施的積極政策與歐洲欠缺吸引力的舉措形成鮮明對照。這也將日本推上了全球太陽能市場第二的寶座。
印度政府提高太陽能發電比重,追求更加充裕、安全、清潔的能源供應格局,該國太陽能發電在2012年和2013年猛增。2013年,印度成為中國在亞洲的第二大出口市場,中國廠商的出口金額同比上升175.2%,達到5.7億美元。
亞洲市場的增長使中國太陽能設備廠商重新開動了產能擴張的引擎。然而,在新興市場突然發力的背后卻蘊藏著后勁不足的隱患。盡管新興市場開拓順利,有業內人士擔心,當前國內光伏企業們微利擴張的方式存在極大風險。
來自SNEC第八屆(2014)國際太陽能光伏展一組數據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2013年,我國有出口光伏產品記錄的企業420家,而今年1-2月這一數據已經縮水至261家。
“巨頭”的擠壓
據《融資中國》記者了解,中來光伏的前身為成立于2008年3月7日的蘇州中來太陽能材料技術有限公司,可謂光伏領域的“新兵”。2011年6月9日,中來有限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初,中來光伏租借中法水務的一個車間進行塑料軟膜分切,2009年3又租借江蘇力寶建材的車間進行年產太陽能電池背膜500萬平方米項目(一期250萬平方米)的建設,幾番動蕩后在常熟市沙家浜鎮常昆工業園落戶。
太陽能電池背膜是一種位于太陽能電組件背面的光伏封裝材料,在戶外惡劣環境下保護太陽能電池組件抵抗光濕熱等對電池組件的侵蝕?,F階段,太陽能電池組件主要原材料除背膜外均已實現國產化。而背膜的主流產品——復膜型背膜所需的高品質膠粘劑技術被歐美日等過少數企業壟斷,導致國內復膜型背膜企業缺乏核心技術,且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中來光伏走了一條創新之路,通過自主研發開發出涂覆型背膜。目前,中來光伏主營業務為太陽能電池背膜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主要產品為涂覆型背膜(中等表面能四氟型太陽電池背膜)。經國家相關部門鑒定,確認該產品在粘接性、耐候性、阻隔性、電氣絕緣性等方面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中來光伏太陽能電池背膜的產量和銷量年復合增長率分別達105.18%和109.60%。盡管如此,涂覆型背膜的全球市場占有率僅為6%至7%,較之復膜型背膜,數量級品牌認可度均明顯弱勢。
招股書顯示,中來光伏共擁有已獲授權的專利30項,其中,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22項。同時,該公司也是國內首家同時通過德國、美國和日本相關機構太陽能背膜認證的企業。
中來光伏的的上市之路始于2011年初——距其成立僅3年時間。其發展之快,由此亦可見一斑。
中來光伏在業績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應收賬款也一路飆升。2012年度,中來光伏的應收賬款由2011年的2958萬元增加到9169萬元,增加210%;2013年應收賬款增加不大,但應收票據由2012年的895萬元增加至8069萬元。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中來光伏80%左右的業務來自前5大客戶,而他們都是光伏“巨頭”,某種程度上只能忍受延期付款。顯然,作為在整個太陽能電池組件總成本中占比較小的配套廠商(背膜產品占整個太陽能電池組件的成本只有3%~5%),中來光伏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并非高高在上。
報告期內中來光伏前五名客戶的銷售收入占當期營業收入總額的比重分別是84.20%、82.26%和77.34%。其中,中來光伏對韓華新能源的銷售收入占當期營收總額的比重分別為41.66%、48.86%和33.98%。值得一提的是,受行業經營環境不利變化的影響,韓華新能源2012年度、2013年度出現較大虧損,其凈利潤分別為-15.63億元和-8.74億元。中來光伏方面坦承,如果其主要客戶經營等發生不良變化或合作關系生變,將對“公司經營業績帶來較大影響”。
采購方面,中來光伏的主要供應商有東材科技、南洋科技、杜邦鴻基、佛山多能、裕興科技等公司。2011年至2013年,中來光伏對前五名供應商的采購金額占當期采購總額的比重分別為83.55%、75.25%和73.64%,供應商集中度較高。供應商集中度較高容易引發一系列風險,如果中來光伏主要供應商無法繼續為公司供貨,公司在短期內可能無法及時進行生產,影響公司的正常經營。
另外,報告期內中來光伏太陽能電池背膜產品的平均售價分別為42.37元/平方米、31.80元/平方米和23.33元/平方米。雖然期間原材料價格也有大幅下降,中來光伏成品率不斷提高,但其主營業務毛利率還是由2011年的52.65%下滑至2013年的47.88%。近年來光伏產品價格不斷下降,如果供應商無法配合公司調整產品價格導致公司利潤下滑,都將給公司的經營帶來一定的風險。
如若本次IPO成功過關,“非主流”的中來光伏如何應對歐美澳聯手“雙反”帶來的行業波動風險?亞洲市場能否成為光伏行業真正的、可持續的“新引擎”?中來光伏于2012年以自有資金部分開建的募投項目前景又如何?記者將繼續予以關注。
6月3日,始于2014年初的美國對華光伏產品第二輪“雙反”調查有了結果。美國商務部宣布再次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并試圖征收高額稅。歐盟、美國、澳大利亞的一系列貿易保護措施再度襲來,無疑放大了“乍暖還寒”的國內光伏企業未來的不確定性。
事實上,自2011年以來受行業不景氣及IPO暫停影響,先后有8家光伏企業選擇終止上市。不過,“新兵”中來光伏(全稱“蘇州中來光伏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卻選擇了逆勢闖關:4月21日,中來光伏出現在證監會[微博]IPO預披名單之中;緊隨其后,福斯特(全稱“杭州福斯特光伏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選擇在5月4日預披露。
招股書顯示,中來光伏本次IPO擬募集不超過3200萬股,募資約3.92億元用于兩個年產值分別為1200萬平米、1600萬平米的涂覆型太陽能電池背膜擴建項目及一個太陽能光伏新材料研發中心新建項目。
亞洲新引擎?
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光伏出口總額同比減少了18%,約為123億美元。其中,出口至亞洲市場的金額為55億美元,占比44.8%,比2012年上升124.3%。傳統第一大出口地區歐洲則從原來的65%上下降至37%左右,北美約占15%左右,澳大利亞約占5%。
毋庸置疑,亞洲已成為中國光伏第一大市場?!度谫Y中國》記者調查發現,光伏出口市場格局變動的主要動力來自日本和印度。其中,日本在經歷了2011年地震和海嘯后關閉了部分核設施并引發了電力短缺后,一直積極推廣太陽能發電技術,并推出了極具吸引力的電價補貼政策以刺激太陽能需求的增長。其實施的積極政策與歐洲欠缺吸引力的舉措形成鮮明對照。這也將日本推上了全球太陽能市場第二的寶座。
印度政府提高太陽能發電比重,追求更加充裕、安全、清潔的能源供應格局,該國太陽能發電在2012年和2013年猛增。2013年,印度成為中國在亞洲的第二大出口市場,中國廠商的出口金額同比上升175.2%,達到5.7億美元。
亞洲市場的增長使中國太陽能設備廠商重新開動了產能擴張的引擎。然而,在新興市場突然發力的背后卻蘊藏著后勁不足的隱患。盡管新興市場開拓順利,有業內人士擔心,當前國內光伏企業們微利擴張的方式存在極大風險。
來自SNEC第八屆(2014)國際太陽能光伏展一組數據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2013年,我國有出口光伏產品記錄的企業420家,而今年1-2月這一數據已經縮水至261家。
“巨頭”的擠壓
據《融資中國》記者了解,中來光伏的前身為成立于2008年3月7日的蘇州中來太陽能材料技術有限公司,可謂光伏領域的“新兵”。2011年6月9日,中來有限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初,中來光伏租借中法水務的一個車間進行塑料軟膜分切,2009年3又租借江蘇力寶建材的車間進行年產太陽能電池背膜500萬平方米項目(一期250萬平方米)的建設,幾番動蕩后在常熟市沙家浜鎮常昆工業園落戶。
太陽能電池背膜是一種位于太陽能電組件背面的光伏封裝材料,在戶外惡劣環境下保護太陽能電池組件抵抗光濕熱等對電池組件的侵蝕?,F階段,太陽能電池組件主要原材料除背膜外均已實現國產化。而背膜的主流產品——復膜型背膜所需的高品質膠粘劑技術被歐美日等過少數企業壟斷,導致國內復膜型背膜企業缺乏核心技術,且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中來光伏走了一條創新之路,通過自主研發開發出涂覆型背膜。目前,中來光伏主營業務為太陽能電池背膜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主要產品為涂覆型背膜(中等表面能四氟型太陽電池背膜)。經國家相關部門鑒定,確認該產品在粘接性、耐候性、阻隔性、電氣絕緣性等方面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中來光伏太陽能電池背膜的產量和銷量年復合增長率分別達105.18%和109.60%。盡管如此,涂覆型背膜的全球市場占有率僅為6%至7%,較之復膜型背膜,數量級品牌認可度均明顯弱勢。
招股書顯示,中來光伏共擁有已獲授權的專利30項,其中,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22項。同時,該公司也是國內首家同時通過德國、美國和日本相關機構太陽能背膜認證的企業。
中來光伏的的上市之路始于2011年初——距其成立僅3年時間。其發展之快,由此亦可見一斑。
中來光伏在業績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應收賬款也一路飆升。2012年度,中來光伏的應收賬款由2011年的2958萬元增加到9169萬元,增加210%;2013年應收賬款增加不大,但應收票據由2012年的895萬元增加至8069萬元。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中來光伏80%左右的業務來自前5大客戶,而他們都是光伏“巨頭”,某種程度上只能忍受延期付款。顯然,作為在整個太陽能電池組件總成本中占比較小的配套廠商(背膜產品占整個太陽能電池組件的成本只有3%~5%),中來光伏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并非高高在上。
報告期內中來光伏前五名客戶的銷售收入占當期營業收入總額的比重分別是84.20%、82.26%和77.34%。其中,中來光伏對韓華新能源的銷售收入占當期營收總額的比重分別為41.66%、48.86%和33.98%。值得一提的是,受行業經營環境不利變化的影響,韓華新能源2012年度、2013年度出現較大虧損,其凈利潤分別為-15.63億元和-8.74億元。中來光伏方面坦承,如果其主要客戶經營等發生不良變化或合作關系生變,將對“公司經營業績帶來較大影響”。
采購方面,中來光伏的主要供應商有東材科技、南洋科技、杜邦鴻基、佛山多能、裕興科技等公司。2011年至2013年,中來光伏對前五名供應商的采購金額占當期采購總額的比重分別為83.55%、75.25%和73.64%,供應商集中度較高。供應商集中度較高容易引發一系列風險,如果中來光伏主要供應商無法繼續為公司供貨,公司在短期內可能無法及時進行生產,影響公司的正常經營。
另外,報告期內中來光伏太陽能電池背膜產品的平均售價分別為42.37元/平方米、31.80元/平方米和23.33元/平方米。雖然期間原材料價格也有大幅下降,中來光伏成品率不斷提高,但其主營業務毛利率還是由2011年的52.65%下滑至2013年的47.88%。近年來光伏產品價格不斷下降,如果供應商無法配合公司調整產品價格導致公司利潤下滑,都將給公司的經營帶來一定的風險。
如若本次IPO成功過關,“非主流”的中來光伏如何應對歐美澳聯手“雙反”帶來的行業波動風險?亞洲市場能否成為光伏行業真正的、可持續的“新引擎”?中來光伏于2012年以自有資金部分開建的募投項目前景又如何?記者將繼續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