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族財富實驗室研究員 李滬生/撰述
39 | 李河君家族
145.4億元/漢能太陽能
▲年齡:47歲 / 籍貫:廣東省東源縣仙塘鎮 /職務:董事長 / 公司總部:香港九龍柯士甸道西一號環球貿易廣場 / 所屬行業:信息技術 / 持股比例:持有漢能太陽能50.76%股權 / 股東地位:第一大股東
漢能太陽能董事長李河君持有漢能太陽能50.76%的股份,截至理財周報富人資源實驗室7月4日統計,李河君家族的股權財富達145.4億元,位列中國家族財富榜第39位。
李河君,何人?
李河君,現任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副會長。2011年12月,被中宣部、全國工商聯、統戰部推舉為“非公經濟十大典型人物”之一。
47歲,祖籍廣東省東源縣仙塘鎮,1984年畢業于河源中學,1988年畢業于北方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后攻讀研究生、博士生。
除了漢能太陽能董事長的身份外,李河君還兼任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作為旗下光伏行業的子公司,漢能太陽能為此次李河君的財富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不少媒體已經大肆報道李河君成為中國新任首富的消息,不過,理財周報富人資源實驗室此次僅統計其上市資產,即漢能太陽能。
為何1996年就已經上市的漢能太陽能在2014年才推動李河君登上財富榜?
早在2013年3月初,漢能太陽能公布行使購股權資料,由漢能控股斥資逾11億元,增持漢能股權至50.23%。
根據公布,漢能控股旗下公司,已行使三項已獲股東會通過清洗豁免的購股權,分別是19.64億股(每股0.239元)、3億股(每股0.1664元)、60億股(每股0.10元),合82.64億股,共斥資11.19億元,連同已間接持股,增至50.23%股權。
漢能已發行股份在這次完成購股權后,由134.3億股增加至216.9億股,市值達100億元。
2014年1月14日,李河君再次增持4980萬股,耗資5985.96萬港幣,成交均價1.202港幣,最高成交價1.21港幣。變動后持股329.2億股,持股占比115.15%。
與其持股比例相對應的是,其在漢能太陽能的地位也逐步提高,2014年5月15日,漢能太陽能宣布,委任李河君為公司執行董事兼主席,同時, Frank Mingfang Dai先生獲調任為本公司副主席兼行政總裁。
漢能太陽能集團是全球技術領先的薄膜光伏企業,主要業務包括研發和設計組裝薄膜整線生產線,以及開發、運營太陽能發電專案和應用產品。
自2009年進入太陽能行業以來,通過達成薄膜整線生產線及裝備供應合作協議,并且在2013年將業務模式拓展至下游太陽能領域,漢能太陽能公司得到了飛速發展。
2012年3月5日,漢能太陽能獲納入恒生全球綜合指數成分股、恒生綜合指數成分股、恒生綜合行業指數(工業制品業)成分股以及恒生小型股指數成分股。
此外,于2012年5月31日,集團獲納入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MSCI)中國指數。
最終,根據理財周報富人資源實驗室7月4日統計,李河君持有財富達到145.4億元,位列中國家族財富榜第39位。
漢能水電發家,欲攻薄膜發電
事實上,做小水電起家的李河君真正意義上的事業起點也是來自他的老家河源。
1988年,李河君靠著向大學老師借來的五萬塊錢,在中關村(5.27, 0.08, 1.54%)倒賣電子產品。
到了1994年,李河君手頭上已經有了近八千萬元的資產,同年李拿出1000多萬元收購了河源東江上一座裝機容量為1500千瓦的小水電站。
漢能官方網站顯示,該公司在云南、廣東等省份投資建設水電項目,目前,水電權益總裝機量超過600萬千瓦。
此后,他開始在水電領域頻頻出手,先后投資了一批中小型水電站,足跡遍布浙江、廣東、寧夏、云南、廣西等地,其發電量從幾萬千瓦到幾十萬千瓦不等。
當然,李河君和漢能進入輿論中心,還是依托了光伏產業。
2009年,李河君選擇了技術難度更高的薄膜太陽能行業,并拋出了2000兆瓦的“宏偉計劃”。彼時行業老大美國First Solar的產能為1800兆瓦。
李河君試圖打通全產業鏈,從上游光伏電池和組件的生產線裝備,到中游電池、組件生產,再到下游光伏電站發電。他認為,通吃的做法能夠內部消化掉產能。
2011年,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李河君成為在香港上市的硅基薄膜太陽能設備制造商鉑陽太陽能(現已更名為漢能太陽能)的實際控制人,從而直入上游裝備制造。
之后短短三年,李河君勾勒出光伏帝國的藍圖:在國內建造九大光伏制造基地,完成了對德國索力比亞、美國米亞索能以及全球太陽能公司的收購。
不過,在光伏行業,或者說新能源領域,李河君依然還是位新人。
但李河君已經找到了對策。
漢能太陽能近日公布,建議將公司英文名稱由“Hanergy Solar Group Limited”更改為“Hanergy Thin Film Power Group Limited”,及將公司中文名稱由“漢能太陽能集團有限公司”更改為“漢能薄膜發電集團有限公司”。
公司認為,憑藉新公司名稱加入“薄膜發電”的字眼,將能更好反映公司專注的薄膜技術,全面體現公司目前及未來的業務發展。
在薄膜發電技術方面,漢能的銅銦鎵硒(CIGS)組件量產轉化率已達15.7%,研發轉化率最高已達20.5%,并獲得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認證。
而漢能支持的銅銦鎵硒(CIGS)薄膜太陽能技術發展最快且應用領域最為廣泛,已成為目前薄膜發電的主要技術方向。其具有溫度系數低、弱光發電性好、質量輕、柔性可彎曲、色彩可調等優勢,可廣泛滿足于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柔性屋頂、戶用發電、汽車等多個領域。
在太陽能光伏領域,薄膜電池與晶體硅電池之爭,似乎是一個無止盡的論題。
眾所周知,光伏可分為晶硅和薄膜兩種電池技術路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優點在于光電轉換效率較高,缺點是生產過程存在污染,適合于強光環境,而在弱光條件下幾無發電。
http://d6.sina.com.cn/pfpghc/4f99b56cda8a4abe8cbc1d5fe8e5d640.jpg
而薄膜太陽能電池以其成本低、可柔性化、弱光性好、質量輕等優勢,在光伏領域中始終占據著一席之地。近來,隨著漢能等企業的推廣,薄膜勢頭有超過晶硅的趨勢。
光伏業內關于晶硅與薄膜的不斷爭論中,漢能一直是薄膜的“盲目崇拜者”。董事長李河曾放出“未來十年薄膜技術必將取代晶硅光伏電池”、“薄膜化、柔性化是全球太陽能技術發展的總趨勢和方向”的豪言。
漢能通過實際行動為自己支持的薄膜“代言”:收購相關研發制造公司,技術整合擁有完全自主產權領先,在晶體硅組件市場“虛弱期”及時搶入。
可以看出,漢能太陽能的薄膜組件戰略步伐堅定而明確。而近期又通過改名、上央視宣傳等表現出打造“薄膜生態產業鏈”的決心。
漢能此舉欲將薄膜發電與晶硅業者分開。
薄膜能否取代晶硅,就讓明年這個時候理財周報告訴你。
39 | 李河君家族
145.4億元/漢能太陽能
▲年齡:47歲 / 籍貫:廣東省東源縣仙塘鎮 /職務:董事長 / 公司總部:香港九龍柯士甸道西一號環球貿易廣場 / 所屬行業:信息技術 / 持股比例:持有漢能太陽能50.76%股權 / 股東地位:第一大股東
漢能太陽能董事長李河君持有漢能太陽能50.76%的股份,截至理財周報富人資源實驗室7月4日統計,李河君家族的股權財富達145.4億元,位列中國家族財富榜第39位。
李河君,何人?
李河君,現任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副會長。2011年12月,被中宣部、全國工商聯、統戰部推舉為“非公經濟十大典型人物”之一。
47歲,祖籍廣東省東源縣仙塘鎮,1984年畢業于河源中學,1988年畢業于北方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后攻讀研究生、博士生。
除了漢能太陽能董事長的身份外,李河君還兼任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作為旗下光伏行業的子公司,漢能太陽能為此次李河君的財富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不少媒體已經大肆報道李河君成為中國新任首富的消息,不過,理財周報富人資源實驗室此次僅統計其上市資產,即漢能太陽能。
為何1996年就已經上市的漢能太陽能在2014年才推動李河君登上財富榜?
早在2013年3月初,漢能太陽能公布行使購股權資料,由漢能控股斥資逾11億元,增持漢能股權至50.23%。
根據公布,漢能控股旗下公司,已行使三項已獲股東會通過清洗豁免的購股權,分別是19.64億股(每股0.239元)、3億股(每股0.1664元)、60億股(每股0.10元),合82.64億股,共斥資11.19億元,連同已間接持股,增至50.23%股權。
漢能已發行股份在這次完成購股權后,由134.3億股增加至216.9億股,市值達100億元。
2014年1月14日,李河君再次增持4980萬股,耗資5985.96萬港幣,成交均價1.202港幣,最高成交價1.21港幣。變動后持股329.2億股,持股占比115.15%。
與其持股比例相對應的是,其在漢能太陽能的地位也逐步提高,2014年5月15日,漢能太陽能宣布,委任李河君為公司執行董事兼主席,同時, Frank Mingfang Dai先生獲調任為本公司副主席兼行政總裁。
漢能太陽能集團是全球技術領先的薄膜光伏企業,主要業務包括研發和設計組裝薄膜整線生產線,以及開發、運營太陽能發電專案和應用產品。
自2009年進入太陽能行業以來,通過達成薄膜整線生產線及裝備供應合作協議,并且在2013年將業務模式拓展至下游太陽能領域,漢能太陽能公司得到了飛速發展。
2012年3月5日,漢能太陽能獲納入恒生全球綜合指數成分股、恒生綜合指數成分股、恒生綜合行業指數(工業制品業)成分股以及恒生小型股指數成分股。
此外,于2012年5月31日,集團獲納入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MSCI)中國指數。
最終,根據理財周報富人資源實驗室7月4日統計,李河君持有財富達到145.4億元,位列中國家族財富榜第39位。
漢能水電發家,欲攻薄膜發電
事實上,做小水電起家的李河君真正意義上的事業起點也是來自他的老家河源。
1988年,李河君靠著向大學老師借來的五萬塊錢,在中關村(5.27, 0.08, 1.54%)倒賣電子產品。
到了1994年,李河君手頭上已經有了近八千萬元的資產,同年李拿出1000多萬元收購了河源東江上一座裝機容量為1500千瓦的小水電站。
漢能官方網站顯示,該公司在云南、廣東等省份投資建設水電項目,目前,水電權益總裝機量超過600萬千瓦。
此后,他開始在水電領域頻頻出手,先后投資了一批中小型水電站,足跡遍布浙江、廣東、寧夏、云南、廣西等地,其發電量從幾萬千瓦到幾十萬千瓦不等。
當然,李河君和漢能進入輿論中心,還是依托了光伏產業。
2009年,李河君選擇了技術難度更高的薄膜太陽能行業,并拋出了2000兆瓦的“宏偉計劃”。彼時行業老大美國First Solar的產能為1800兆瓦。
李河君試圖打通全產業鏈,從上游光伏電池和組件的生產線裝備,到中游電池、組件生產,再到下游光伏電站發電。他認為,通吃的做法能夠內部消化掉產能。
2011年,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李河君成為在香港上市的硅基薄膜太陽能設備制造商鉑陽太陽能(現已更名為漢能太陽能)的實際控制人,從而直入上游裝備制造。
之后短短三年,李河君勾勒出光伏帝國的藍圖:在國內建造九大光伏制造基地,完成了對德國索力比亞、美國米亞索能以及全球太陽能公司的收購。
不過,在光伏行業,或者說新能源領域,李河君依然還是位新人。
但李河君已經找到了對策。
漢能太陽能近日公布,建議將公司英文名稱由“Hanergy Solar Group Limited”更改為“Hanergy Thin Film Power Group Limited”,及將公司中文名稱由“漢能太陽能集團有限公司”更改為“漢能薄膜發電集團有限公司”。
公司認為,憑藉新公司名稱加入“薄膜發電”的字眼,將能更好反映公司專注的薄膜技術,全面體現公司目前及未來的業務發展。
在薄膜發電技術方面,漢能的銅銦鎵硒(CIGS)組件量產轉化率已達15.7%,研發轉化率最高已達20.5%,并獲得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認證。
而漢能支持的銅銦鎵硒(CIGS)薄膜太陽能技術發展最快且應用領域最為廣泛,已成為目前薄膜發電的主要技術方向。其具有溫度系數低、弱光發電性好、質量輕、柔性可彎曲、色彩可調等優勢,可廣泛滿足于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柔性屋頂、戶用發電、汽車等多個領域。
在太陽能光伏領域,薄膜電池與晶體硅電池之爭,似乎是一個無止盡的論題。
眾所周知,光伏可分為晶硅和薄膜兩種電池技術路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優點在于光電轉換效率較高,缺點是生產過程存在污染,適合于強光環境,而在弱光條件下幾無發電。
http://d6.sina.com.cn/pfpghc/4f99b56cda8a4abe8cbc1d5fe8e5d640.jpg
而薄膜太陽能電池以其成本低、可柔性化、弱光性好、質量輕等優勢,在光伏領域中始終占據著一席之地。近來,隨著漢能等企業的推廣,薄膜勢頭有超過晶硅的趨勢。
光伏業內關于晶硅與薄膜的不斷爭論中,漢能一直是薄膜的“盲目崇拜者”。董事長李河曾放出“未來十年薄膜技術必將取代晶硅光伏電池”、“薄膜化、柔性化是全球太陽能技術發展的總趨勢和方向”的豪言。
漢能通過實際行動為自己支持的薄膜“代言”:收購相關研發制造公司,技術整合擁有完全自主產權領先,在晶體硅組件市場“虛弱期”及時搶入。
可以看出,漢能太陽能的薄膜組件戰略步伐堅定而明確。而近期又通過改名、上央視宣傳等表現出打造“薄膜生態產業鏈”的決心。
漢能此舉欲將薄膜發電與晶硅業者分開。
薄膜能否取代晶硅,就讓明年這個時候理財周報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