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范必、李俊峰這兩位專家可能從來沒有像昨天那樣被更多的人認識,而他們也告訴無所不能,柴靜的視頻說的很多能源問題已經到了無法掩蓋的程度,而解決的根源就是能源體制的改革。
昨天朋友圈被柴靜霧霾視頻刷屏。我是看到簡介里說,柴靜的女兒還未出生就被查出腫瘤后,才決定一定要看完這個視頻的,我承認這是出于做為一個媽媽的沖動。
然而,才看了幾分鐘我就被深深吸引,一個職業的敏感發現,柴靜要說的其實是能源問題,而并不是霧霾那么簡單。
就像她自己在視頻快結束時總結說,這是她第一次真正接觸能源問題。作為一個從業快8年的能源記者,很感謝她的第一次,但同時也感到慚愧。
這些實實在在行業內的“公開秘密”,何以讓我們習慣?或許我們已經失去了初次知道這些秘密的激動。而柴靜的執著和作為一個母親的力量卻支持她自己花費百萬歷時1年去做了這個片子。
就像在現場聽完柴靜演講的《南方周末》記者汪韜所說,“她真是太會講故事了,全程不超過三個磕碰,而這可是個相當專業的故事。”
作為一個能源跑口記者,在大眾媒體單位里的角色一般都偏邊緣,不如IT互聯網、快消等熱門,只有當油價漲跌或者公眾關注壟斷,“罵”石油公司時的時候稿費才會多一些,這幾年霧霾又讓能源問題受到更多關注,但在普通公眾層面,關心的仍然多是價格漲跌是石油企業的高福利問題。
看完柴靜的視頻,作為一個能源記者真的很想說,真的該好好關注能源問題,能源不再與你那么遙遠,跟你毫無關系。尤其是當你開始擔心霧霾天到底要不要帶著孩子出門時。
這些年也有家里的親戚開始經常問我,為什么10年前也有很多燃煤,那時候我們沒有霧霾,沒有擔心疾???煤都是一樣的嗎,取暖的煤和煉鋼的肯定不一樣吧,燒煤的時候會有一些處理嗎?
這樣的問題或許有不少能源記者通過文章和專家采訪都已給出過答案,但卻不及柴靜的視頻帶給人更多震撼,“10年前沒有PM2.5監測,但按照PM10的數據推算,那時候污染程度相當于PM2.5值到達300-400。”作為能源記者,我們也曾告訴大家中國是最大的煤炭消費國,中國一個國家燒的煤要超過其他所有國家,而且這些煤有一半沒有經過處理,效果也不及柴靜的講述和鏡頭帶來的震撼。
就像一個能源行業的朋友的評價“她的影響力+好的產品+互聯網的傳播能力遠遠大于一個環保部長吧”。我還想說,“大概也大于全國的能源記者了。”
所以在這一點上還是要感謝柴靜。
作為一個能源行業記者,我們知道,柴靜發現的問題早已是行業里公開的秘密,不管是煤炭問題、產能過剩問題還是油品質量標準問題,以及環保執法問題。
有人在猜測片子發布的時機,我覺得這無可厚非,在“兩會”前夕,選擇一個霧霾天,無疑是最好的傳播時機,我們看到通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柴靜的影響力絲毫沒低于她在央視。
接受柴靜采訪的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副司長范必老師告訴我,柴靜是好幾個月前采訪的他,“她一開始沒想到問題有這么復雜,跟我問了很多問題,其實問題的本質和根本解決在與能源體制的問題。”范必說,能源自然是商品,任何商品只有在市場條件下才能做到效率最優。
說到這里,去年6月習近平主席就提到了“能源革命”,其中一個核心就是“能源的商品化”。商品化是什么,商品化意味著市場化,市場定價,意味著市場主體的放開,意味著競爭,很多情況下也意味著能源價格的上漲。而目前政府關于油氣體制的改革也正在進行中,究竟能否滿足期待備受關注。此前電力體制改革的方案已近出爐。
在視頻中多次出現的發改委氣候戰略中心主任李俊峰告訴我,“這個片子還是很有意思的,霧霾背后暴露的很多能源矛盾問題已經到了無法掩蓋的時候,在兩會前夕引發人們的關注很有好處的。 ”
柴靜說這一年的生活對她來說,好像是臨時的,霧霾一來就不知道生活該怎么安排。在我的身邊,也有無數人在擔憂霧霾,第一想到的解決方案可能是移民,但想到大筆的資金和在異鄉的艱難可能又擱置了。不管你愁與不愁,霧霾就在那里, 所以我們只有“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作為一個能源記者,我還很想說,全社會太需要一個真正討論這一問題的空間,不僅是出現在片段式的媒體報道上抑或是柴靜的個人奮斗,我們需要更多的個人、社區、當然更重要的是政府。
所以看完這個片子,我決定以后霧霾天盡量多戴口罩,更要加倍呵護自己的小女兒,讓她早一點習慣戴口罩。
而作為能源記者,我真心的希望大家多關注能源話題,所以是時候要好好關注能源問題了。
柴靜的講述酣暢淋漓,但再次回歸問題。為什么我不能多用點天然氣?為什么我們的煤炭有一半沒洗?為什么油品質量標準提不到,杭州要買高品質的油買不到?為什么不達標的柴油車全面造假卻沒人管?為什么北京早上的污染最嚴重?這些問題已不再是產業話題,它們已像頑疾存在多年,我們不能再對它視而不見,因為我們每天都要呼吸。
昨天朋友圈被柴靜霧霾視頻刷屏。我是看到簡介里說,柴靜的女兒還未出生就被查出腫瘤后,才決定一定要看完這個視頻的,我承認這是出于做為一個媽媽的沖動。
然而,才看了幾分鐘我就被深深吸引,一個職業的敏感發現,柴靜要說的其實是能源問題,而并不是霧霾那么簡單。
這些實實在在行業內的“公開秘密”,何以讓我們習慣?或許我們已經失去了初次知道這些秘密的激動。而柴靜的執著和作為一個母親的力量卻支持她自己花費百萬歷時1年去做了這個片子。
就像在現場聽完柴靜演講的《南方周末》記者汪韜所說,“她真是太會講故事了,全程不超過三個磕碰,而這可是個相當專業的故事。”
作為一個能源跑口記者,在大眾媒體單位里的角色一般都偏邊緣,不如IT互聯網、快消等熱門,只有當油價漲跌或者公眾關注壟斷,“罵”石油公司時的時候稿費才會多一些,這幾年霧霾又讓能源問題受到更多關注,但在普通公眾層面,關心的仍然多是價格漲跌是石油企業的高福利問題。
看完柴靜的視頻,作為一個能源記者真的很想說,真的該好好關注能源問題,能源不再與你那么遙遠,跟你毫無關系。尤其是當你開始擔心霧霾天到底要不要帶著孩子出門時。
這些年也有家里的親戚開始經常問我,為什么10年前也有很多燃煤,那時候我們沒有霧霾,沒有擔心疾???煤都是一樣的嗎,取暖的煤和煉鋼的肯定不一樣吧,燒煤的時候會有一些處理嗎?
這樣的問題或許有不少能源記者通過文章和專家采訪都已給出過答案,但卻不及柴靜的視頻帶給人更多震撼,“10年前沒有PM2.5監測,但按照PM10的數據推算,那時候污染程度相當于PM2.5值到達300-400。”作為能源記者,我們也曾告訴大家中國是最大的煤炭消費國,中國一個國家燒的煤要超過其他所有國家,而且這些煤有一半沒有經過處理,效果也不及柴靜的講述和鏡頭帶來的震撼。
就像一個能源行業的朋友的評價“她的影響力+好的產品+互聯網的傳播能力遠遠大于一個環保部長吧”。我還想說,“大概也大于全國的能源記者了。”
所以在這一點上還是要感謝柴靜。
作為一個能源行業記者,我們知道,柴靜發現的問題早已是行業里公開的秘密,不管是煤炭問題、產能過剩問題還是油品質量標準問題,以及環保執法問題。
有人在猜測片子發布的時機,我覺得這無可厚非,在“兩會”前夕,選擇一個霧霾天,無疑是最好的傳播時機,我們看到通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柴靜的影響力絲毫沒低于她在央視。
接受柴靜采訪的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副司長范必老師告訴我,柴靜是好幾個月前采訪的他,“她一開始沒想到問題有這么復雜,跟我問了很多問題,其實問題的本質和根本解決在與能源體制的問題。”范必說,能源自然是商品,任何商品只有在市場條件下才能做到效率最優。
說到這里,去年6月習近平主席就提到了“能源革命”,其中一個核心就是“能源的商品化”。商品化是什么,商品化意味著市場化,市場定價,意味著市場主體的放開,意味著競爭,很多情況下也意味著能源價格的上漲。而目前政府關于油氣體制的改革也正在進行中,究竟能否滿足期待備受關注。此前電力體制改革的方案已近出爐。
在視頻中多次出現的發改委氣候戰略中心主任李俊峰告訴我,“這個片子還是很有意思的,霧霾背后暴露的很多能源矛盾問題已經到了無法掩蓋的時候,在兩會前夕引發人們的關注很有好處的。 ”
柴靜說這一年的生活對她來說,好像是臨時的,霧霾一來就不知道生活該怎么安排。在我的身邊,也有無數人在擔憂霧霾,第一想到的解決方案可能是移民,但想到大筆的資金和在異鄉的艱難可能又擱置了。不管你愁與不愁,霧霾就在那里, 所以我們只有“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作為一個能源記者,我還很想說,全社會太需要一個真正討論這一問題的空間,不僅是出現在片段式的媒體報道上抑或是柴靜的個人奮斗,我們需要更多的個人、社區、當然更重要的是政府。
所以看完這個片子,我決定以后霧霾天盡量多戴口罩,更要加倍呵護自己的小女兒,讓她早一點習慣戴口罩。
而作為能源記者,我真心的希望大家多關注能源話題,所以是時候要好好關注能源問題了。
柴靜的講述酣暢淋漓,但再次回歸問題。為什么我不能多用點天然氣?為什么我們的煤炭有一半沒洗?為什么油品質量標準提不到,杭州要買高品質的油買不到?為什么不達標的柴油車全面造假卻沒人管?為什么北京早上的污染最嚴重?這些問題已不再是產業話題,它們已像頑疾存在多年,我們不能再對它視而不見,因為我們每天都要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