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至4日, “儲能國際峰會2015”在京召開。記者在會場獲悉,國家能源局下半年將出臺微電網電價及補貼方案,目前處于征求意見稿討論階段。微網扶持新政出臺將有利于推動微網商業化,利好儲能電池生產和微網投資運營商。
據權威人士向記者透露,征求意見稿提出給予微網項目70%的系統補貼,原則上補貼業主,具體電價區分微網、離網系統,細節還在探討中。目前我國微網還處于示范階段,現有項目大多由政府100% 投資,用于支持貧困鄉村地區用電。
在石油、煤等能源價格普遍下行的情況下。儲能行業的表現備受業內關注。“需求側管理”、“分布式光伏”、“光伏扶貧”、“光伏金融”等項目推動儲能穩步向前的同時,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本屆峰會以“推動儲能商業化”為核心議題,全面聚焦儲能在可再生能源并網中所涉及的行業應用、解決方案、工程項目、輸配電、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分布式能源和投融資領域等熱點話題。并依照慣例在大會上發布儲能聯盟第五版《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15》。
《白皮書》指出,從地域分布上看,無論在項目數量還是裝機規模上,美國均占據最大比重。截至2014年底,美國已投運儲能項目95個,裝機規模超過357MW。日本在裝機規模上位居第二,接近310MW,中國在項目數量上緊隨美國之后,有63個項目。2014年,美國的新增裝機規模最大,為34.4MW,中國和歐洲分列二、三位,裝機規模分別為31MW和27.7MW。
從技術分布上看,鈉硫電池的裝機比重最大,為40%,其次是鋰離子電池和鉛蓄電池,分別占33%和11%。從應用分布看,儲能項目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并網、輔助服務、電力輸配和分布式微網等領域。其中,可再生能源并網領域的占比最大,為45%,裝機規模約379MW。2014年,應用領域新增裝機中,用戶側領域占比最大,為43%,其次是輔助服務和電力輸配領域,分別為28%和19%。
廠商格局層面,目前儲能裝機規模居前的儲能技術產商包括NGK、A123、Xtrem Power、BYD、Beacon Power、CALMAC等,技術涵蓋鈉硫電池、鋰離子電池、鉛蓄電池、高速飛輪、全釩液流電池和冰蓄冷技術。其中NGK公司在全球的累計裝機量最大,超過330MW。BYD則是國內裝機規模最大的廠商,約有55MW。
據CNESA信息庫不完全統計,2014年,共有包括Stem、Aquion Energy、美能等在內的 12家公司,通過融資、股票、貸款等形式,獲得資金總額超過4億美元。近兩年出現的以融資租賃模式、零售模式、電動汽車充電模式為代表的商業創新型企業與技術創新型企業受到了更多投資方的青睞。
據權威人士向記者透露,征求意見稿提出給予微網項目70%的系統補貼,原則上補貼業主,具體電價區分微網、離網系統,細節還在探討中。目前我國微網還處于示范階段,現有項目大多由政府100% 投資,用于支持貧困鄉村地區用電。
在石油、煤等能源價格普遍下行的情況下。儲能行業的表現備受業內關注。“需求側管理”、“分布式光伏”、“光伏扶貧”、“光伏金融”等項目推動儲能穩步向前的同時,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本屆峰會以“推動儲能商業化”為核心議題,全面聚焦儲能在可再生能源并網中所涉及的行業應用、解決方案、工程項目、輸配電、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分布式能源和投融資領域等熱點話題。并依照慣例在大會上發布儲能聯盟第五版《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15》。
《白皮書》指出,從地域分布上看,無論在項目數量還是裝機規模上,美國均占據最大比重。截至2014年底,美國已投運儲能項目95個,裝機規模超過357MW。日本在裝機規模上位居第二,接近310MW,中國在項目數量上緊隨美國之后,有63個項目。2014年,美國的新增裝機規模最大,為34.4MW,中國和歐洲分列二、三位,裝機規模分別為31MW和27.7MW。
從技術分布上看,鈉硫電池的裝機比重最大,為40%,其次是鋰離子電池和鉛蓄電池,分別占33%和11%。從應用分布看,儲能項目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并網、輔助服務、電力輸配和分布式微網等領域。其中,可再生能源并網領域的占比最大,為45%,裝機規模約379MW。2014年,應用領域新增裝機中,用戶側領域占比最大,為43%,其次是輔助服務和電力輸配領域,分別為28%和19%。
廠商格局層面,目前儲能裝機規模居前的儲能技術產商包括NGK、A123、Xtrem Power、BYD、Beacon Power、CALMAC等,技術涵蓋鈉硫電池、鋰離子電池、鉛蓄電池、高速飛輪、全釩液流電池和冰蓄冷技術。其中NGK公司在全球的累計裝機量最大,超過330MW。BYD則是國內裝機規模最大的廠商,約有55MW。
據CNESA信息庫不完全統計,2014年,共有包括Stem、Aquion Energy、美能等在內的 12家公司,通過融資、股票、貸款等形式,獲得資金總額超過4億美元。近兩年出現的以融資租賃模式、零售模式、電動汽車充電模式為代表的商業創新型企業與技術創新型企業受到了更多投資方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