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香餑餑”的光伏電站資產,如今在中國國電集團(下稱“國電”)手中卻成了“雞肋”。
8月25日,國電電力發布半年報稱,截至6月底,公司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158.95萬千瓦,其中清潔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為1204.2萬千瓦,而光伏的裝機容量只有21.1萬千瓦,僅占總裝機容量的0.5%。
這正是國電清盤光伏資產的一個縮影。國電在2015年工作會議上已經明確,將把優質資源向主業集中,向大型高效煤電、大型優質水電和風電傾斜。無疑,這令光伏在國電中的地位頗顯尷尬。
低效資產被剝離
截至2014年底,國電可控電力裝機容量為1.25億千瓦,資產總額近8000億元,產業遍布全國,但龐大資產背后,低效、無效產業也充斥其中。
從2012年開始,國電剝離與整合低效、無效資產的步伐就沒有停歇,當時有數家煤礦和煤炭公司相繼被剝離轉讓。
最近兩年,國電益陽發電、內蒙古國電能源、武威發電、平煤長安能源、湖南寶電群力煤礦等多家企業被掛牌出售。
業內人士稱,上述被國電“遺棄”資產幾乎都屬于煤炭、煤化工項目,盈利能力嚴重不足,投入產出不成正比,對國電而言已成為負擔。
但新的趨勢顯示,今年將被國電處置的資產不僅有增無減,包括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在內的新能源項目也赫然在列。
記者在北京產權交易所網站看到,由于轉讓標的眾多,該網站還專門為國電開辟了資產處置專題,共有32個公司和工程項目分列其中,這些資產無一例外盈利均為負值。
而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記者檢索發現,國電建三江前進生物質發電公司以及國電湯原生物質發電公司也被掛牌轉讓,其中后者已是被第七次掛牌,掛牌底價為8279萬元,其中標的企業100%股權的掛牌價格僅為1元,標的企業約38859萬元債權的掛牌價格為8279.4萬元。
光伏淪為“雞肋”?
今年上半年,國電電力核準電源項目共計430萬千瓦,其中,水電、火電項目各200萬千瓦,風電項目30萬千瓦,光伏只字未提。
對于未來光伏電站資產在國電的去留問題,記者通過郵件、電話等方式多次嘗試聯系國電方面,均未得到正面回應。
目前,國電的光伏電站主要分布在國電電力、國電科環、龍源電力以及內蒙古、寧夏等地的分公司手中。其中,國電電力控股的光伏電站規模保持在211MW左右,僅占其總裝機量的0.5%,且裝機容量長時間未見增長。而龍源電力主要以風電為主,旗下光伏電站為160MW,僅占風電裝機容量的1%。
在今年5月,國電位于內蒙古、浙江等省區的5個光伏電站被聯合光伏宣布收購,裝機容量為210MW,幾乎與國電電力持有的光伏電站規模相當。彼時,國電在寧夏等西北地區的三個光伏項目也被掛牌出售,裝機規模分別為9MW、19MW和9MW。
上述三個被掛牌出售的項目均出現巨額虧損,其中,敦煌9MW光伏項目資產為12557.53萬元,負債卻高達12602.33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理光伏電站低效資產的同時,國電其他光伏業務的盈利水平也不容樂觀。
如國電科環在2014年的太陽能EPC項目合同金額及并網容量均出現下滑。其中承擔的EPC項目總容量比2013年減少483MW,減幅高達80.1%。
“央企并不適合搞光伏”,一位寧夏民營光伏企業的總經理表示,盡管光伏需要投入巨資,但與傳統的煤電、水電不一樣,光伏電站建設周期短,需要靈活的運營機制,而央企決策流程冗長,動作太慢了。
此外,今年4月,國電光伏原總經理徐忠因涉嫌嚴重違紀被查,這給未來的國電光伏業務又蒙上了陰影。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國電本身持有的光伏電站規模并不大,之所以還要出售轉讓,主要是出于“優化資產”的需要。林伯強稱,“光伏電站在未來最具發展潛力,比水電、風電都占據優勢,只是眼下不賺錢”,在他看來,當下國電放棄一些低效的光伏資產,并不意味著以后將徹底剝離光伏業務。
8月25日,國電電力發布半年報稱,截至6月底,公司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158.95萬千瓦,其中清潔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為1204.2萬千瓦,而光伏的裝機容量只有21.1萬千瓦,僅占總裝機容量的0.5%。
這正是國電清盤光伏資產的一個縮影。國電在2015年工作會議上已經明確,將把優質資源向主業集中,向大型高效煤電、大型優質水電和風電傾斜。無疑,這令光伏在國電中的地位頗顯尷尬。
低效資產被剝離
截至2014年底,國電可控電力裝機容量為1.25億千瓦,資產總額近8000億元,產業遍布全國,但龐大資產背后,低效、無效產業也充斥其中。
從2012年開始,國電剝離與整合低效、無效資產的步伐就沒有停歇,當時有數家煤礦和煤炭公司相繼被剝離轉讓。
最近兩年,國電益陽發電、內蒙古國電能源、武威發電、平煤長安能源、湖南寶電群力煤礦等多家企業被掛牌出售。
業內人士稱,上述被國電“遺棄”資產幾乎都屬于煤炭、煤化工項目,盈利能力嚴重不足,投入產出不成正比,對國電而言已成為負擔。
但新的趨勢顯示,今年將被國電處置的資產不僅有增無減,包括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在內的新能源項目也赫然在列。
記者在北京產權交易所網站看到,由于轉讓標的眾多,該網站還專門為國電開辟了資產處置專題,共有32個公司和工程項目分列其中,這些資產無一例外盈利均為負值。
而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記者檢索發現,國電建三江前進生物質發電公司以及國電湯原生物質發電公司也被掛牌轉讓,其中后者已是被第七次掛牌,掛牌底價為8279萬元,其中標的企業100%股權的掛牌價格僅為1元,標的企業約38859萬元債權的掛牌價格為8279.4萬元。
光伏淪為“雞肋”?
今年上半年,國電電力核準電源項目共計430萬千瓦,其中,水電、火電項目各200萬千瓦,風電項目30萬千瓦,光伏只字未提。
對于未來光伏電站資產在國電的去留問題,記者通過郵件、電話等方式多次嘗試聯系國電方面,均未得到正面回應。
目前,國電的光伏電站主要分布在國電電力、國電科環、龍源電力以及內蒙古、寧夏等地的分公司手中。其中,國電電力控股的光伏電站規模保持在211MW左右,僅占其總裝機量的0.5%,且裝機容量長時間未見增長。而龍源電力主要以風電為主,旗下光伏電站為160MW,僅占風電裝機容量的1%。
在今年5月,國電位于內蒙古、浙江等省區的5個光伏電站被聯合光伏宣布收購,裝機容量為210MW,幾乎與國電電力持有的光伏電站規模相當。彼時,國電在寧夏等西北地區的三個光伏項目也被掛牌出售,裝機規模分別為9MW、19MW和9MW。
上述三個被掛牌出售的項目均出現巨額虧損,其中,敦煌9MW光伏項目資產為12557.53萬元,負債卻高達12602.33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理光伏電站低效資產的同時,國電其他光伏業務的盈利水平也不容樂觀。
如國電科環在2014年的太陽能EPC項目合同金額及并網容量均出現下滑。其中承擔的EPC項目總容量比2013年減少483MW,減幅高達80.1%。
“央企并不適合搞光伏”,一位寧夏民營光伏企業的總經理表示,盡管光伏需要投入巨資,但與傳統的煤電、水電不一樣,光伏電站建設周期短,需要靈活的運營機制,而央企決策流程冗長,動作太慢了。
此外,今年4月,國電光伏原總經理徐忠因涉嫌嚴重違紀被查,這給未來的國電光伏業務又蒙上了陰影。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國電本身持有的光伏電站規模并不大,之所以還要出售轉讓,主要是出于“優化資產”的需要。林伯強稱,“光伏電站在未來最具發展潛力,比水電、風電都占據優勢,只是眼下不賺錢”,在他看來,當下國電放棄一些低效的光伏資產,并不意味著以后將徹底剝離光伏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