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國家發改委發布《河北省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發展規劃》,將新能源應用示范進一步拓展。
從現有新能源政策導向和指導思想來看,近10年來,國家相關政府部門雖然出臺了大量相關政策,但中國發展新能源的著眼點還基本停留在“就能源談能源”的層面上,僅從擴大新能源使用范圍和規模、快速推廣新能源角度來認識和實踐,缺乏從社會需求側角度出發,更深入地將經濟社會、城鎮化的發展與新能源政策相結合。
如果政策導向不能盡快跳出這種固有模式,未來或會影響中國經濟整體發展大局。
打破固有模式
中國新能源戰略應立足長遠,從產業、就業、居住、生活社會的各個方面如何適應能源供給方式的轉變上進行謀劃布局。
從2005?2011年,中國光伏消費量從0.1吉瓦時擴張3吉瓦時,風電消費量從1.9吉瓦時增加到70.3吉瓦時。但卻難以掩蓋在生產主導下新能源產業發展不合理的現實:以行政為核心和主力的新能源擴張迅猛,過于關注產能、供給側,國內新能源產品市場化的有效需求嚴重不足,遠遠滯后于國內新能源產品產能和產量擴張速度,形成上粗、下細的產業鏈格局。
本應解決中國能源供給、能源轉型的新能源產品卻扭曲了其根本使命——以高成本為代價產出的新能源產品被迫低價出口,去解決別國的能源和環境問題。
更嚴重的是,新能源產品低價出口,也因伴國際金融危機、美國頁巖氣成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以及越南等一些新興制造國家的競爭而受阻。2012年10月,美國將對中國產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征收18.32%?249.96%的反傾銷稅,以及14.78%?15.97%的反補貼稅。歐盟在2013年6月?8月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該稅率還將升至47.6%。
在國內外雙重壓力下,中國新能源政策開始出現調整。國內終端需求問題逐漸得到重視,政府部門開始大規模規劃啟動光伏應用市場,同時建立一些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產業園區。2014年6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提出包括能源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和體制革命的四個能源革命。這次會議的一個重要突破性認識是,將能源消費放置在能源供給的前面。
但新能源的規劃依然是線性思維,按照《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設定的目標,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達到15%,可再生能源比例則更低,這一規劃并未考慮中國城鎮化、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能源需求變化對整體能源結構的影響。
如果新能源占據能源結構的主導地位,它就一定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為其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模式開路,使得經濟社會形態體現和滿足新能源的運行特點。與傳統化石能源相比,除了可再生、環境友好等資源特性外,新能源有兩個特點會對人類經濟社會運行模式產生重大影響:
一是新能源的能源密度較低。新能源是即時獲取的能源,其能源密度不可能與億萬年累積的化石能源相比,即使技術進步使得新能源的轉化和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了,其能源密度也不可能與傳統化石能源相比肩;
二是新能源的資源區域分布平均程度得到改善,這意味著人類社會的居住分散、就業當地化、能源基礎設施自給自足等,后工業化經濟社會運行模式會更快到來。如果未來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深入,分布式能源的模式或將成為整個經濟社會的主導模式。此時新能源將不再依據線性路徑發展,或產生出一條爆發式的發展路徑。
這將導致以幾個大工程推動新能源發展的類似張家口示范區政策,或將在能源需求端變革下喪失原有價值。
增強政策容忍度
中國新能源產業新陳代謝速度很快,要對新能源領域發展的合理亂象有一定的容忍度,否則可能會扼殺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活力和創新力。
首先,新能源品種很多,不同新能源品種又有很多利用方式。根據1978年3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第148號決議對新能源的分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的種類高達14種,即使排除了油頁巖、焦油砂和泥炭,也高達11種;如果再將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等新能源利用技術包含在內,新能源種類則更多。
從利用方式看,太陽能領域存在光伏、光熱兩種技術路線;生物質能有氣化、液化、固化、沼氣4種利用方式;新能源汽車也有充電、插電、混合等模式。如果將新能源品種和同一品種的不同利用方式進行排列組合,新能源利用模式的組合更是幾何級擴大。因此,新能源發展路徑和發展模式具有無限可能性,孰優孰劣很難事前確定,只能通過自下而上鮮活實踐的試錯才能驗證。
但從當前國家發展新能源政策來看,自上而下的事前計劃過細、過緊。如《可再生能源法》第四條“國家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列為能源發展的優先領域,通過制定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總量目標和采取相應措施,推動可再生能源市場的建立和發展”;第五條“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對全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實施統一管理”;第十條“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根據全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劃,制定、公布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指導目錄”等,都帶有明顯的預先設定性,容易畫地為牢,缺少包容性,不利于試錯和創新,與新能源發展的生態多樣性存在一定的矛盾。
其次,新能源產業的技術包容性很強。新能源產業主要是圍繞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能源的工業化轉化、儲存和利用而展開;與傳統化石能源相比,新能源更多地呈現出制造業而非資源業的產業特性。因此一切有利于新能源轉化、儲存、利用水平改善的技術都能被吸收進該產業。能源互聯網、智能電網、泛能網等技術,主要側重于增強新能源的存貯和利用水平、靈活性和穩定性;新材料、生物技術等技術,將側重于新能源轉化和存貯效率的提高。
最后,新能源競爭性很強。新能源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又具有很強的制造業屬性,這意味著進入產業的門檻較低。近幾年,中國新能源企業數量擴張迅猛,企業種類繁雜,商業模式多姿多彩;既生氣勃勃,也存在魚龍混雜現象。
從能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演變規律來看,能源使用方式的變遷對整個人類經濟社會運行模式影響也非常深遠。在薪柴占主導的能源供給格局只能支撐農耕文明,即使有制造業,大都是小規模的手工作坊,城鄉型態也是小城市被眾多鄉村圍繞,大城市擴張嚴重受到限制。
在煤炭主導的能源供給格局下,由于煤炭能源密度較高、可大規模集中供應,規模化、集中化的工業、城市蓬勃興起。在石油、天然氣占能源結構主導地位后,石油使得交通更加便利,城市不僅出現城市圈、城市群,還出現城市郊區化傾向,產業也向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轉移。
目前社會經濟生活向互聯網、3D打印和智能制造轉變,具有分布式特點的新能源必然成為未來的主導能源,政府的政策需要給予新能源企業更多的試錯機會,鼓勵其發展,突破固有的管理和限制思維。
從現有新能源政策導向和指導思想來看,近10年來,國家相關政府部門雖然出臺了大量相關政策,但中國發展新能源的著眼點還基本停留在“就能源談能源”的層面上,僅從擴大新能源使用范圍和規模、快速推廣新能源角度來認識和實踐,缺乏從社會需求側角度出發,更深入地將經濟社會、城鎮化的發展與新能源政策相結合。
如果政策導向不能盡快跳出這種固有模式,未來或會影響中國經濟整體發展大局。
打破固有模式
中國新能源戰略應立足長遠,從產業、就業、居住、生活社會的各個方面如何適應能源供給方式的轉變上進行謀劃布局。
從2005?2011年,中國光伏消費量從0.1吉瓦時擴張3吉瓦時,風電消費量從1.9吉瓦時增加到70.3吉瓦時。但卻難以掩蓋在生產主導下新能源產業發展不合理的現實:以行政為核心和主力的新能源擴張迅猛,過于關注產能、供給側,國內新能源產品市場化的有效需求嚴重不足,遠遠滯后于國內新能源產品產能和產量擴張速度,形成上粗、下細的產業鏈格局。
本應解決中國能源供給、能源轉型的新能源產品卻扭曲了其根本使命——以高成本為代價產出的新能源產品被迫低價出口,去解決別國的能源和環境問題。
更嚴重的是,新能源產品低價出口,也因伴國際金融危機、美國頁巖氣成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以及越南等一些新興制造國家的競爭而受阻。2012年10月,美國將對中國產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征收18.32%?249.96%的反傾銷稅,以及14.78%?15.97%的反補貼稅。歐盟在2013年6月?8月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該稅率還將升至47.6%。
在國內外雙重壓力下,中國新能源政策開始出現調整。國內終端需求問題逐漸得到重視,政府部門開始大規模規劃啟動光伏應用市場,同時建立一些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產業園區。2014年6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提出包括能源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和體制革命的四個能源革命。這次會議的一個重要突破性認識是,將能源消費放置在能源供給的前面。
但新能源的規劃依然是線性思維,按照《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設定的目標,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達到15%,可再生能源比例則更低,這一規劃并未考慮中國城鎮化、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能源需求變化對整體能源結構的影響。
如果新能源占據能源結構的主導地位,它就一定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為其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模式開路,使得經濟社會形態體現和滿足新能源的運行特點。與傳統化石能源相比,除了可再生、環境友好等資源特性外,新能源有兩個特點會對人類經濟社會運行模式產生重大影響:
一是新能源的能源密度較低。新能源是即時獲取的能源,其能源密度不可能與億萬年累積的化石能源相比,即使技術進步使得新能源的轉化和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了,其能源密度也不可能與傳統化石能源相比肩;
二是新能源的資源區域分布平均程度得到改善,這意味著人類社會的居住分散、就業當地化、能源基礎設施自給自足等,后工業化經濟社會運行模式會更快到來。如果未來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深入,分布式能源的模式或將成為整個經濟社會的主導模式。此時新能源將不再依據線性路徑發展,或產生出一條爆發式的發展路徑。
這將導致以幾個大工程推動新能源發展的類似張家口示范區政策,或將在能源需求端變革下喪失原有價值。
增強政策容忍度
中國新能源產業新陳代謝速度很快,要對新能源領域發展的合理亂象有一定的容忍度,否則可能會扼殺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活力和創新力。
首先,新能源品種很多,不同新能源品種又有很多利用方式。根據1978年3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第148號決議對新能源的分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的種類高達14種,即使排除了油頁巖、焦油砂和泥炭,也高達11種;如果再將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等新能源利用技術包含在內,新能源種類則更多。
從利用方式看,太陽能領域存在光伏、光熱兩種技術路線;生物質能有氣化、液化、固化、沼氣4種利用方式;新能源汽車也有充電、插電、混合等模式。如果將新能源品種和同一品種的不同利用方式進行排列組合,新能源利用模式的組合更是幾何級擴大。因此,新能源發展路徑和發展模式具有無限可能性,孰優孰劣很難事前確定,只能通過自下而上鮮活實踐的試錯才能驗證。
但從當前國家發展新能源政策來看,自上而下的事前計劃過細、過緊。如《可再生能源法》第四條“國家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列為能源發展的優先領域,通過制定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總量目標和采取相應措施,推動可再生能源市場的建立和發展”;第五條“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對全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實施統一管理”;第十條“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根據全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劃,制定、公布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指導目錄”等,都帶有明顯的預先設定性,容易畫地為牢,缺少包容性,不利于試錯和創新,與新能源發展的生態多樣性存在一定的矛盾。
其次,新能源產業的技術包容性很強。新能源產業主要是圍繞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能源的工業化轉化、儲存和利用而展開;與傳統化石能源相比,新能源更多地呈現出制造業而非資源業的產業特性。因此一切有利于新能源轉化、儲存、利用水平改善的技術都能被吸收進該產業。能源互聯網、智能電網、泛能網等技術,主要側重于增強新能源的存貯和利用水平、靈活性和穩定性;新材料、生物技術等技術,將側重于新能源轉化和存貯效率的提高。
最后,新能源競爭性很強。新能源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又具有很強的制造業屬性,這意味著進入產業的門檻較低。近幾年,中國新能源企業數量擴張迅猛,企業種類繁雜,商業模式多姿多彩;既生氣勃勃,也存在魚龍混雜現象。
從能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演變規律來看,能源使用方式的變遷對整個人類經濟社會運行模式影響也非常深遠。在薪柴占主導的能源供給格局只能支撐農耕文明,即使有制造業,大都是小規模的手工作坊,城鄉型態也是小城市被眾多鄉村圍繞,大城市擴張嚴重受到限制。
在煤炭主導的能源供給格局下,由于煤炭能源密度較高、可大規模集中供應,規模化、集中化的工業、城市蓬勃興起。在石油、天然氣占能源結構主導地位后,石油使得交通更加便利,城市不僅出現城市圈、城市群,還出現城市郊區化傾向,產業也向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轉移。
目前社會經濟生活向互聯網、3D打印和智能制造轉變,具有分布式特點的新能源必然成為未來的主導能源,政府的政策需要給予新能源企業更多的試錯機會,鼓勵其發展,突破固有的管理和限制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