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網公司能源研究院副院長 張瑋
國家電網公司能源研究院戰略研究所所長 馬莉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下發了《關于推進輸配電價改革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電力市場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電力交易機構組建和規范運行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售電側改革的實施意見》、《關于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和規范燃煤自備電廠監督管理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電力體制改革配套文件,標志著我國電力改革進入實施階段。電力涉及千家萬戶,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如何穩妥、順利地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確保廣大用戶切實享受到改革的成效,筆者認為需要把握好以下幾個關鍵點。
一、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改革思路,隨后的鐵路改革、利率市場化改革、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無不鮮明的體現了這一思想。如今,新一輪電改方案和配套文件出臺,其電力市場化、電價由市場決定等核心內容,再次印證了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市場化改革的決心。按照中發9號文和配套文件,將在電力行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一方面加強對電網中間環節的監管,另一方面在發電側和售電側引入競爭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售電業務,并放開用戶選擇權,鼓勵用戶參與市場競爭,電力市場將實現買方多元化、賣方多元化,市場主體和交易機制也將更加規范。同時,以核定獨立的輸配電價為基礎,改變現行電價形成機制,發、購電價格通過協商或競價形成,電價機制能夠有效發揮作用,充分體現電力商品屬性,發揮好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使資源配置更有效率。
二、建立科學、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
市場化改革的核心是改變競爭環節的價格形成機制,由現行的政府定價為主向市場定價為主轉變。那么,什么是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按照配套文件,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將區分競爭性和壟斷性環節,在發電、售電等競爭性環節形成適應市場要求的電價機制,在自然壟斷的電網環節形成由政府核定輸配電價的機制。可以預見,未來我國將通過市場的手段引導電力投資,促進電力投資布局優化,推動清潔能源發展、能源轉型和環境保護。同時,對于用電側,也將促進用戶合理用電,提高用電效率。
隨著市場化價格機制的建立、輸配電價的獨立核算,用戶用電價格將隨一次能源價格隨行就市,實現發電側與用電側的價格聯動。本輪改革的重點在理順電價機制、建立市場化機制,而不是簡單地降低電價,將推進改革、釋放改革紅利作為降低電價水平的有效手段。推進電價改革、衡量市場化改革成效的標準,是新的價格形成機制能否高效運作,準確、及時反映一次能源價格變化、市場供需情況和供電服務質量提升。未來,電價水平的波動將成為“新常態”,其高低并不能作為衡量改革成效的唯一標準。
三、有序推進電力改革試點
電力體制改革關系經濟發展、能源安全、民生保障、環境保護、社會穩定等重要領域,涉及政府職能轉變、行業管理調整、市場機制建設、價格機制完善等重大變革,影響主體多、覆蓋面廣,十分復雜。而且,當前各方對于電力市場運行規律的理解和認識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對一些事關電力市場建設的深層次問題,把握的還不夠準確。從我們國家來看,“試點先行”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寶貴經驗。因此,先行開展試點能夠使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電力市場運行規律,避免市場化改革出現反復和偏離初衷,確保改革取得實效。
從目前來看,中發9號文件和配套文件中要求的、各方意見取得最大公約數的改革措施,應有序、有效、穩妥推進試點,尤其是輸配電價改革,核定獨立的輸配電價,這是電力體制改革的關鍵,應加快推進,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對售電側改革、組建相對獨立運行的電力交易機構等部分重大改革事項,可以先進行試點,在總結試點經驗和完善相關規則的基礎上再全面推開。
四、確保用戶自由選擇權的實施
電力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使廣大用戶擁有自主選擇權,共享改革紅利。按照配套文件的要求,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將打破壟斷、推進售電側放開,賦予用戶自由購電權利,使用戶擁有更多購電選擇,用電更加便利。改革后,用戶能夠根據自己的個性化需求進行差異性選擇,獲得更加優質的服務。比如,有些用戶可能選擇價格更經濟的售電公司;有些注重環保的用戶可能選擇購買綠色電力;有些用戶可能選擇售電公司提供定制服務或專屬解決方案;部分大用戶參與批發市場競爭,與發電企業簽訂長期購電合同,有助于優化用能成本,增強市場中的議價能力。這些,都是廣大用戶在新一輪改革中所獲得的新的紅利。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在改革推進過程中,需要建立科學完善的監管機制,制定較為嚴格的監管規則,避免在打破老壟斷的同時,局部地區又重新形成配售一體化的新型壟斷,影響用戶選擇權的實施,使廣大用戶無法共享改革紅利。
五、處理好市場與計劃的關系
電力市場化改革初期,發用電計劃電量與市場電量并存,即形成所謂的“雙軌制”。一部分發電企業和用戶的電量仍按政府制定的價格賣電與購電,而另一部電量則按市場價出售和購買。那么,在計劃逐步轉向市場的過程中,為確保改革平穩過渡,如何處理好市場與計劃的關系,保障各利益主體之間公平,應該采取哪些措施?
首先,應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逐步放開發用電計劃,電量比例根據改革進程逐步擴大。從國外看,大多數國家電力市場建設初期一般都先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發電企業和用戶進入市場,電量比例約在30%左右。其次,保留一部分發電計劃,以確保居民用戶等公益性用電和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我國很多地方,居民還難以承受市場化的電價水平;國家鼓勵優先使用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其價格水平在市場上競爭力還較弱。這些,都將通過保留部分公益性和調節性發電計劃予以保障。第三,市場建設初期,優先保障市場電量的執行。改革之初,市場電量規模不大,交易以中長期為主,市場電量的偏差可通過計劃電量調整,實現電力電量平衡。但是,隨著放開電量逐步擴大,計劃電量已難以為市場電量的偏差保底,需要建立市場化的偏差電量調整機制,通過市場化的公平的手段確保電力電量的平衡。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能源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中發9號文件及其配套文件從我國現實國情出發,充分考慮我國電力工業發展實際,為充分發揮市場在電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推進電力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國家電網公司能源研究院戰略研究所所長 馬莉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下發了《關于推進輸配電價改革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電力市場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電力交易機構組建和規范運行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售電側改革的實施意見》、《關于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和規范燃煤自備電廠監督管理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電力體制改革配套文件,標志著我國電力改革進入實施階段。電力涉及千家萬戶,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如何穩妥、順利地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確保廣大用戶切實享受到改革的成效,筆者認為需要把握好以下幾個關鍵點。
一、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改革思路,隨后的鐵路改革、利率市場化改革、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無不鮮明的體現了這一思想。如今,新一輪電改方案和配套文件出臺,其電力市場化、電價由市場決定等核心內容,再次印證了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市場化改革的決心。按照中發9號文和配套文件,將在電力行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一方面加強對電網中間環節的監管,另一方面在發電側和售電側引入競爭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售電業務,并放開用戶選擇權,鼓勵用戶參與市場競爭,電力市場將實現買方多元化、賣方多元化,市場主體和交易機制也將更加規范。同時,以核定獨立的輸配電價為基礎,改變現行電價形成機制,發、購電價格通過協商或競價形成,電價機制能夠有效發揮作用,充分體現電力商品屬性,發揮好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使資源配置更有效率。
二、建立科學、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
市場化改革的核心是改變競爭環節的價格形成機制,由現行的政府定價為主向市場定價為主轉變。那么,什么是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按照配套文件,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將區分競爭性和壟斷性環節,在發電、售電等競爭性環節形成適應市場要求的電價機制,在自然壟斷的電網環節形成由政府核定輸配電價的機制。可以預見,未來我國將通過市場的手段引導電力投資,促進電力投資布局優化,推動清潔能源發展、能源轉型和環境保護。同時,對于用電側,也將促進用戶合理用電,提高用電效率。
隨著市場化價格機制的建立、輸配電價的獨立核算,用戶用電價格將隨一次能源價格隨行就市,實現發電側與用電側的價格聯動。本輪改革的重點在理順電價機制、建立市場化機制,而不是簡單地降低電價,將推進改革、釋放改革紅利作為降低電價水平的有效手段。推進電價改革、衡量市場化改革成效的標準,是新的價格形成機制能否高效運作,準確、及時反映一次能源價格變化、市場供需情況和供電服務質量提升。未來,電價水平的波動將成為“新常態”,其高低并不能作為衡量改革成效的唯一標準。
三、有序推進電力改革試點
電力體制改革關系經濟發展、能源安全、民生保障、環境保護、社會穩定等重要領域,涉及政府職能轉變、行業管理調整、市場機制建設、價格機制完善等重大變革,影響主體多、覆蓋面廣,十分復雜。而且,當前各方對于電力市場運行規律的理解和認識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對一些事關電力市場建設的深層次問題,把握的還不夠準確。從我們國家來看,“試點先行”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寶貴經驗。因此,先行開展試點能夠使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電力市場運行規律,避免市場化改革出現反復和偏離初衷,確保改革取得實效。
從目前來看,中發9號文件和配套文件中要求的、各方意見取得最大公約數的改革措施,應有序、有效、穩妥推進試點,尤其是輸配電價改革,核定獨立的輸配電價,這是電力體制改革的關鍵,應加快推進,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對售電側改革、組建相對獨立運行的電力交易機構等部分重大改革事項,可以先進行試點,在總結試點經驗和完善相關規則的基礎上再全面推開。
四、確保用戶自由選擇權的實施
電力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使廣大用戶擁有自主選擇權,共享改革紅利。按照配套文件的要求,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將打破壟斷、推進售電側放開,賦予用戶自由購電權利,使用戶擁有更多購電選擇,用電更加便利。改革后,用戶能夠根據自己的個性化需求進行差異性選擇,獲得更加優質的服務。比如,有些用戶可能選擇價格更經濟的售電公司;有些注重環保的用戶可能選擇購買綠色電力;有些用戶可能選擇售電公司提供定制服務或專屬解決方案;部分大用戶參與批發市場競爭,與發電企業簽訂長期購電合同,有助于優化用能成本,增強市場中的議價能力。這些,都是廣大用戶在新一輪改革中所獲得的新的紅利。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在改革推進過程中,需要建立科學完善的監管機制,制定較為嚴格的監管規則,避免在打破老壟斷的同時,局部地區又重新形成配售一體化的新型壟斷,影響用戶選擇權的實施,使廣大用戶無法共享改革紅利。
五、處理好市場與計劃的關系
電力市場化改革初期,發用電計劃電量與市場電量并存,即形成所謂的“雙軌制”。一部分發電企業和用戶的電量仍按政府制定的價格賣電與購電,而另一部電量則按市場價出售和購買。那么,在計劃逐步轉向市場的過程中,為確保改革平穩過渡,如何處理好市場與計劃的關系,保障各利益主體之間公平,應該采取哪些措施?
首先,應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逐步放開發用電計劃,電量比例根據改革進程逐步擴大。從國外看,大多數國家電力市場建設初期一般都先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發電企業和用戶進入市場,電量比例約在30%左右。其次,保留一部分發電計劃,以確保居民用戶等公益性用電和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我國很多地方,居民還難以承受市場化的電價水平;國家鼓勵優先使用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其價格水平在市場上競爭力還較弱。這些,都將通過保留部分公益性和調節性發電計劃予以保障。第三,市場建設初期,優先保障市場電量的執行。改革之初,市場電量規模不大,交易以中長期為主,市場電量的偏差可通過計劃電量調整,實現電力電量平衡。但是,隨著放開電量逐步擴大,計劃電量已難以為市場電量的偏差保底,需要建立市場化的偏差電量調整機制,通過市場化的公平的手段確保電力電量的平衡。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能源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中發9號文件及其配套文件從我國現實國情出發,充分考慮我國電力工業發展實際,為充分發揮市場在電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推進電力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