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剛落下帷幕的巴黎氣候大會中,全球各國一致同意做出一個重大轉變:努力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那么在本次會議中誰是贏家誰又是輸家呢?會議給我們帶來了哪些驚喜?它們都意味著什么呢?
(譯者:流浪狗)
攝影:Luca Locatelli,國家地理
撰文:Craig Welch
法國,維勒班特——因為共同的目標,全世界走到了一起。
20多年前,全球各國領導人首次聚首,試圖制定一個治理氣候改變的協議。20多年后的12月12日,來自195個國家的代表達成了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定,尋求縮減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努力擺脫對煤、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
“人生中難得有一次改變世界的機會,”在歐洲中部時間周六19:30最終決定敲定之前,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對與會代表說道。
協議達成后,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宣布,“我們做到了曾經無法想象的事情。”
本次氣候會談歷時兩周,與會代表帶著很高的期望前來參會,最終達成了一個充滿雄心的協定。《巴黎協定》共31頁,要求富裕國家為貧窮國家提供資金治理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問題,呼吁各國迅速轉向清潔能源的使用。
然而,各國將如何堅持遵循自己的承諾以及新制定的充滿挑戰的目標能否實現還有待觀察。不過,作為未來的藍圖,各國領導者顯然都對自己的努力結果感到自豪,甚至許多持懷疑態度的氣候活動家也贊揚了協定達成的意外成果。
“全球各國緊緊團結在一個歷史性協定周圍,標志著氣候危機的轉折點,”世界資源研究所的國際氣候專家Jennifer Morgan說道。
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補充說,“多年之后,我們的子孫將會追憶人類解決氣候危機的道義勇氣,那時他們會把2015年12月12日視為國際社會最終決定采取行動的日子。”
以下是本次氣候會談的亮點——一些驚喜,一些遭冷遇的對象,協定的內容意味著什么,將會把我們帶向何方。
驚喜
1.5℃
本次氣候會談除了達成協定,或許最令人驚喜的就是協定制定的遠大目標:與會代表帶著共同的使命來到巴黎:希望在溫室氣體給地球帶來不可逆轉的危害之前減少其排放量。各國之前制定了將升溫控制在不超過2℃的目標,而新協定將這個目標定在“遠低于2℃。”此外,協定要求各國在努力達成該目標的同時,爭取將“升溫控制在1.5℃”。
在新的氣候協定框架下,各國一致同意開始迅速縮減森林砍伐和土地開墾的規模,特別是熱帶雨林,如巴西亞馬遜的馬托格羅索州地區。亞馬遜地區是世界是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源,僅次于化石燃料燃燒。
攝影:GEorge Steinmetz,國家地理
考慮到多年來失敗的氣候會談經歷,幾乎沒有與會代表預期取得這樣的成果。究竟是什么改變了呢?殘酷的現實。最近的研究表明,海平面上升,尤其是對于類似馬紹爾群島或基里巴斯這樣的地勢低洼的太平洋國家來說,即使升溫控制在2℃,也很可能會淹沒整個國家。
雖然1.5℃的目標不具法律約束力,但“它能刺激我們加速推動目前采取的行動,”旨在推動可持續性轉變的國際行動組織E3G 成員Liz Gallagher說道。
島國
另一個驚喜之處是太平洋國家以及諸如南非等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不斷增強,這些國家持續的道德義憤促使他們成立了一個聯盟,幾年之前這是無法想象的。美國和歐盟一些發達國家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努力推動更加積極的行動。這個組織自稱“遠大志向聯盟”,在最后一次會議上,其代表身著翻領上佩戴椰子葉的衣服走入會場。
在代表們開始討論最終文件之前,馬紹爾群島外交部長Tony de Brum在推特上貼出了一張他搖晃一個嬰兒的照片,照片下寫著:“這是我的第十個孫子,今天我為他而戰。”
目標升級
在抵達巴黎之前,代表全球90%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87個國家提交了未來幾十年的減排計劃。不過這些計劃距離達成將升溫控制在2℃的目標相差甚遠,更不用說1.5℃了。事實上,一個德國團隊和一個與麻省理工學院相關的團隊分析表明,如果遵循這些計劃,全球升溫將會維持在2.7℃-3.5℃之間。
不過,12月12日,與會代表一致同意,各國需要加速實施制定的長期計劃。從2018年開始,各國代表要再次聚首評估各自計劃的實施情況;到2020年,許多國家應制定出更為宏大的新計劃。這其中暗含的想法是,12日達成的氣候協定將會徹底改變風能、太陽能和波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市場,各國有可能更快、更廉價的完成向可再生能源的轉變。
遭冷遇對象
化石燃料
在上個十年的中期,經過多年失敗的努力,全世界向清潔能源過渡的勢頭停滯不前。近年來這個勢頭又開始恢復,不過幾乎沒人預料到最終達成的協定竟然要求徹底終結化石燃料排放。該協定要求各國在幾十年后達到碳排放量的峰值,然后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逐漸減小為零,哪怕是需要依靠將二氧化碳從空氣中抽取出來的技術。
內華達山脈的積雪量達到了500年來的新低。滑雪者、徒步旅行者、農民、森林甚至所有加州的生物都能感受到低積雪量的影響。科學家稱,預計氣候改變可能會加劇干旱的影響,比如過去四年來肆虐加州的旱災。
攝影:Peter Essick,國家地理
然而,顯而易見的是本次參加巴黎氣候會談的國家都認為全球越過化石燃料時代是至關重要的。這一點從會議代表努力爭取1.5℃的升溫目標就能看出來。
綠色和平組織的Kumo Naido說,換句話說,“僅1.5℃的目標就會給參加會議的煤炭公司和石油出口國家帶來恐慌。”
沙特阿拉伯
石油巨頭一直是最不愿達成任何氣候協議的代表,經常利用其在中東的勢力影響其他會談代表。盡管沙特阿拉伯參加了巴黎氣候會談,但它仍不時的拋出障礙,試圖維持其作為世界主要能源供給國的地位。
如今,隨著油價降到低位,沙特阿拉伯的經濟遭受到超過平常的打擊,將會面臨少數幾個國家才會遭遇的重大轉變。
贏家
氣候活動家
近年來,諸如前NASA科學家James Hansen和作家Bill McKibben等活動家到處攻擊化石燃料,反對建造基斯通輸油管道和通過太平洋西北地區的港口向亞洲出口煤炭。他們還敦促各大學和基金會放棄持有的煤和石油方面的股份,有些取得了成功,有些以失敗告終。批評家經常抱怨稱單打獨斗效果不大,不過活動家們仍然堅持不懈。他們一再宣稱,為了維護地球的安全,應當將更多的化石燃料保存在地下。這一策略促使氣候改變始終出現在議事日程之中,現在看來近200個國家的代表似乎都或多或少的同意他們的意見。
能源投資者
從一個化石燃料占主導地位的世界轉向一個由清潔能源驅動的地球并不容易。許多商業界人士也非常沮喪,不知道將自己的精力和金錢放在什么地方。從對沖基金經理、銀行家到能源金融界,許多人都反復詢問未來將會如何發展。有些人對活動家敦促人類逐步擺脫對煤和其它化石燃料的依賴表示贊同,不過他們同時還要對股東負責,需要得到從煤和石油的投資中撤資的做法是明智的保證。
現在,他們終于有答案了。
去年,德國44%的電力來自煤炭,其中的26%來自褐煤。圖中的Welzow-Süd露天煤礦自1959年就開始開采褐煤。無煙煤的使用量已經大幅下降,不過褐煤的使用量沒有什么變化。這也是德國無法逐步實現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的主要原因之一。
攝影:Luca Locatelli,國家地理
“他們想要的是未來經濟如何發展的信號,”新氣候經濟委員會的政治經濟學家Michael Jacobs說道。新氣候經濟委員會與世界銀行及其它組織合作,旨在推動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變。“這個信號表明全球的碳排放將處于不可逆轉的下跌趨勢,我認為這是值得注意的。”
法國政府
在上周中,與會代表不斷贊揚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和外交部長洛朗·法比尤斯領導本次氣候會談有方。雖然之前的氣候會談總是以失敗告終,法國人總是想法設法令哪怕是最失意的國家也感到充滿力量。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努力敦促所有人達成協定,甚至12日早些時候就警告與會代表,即便沒有達成協議,他們的子孫也會銘記這一天。
上周早些時候,BBC分析師Roger Harrabin稱,法比尤斯“一直直呼代表的名字,以營造出一種家庭的氛圍來解決共同的問題。如果能夠達成這個非凡的氣候協定,影響全世界各國的政治和經濟,他將會以最偉大外交家之一的身份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