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能源發展正在經歷從低密度到高密度、從低效到高效、由黑變綠的過程,最終將進入清潔、經濟的能源新世界。
新能源消納,恰似人類能源轉型通過“歷史三峽”,一旦攻克“痛點”,成功闖關,瞬間會豁然開朗,一幅能源利用的壯美畫卷將漸次展開……
2015年6月,七國集團(G7)公開聲明,本世紀末告別化石能源。我國已確立了能源革命的戰略目標——到2030年,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占比超過50%。
化石能源價格低迷背景下,如何抵御短期誘惑、解除新能源消納“魔咒”?闖關之旅正如“一葉輕舟”穿行三峽,只能看到“重巖疊嶂、遮天蔽日”,正在經歷重重挑戰:多方利益糾結,各種聲音混雜,幾乎迷失方向。
經濟新常態形勢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是新能源闖關的“殺手锏”。這一創新思路的底氣源自:新動力——進行結構性改革,調整利益關系,形成合作共贏機制,保證充沛的前行正能量;新武器——提升“有效供給”,練就“硬功夫”,打造終極必殺器全球能源互聯網。
正能量:利益機制+法制軌道
在能源大家庭,新能源因其不穩定性而被看做“調皮的孩子”,如何讓其變為“好孩子”,也讓“家里人”絞盡了腦汁。
2015 年11月20日,云南省工信委下發的一則關于“風電火電清潔能源置換交易”的通知引發軒然大波,針對文件提出的風電企業補償火電企業,將風電部分收益支付給火電企業的做法,各種批評聲音不斷。
業內一致的看法是,新能源消納并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利益博弈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問題。因此需要合力營造適合新能源消納的社會氛圍,設計出讓電源、電網、用戶各方權責利明晰的市場機制,方能形成乘數效應,激發產業前行正能量,讓新能源從“熊孩子”變為“好孩子”。
現實情況是:盡管國家高層已對國際社會做出承諾,但主管部門落實政策尚有缺位;需求下降導致地方政府接納新能源意愿降低,態度隱晦;煤價低迷引火電企業如囚徒困境般“最后瘋狂”;電價補貼上調讓新能源企業繼續“大躍進”:電網企業勇于擔當社會責任卻遭百般抱怨。
一個不和諧的現象是,來自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社會用電量增加只有0.5%,但電力裝機全年增長10%,新增容量1.3億千瓦,是歷年新增裝機量最大的一年,其中火電增長8%,新增裝機6000多萬千瓦。
一個無奈的現實是,在現行體制下,由于各類電源發電計劃年初政府已經明確,作為“承上啟下”的電網企業,要多接納新能源,只能在計劃框架下局部優化,調整的空間很小,難度和挑戰不難想象,背后承擔的“委屈”可謂“甘苦自知”。
由此,政府、火電企業、新能源企業、電網企業都應有所擔當,勇于承擔歷史的責任,當合 力前行,不能只顧眼前利益,甚至一味推卸責任、怨天尤人,至少要做到“各掃門前雪”,不能像俄羅斯寓言《天鵝、梭子魚和蝦》中那樣“各奔前程”。
“能源三峽”地勢本已險峻,“百年修得同船度”的產業各方更要合力,才能為產業騰挪營造足夠空間。
從國外經驗來看,為鼓勵風電消納,保障參與各方利益最大化,一般會配套三方面的價格機制,一是競價機制:由于政府給予風電補貼,風電可依靠其邊際發電成本基本為零的優勢,通過低報價自動實現優先上網。二是負電價機制:低谷時段通過負電價引導各類電源參與調峰。三是價格補償機制:負荷高峰時段電價較高,在風電出力不足時,火電可以獲得較高收益。
同時,借鑒歐美經驗,還應對發電、輸電和用戶環節設置激勵機制,包括投資補貼、稅收優惠、發電補貼、輸電補貼和用電激勵等,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
從產品層面來看,以風、光為代表的新能源,就像有機蔬菜價格偏高,要想改變“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必須要找準用戶,明確細分市場。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回歸電力的商品屬性,喚醒用戶側的產品意識,促進電源側擴大有效供給的積極性,形成良性循環。
對一國而言,要想成功實現能源轉型,并搶占能源新世界的制高點,法制軌道是必由之路。對于新能源發展,需以立法形式明確目標,并補充完善相關法律,給出具體而明確的措施,同時也要結合實際發展,進行詳盡設計,適時對法律進行修訂。
歐美國家新能源相關的法律比較完備,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法》《風電接入法》《電力輸送法》《可再生能源優先法》等。我國除《可再生能源法》外,更多是以政府部門的規劃、計劃、通知、意見、管理辦法等具體政策形式出臺,因此仍需進一步完善。比如,目前更多是全國框架性法律制度,相應措施過于概括;有些量化指標會導致國家與地方規劃間的銜接不順,導致發電規劃和電網規劃無法同步、不協調問題突出。
在具體推進過程中,需注意協調好以下三方面問題,真正發揮引導規范的效果:將導向性與可操作性結合,比如明確優先調度等級、全額收購的標準;將激勵與懲罰相結合,在發揮對企業、公民的正向引導作用的同時,也要對未完成目標者有懲罰;將相關法律法規內部協調做好。比如相關規劃、計劃和意見等政策的銜接、設計等。
必殺器:全球能源互聯網
新能源消納本質還是資源配置問題。新能源要從“幼苗”成長為“棟梁”,從“替代能源”“主要能源”成長為“主力能源”,尚需實打實的硬功夫,最終才能練就消納“必殺器”——全球能源互聯網。
1887年,世界第一臺用于發電的風車在美國克利夫蘭一富人區的后院落成之際,彼時的《科學美國人》雜志就曾提出疑問“我們怎么才能在不需要的時候將白天或夜晚、周日或工作日到來的風能收集存儲起來呢?解決這個問題的人將會是誰呢?”
當時光之輪轉動到21世紀的第16個年頭,電網要消納的風、光的新能源的量級與當年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其挑戰和壓力也可想而知。
一個量化的數據就是,2000年~2015年,全球新能源發電增長34倍,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提高了3個百分點。
國際能源署 (IEA)署長法提赫•比羅爾給出的時間節點是,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將成為全球最主要的發電能源。來自國家電網公司的研究顯示,預計到2050年,通過北極和赤道地區送出的清潔能源電量分別將達到每年3萬億和9萬億千瓦時。
“百尺高臺,起于壘土”,要想掌握終極武器——全球能源互聯網,就需要先練就硬功夫:
——基本功。先進的電網傳輸技術是消納的基礎,超前進行電網規劃、加強輸送通道建設已被公認為最具價值的手段。
目前,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條件已經具備,有了中國自主創新的特高壓電網技術,輸送距離可以達到5000公里,輸送容量可以達到1500萬千瓦,世界各大能源基地與負荷中心完全實現無縫連接。
“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就連山里人都明白,“藏在深山無人識”的尷尬卻屢屢出現在新能源消納問題上。
當下中國亟需解決的就是,跨區輸電項目核準滯后于新能源項目的問題。網源同步建設的觀念不僅要入腦入心,更要落實到行動上。
——獨家秘笈。在現有通道建設嚴重滯后形勢下,相關電網調度技術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中國國家電網的經驗包括:對傳統能源,通過優化調度,最大限度調度火電調峰能力;對新能源,采用先進控制手段如大風電場自動發電控制系統(AGC),優化風電場有功出力,可以實現每5分鐘動態調整風電計劃,最大限度利用送出通道的輸電能力。
——內功心法。大規模儲能技術,不僅有助于新能源消納,而且會成為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重要支撐。在技術上,成熟的揮抽水蓄能之外,其他新型儲能技術,如鋰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也應不斷探索、實踐。
——終極武器。當下,如何實現化石能源與新能源電力的無縫鏈接,已成為世界各國正在攻關的難題。全球能源互聯網憑借“特高壓電網+智能電網+清潔能源”,必將成為新能源消納的終極武器:充分利用各大洲時區差、季節差,實現人類能源結構優化,讓包括清潔能源在內的各類能源大范圍配置,真正實現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
對于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商業價值,國家電網公司副總會計師、海外投資公司總經理李榮華給出這樣的判斷——“預計到2050年初步建成時,累計投資將超過50萬億美元,形成若干個萬億級投資板塊,推動眾多產業,為全球投資者帶來豐厚的投資回報。”
更為重要的是,全球產業生態、貿易生態甚至是人類的生存狀態都會隨之發生深刻變化。
在產業層面,電源、電網、裝備及新興等板塊將提供巨大商業價值,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升級。
在貿易方面,電力貿易將逐漸與其他大宗商品一道,構成世界貿易的重要內容和價值高地。
在金融領域,全球能源資本市場將逐漸壯大,會創造出基于全球清潔能源的股票、期貨市場和全新產品。
在社會范圍,清潔能源跨國消費將創造全新的用戶體驗,并衍生跨國發電商簽長協、用戶分布式互動等新型生產生活方式。
在經濟增長乏力背景下,攸關人類能源轉型的全球能源互聯網已是下一個“藍海”。
對于企業而言,投資全球能源互聯網,就是投資未來;
對于人類而言,選擇全球能源互聯網,才能掌握命運。
闖過去,前面就是一片天。
文章來源:《能源評論》雜志
新能源消納,恰似人類能源轉型通過“歷史三峽”,一旦攻克“痛點”,成功闖關,瞬間會豁然開朗,一幅能源利用的壯美畫卷將漸次展開……
2015年6月,七國集團(G7)公開聲明,本世紀末告別化石能源。我國已確立了能源革命的戰略目標——到2030年,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占比超過50%。
化石能源價格低迷背景下,如何抵御短期誘惑、解除新能源消納“魔咒”?闖關之旅正如“一葉輕舟”穿行三峽,只能看到“重巖疊嶂、遮天蔽日”,正在經歷重重挑戰:多方利益糾結,各種聲音混雜,幾乎迷失方向。
經濟新常態形勢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是新能源闖關的“殺手锏”。這一創新思路的底氣源自:新動力——進行結構性改革,調整利益關系,形成合作共贏機制,保證充沛的前行正能量;新武器——提升“有效供給”,練就“硬功夫”,打造終極必殺器全球能源互聯網。
正能量:利益機制+法制軌道
在能源大家庭,新能源因其不穩定性而被看做“調皮的孩子”,如何讓其變為“好孩子”,也讓“家里人”絞盡了腦汁。
2015 年11月20日,云南省工信委下發的一則關于“風電火電清潔能源置換交易”的通知引發軒然大波,針對文件提出的風電企業補償火電企業,將風電部分收益支付給火電企業的做法,各種批評聲音不斷。
業內一致的看法是,新能源消納并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利益博弈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問題。因此需要合力營造適合新能源消納的社會氛圍,設計出讓電源、電網、用戶各方權責利明晰的市場機制,方能形成乘數效應,激發產業前行正能量,讓新能源從“熊孩子”變為“好孩子”。
現實情況是:盡管國家高層已對國際社會做出承諾,但主管部門落實政策尚有缺位;需求下降導致地方政府接納新能源意愿降低,態度隱晦;煤價低迷引火電企業如囚徒困境般“最后瘋狂”;電價補貼上調讓新能源企業繼續“大躍進”:電網企業勇于擔當社會責任卻遭百般抱怨。
一個不和諧的現象是,來自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社會用電量增加只有0.5%,但電力裝機全年增長10%,新增容量1.3億千瓦,是歷年新增裝機量最大的一年,其中火電增長8%,新增裝機6000多萬千瓦。
一個無奈的現實是,在現行體制下,由于各類電源發電計劃年初政府已經明確,作為“承上啟下”的電網企業,要多接納新能源,只能在計劃框架下局部優化,調整的空間很小,難度和挑戰不難想象,背后承擔的“委屈”可謂“甘苦自知”。
由此,政府、火電企業、新能源企業、電網企業都應有所擔當,勇于承擔歷史的責任,當合 力前行,不能只顧眼前利益,甚至一味推卸責任、怨天尤人,至少要做到“各掃門前雪”,不能像俄羅斯寓言《天鵝、梭子魚和蝦》中那樣“各奔前程”。
“能源三峽”地勢本已險峻,“百年修得同船度”的產業各方更要合力,才能為產業騰挪營造足夠空間。
從國外經驗來看,為鼓勵風電消納,保障參與各方利益最大化,一般會配套三方面的價格機制,一是競價機制:由于政府給予風電補貼,風電可依靠其邊際發電成本基本為零的優勢,通過低報價自動實現優先上網。二是負電價機制:低谷時段通過負電價引導各類電源參與調峰。三是價格補償機制:負荷高峰時段電價較高,在風電出力不足時,火電可以獲得較高收益。
同時,借鑒歐美經驗,還應對發電、輸電和用戶環節設置激勵機制,包括投資補貼、稅收優惠、發電補貼、輸電補貼和用電激勵等,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
從產品層面來看,以風、光為代表的新能源,就像有機蔬菜價格偏高,要想改變“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必須要找準用戶,明確細分市場。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回歸電力的商品屬性,喚醒用戶側的產品意識,促進電源側擴大有效供給的積極性,形成良性循環。
對一國而言,要想成功實現能源轉型,并搶占能源新世界的制高點,法制軌道是必由之路。對于新能源發展,需以立法形式明確目標,并補充完善相關法律,給出具體而明確的措施,同時也要結合實際發展,進行詳盡設計,適時對法律進行修訂。
歐美國家新能源相關的法律比較完備,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法》《風電接入法》《電力輸送法》《可再生能源優先法》等。我國除《可再生能源法》外,更多是以政府部門的規劃、計劃、通知、意見、管理辦法等具體政策形式出臺,因此仍需進一步完善。比如,目前更多是全國框架性法律制度,相應措施過于概括;有些量化指標會導致國家與地方規劃間的銜接不順,導致發電規劃和電網規劃無法同步、不協調問題突出。
在具體推進過程中,需注意協調好以下三方面問題,真正發揮引導規范的效果:將導向性與可操作性結合,比如明確優先調度等級、全額收購的標準;將激勵與懲罰相結合,在發揮對企業、公民的正向引導作用的同時,也要對未完成目標者有懲罰;將相關法律法規內部協調做好。比如相關規劃、計劃和意見等政策的銜接、設計等。
必殺器:全球能源互聯網
新能源消納本質還是資源配置問題。新能源要從“幼苗”成長為“棟梁”,從“替代能源”“主要能源”成長為“主力能源”,尚需實打實的硬功夫,最終才能練就消納“必殺器”——全球能源互聯網。
1887年,世界第一臺用于發電的風車在美國克利夫蘭一富人區的后院落成之際,彼時的《科學美國人》雜志就曾提出疑問“我們怎么才能在不需要的時候將白天或夜晚、周日或工作日到來的風能收集存儲起來呢?解決這個問題的人將會是誰呢?”
當時光之輪轉動到21世紀的第16個年頭,電網要消納的風、光的新能源的量級與當年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其挑戰和壓力也可想而知。
一個量化的數據就是,2000年~2015年,全球新能源發電增長34倍,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提高了3個百分點。
國際能源署 (IEA)署長法提赫•比羅爾給出的時間節點是,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將成為全球最主要的發電能源。來自國家電網公司的研究顯示,預計到2050年,通過北極和赤道地區送出的清潔能源電量分別將達到每年3萬億和9萬億千瓦時。
“百尺高臺,起于壘土”,要想掌握終極武器——全球能源互聯網,就需要先練就硬功夫:
——基本功。先進的電網傳輸技術是消納的基礎,超前進行電網規劃、加強輸送通道建設已被公認為最具價值的手段。
目前,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條件已經具備,有了中國自主創新的特高壓電網技術,輸送距離可以達到5000公里,輸送容量可以達到1500萬千瓦,世界各大能源基地與負荷中心完全實現無縫連接。
“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就連山里人都明白,“藏在深山無人識”的尷尬卻屢屢出現在新能源消納問題上。
當下中國亟需解決的就是,跨區輸電項目核準滯后于新能源項目的問題。網源同步建設的觀念不僅要入腦入心,更要落實到行動上。
——獨家秘笈。在現有通道建設嚴重滯后形勢下,相關電網調度技術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中國國家電網的經驗包括:對傳統能源,通過優化調度,最大限度調度火電調峰能力;對新能源,采用先進控制手段如大風電場自動發電控制系統(AGC),優化風電場有功出力,可以實現每5分鐘動態調整風電計劃,最大限度利用送出通道的輸電能力。
——內功心法。大規模儲能技術,不僅有助于新能源消納,而且會成為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重要支撐。在技術上,成熟的揮抽水蓄能之外,其他新型儲能技術,如鋰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也應不斷探索、實踐。
——終極武器。當下,如何實現化石能源與新能源電力的無縫鏈接,已成為世界各國正在攻關的難題。全球能源互聯網憑借“特高壓電網+智能電網+清潔能源”,必將成為新能源消納的終極武器:充分利用各大洲時區差、季節差,實現人類能源結構優化,讓包括清潔能源在內的各類能源大范圍配置,真正實現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
對于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商業價值,國家電網公司副總會計師、海外投資公司總經理李榮華給出這樣的判斷——“預計到2050年初步建成時,累計投資將超過50萬億美元,形成若干個萬億級投資板塊,推動眾多產業,為全球投資者帶來豐厚的投資回報。”
更為重要的是,全球產業生態、貿易生態甚至是人類的生存狀態都會隨之發生深刻變化。
在產業層面,電源、電網、裝備及新興等板塊將提供巨大商業價值,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升級。
在貿易方面,電力貿易將逐漸與其他大宗商品一道,構成世界貿易的重要內容和價值高地。
在金融領域,全球能源資本市場將逐漸壯大,會創造出基于全球清潔能源的股票、期貨市場和全新產品。
在社會范圍,清潔能源跨國消費將創造全新的用戶體驗,并衍生跨國發電商簽長協、用戶分布式互動等新型生產生活方式。
在經濟增長乏力背景下,攸關人類能源轉型的全球能源互聯網已是下一個“藍海”。
對于企業而言,投資全球能源互聯網,就是投資未來;
對于人類而言,選擇全球能源互聯網,才能掌握命運。
闖過去,前面就是一片天。
文章來源:《能源評論》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