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即墨大信鎮梁家荒村村民范秀江家裝上本村第74套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即墨在大信鎮采用企業主導、政府扶持方式建設的太陽能小鎮又前進了一步——即墨市政府聯合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在大信鎮建有占地近700畝的工業園和9000多畝的太陽能生態農業示范基地,每年的發電總量可達2.2億度,可供7萬多個家庭一年用電。這一個個“太陽能農莊”,不僅源源不斷創造著綠色能源,還直接帶動著農民生產方式、就業方式的轉型。
光伏“充電”
74戶村民家中免費用電
3日,范秀江家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成功并網,由政府出資在他家平房屋頂上安裝了4塊250瓦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板,每天平均發電4度,年平均發電1460度,基本滿足日常用電需求。至此,梁家荒村已有74戶村民屋頂裝上了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村莊道路上還安裝了200多盞太陽能LED路燈。
據了解,梁家荒村安上屋頂分布式太陽能電池板,讓村民們嘗到了“太陽”的甜頭,不僅日常用電不花錢,而且用不了的電還可輸送到國家電網——范秀江家一共裝了兩塊電表,一塊電表和普通居民家一樣,一頭連著家里的供電線路,一頭連著國家電網,記錄著這戶家庭的用電量;另一塊電表連著屋頂,太陽能發出的電,經過這塊電表流向國家電網。截至今年3月,村民李愛青家利用太陽能共發電634度,家中用電344度,剩余的電全部并入國家電網,收入歸安裝設備和維護的企業所有,“村民用電免費,每年能節省好幾百元錢電費。 ”
種地發電
農民一田兩用領兩份收入
在大信鎮華盛太陽能農莊里,記者看到一排排光伏農業大棚,與普通的磚墻結構大棚不同,這些大棚為鋼構結構,棚頂不是塑料膜,而是光伏發電板,棚底種植著各種農作物,只要有太陽,棚頂就能源源不斷地發電,不僅滿足棚內照明、灌溉等需要,剩余電量還并入國家電網產生收益。
五年前,村民鞏愛玲將土地流轉給企業后便進入華盛太陽能農莊管理大棚內的農作物,成為一名農業工人。如今她每個月有兩份收入,一是土地流轉給企業產生的穩定地租,二是在企業打工所得的工資性收入,每月平均收入3000元。像鞏愛玲這樣因此受益的農業工人,在園區中有2700多人。
“棚頂發電,棚內發展現代有機農業,使光伏發電額外占用土地資源成為歷史,不僅提高了傳統日光溫室的土地利用率,還解決了傳統發電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華盛孵化器創業導師王海玉介紹,以光伏陰陽棚為例,南面向陽的溫室種植有機蔬菜,北面偏陰的溫室種植有機食用菌,溫室上方安置的太陽能電池板為大棚提供照明、溫控所需的電力,大大提高了資源利用率。
現代農業
老農變“創客”年收入翻番
在華盛太陽能農莊的“孫大爺的菜園”,61歲的村民孫允堂搓著濕潤的泥土,眼神里都是憧憬。最近,他有了一個時髦的稱號——創客。孫允堂是大信鎮張戈莊一里村的農民,以前自己在家種著四畝地,加上外出打零工,一年最多40000多元的收入。最近他把3.6畝地流轉給了昌盛日電,成為華盛太陽能農莊的一名農業工人。熟悉光伏大棚的運作模式之后,他承包了三個大棚,開始自己創業。現在,孫大爺一年的純收入近8萬元。
“培育像孫大爺這樣的農業創客,也是我們實現精準扶貧工作的一部分目標。 ”華盛孵化器創業導師王海玉介紹說,孫允堂根據公司訂單種植生產各種農產品,承擔田間作業、生產用工管理和費用管控等責任,公司統一管控種子、肥料和用藥,并提供種植技術和管理指導,最重要的是,公司在市場端利用平臺優勢和營銷手段解決了農產品的商品化銷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