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項目破了脫貧難題
“這一個項目,就解決了我們村集體脫貧問題。”4月28日,即墨市靈山鎮索戈莊村村書記張孝蓮指著村里新建的110萬千瓦時光伏太陽能發電站,展望起了村子的美好前景:發電站建成后,每年將發電13萬度,為村集體增加13萬元的收入——對于一個負債57萬元的空殼村,一個項目即破解了村集體脫貧難題。
“沒花一分錢,用電不花錢,還能賣錢。”張孝蓮說,一個光伏太陽能發電站投資120萬元,由青島、即墨兩級財政幫扶,占地1000平方米,建成后并入國家電網發電,由建設方青島昌盛日電來維護。
記者了解到,即墨市30個省級貧困村都建設了光伏農業項目,這是即墨為省級貧困村“量身定制”的精準扶貧項目。“光伏扶貧是精準扶貧項目之一,它將光伏應用和精準扶貧結合起來,變‘漫灌’為‘滴灌’,變‘輸血’為‘造血’,通過開發太陽能資源,連續25—30年可產生穩定的收益。”即墨市基層組織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30個省級貧困村平均年發電量達400萬度。
在光伏太陽能小鎮——即墨大信鎮,10個新型農村社區均建設有500—1000畝太陽能光伏大棚,由企業建成中心社區及光伏農業科技大棚,中心社區以太陽能為主題元素,配套建設太陽能產品及服務設施,實現光伏、現代農業和新型城鎮社區的有機結合。
記者看到,每個大棚上面都鋪設了太陽能電池板。區別于普通大棚,這些大棚上面發電,下面種植蘑菇、茶葉等作物,發電種植兩不誤。建設光伏發電站需要占用大片土地,而在沿海地區,土地資源極其珍貴,光伏農業大棚的建造,把光伏發電與農業生產結合起來,不僅獲取了清潔環保的新能源,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
村民孫文君有2畝農田,過去主要種花生、玉米、小麥,年收入最多兩三萬元。光伏農業園區建成后,公司從他手里流轉到了土地,又招聘他來種平菇,賺到雙份的錢。初期的菌包生產、食用菌種植和后期的深加工、市場銷售,都由公司負責,孫文君只做中間環節的管理和采摘。他的兩畝棚年產平菇18萬公斤,除去各種成本,純利超過6萬元。
平臺化建設孵化農業創客
即墨打造的光伏農業大棚,不僅讓孫文君這樣的農民家庭收入翻番,還吸引了不少大學生、返鄉農民工、種植能手及農業合作社等社會生產力和單位,成為農業園區的創客。
帶著蘑菇屋頂的小屋掩映在森林里,龍貓駕著房車在草地上穿梭,少女在湖邊靜靜漫步……童話故事被濃縮在了一個玻璃景觀瓶里。即墨85后青年周子靖借助昌盛日電企業孵化器平臺,在太陽能光伏大棚中建起了名叫“微自然”的微景觀工坊,運營短短6個月時間,營業額已突破50萬元,年營業額有望達到200萬元。
“光伏農業大棚是高附加值的農業項目,需要成為文化創意產品,把農業作為創客之后,通過創意產業的植入,農業獲得了更多的附加值。”青島昌盛日電新能源電力有限公司負責人安軼說,公司致力于平臺化建設,提供交易服務、品牌包裝、投融資服務平臺、公司法務等12大平臺支持,孵化和引入創客,推動實現企業員工向創客事業合伙人的轉變。
去年10月,青島昌盛日電與青島城鄉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設了國內首個農業創客空間——青島農業創客空間。依托即墨光伏產業基地9千畝光伏大棚園區,目前,青島農業創客空間已有光伏菇鄉、萬畝茶園、greenbox、榮盛微藻、雨生紅球藻、微自然等20余個入孵項目,涵蓋創業大學生、返鄉農民工、農業種植能手、國內外龍頭企業等群體,為農業創客搭建創業支持平臺。該空間計劃到2017年累計孵化培育30家左右農業中小企業,培育8—10個本土蔬菜品牌,同時為周邊農民提供2000個就業崗位。
“農業與光伏相結合是大勢所趨,園區化、平臺化經營是發揮光伏農業優勢的必然選擇。”昌盛日電集團董事長李堅之有著自己的農業創客發展藍圖——園區化是光伏農業經營的前提和硬件基礎,平臺化提升光伏農業園區的軟實力,整合項目所在地農業專家、技術人才和專業企業等社會資源,將整個園區打造為一個開放的、社會化經營的平臺,形成“光伏農業綜合體”。
模式發揮政府和企業優勢
“光伏農業綜合體,利用高標準、規模化的現代農業設施,上游運用規模化、自動化、智能化手段實現科學種植和管理,下游搭建虛實融合的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極大促進了技術和資本在現代農業領域的集聚積累,為縣域統籌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有益借鑒。”山東省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青島農業大學教授郭立忠說。
在郭立忠看來,光伏農業在諸多光伏應用中與扶貧工作結合最緊密、互補性最強,在土地資源有效利用、降低農業設施初始投入、加大農業規模化經營和一二三產聯合等方面對扶貧工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扶貧戶不離鄉、不離村和不離土,不僅使企業和農戶實現共贏,也真正實現‘造血式扶貧’的目標。”
為了打造光伏農業綜合體,即墨市組建了PPP模式投資公司,在這種模式下,項目勘察和設計、具體施工、并網調試等環節由昌盛日電具體操作,建設資金由政府投入,后期25年的高效運行發電和設備維護由昌盛日電負責。相關專家認為,這能夠充分發揮政府在規劃、融資等方面的先導優勢以及企業經營管理的專業性,實現了利用社會資源與減輕財政負擔的雙贏。
此外,即墨還成立了光伏農業產業基金,由即墨市政府、青島市科技局和昌盛日電共同發起成立1億元產業引導基金,通過專業GP公司管理,吸納社會資本放大基金,重點扶持園區內農業科技項目孵化、規劃范圍內現代農業發展,有效破解光伏農業上下游小微企業發展面臨的融資瓶頸,有效增強了綜合體的發展能力和孵化功能。
“這一個項目,就解決了我們村集體脫貧問題。”4月28日,即墨市靈山鎮索戈莊村村書記張孝蓮指著村里新建的110萬千瓦時光伏太陽能發電站,展望起了村子的美好前景:發電站建成后,每年將發電13萬度,為村集體增加13萬元的收入——對于一個負債57萬元的空殼村,一個項目即破解了村集體脫貧難題。
“沒花一分錢,用電不花錢,還能賣錢。”張孝蓮說,一個光伏太陽能發電站投資120萬元,由青島、即墨兩級財政幫扶,占地1000平方米,建成后并入國家電網發電,由建設方青島昌盛日電來維護。
記者了解到,即墨市30個省級貧困村都建設了光伏農業項目,這是即墨為省級貧困村“量身定制”的精準扶貧項目。“光伏扶貧是精準扶貧項目之一,它將光伏應用和精準扶貧結合起來,變‘漫灌’為‘滴灌’,變‘輸血’為‘造血’,通過開發太陽能資源,連續25—30年可產生穩定的收益。”即墨市基層組織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30個省級貧困村平均年發電量達400萬度。
在光伏太陽能小鎮——即墨大信鎮,10個新型農村社區均建設有500—1000畝太陽能光伏大棚,由企業建成中心社區及光伏農業科技大棚,中心社區以太陽能為主題元素,配套建設太陽能產品及服務設施,實現光伏、現代農業和新型城鎮社區的有機結合。
記者看到,每個大棚上面都鋪設了太陽能電池板。區別于普通大棚,這些大棚上面發電,下面種植蘑菇、茶葉等作物,發電種植兩不誤。建設光伏發電站需要占用大片土地,而在沿海地區,土地資源極其珍貴,光伏農業大棚的建造,把光伏發電與農業生產結合起來,不僅獲取了清潔環保的新能源,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
村民孫文君有2畝農田,過去主要種花生、玉米、小麥,年收入最多兩三萬元。光伏農業園區建成后,公司從他手里流轉到了土地,又招聘他來種平菇,賺到雙份的錢。初期的菌包生產、食用菌種植和后期的深加工、市場銷售,都由公司負責,孫文君只做中間環節的管理和采摘。他的兩畝棚年產平菇18萬公斤,除去各種成本,純利超過6萬元。
平臺化建設孵化農業創客
即墨打造的光伏農業大棚,不僅讓孫文君這樣的農民家庭收入翻番,還吸引了不少大學生、返鄉農民工、種植能手及農業合作社等社會生產力和單位,成為農業園區的創客。
帶著蘑菇屋頂的小屋掩映在森林里,龍貓駕著房車在草地上穿梭,少女在湖邊靜靜漫步……童話故事被濃縮在了一個玻璃景觀瓶里。即墨85后青年周子靖借助昌盛日電企業孵化器平臺,在太陽能光伏大棚中建起了名叫“微自然”的微景觀工坊,運營短短6個月時間,營業額已突破50萬元,年營業額有望達到200萬元。
“光伏農業大棚是高附加值的農業項目,需要成為文化創意產品,把農業作為創客之后,通過創意產業的植入,農業獲得了更多的附加值。”青島昌盛日電新能源電力有限公司負責人安軼說,公司致力于平臺化建設,提供交易服務、品牌包裝、投融資服務平臺、公司法務等12大平臺支持,孵化和引入創客,推動實現企業員工向創客事業合伙人的轉變。
去年10月,青島昌盛日電與青島城鄉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設了國內首個農業創客空間——青島農業創客空間。依托即墨光伏產業基地9千畝光伏大棚園區,目前,青島農業創客空間已有光伏菇鄉、萬畝茶園、greenbox、榮盛微藻、雨生紅球藻、微自然等20余個入孵項目,涵蓋創業大學生、返鄉農民工、農業種植能手、國內外龍頭企業等群體,為農業創客搭建創業支持平臺。該空間計劃到2017年累計孵化培育30家左右農業中小企業,培育8—10個本土蔬菜品牌,同時為周邊農民提供2000個就業崗位。
“農業與光伏相結合是大勢所趨,園區化、平臺化經營是發揮光伏農業優勢的必然選擇。”昌盛日電集團董事長李堅之有著自己的農業創客發展藍圖——園區化是光伏農業經營的前提和硬件基礎,平臺化提升光伏農業園區的軟實力,整合項目所在地農業專家、技術人才和專業企業等社會資源,將整個園區打造為一個開放的、社會化經營的平臺,形成“光伏農業綜合體”。
模式發揮政府和企業優勢
“光伏農業綜合體,利用高標準、規模化的現代農業設施,上游運用規模化、自動化、智能化手段實現科學種植和管理,下游搭建虛實融合的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極大促進了技術和資本在現代農業領域的集聚積累,為縣域統籌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有益借鑒。”山東省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青島農業大學教授郭立忠說。
在郭立忠看來,光伏農業在諸多光伏應用中與扶貧工作結合最緊密、互補性最強,在土地資源有效利用、降低農業設施初始投入、加大農業規模化經營和一二三產聯合等方面對扶貧工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扶貧戶不離鄉、不離村和不離土,不僅使企業和農戶實現共贏,也真正實現‘造血式扶貧’的目標。”
為了打造光伏農業綜合體,即墨市組建了PPP模式投資公司,在這種模式下,項目勘察和設計、具體施工、并網調試等環節由昌盛日電具體操作,建設資金由政府投入,后期25年的高效運行發電和設備維護由昌盛日電負責。相關專家認為,這能夠充分發揮政府在規劃、融資等方面的先導優勢以及企業經營管理的專業性,實現了利用社會資源與減輕財政負擔的雙贏。
此外,即墨還成立了光伏農業產業基金,由即墨市政府、青島市科技局和昌盛日電共同發起成立1億元產業引導基金,通過專業GP公司管理,吸納社會資本放大基金,重點扶持園區內農業科技項目孵化、規劃范圍內現代農業發展,有效破解光伏農業上下游小微企業發展面臨的融資瓶頸,有效增強了綜合體的發展能力和孵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