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注冊資本金167.4億元人民幣的中法合資項目――臺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該公司是目前國內電力領域投資規模最大的中外合資企業。這一項目只是中國清潔能源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有這樣一組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已是世界上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截至今年11月底,已擁有11座核反應堆,總發電能力達910萬千瓦,核準在建核電機組24臺,總裝機容量2540萬千瓦。中國風電[0.81 1.25%]裝機容量連續三年翻番增長,截至今年前三季度不完全統計顯示,全國風電累計總裝機容量已達到1585萬千瓦,2010年底有望超過3000萬千瓦,到2020年將突破1億千瓦。中國太陽能光伏發電和光熱發電產業近年來也呈現快速發展之勢,特別是光伏的產能和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
德國世界經濟研究所專家理茨霍夫說:“中國有望在2009年超過德國成為可再生能源項目投資總額最多的國家。”但這位專門致力于世界能源經濟研究的專家同時表示:“中國在再生能源領域還沒有什么核心技術。”這位坦誠的“老外”一語道破了中國清潔能源產業繁榮背后的尷尬。
聚焦 1 “風光”背后:缺少自主創新,持續發展堪憂
談及清潔能源領域的成就,中國近年來在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產業的快速增長最為“風光”。
先說風電。來自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中國風電裝機容量連續三年翻番增長,達到1217萬千瓦,居世界第四;而今年前三季度全國19個風電重點省(區)新建成風電項目93個,總裝機容量559萬千瓦,全國累計總裝機容量達到約1585萬千瓦。預計2010年底有望突破3000萬千瓦。
中國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世界自然基金會駐北京代表德莫特?戈爾曼先生備受“鼓舞”。他形象地說:“中國每小時就安裝一臺百萬瓦特的風力發電機,這比每周新增一個火力發電廠更鼓舞人心。”
再說太陽能發電。據統計,全球1/3的太陽能電池由中國廠商生產,這個數字是美國的6倍。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所長許洪華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目前中國太陽能光伏的產能和產量已居世界第一位;隨著“光明工程”、“送電到鄉”、“金太陽工程”等一批國家項目的實施,國內太陽能發電市場亦開始快速啟動。
然而,中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風光”的背后卻存在著隱憂。
以風電為例,前幾年因為各路資本看好風電設備市場,一擁而上,不是向國外引進整機,就是尋求特許合作,以致國內大部分的風機制造商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國內風電專家陳濤舉例說:“比如,上海電氣[9.37 0.21%]就是買德國Dewind公司的特許,交了定金后,德國人給圖紙手把手地教如何制造一套風電設備,不能做任何修改創新。沒有自主產權,也就是說在技術上只能亦步亦趨地跟著德國走。”
2009年揮資30億元進入中國風電制造業的世界風電巨頭維斯塔斯向媒體宣稱:維斯塔斯在中國的目標是實現風機生產100%本土化。然而,前不久《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赴丹麥奧爾胡斯市的維斯塔斯總部采訪時發現,這家世界級風電企業的最核心技術――控制系統工廠和技術研發中心,始終沒有向丹麥以外的任何國家轉移。其控制系統工廠總裁索羅森說:“由該工廠生產的核心技術產品足夠滿足全世界維斯塔斯風機的需求。”
太陽能產業也是如此。許洪華研究員告訴記者:“我國目前是全球太陽能發電產業最大的市場之一,但僅靠市場換不來領先的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持續發展能力欠缺,是中國太陽能發電產業的軟肋。”
據長城證券的新能源行業分析師周濤介紹,雖然國內一些企業已成為全球領先的太陽能光伏企業,但在光伏電池制造領域,最前沿的核心技術還沒有掌握在中國人手中。他說:“目前世界上能夠投入商業運營的是一代單晶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和二代薄膜電池及組件,我國在制造薄膜電池組件上缺乏核心技術,必須向美國、瑞士、日本等國家購買整條生產線。”
聚焦 2 三代核電:美國技術,中國市場
站在解決自身能源需求和發展低碳經濟的高度,中國高度重視核電產業的發展。在尋求清潔能源呼聲越來越高的國內外形勢下,中國甚至已經成為引領核電復蘇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對于第三代核電AP1000技術,中國作為全球首個“食蟹者”而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
然而,在核電產業,中國似乎一直在扮演著技術受讓者的角色。眾所周知,第三代核電技術引自美國。
2006年,美國西屋公司以其AP1000戰勝法國阿海琺的EPR,贏得中國第三代核電大單,為三門、海陽等核電站提供包括4臺AP1000機組在內的第三代核電技術。當我們自豪地宣稱“AP1000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經過美國核管會認證和批準的三代半核電站技術”時,其實有必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第三代核電(AP1000)實際上是美國西屋電氣公司在全球首次實現市場轉化。
其實,中國核電大規模發展的背后一直存在對引進國外核心技術的爭議。
核電資深專家張祿慶曾是我國三代核電引進的持不同意見者。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鑒于無論是美國的AP1000,還是法國的EPR在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