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Sandia國家實驗室控制了硅(silicon)會生長成島狀的天然特性,利用了微機電系統(MEMS)技術將那些島狀物變成全世界最小的太陽能電池。該實驗室聲稱,其開發出的微米(micron)尺寸太陽能電池之效能與晶圓片尺寸的同類相當,不過所消耗的半導體材料只有百分之一。
現在的太陽能電池是以完美晶格(perfect crystalline lattice)排列方式長在整片晶圓上,而且若有瑕疵產生就得拋棄整片晶圓;不過Sandia國家實驗室卻發現了「越小越好」的道理。該實驗室所開發的微小太陽能電池,周長約只有100微米、厚度14~50微米(包括電極);雖然細小得像雪花一樣,但能以平行方式集合排列,提供與目前太陽能電池應用所需的發電規模。
此外,這些微小太陽能電池也能串接起來,產生傳統太陽能電池無法達到的高電壓;據了解,在傳統太陽能電池能產生12伏特電壓的相同空間中,采用微米太陽能電池串聯將可產生數百伏特電壓。而Sandia國家實驗室還表示,由于該種太陽能電池的小尺寸,也能貼附在柔軟的表面上,例如衣物等;并因此讓所有物體的表面都能變成太陽能光電板。
在測試中,Sandia國家實驗室以傳統的自動取放(pick-and-place)機器手臂,能以每小時組裝13萬顆微小太陽能電池的速度進行生產,但所需的材料成本每顆電池只有十分之一美分。該研究是由美國能源部的太陽能科技專案(Solar Energy Technology Program)以及Sandia國家實驗室的定向研發專案(Directed Research & Development program)所贊助。
(參考原文:Micron-sized solar cells beat wafer-sized cells,by R. Colin Joh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