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來,我一直在關注光熱發電產業,盡管由于種種原因,產業發展的大門一直沒有打開,但我們對它的信心沒有絲毫動搖,技術研究和產業實踐的步伐沒有停止。現在光熱發電產業真正開閘了,我們更加要把握時機,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把產業發展的基礎夯實,把這第一步走對、走好、走穩,然后才是走快。”這是薛黎明———國家太陽能光熱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光熱發電專委會主任、中海陽能源集團創始人,近一個多月來在各種場合說得最多的話。
在光熱發電產業未真正開啟之前,這些年他一直在為光熱發電產業的發展奔走呼吁、不懈推動,如今隨著電價政策出臺、產業真正起步,他反而覺得責任更大、使命更重———國家政策有了,現在就看企業怎么來實施了。在新近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薛黎明再次分享了自己最近一段時間的思考精華。
產業基礎扎實電價出臺正當其時
記者:這些年,您個人和所在企業一直大力呼吁和推動國內光熱發電產業的發展。隨著電價出臺,光熱發電產業可以說終于“開閘”了。在這一刻您的感受是什么?國家選擇在2016年出臺光熱電價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是否來得太晚?
薛黎明:總體來說,我個人心情還是比較平靜的,可以用八個字總結,“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國光熱發電產業在包括政企學研各方的努力推動下,經過多年的蓄力、蓄勢,終于到了可以真正起步的時刻。這是我國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是所有關心、關注、推動光熱產業發展的人們共同努力的結果。選擇這個時間出臺電價,我認為有三點原因。第一,從技術發展和人類生存對能源的需求上,光熱發電是人類能源拼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類能源供給的主要組成部分,這就決定了光熱電價遲早是要出臺的。第二,光熱發電在全球的能源供給比例中占比很小,而目前的電力供應是過剩的,這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不論電力供給是過剩還是緊缺,光熱發電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是應該大力支持的。第三,新能源未來在我國能源供應體系中的占比會加大,而太陽能發電產業在新能源中占比也會加大,在目前經濟發展相對減緩的形勢下,需要供給側改革。
光熱發電是新興產業,用光熱發電取代一部分傳統化石能源,短期會有陣痛,但是五年、十年以后回頭來看,非常有必要。越是能源供需失衡的階段,越需要新的能源供給方式改善優化整個能源體系。
至于光熱發電電價出臺的時間,我個人認為不算太遲。2011年的特許電價招標,照理說當時就應該有一個比較客觀的、理性的電價水平,但由于體制問題沒有出臺。經過五年的發展,國內光熱發電產業,從設備供應、技術積累、人才累積,到國際交流,包括產業鏈條以及政策配套,基礎比五年前要夯實很多,會走得更穩健和順暢。
2019年光熱發電成本可大幅下降
記者:這次出臺的光熱電價是否符合您預期的水平?電價僅局限于今年的20個示范項目,是否意味著國家希望通過示范項目建設降低成本,最終推動光熱發電實現平價上網?
薛黎明:在2016年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個人認為這個電價水平基本是科學的。當然,一些科研院所、企業的期望值可能更高一些,而價格主管部門希望價格更低一點,大家的出發點不同。但我認為,1.15元/千瓦時的價格,從目前設備系統集成、建設運營維護以及資金成本來講,如果控制得好、技術相對比較領先,基本可以實現贏利。光熱發電產業,2016年作為發展元年,在過去十年光伏發電的基礎之上,我們希望它能走得更穩健。價格是重要的引導要素,過高則泥沙俱下,過低則產業無法快速發展。
從企業角度講,肯定希望這個電價能夠維持一段時間。但按照經濟發展規律、能源供給形勢和新能源產業政策,電價水平是向下走的,光伏、風電價格也是這個趨勢。按照我的預判,2019年以后,隨著產業發展、規模擴大、成本下降,光熱電價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是大概率事件。當然,那時候即使電價下調,仍可以把產業做大、做強?,F階段,當務之急是把示范項目建好,然后再與其他能源進行競爭。
示范項目建設要保證質量控制成本提升技術
記者:經過近幾年的蓄力,現在是不是可以說,我國光熱發電產業已經做好大發展的各項準備了呢?您認為光熱電價出臺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推動我國光熱產業的發展?
薛黎明:如果從2011年初我國推出第一個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特許權示范項目開始算起,事實上我國的光熱發電產業已經經過了5年多的蓄勢、蓄力,從技術研究、裝備制造到項目建設,可以說,都已經準備的相當充分,就等光熱電價的發令槍響起。光熱標桿電價的出臺,對產業的發展而言,是突破性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對整個產業具有大的推進作用。能推動到什么程度,三五年后發展成什么規模,一是需要產業界、科研院所、高校共同努力,把第一批示范項目按時、保質地建成、建好,技術上達到當前國際領先水平。二是在建設的過程中,質量控制要過關。第三是控制好調試成本、精確性,作好運行維護,保證發電量。到2018年底,能夠做到80%~90%的示范項目順利并網,保證發電量,才算成功。這樣,從2018年底到2020年前,整個產業才能算真正打開閘門,上了一個臺階,才可以走向更高更遠的道路。
與國外相比產業起步雖晚但差距不大
記者:這些年來國外光熱發電產業蓬勃發展,而國內才剛起步,是否已經相對落后?未來我國光熱產業在全球會占據什么地位?
薛黎明:不論是設備制造、人才互動平臺,還是企業“走出去”,國內、國外的光熱產業很快就是“一盤棋”,越往后發展,我國的話語權會越強,不會有落后可能性。第一,設備制造方面,部分設備國內制造有差距,但是差距很小。第二,從人才互動交流角度,未來一兩年國內外光熱發電人才將完全融合成一個平臺,我們可以在人才互融平臺上借力,把國外五年乃至十年累積的技術、經驗,很好地在國內利用起來。第三,中國企業未來肯定會“走出去”。不僅是在非洲,還有東南亞地區,甚至包括部分發達國家,時間表應該在2018年前后。在國內商業化電站投產甚至在建設過程中,包括中海陽在內的國內企業,會代表國家級制造企業走出去,在全球范圍內推動產業發展,投資建設運營太陽能電站。
在光熱發電產業未真正開啟之前,這些年他一直在為光熱發電產業的發展奔走呼吁、不懈推動,如今隨著電價政策出臺、產業真正起步,他反而覺得責任更大、使命更重———國家政策有了,現在就看企業怎么來實施了。在新近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薛黎明再次分享了自己最近一段時間的思考精華。
產業基礎扎實電價出臺正當其時
記者:這些年,您個人和所在企業一直大力呼吁和推動國內光熱發電產業的發展。隨著電價出臺,光熱發電產業可以說終于“開閘”了。在這一刻您的感受是什么?國家選擇在2016年出臺光熱電價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是否來得太晚?
薛黎明:總體來說,我個人心情還是比較平靜的,可以用八個字總結,“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國光熱發電產業在包括政企學研各方的努力推動下,經過多年的蓄力、蓄勢,終于到了可以真正起步的時刻。這是我國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是所有關心、關注、推動光熱產業發展的人們共同努力的結果。選擇這個時間出臺電價,我認為有三點原因。第一,從技術發展和人類生存對能源的需求上,光熱發電是人類能源拼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類能源供給的主要組成部分,這就決定了光熱電價遲早是要出臺的。第二,光熱發電在全球的能源供給比例中占比很小,而目前的電力供應是過剩的,這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不論電力供給是過剩還是緊缺,光熱發電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是應該大力支持的。第三,新能源未來在我國能源供應體系中的占比會加大,而太陽能發電產業在新能源中占比也會加大,在目前經濟發展相對減緩的形勢下,需要供給側改革。
光熱發電是新興產業,用光熱發電取代一部分傳統化石能源,短期會有陣痛,但是五年、十年以后回頭來看,非常有必要。越是能源供需失衡的階段,越需要新的能源供給方式改善優化整個能源體系。
至于光熱發電電價出臺的時間,我個人認為不算太遲。2011年的特許電價招標,照理說當時就應該有一個比較客觀的、理性的電價水平,但由于體制問題沒有出臺。經過五年的發展,國內光熱發電產業,從設備供應、技術積累、人才累積,到國際交流,包括產業鏈條以及政策配套,基礎比五年前要夯實很多,會走得更穩健和順暢。
2019年光熱發電成本可大幅下降
記者:這次出臺的光熱電價是否符合您預期的水平?電價僅局限于今年的20個示范項目,是否意味著國家希望通過示范項目建設降低成本,最終推動光熱發電實現平價上網?
薛黎明:在2016年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個人認為這個電價水平基本是科學的。當然,一些科研院所、企業的期望值可能更高一些,而價格主管部門希望價格更低一點,大家的出發點不同。但我認為,1.15元/千瓦時的價格,從目前設備系統集成、建設運營維護以及資金成本來講,如果控制得好、技術相對比較領先,基本可以實現贏利。光熱發電產業,2016年作為發展元年,在過去十年光伏發電的基礎之上,我們希望它能走得更穩健。價格是重要的引導要素,過高則泥沙俱下,過低則產業無法快速發展。
從企業角度講,肯定希望這個電價能夠維持一段時間。但按照經濟發展規律、能源供給形勢和新能源產業政策,電價水平是向下走的,光伏、風電價格也是這個趨勢。按照我的預判,2019年以后,隨著產業發展、規模擴大、成本下降,光熱電價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是大概率事件。當然,那時候即使電價下調,仍可以把產業做大、做強?,F階段,當務之急是把示范項目建好,然后再與其他能源進行競爭。
示范項目建設要保證質量控制成本提升技術
記者:經過近幾年的蓄力,現在是不是可以說,我國光熱發電產業已經做好大發展的各項準備了呢?您認為光熱電價出臺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推動我國光熱產業的發展?
薛黎明:如果從2011年初我國推出第一個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特許權示范項目開始算起,事實上我國的光熱發電產業已經經過了5年多的蓄勢、蓄力,從技術研究、裝備制造到項目建設,可以說,都已經準備的相當充分,就等光熱電價的發令槍響起。光熱標桿電價的出臺,對產業的發展而言,是突破性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對整個產業具有大的推進作用。能推動到什么程度,三五年后發展成什么規模,一是需要產業界、科研院所、高校共同努力,把第一批示范項目按時、保質地建成、建好,技術上達到當前國際領先水平。二是在建設的過程中,質量控制要過關。第三是控制好調試成本、精確性,作好運行維護,保證發電量。到2018年底,能夠做到80%~90%的示范項目順利并網,保證發電量,才算成功。這樣,從2018年底到2020年前,整個產業才能算真正打開閘門,上了一個臺階,才可以走向更高更遠的道路。
與國外相比產業起步雖晚但差距不大
記者:這些年來國外光熱發電產業蓬勃發展,而國內才剛起步,是否已經相對落后?未來我國光熱產業在全球會占據什么地位?
薛黎明:不論是設備制造、人才互動平臺,還是企業“走出去”,國內、國外的光熱產業很快就是“一盤棋”,越往后發展,我國的話語權會越強,不會有落后可能性。第一,設備制造方面,部分設備國內制造有差距,但是差距很小。第二,從人才互動交流角度,未來一兩年國內外光熱發電人才將完全融合成一個平臺,我們可以在人才互融平臺上借力,把國外五年乃至十年累積的技術、經驗,很好地在國內利用起來。第三,中國企業未來肯定會“走出去”。不僅是在非洲,還有東南亞地區,甚至包括部分發達國家,時間表應該在2018年前后。在國內商業化電站投產甚至在建設過程中,包括中海陽在內的國內企業,會代表國家級制造企業走出去,在全球范圍內推動產業發展,投資建設運營太陽能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