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梁鐘榮 陳穎暉 深圳、上海報道
繼2009年9月、11月對《多晶硅行業準入標準》(征求意見稿)(下稱“《標準》”)進行了兩輪廣泛征求意見后,1月19日,工信部再度于北京召開座談會,為《標準》的推出進行最后沖刺。當日,參會的企業包括無錫尚德、江蘇中能、賽維LDK、洛陽中硅等中國主流多晶硅企業。
1月26日,一位參與《標準》起草的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規模、能耗、環保,是《標準》為中國新建多晶硅項目劃定的“三條紅線”:單線產能3000噸以上,綜合能耗不超過200千瓦時/千克,并減少污染。
以產能標準為例,“這是一個國際標準,目前,國內40多家多晶硅企業中,僅有四分之一達到了這個水平。”而目前已備案并準備建設的項目,在《標準》出臺后,將有一半無法通過審批。
“已建成的我們不管,新上的項目必須達到這個標準,才能立項。”這位人士表示,此前,新建多晶硅項目實行“備案制”,但在《標準》出臺后,將實行“審批制”,不符合《標準》的新多晶硅項目,將無法上馬。
“《標準》估計將于春節后出臺。屆時,國內各省高達17萬噸的規劃產能,大部分將被腰斬。而一些正在建設的千噸級項目,也將受到沖擊,或會緩建或停建。”同日,一位參會的多晶硅廠商高管告訴本報記者。
三條紅線
“《標準》主要的調子,還是依據國務院的38號文。”上述多晶硅廠商高管說。
所謂的“國務院38號文”指的是,2009年9月,國務院發布的“國發[2009]38號文件”,對新建多晶硅項目單線產能、環保標準、還原電耗、綜合電耗作出的限定:太陽能級多晶硅還原電耗應小于60千瓦時/千克,到2011年前,淘汰綜合電耗大于200千瓦時/千克的多晶硅產能。
即將出臺的《標準》對“單線產能”的要求是,所有新上多晶硅企業,單條生產線必須達到3000噸/年以上的規模。“這是一個國際標準。目前,世界領先的多晶硅生產企業,都在上大型項目,去年,新上生產線的規模為4500噸/線,今年已超過8000噸/線。”前述參與起草的人說。
在“降低電耗”方面,《標準》要求,新辦多晶硅企業綜合電耗不得高于200度/公斤,其中,主要生產環節“還原”要求不得高于80度/公斤,“這個要求比國外的要求要低,但比現在國內不少小多晶硅企業的生產水平高,有利于提高國內多晶硅的生產水平”。
而在“環保”方面,《標準》則提出,要對多晶硅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尾氣要全部回收,對廢棄物進行轉化等具體要求,“生產商現在基本都能達到這個要求”。
這位參與起草人士透露,在1月19日的座談會上,爭議的焦點是“相關強制指標是否定得過高”。1月27日,工信部還將召開第二次研討會,討論修改標準。
過剩之辯
2000年之后,受益于全球光伏產業的興起,多晶硅價格水漲船高,價格從50美元/公斤一路上漲至2008年10月份的500美元/公斤,雖然之后受金融危機影響,一路下滑至目前的60美元/公斤。但多晶硅豐厚的利潤,仍引發了國內的投資熱潮。
并且,由于多晶硅項目投資規模以及產值巨大,“都是以億為單位,對帶動地方GDP極有成效”,因此,“國內很多地區都想上多晶硅”。
“目前,除了西藏,中國其它省份都提出多晶硅的發展規劃。主管部門下去考查,地方都表示,要在本地打造太陽能產業基地,都是千億工程。雖然從投資主體看主要是民營,但實質上還是用的銀行貸款,是國家的錢。”上述參與《標準》起草人士說。
賽維LDK一位人士預測,2010年,國內多晶硅產量至多可達2.5萬至3萬噸,基于今年世界光伏市場兩位數成長的考慮,預計仍有40%至50%的多晶硅需要進口。這似乎也為中國多晶硅的投資熱提供了佐證。
不過,2009年,雖然中國多晶硅的產量僅為1.6萬噸,但現有產能已高達5至6萬噸。“現在的產能,完全能滿足未來2至3年的生產需要”。
中投證券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蘇、云南等20多個省,已有近50家公司正在建設、擴建和籌建多晶硅生產線,總建設規模逾17萬噸,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倘若這些產能全部實現,相當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兩倍以上。
前述多晶硅廠商高管透露,早在2009年三、四月份,四川等地一些百噸級企業已在減產,并最終在年底停產。
江蘇中能硅業副總經理呂錦標對本報記者坦言,“除了2008年以前投產的少數幾個項目,2009年達到了60%-80%的達產率外,其他項目,特別是大部分是2008年下半年投產的項目,至今沒有多少產量。”
事實上,質量問題,一直制約著中國多晶硅“替代進口”。
據中電光伏副總經理楊方介紹,目前,該公司使用進口多晶硅一個重要原因是,部分國內多晶硅料純度不足。太陽能級多晶硅的純度要求達到6N(99.999%),而一些國內中小型生產廠家的產品純度只有4至5N(99.9%)。“太陽能光伏電池要求有20年以上的穩定發電期,我們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