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今年新增裝機量預計比去年有所回落,但2016年對風電行業來說無疑是紅紅火火、熱鬧非凡的一年。中國整機制造商登頂世界第一、高塔筒等技術創新使低風速規模化開發更具經濟性、海上風電從“暫停模式”進入“穩步發展模式”、全球行業并購風起云涌……站在“十三五”開局的全新起點上,整個產業吐故納新,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今年所顯現出的新氣象、新動態、新趨勢,想必在未來幾年繼續影響行業的走向。
本期年終特刊,將為您盤點2016年風電行業中的那些“大事”和“大勢”,從中我們或許可以窺探到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1、中國整機制造商整體排名大幅上升
今年2月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的全球風電整機制造商市場份額報告顯示,金風科技憑借7.8吉瓦的全球新增裝機,超過GE、維斯塔斯等國外風電大佬,首次問鼎全球第一。除金風科技外,國電聯合動力、遠景能源、明陽風電三家中國企業也躋身全球十大整機制造商。
此后,知名風能研究機構MAKE發布的市場報告則認為,維斯塔斯仍為全球第一,金風科技排名全球第二。在全球前十整機商中有四家中國企業,排名十一至十五位中另有四家中國制造商。
由于各家機構數據來源的不同,最終的統計結果和排名略有區別實屬正常現象。無論中國企業是否問鼎全球第一,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風電整機商作為一個整體所取得的進步的確令世界風電行業矚目。
當然也應理性看到,良好業績的取得與國內市場的爆發性增長緊密相關。“搶裝”電價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新增裝機量的多少并不能完全代表企業的競爭力。與那些具有較長歷史的跨國巨頭相比,除了運行業績的短板外,國內整機商在核心技術和質量穩定性可靠性方面也確實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中國風電整機商在海外的運行業績仍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風電制造“走出去”一是通過自建風場的形式實現,二是通過為當地提供項目建設資金的形式進行設備輸出,依靠自身品牌影響力獲得的中標仍然較少。
中國風電整機商要與維斯塔斯、歌美颯等巨頭在全球范圍內競爭,就要在國際各個市場獲得平均分配的市場開拓能力。這需要中國整機商依靠平穩的國際化發展,從管理、質量、運營等各個環節持續提升。
2、大型能源集團到海外做風電業主
無論是國家電投收購西班牙桑坦德銀行位于澳大利亞的風電公司,還是三峽集團收購黑石集團旗下的德國海上風電場資產,都表明在2016年,中國風電“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
實際上,早在多年前,中國風電產業就開始走向海外,比如直接的設備出口、EPC模式的工程總包、以及風電制造環節的跨國并購。而與之前這些“走出去”的方式不同,此輪“走出去”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大型能源集團直接到海外做風電場業主。
這種變化與國內風電市場的現狀緊密相關。當前,大型能源企業的火電投資受到一定抑制,隨著國內優質風資源區越來越少,在風電項目上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在這種情況下,大型能源企業走向海外,進行風電項目收購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這也與國家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以及國際產能合作相契合。
同時,相對于國內“三北”地區持續地棄風限電,歐洲等海外市場棄風的情況很少,即使真的出現了棄風情況,按照合同的相關約定,一般也會給予業主棄風損失的補償。因此,從整個風電項目的回報率來說,海外項目比國內項目的回報率普遍更高,這也成為大型能源集團積極到海外做風電業主的一個重要推動力。
從并購海外風電制造工廠到直接接盤風電場項目做風電運營業主,表明中國風電產業“走出去”提升了層次。顯然,并購海外風電場項目對產業的拉動力更強,可以帶動中國制造、設計、工程、施工甚至是技術、標準全產業鏈“走出去”。
這一趨勢在未來幾年或進一步得到強化。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海外成熟市場雖有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但也不意味著零風險。風電項目投資金額大、投資周期長,屬于政策敏感型的能源基礎設施項目,對東道國市場的依賴程度高,決定了對風電項目海外并購進行風險識別、評估、控制的重要性。
3、海上風電發展迎來“轉折年”
今年以來,廣東桂山等停滯多年的海上風電項目開始啟動,三峽集團等企業紛紛高調布局海上風電。種種跡象預示著海上風電正在從前些年的“暫停模式”進入“穩步發展模式”。
其實,表面上的暫停并不意味著產業沒有發展。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言:“今年之所以海上風電領域顯得有很多動靜,主要是因為,雖然前幾年前期工作一直在做,但市場上可能看不到。”
表面上的“靜悄悄”,背后卻是相關企業積極進行技術儲備。正是這些背后的努力使得海上風電在2016年迎來了外界能夠看得見的轉折。
而正是有了前些年的曲折,使整個行業更深刻認識到:海上風電風險大,一旦出現問題常會導致不可逆轉的后果。因此,發展海上風電必須要做好技術、市場、運維等方面的準備,要穩中求快,不能單純追求速度。也正是基于對發展海上風電難度的理性認知,剛剛發布的《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下調了海上風電裝機目標:到2020年底,海上風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以上。
顯然,對于中國海上風電而言,我們的目標不是簡單建設幾百萬千瓦的風電裝機,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出完善的和有競爭力的海上風電產業體系,包括設備制造、施工安裝、標準規范等。因此,海上風電的建設,如何統籌管理、如何共享信息、如何通過實踐形成海上風電標準體系和規程規范顯得格外重要,也需要各方形成合力。
4、全球風電行業并購風起云涌
2016年可以稱之為全球風電行業的“并購年”。西門子并購歌美颯、GE收購阿爾斯通海上風電業務、維斯塔斯收購德國運維公司Availon……當前,國際風電行業并購頻發,這也從側面表明風電制造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
從目前這些并購案來看,主角并非中國企業,但風電制造產業作為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中國風電制造企業作為全球風電制造的中堅力量,這些并購案對中國整機商實則將產生借鑒和深遠的影響。
一方面,中國風電整機企業無需盲目跟風,首先要專注于自身的研發;另一方面,也要學會并善于運用并購等資本運作手段,通過并購提升技術創新水平,提高在全球不同區域市場的駕馭能力。
目前,國內一些企業的并購傾向于快速做大的考慮,而跨國公司的并購更多的是戰略并購,其著眼點是前沿技術和潛在市場。
作為中國同行來說,從今年一系列并購案例中所要學到的,不是通過并購獲得規模上的擴大,而是如何通過并購真正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不應單純以占有資源為目的,而是要轉向以技術創新為出發點,甚至是利用被并購企業研發機構逆向融合企業在國內的研發機構,從而搭建國際化創新平臺,獲得技術創新優勢,增強自身競爭力。
5、分散式風電崛起帶動風場開發模式轉變
在今年底發布的風電“十三五”規劃中,中東部和南方地區的分散式風電開發成為一大重點。然而,中東部和南方地區地形復雜,風資源狀況差異大,因此,過去適用于“三北”地區的風電開發模式必定要做出較大調整。如何使這些地區分散的風能資源更充分高效地得到利用,風電開發商和風電制造商都將面臨新的挑戰。
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預計全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8000萬千瓦以上,其中,中東部和南方地區陸上風電新增并網裝機容量將占到4200萬千瓦以上。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十三五”期間“三北”地區陸上風電新增并網裝機容量則為3500萬千瓦左右。這意味著,若算上海上風電的新增并網裝機容量,中東部和南方地區新增并網裝機容量將占到全國新增并網容量的57%,遠高于“十二五”時期的26%。同時,這一地區累計并網裝機容量在全國的占比也將提升至1/3。
傳統的風電開發模式中,從風電場的總裝機容量到單機容量、從機位的個數到塔筒高度等都有明確的約束。目前投運的風場,基本上同一風場必須是單一機型,鮮有不同機型混排的現象。這種標準化的設計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縮短工期,節約初始成本投入,但也存在無法充分利用有效風資源的問題,限制了風電場整場發電量和效益的提升。
中東部和南方地區的風資源情況、道路情況、地形情況等千差萬別。顯然,只有針對每一個項目,甚至是每一個機位點進行針對性設計,才能保證風電場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分散式風電開發漸成重點的背景下,“三北”地區的標準化風電開發模式必然要轉變為個性化、定制化的風電開發模式。
對于風電開發商來說,這意味著要從過去單純的設備招標轉變為風電場開發解決方案招標,從而保證風電場被看作一個整體,進而最大限度地提升風電場的內部收益率。
此外,在分散式風電項目開發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利用風場風能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機組性能,未來在安裝風機臺數方面也會給予企業充分的自主權,因此,可以推測風電機組容量的定制化設計也將逐漸成為趨勢。
6、海上風電醞釀下調電價引爭議
《關于調整新能源標桿上網電價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的推出,猶如給剛剛被點燃的發展海上風電的熱情澆了一盆冷水。根據該征求意見稿,擬對海上風電項目比現行電價下調每千瓦時0.05元。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企業巨大爭議。
業內普遍認為,此時不是調價的合理時機,目前我國正式投運的海上風電項目還為數甚少,需要通過規模化發展,探索技術經濟最優的方案,為未來海上風電的大規模發展奠定基礎,在積累足量的相關實際運行數據之后,根據運行項目反饋的比較全面的信息再研究電價調整方案比較合適。
而對于海上風電投資過熱的擔心,有觀點認為,本來海上風電投資就高,進入的門檻也高,有能力進入的開發商屈指可數。在海上風電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的現狀下,即使不下調電價,海上風電投資短時間內也不會過熱。
實際上,電價調整是主管部門引導行業健康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張牌。當前,不論是主管部門,還是行業企業,基本上可以達成一個共識,那就是成本下降和補貼退坡是包括海上風電在內的新能源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主管部門和企業的分歧在于,下調電價的時機選擇和下調幅度。
在主管部門看來,包括海上風電在內的整個風電產業若不盡快降低成本將失去競爭力,難以擔當由補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轉變的重擔,甚至有可能被光伏等其他新能源擠壓空間。而在企業看來,過早下調海上風電電價將導致開發商不得已將成本壓力傳導給設備制造商等其他環節,甚至給整個風場的全生命周期埋下不可預知的隱患。
位置不同,視角不同,對產業的判斷有所差異實屬正常。要解決這樣的分歧,一方面,要求主管部門不能想當然出政策,更不能為了調價而調價;另一方面,作為風電企業,也要開誠布公地亮出底牌,讓政策制定者清晰地知道技術的進步到底能使成本控制在什么水平,而不能打自己的小算盤。因為,過早地“斷奶”和過度地依賴補貼,兩個極端最終帶給產業的將會是相同的傷害。
7、風電產業嘗試融資創新
今年3月,協合風電成功注冊國內首單非金融企業綠色債券,這為以風電為代表的綠色項目拓寬了融資渠道,打破了信貸渠道的局限性,同時將引領更多的綠色渠道創新。
風電屬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具有資金需求大、建設期短、融資周期長等特點。由于融資額大,導致年度財務費用居高不下,對企業來說是長期沉重的財務負擔。目前,在風電行業,一般是以項目公司作為融資主體,項目的融資額、融資結構的設計均與項目本身的資產價值以及未來凈現金流量緊密聯系。
隨著風電產業的迅速發展和國家風電項目審批權的下放,近年來民營風電占比大幅增加。與之相伴的是 ,資金成為民營風電開發商最缺少也最迫切需要的支持。中小型民營風電投資商得不到足夠的金融支持,面臨著重主體、輕債項,重歷史、輕預期,強制資本金比例,項目融資品種單一等融資難題。
當中小風電開發商遇到融資困境,無法解決資金難題時,不得不做出一些現實的妥協:將項目批文賣給國企或其他上市公司,獲得批文轉讓收益;將項目公司的控股股權轉讓給國企或其他上市公司,由控股股東融資、建設、運營、分紅,自己作為沒有投票權的小股東被動接受;由第三方EPC總包方全墊資建設項目,并且在約定時間償還全部墊資款,若到期無法得到中長期貸款償還總包款,也將面臨項目被總包方收走的局面。
可以說,伴隨著風電開發融資需求增多,融資方式也應當越來越多樣化。綠色債券為風電融資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與此同時,針對民營中小風電開發商的資金需求,包括GE、金風科技、三一重能等在內的一批風電整機制造商也都在探索推出相應的方案和服務。
可以預見,未來,整機制造商要想獲得更多的項目訂單,不僅要提供全套的技術解決方案,還要能拿出完美的資金解決方案。
8、高塔筒等技術創新提升低風速風電經濟性
單機容量越來越大、葉片越來越長、塔筒高度越來越高,成為近來風電行業一大趨勢。在風電量提升越來越向精細化發展的背景下,增加風機塔筒高度被認為是低風速區提升發電量的一種直接有效的手段。2016年,維斯塔斯、金風科技、遠景能源等領先企業都在積極推動高塔筒技術在風電行業的應用。
過去,由于傳統的全鋼塔筒在增高的同時也面臨著塔筒厚度、運輸高度及重量、制作成本等方面的限制,導致傳統的塔筒技術通常難以突破百米高度。隨著國內高塔筒技術的成熟,使得塔筒增高成為可能。
目前,我國高塔筒技術路線主要有全鋼柔性塔筒和砼鋼混合塔筒兩種。全鋼柔性塔筒以造價低廉、結構傳統、供應鏈成熟、運輸便利、吊裝高效而著稱,但在實施過程必須要解決好共振和擺幅等問題,因此對控制策略提出了較高要求。砼鋼混合塔筒雖然對控制策略沒有過多的要求,但也涉及到整機設計、結構設計、生產模具設計、現場施工設計等多個環節,對施工工藝和施工隊伍的可靠性方面提出較高要求。
可以說,兩種技術路線各有千秋,其適用的風資源環境方面也略有差異。無論是柔塔技術方案,還是鋼混塔筒方案,最終哪一種技術方案能占據主流,還要交給市場來定奪。我們樂于見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同的技術路線和方案取長補短,共同推進風電行業的進步。
同時,對于高塔筒技術我們也應秉持科學精神,理性看到在一些起伏山地等比較特殊的地形,增高塔筒不一定能獲得更高的風速。因此,需要對當地的風資源和地形條件進行針對性分析,從而判斷高塔筒技術是否確實能有效提升其發電量。
本期年終特刊,將為您盤點2016年風電行業中的那些“大事”和“大勢”,從中我們或許可以窺探到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1、中國整機制造商整體排名大幅上升
今年2月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的全球風電整機制造商市場份額報告顯示,金風科技憑借7.8吉瓦的全球新增裝機,超過GE、維斯塔斯等國外風電大佬,首次問鼎全球第一。除金風科技外,國電聯合動力、遠景能源、明陽風電三家中國企業也躋身全球十大整機制造商。
此后,知名風能研究機構MAKE發布的市場報告則認為,維斯塔斯仍為全球第一,金風科技排名全球第二。在全球前十整機商中有四家中國企業,排名十一至十五位中另有四家中國制造商。
由于各家機構數據來源的不同,最終的統計結果和排名略有區別實屬正常現象。無論中國企業是否問鼎全球第一,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風電整機商作為一個整體所取得的進步的確令世界風電行業矚目。
當然也應理性看到,良好業績的取得與國內市場的爆發性增長緊密相關。“搶裝”電價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新增裝機量的多少并不能完全代表企業的競爭力。與那些具有較長歷史的跨國巨頭相比,除了運行業績的短板外,國內整機商在核心技術和質量穩定性可靠性方面也確實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中國風電整機商在海外的運行業績仍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風電制造“走出去”一是通過自建風場的形式實現,二是通過為當地提供項目建設資金的形式進行設備輸出,依靠自身品牌影響力獲得的中標仍然較少。
中國風電整機商要與維斯塔斯、歌美颯等巨頭在全球范圍內競爭,就要在國際各個市場獲得平均分配的市場開拓能力。這需要中國整機商依靠平穩的國際化發展,從管理、質量、運營等各個環節持續提升。
2、大型能源集團到海外做風電業主
無論是國家電投收購西班牙桑坦德銀行位于澳大利亞的風電公司,還是三峽集團收購黑石集團旗下的德國海上風電場資產,都表明在2016年,中國風電“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
實際上,早在多年前,中國風電產業就開始走向海外,比如直接的設備出口、EPC模式的工程總包、以及風電制造環節的跨國并購。而與之前這些“走出去”的方式不同,此輪“走出去”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大型能源集團直接到海外做風電場業主。
這種變化與國內風電市場的現狀緊密相關。當前,大型能源企業的火電投資受到一定抑制,隨著國內優質風資源區越來越少,在風電項目上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在這種情況下,大型能源企業走向海外,進行風電項目收購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這也與國家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以及國際產能合作相契合。
同時,相對于國內“三北”地區持續地棄風限電,歐洲等海外市場棄風的情況很少,即使真的出現了棄風情況,按照合同的相關約定,一般也會給予業主棄風損失的補償。因此,從整個風電項目的回報率來說,海外項目比國內項目的回報率普遍更高,這也成為大型能源集團積極到海外做風電業主的一個重要推動力。
從并購海外風電制造工廠到直接接盤風電場項目做風電運營業主,表明中國風電產業“走出去”提升了層次。顯然,并購海外風電場項目對產業的拉動力更強,可以帶動中國制造、設計、工程、施工甚至是技術、標準全產業鏈“走出去”。
這一趨勢在未來幾年或進一步得到強化。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海外成熟市場雖有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但也不意味著零風險。風電項目投資金額大、投資周期長,屬于政策敏感型的能源基礎設施項目,對東道國市場的依賴程度高,決定了對風電項目海外并購進行風險識別、評估、控制的重要性。
3、海上風電發展迎來“轉折年”
今年以來,廣東桂山等停滯多年的海上風電項目開始啟動,三峽集團等企業紛紛高調布局海上風電。種種跡象預示著海上風電正在從前些年的“暫停模式”進入“穩步發展模式”。
其實,表面上的暫停并不意味著產業沒有發展。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言:“今年之所以海上風電領域顯得有很多動靜,主要是因為,雖然前幾年前期工作一直在做,但市場上可能看不到。”
表面上的“靜悄悄”,背后卻是相關企業積極進行技術儲備。正是這些背后的努力使得海上風電在2016年迎來了外界能夠看得見的轉折。
而正是有了前些年的曲折,使整個行業更深刻認識到:海上風電風險大,一旦出現問題常會導致不可逆轉的后果。因此,發展海上風電必須要做好技術、市場、運維等方面的準備,要穩中求快,不能單純追求速度。也正是基于對發展海上風電難度的理性認知,剛剛發布的《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下調了海上風電裝機目標:到2020年底,海上風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以上。
顯然,對于中國海上風電而言,我們的目標不是簡單建設幾百萬千瓦的風電裝機,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出完善的和有競爭力的海上風電產業體系,包括設備制造、施工安裝、標準規范等。因此,海上風電的建設,如何統籌管理、如何共享信息、如何通過實踐形成海上風電標準體系和規程規范顯得格外重要,也需要各方形成合力。
4、全球風電行業并購風起云涌
2016年可以稱之為全球風電行業的“并購年”。西門子并購歌美颯、GE收購阿爾斯通海上風電業務、維斯塔斯收購德國運維公司Availon……當前,國際風電行業并購頻發,這也從側面表明風電制造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
從目前這些并購案來看,主角并非中國企業,但風電制造產業作為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中國風電制造企業作為全球風電制造的中堅力量,這些并購案對中國整機商實則將產生借鑒和深遠的影響。
一方面,中國風電整機企業無需盲目跟風,首先要專注于自身的研發;另一方面,也要學會并善于運用并購等資本運作手段,通過并購提升技術創新水平,提高在全球不同區域市場的駕馭能力。
目前,國內一些企業的并購傾向于快速做大的考慮,而跨國公司的并購更多的是戰略并購,其著眼點是前沿技術和潛在市場。
作為中國同行來說,從今年一系列并購案例中所要學到的,不是通過并購獲得規模上的擴大,而是如何通過并購真正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不應單純以占有資源為目的,而是要轉向以技術創新為出發點,甚至是利用被并購企業研發機構逆向融合企業在國內的研發機構,從而搭建國際化創新平臺,獲得技術創新優勢,增強自身競爭力。
5、分散式風電崛起帶動風場開發模式轉變
在今年底發布的風電“十三五”規劃中,中東部和南方地區的分散式風電開發成為一大重點。然而,中東部和南方地區地形復雜,風資源狀況差異大,因此,過去適用于“三北”地區的風電開發模式必定要做出較大調整。如何使這些地區分散的風能資源更充分高效地得到利用,風電開發商和風電制造商都將面臨新的挑戰。
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預計全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8000萬千瓦以上,其中,中東部和南方地區陸上風電新增并網裝機容量將占到4200萬千瓦以上。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十三五”期間“三北”地區陸上風電新增并網裝機容量則為3500萬千瓦左右。這意味著,若算上海上風電的新增并網裝機容量,中東部和南方地區新增并網裝機容量將占到全國新增并網容量的57%,遠高于“十二五”時期的26%。同時,這一地區累計并網裝機容量在全國的占比也將提升至1/3。
傳統的風電開發模式中,從風電場的總裝機容量到單機容量、從機位的個數到塔筒高度等都有明確的約束。目前投運的風場,基本上同一風場必須是單一機型,鮮有不同機型混排的現象。這種標準化的設計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縮短工期,節約初始成本投入,但也存在無法充分利用有效風資源的問題,限制了風電場整場發電量和效益的提升。
中東部和南方地區的風資源情況、道路情況、地形情況等千差萬別。顯然,只有針對每一個項目,甚至是每一個機位點進行針對性設計,才能保證風電場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分散式風電開發漸成重點的背景下,“三北”地區的標準化風電開發模式必然要轉變為個性化、定制化的風電開發模式。
對于風電開發商來說,這意味著要從過去單純的設備招標轉變為風電場開發解決方案招標,從而保證風電場被看作一個整體,進而最大限度地提升風電場的內部收益率。
此外,在分散式風電項目開發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利用風場風能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機組性能,未來在安裝風機臺數方面也會給予企業充分的自主權,因此,可以推測風電機組容量的定制化設計也將逐漸成為趨勢。
6、海上風電醞釀下調電價引爭議
《關于調整新能源標桿上網電價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的推出,猶如給剛剛被點燃的發展海上風電的熱情澆了一盆冷水。根據該征求意見稿,擬對海上風電項目比現行電價下調每千瓦時0.05元。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企業巨大爭議。
業內普遍認為,此時不是調價的合理時機,目前我國正式投運的海上風電項目還為數甚少,需要通過規模化發展,探索技術經濟最優的方案,為未來海上風電的大規模發展奠定基礎,在積累足量的相關實際運行數據之后,根據運行項目反饋的比較全面的信息再研究電價調整方案比較合適。
而對于海上風電投資過熱的擔心,有觀點認為,本來海上風電投資就高,進入的門檻也高,有能力進入的開發商屈指可數。在海上風電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的現狀下,即使不下調電價,海上風電投資短時間內也不會過熱。
實際上,電價調整是主管部門引導行業健康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張牌。當前,不論是主管部門,還是行業企業,基本上可以達成一個共識,那就是成本下降和補貼退坡是包括海上風電在內的新能源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主管部門和企業的分歧在于,下調電價的時機選擇和下調幅度。
在主管部門看來,包括海上風電在內的整個風電產業若不盡快降低成本將失去競爭力,難以擔當由補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轉變的重擔,甚至有可能被光伏等其他新能源擠壓空間。而在企業看來,過早下調海上風電電價將導致開發商不得已將成本壓力傳導給設備制造商等其他環節,甚至給整個風場的全生命周期埋下不可預知的隱患。
位置不同,視角不同,對產業的判斷有所差異實屬正常。要解決這樣的分歧,一方面,要求主管部門不能想當然出政策,更不能為了調價而調價;另一方面,作為風電企業,也要開誠布公地亮出底牌,讓政策制定者清晰地知道技術的進步到底能使成本控制在什么水平,而不能打自己的小算盤。因為,過早地“斷奶”和過度地依賴補貼,兩個極端最終帶給產業的將會是相同的傷害。
7、風電產業嘗試融資創新
今年3月,協合風電成功注冊國內首單非金融企業綠色債券,這為以風電為代表的綠色項目拓寬了融資渠道,打破了信貸渠道的局限性,同時將引領更多的綠色渠道創新。
風電屬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具有資金需求大、建設期短、融資周期長等特點。由于融資額大,導致年度財務費用居高不下,對企業來說是長期沉重的財務負擔。目前,在風電行業,一般是以項目公司作為融資主體,項目的融資額、融資結構的設計均與項目本身的資產價值以及未來凈現金流量緊密聯系。
隨著風電產業的迅速發展和國家風電項目審批權的下放,近年來民營風電占比大幅增加。與之相伴的是 ,資金成為民營風電開發商最缺少也最迫切需要的支持。中小型民營風電投資商得不到足夠的金融支持,面臨著重主體、輕債項,重歷史、輕預期,強制資本金比例,項目融資品種單一等融資難題。
當中小風電開發商遇到融資困境,無法解決資金難題時,不得不做出一些現實的妥協:將項目批文賣給國企或其他上市公司,獲得批文轉讓收益;將項目公司的控股股權轉讓給國企或其他上市公司,由控股股東融資、建設、運營、分紅,自己作為沒有投票權的小股東被動接受;由第三方EPC總包方全墊資建設項目,并且在約定時間償還全部墊資款,若到期無法得到中長期貸款償還總包款,也將面臨項目被總包方收走的局面。
可以說,伴隨著風電開發融資需求增多,融資方式也應當越來越多樣化。綠色債券為風電融資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與此同時,針對民營中小風電開發商的資金需求,包括GE、金風科技、三一重能等在內的一批風電整機制造商也都在探索推出相應的方案和服務。
可以預見,未來,整機制造商要想獲得更多的項目訂單,不僅要提供全套的技術解決方案,還要能拿出完美的資金解決方案。
8、高塔筒等技術創新提升低風速風電經濟性
單機容量越來越大、葉片越來越長、塔筒高度越來越高,成為近來風電行業一大趨勢。在風電量提升越來越向精細化發展的背景下,增加風機塔筒高度被認為是低風速區提升發電量的一種直接有效的手段。2016年,維斯塔斯、金風科技、遠景能源等領先企業都在積極推動高塔筒技術在風電行業的應用。
過去,由于傳統的全鋼塔筒在增高的同時也面臨著塔筒厚度、運輸高度及重量、制作成本等方面的限制,導致傳統的塔筒技術通常難以突破百米高度。隨著國內高塔筒技術的成熟,使得塔筒增高成為可能。
目前,我國高塔筒技術路線主要有全鋼柔性塔筒和砼鋼混合塔筒兩種。全鋼柔性塔筒以造價低廉、結構傳統、供應鏈成熟、運輸便利、吊裝高效而著稱,但在實施過程必須要解決好共振和擺幅等問題,因此對控制策略提出了較高要求。砼鋼混合塔筒雖然對控制策略沒有過多的要求,但也涉及到整機設計、結構設計、生產模具設計、現場施工設計等多個環節,對施工工藝和施工隊伍的可靠性方面提出較高要求。
可以說,兩種技術路線各有千秋,其適用的風資源環境方面也略有差異。無論是柔塔技術方案,還是鋼混塔筒方案,最終哪一種技術方案能占據主流,還要交給市場來定奪。我們樂于見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同的技術路線和方案取長補短,共同推進風電行業的進步。
同時,對于高塔筒技術我們也應秉持科學精神,理性看到在一些起伏山地等比較特殊的地形,增高塔筒不一定能獲得更高的風速。因此,需要對當地的風資源和地形條件進行針對性分析,從而判斷高塔筒技術是否確實能有效提升其發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