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全民節能行動計劃
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十三五”規劃《綱要》要求,為切 實貫徹落實節能優先戰略,把節能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 各領域,形成黨政機關及公共機構率先垂范、企業積極行動、公 眾廣泛參與的全民節能氛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大幅提 高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有效控制能源消耗總量,確保完成“十 三五”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5%、2020 年能源消費總量控 制在50 億噸標準煤以內的目標任務,加快建設能源節約型社會,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節能產品推廣行動
用能產品是能源消費的重要載體。提高用能產品能效,加快 高效節能產品推廣,提高節能產品市場占有率,有利于減少能源 消費,降低用能成本,引導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 展。行動內容包括:
(一)高效節能產品倍增行動。建立節能產品消費積分制度, 鼓勵大型超市、龍頭電商開辟節能產品銷售專區,集中推進節能 產品進家庭、節能設備進企業,通過強化認證標識等方式,引導 消費者和企業選購高效節能產品和設備。發展節能電子商務、體 驗館、博覽(展示館)等新業態,實現線上線下共同發展,重點 推廣高效節能家電、灶具、熱水器、LED 照明產品等家庭用能產 品,及高效節能電機、工業鍋爐等工業用能設備,2020 年主要 節能產品和設備銷售量比2015 年翻一番。
(二)用能產品能效領跑者引領行動。選擇量大面廣、節能 潛力大、基礎條件好的變頻空調、電冰箱、滾筒洗衣機、平板電 視、空氣凈化器等家電產品、辦公設備、商用設備、照明產品、 工業設備以及交通運輸工具等用能產品,實施能效領跑者引領行 動。國家鼓勵支持能效領跑產品的技術研發、宣傳和推廣。建立 能效領跑產品指標的標準轉化機制,根據具體產品的節能技術發 展情況,明確領跑產品能效水平轉化為產品能效強制性國家標準 的時間表,倒逼產品制造企業加快提升技術水平。
(三)完善節能產品推廣政策機制。健全節能產品認證制度, 引導消費者購買高效節能產品。強化能效標識管理制度,擴大實 施范圍,實現主要終端用能產品全覆蓋,嚴厲打擊能效虛標行為。 完善政府強制采購和優先采購制度,推行政府綠色采購,提高采 購節能產品的能效水平,擴大政府采購節能產品范圍。建立節能 產品、技術和裝備的綠色招投標制度。完善《節能節水專用設備 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進一步落實節能節水專用設備投資抵免 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二、重點用能單位能效提升行動
重點用能單位是我國能源消費的主體,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 的60%以上,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成效,決定了全社會節能工作 的成效。把提升重點用能單位的能效水平作為實現能源消耗總量 和強度“雙控”目標的“牛鼻子”,“十三五”重點用能單位實現 節能2.5 億噸標準煤。行動內容包括:
(一)重點用能單位“百千萬”行動。對重點用能單位實行 屬地管理基礎上的分級監管,落實各級節能主管部門監督管理責 任,嚴格考核問責。全國能耗最高的一百家企業(集團)納入中 央政府重點監督管理范圍,能耗較高的一千家重點用能單位納入 省級政府重點監督管理范圍,其它重點用能單位(約1.6 萬家) 由各市(區、縣)負責節能監督管理。
(二)重點用能單位節能自愿承諾活動。鼓勵重點用能單位 在完成國家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和節能量目標要求基礎上,自愿追 求更高能效并向政府管理節能工作的部門作出承諾。實施重點用 能單位綜合能效提升工程,支持500 家自愿承諾的重點用能單位 實施能效綜合提升改造,推動用能管理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達到 國際先進水平。
(三)提升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水平。推動用能單位加強 全過程和各環節用能管理,促進節能管理持續改進,節能技術持 續進步,能效指標持續提升。加快推進重點用能單位能源管理體 系建設,到2020 年全部重點用能單位基本完成能源管理體系建 設。落實能源管理崗位和能源管理負責人制度,強化能源計量器 具配備與智能化升級,加強能耗在線計量分析,嚴格能源利用狀 況報告制度,推廣能耗在線監測系統。鼓勵重點用能單位把能源 節約作為降低運行成本、提高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鼓勵重點用能 單位利用第三方認證提升能源管理水平和績效,推動各方采信認 證結果。
三、工業能效趕超行動
工業能源消費是我國能源消費的重點領域,通過全面落實 《中國制造2025》,推動工業綠色轉型升級,全面提高工業能源 利用效率和清潔化水平,“十三五”時期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 值能耗降低18%,力爭2020 年工業能源消費達到峰值,電力、 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煤炭、紡織、造紙等重點耗能 行業能效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行動內容包括:
(一)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等高附 加值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新的經濟增長點,合理規劃產 業和地區布局,推動工業發展逐步從資源、勞動密集型向資本、 技術密集型轉變。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嚴格節能審查,嚴控高耗 能行業產能擴張。加強工業領域節能監察,組織實施國家重大工 業節能專項監察,強化能耗執法,依法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技 術和設備。探索從全生命周期推動工業節能,不斷優化工業產品 結構,推進產品生態設計,推廣復合材料和高強度材料,減少生 產過程中初級原材料投入和能源消耗,積極開發高附加值、低消 耗、低排放產品。
(二)大力推進工業能效提升。貫徹強制性單位產品能耗限 額標準,在電解鋁、水泥等行業落實階梯電價和差別電價相關價 格政策,定期開展能源審計、能效診斷,發掘節能潛力。加強工 業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提升鋼鐵、建材、石化、化工、 有色、輕工等行業能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進新一代信 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信息化和工業化融 合主攻方向,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工業機器人、智能 制造等手段,提升工業生產效率,降低工業能耗。開展節能低碳 電力調度。推進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從供需兩側共同發力, 促進電力需求側與供給側互動響應,貫徹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 理規范指南、建設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數據平臺,提升工業 企業電力需求側管理水平。鼓勵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實施節能 技術改造,探索通過能源托管方式降低用能成本。
(三)開展高耗能行業能效對標達標。選擇電力、鋼鐵、建 材、石化、化工、有色、煤炭、紡織、造紙等高耗能行業,從單 位產品能耗領先企業中遴選領跑者,編制行業能效對標指南,鼓 勵全行業以能效領跑企業為目標開展能效對標達標活動,適時將 能效領跑者能效指標納入能耗限額強制性國家標準,加快行業整 體技術進步。
四、建筑能效提升行動
建筑是節能的重點領域之一,建筑能耗具有能耗“鎖定”效 應。我國存量建筑有500 多億平方米,每年新建建筑約有20 億 平方米,建筑能耗在我國能源消費中比重不斷提升。進一步加強 建筑節能工作,在達到同樣舒適程度的同時有效控制建筑能耗過 快增長。行動內容包括:
(一)大幅提升新建建筑能效。編制綠色建筑建設標準,提 高建筑節能標準要求,嚴寒及寒冷地區城鎮新建居住建筑加快實 施更高水平的地方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逐步擴大綠色建筑標準 強制執行范圍。實施綠色建筑全產業鏈發展行動,推進高水平高 性能綠色建筑發展,積極開展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建筑(小區) 建設示范。推進建造方式綠色化,推廣裝配式住宅,鼓勵發展現 代鋼結構建筑。推動綠色節能農房建設試點。引導綠色建筑開發 單位及物業管理單位更加注重綠色建筑運營管理,實現綠色設計 目標,加快培育綠色建筑消費市場,定期發布綠色建筑信息。到 2020 年,城鎮新建建筑能效水平較2015 年提升20%,城鎮綠色 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過50%,比2015 年翻一番。
(二)深化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深入推進既有居住建筑 節能改造,因地制宜提高改造標準,開展超低能耗改造試點。在 夏熱冬冷地區,積極推廣以外遮陽、通風、綠化、門窗及兼顧保 溫隔熱功能為主要內容的既有居住建筑節能和綠色化改造。積極 探索夏熱冬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節能和綠色化改造技術路線。
(三)大力推動公共建筑節能運行與改造。深入推進公共建 筑能耗統計、能源審計及能效公示工作。進一步加強公共建筑能 耗監測平臺建設。探索建立基于能耗數據的重點用能建筑管理制 度及公共建筑能效比對制度。支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政府和社 會資本合作(PPP)等市場化方式,對公共建筑進行節能改造。 繼續做好節能型學校、醫院、科研院所建設,積極開展綠色校園、 綠色醫院政策標準制定及建設試點工作。
(四)優化建筑用能結構。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與建筑一體 化,推動太陽能光伏在建筑上的分布式應用,鼓勵推廣太陽能熱 水器、空氣源熱泵熱水器,有條件地區新建建筑應當按相關技術 規范要求預留安裝位置等。實施城市智慧熱網試點,科學推進供 熱計量,條件適宜地區優先利用工業余熱和淺層地能為建筑供 暖。加快新型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技術、產品、設備的研發與推 廣。在夏熱冬冷地區積極推廣水源、空氣源、污水源熱泵等。推 廣紅外線灶、聚能灶等高效清潔灶具,鼓勵太陽能、生物質能等 在農村地區規模化應用,推廣被動式太陽能房建設。
五、交通節能推進行動
交通運輸是石油消費的主要行業,也是節能的重要領域。能 源成本占交通運輸企業總成本的30%~40%左右。大力推進交通 運輸節能,不僅是推進交通運輸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降低 企業用能成本的重要途徑。“十三五”時期,鐵路單位運輸工作 量綜合能耗降低5%,營運客車、貨車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降低 2.1%、6.8%,營運船舶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降低6%,民航業單 位運輸周轉量能耗降低7%。行動內容主要包括:
(一)構建節能高效的綜合交通物流體系。加快高鐵和鐵路 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核心鐵路網的密度和運輸能力。打造完善、 無縫銜接、方便舒適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務體系,提升公共出行比 重。加快內河高等級航道及港口等物流節點集疏運體系建設,大 力發展鐵水聯運、公鐵聯運等多式聯運和鐵路集裝箱運輸、水水 中轉,促進不同運輸方式的合理分工和有效銜接,提高鐵路和水 運在中長距離貨物運輸中的比重。發展甩掛運輸,建設便捷、高 效、信息化的物流平臺、物流園、物流中心。到2020 年,常住 人口百萬人以上大城市公共出行比重達到30%以上。
(二)推進交通運輸用能清潔化。在資源適宜地區推廣天然 氣車船,加強主要高速公路、道路沿線天然氣加氣站建設,穩步 推進水上液化天然氣加注站建設。提升鐵路系統電氣化水平,實 施港口岸電改造工程。大力推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集中突破電 動汽車關鍵技術,健全消費者補貼及遞減退出制度,適度超前建 設充電樁、配套電網等基礎設施,依托充電智能服務平臺,形成 較為完善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到2020 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 提高到500 萬輛。
(三)提高交通運輸工具能效水平。逐步提高車輛燃油經濟 性標準,加快油品質量升級。發展高效載貨汽車,采用制動能量 回收系統、復合材料等提高車輛燃油經濟性。發展智能交通,建 立公眾出行信息服務系統,降低空載率和不合理客貨運周轉量。 到2020 年,節能型汽車燃料消耗量降至4.5 升/百公里以下,新 增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 升/百公里。
六、公共機構節能率先行動
公共機構是社會行為的示范和標桿,公共機構的節能行為受 到社會廣泛關注。通過深入推進節約型公共機構創建,降低能源 資源消耗,切實發揮公共機構的表率示范作用,引導和帶動全社 會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十三五”時期,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 能耗降低10%,公共機構人均能耗降低11%。行動內容包括:
(一)全面建設節約型公共機構。公共機構新建建筑率先普 及綠色建筑,率先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實現按熱計量收費, 率先實現新購公務用車普及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率先采購和使用 節能、節水、環保等綠色產品、設備。推進公共機構數據中心節 能改造,建設綠色數據中心。
(二)強化公共機構節能管理。明確公共機構節能目標責任, 開展目標評價考核。鼓勵公共機構率先建立能源管理體系,加強 能源計量基礎建設,開展能源審計,實施用能獨立核算,鼓勵推 行能耗定額管理。開展公共機構用能大數據管理,對公共機構重 點用能單位實施能耗在線監測和用能優化。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 式實施節能改造,鼓勵公共機構開展用能托管。
(三)公共機構節能自覺行動。倡導各級公共機構用電高峰 時段每天少開一小時空調,使用空調時關好門窗, 夏季室內空調 溫度設置不得低于26 攝氏度,冬季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得高于 20 攝氏度,日常辦公盡量采用自然光,離開會議室等辦公區時隨 手關燈。開展零待機能耗活動,推廣使用節能插座等降低待機能 耗的新技術和新產品。提倡高層建筑電梯分段運行或隔層停開, 上下兩層樓不乘電梯,盡量減少電梯不合理使用等。開展公務自 行車試點。機關工作人員每月少開一天車。
(四)示范推廣公共機構節能典型經驗。遴選發布一批政府 機關、學校、醫院等不同類型公共機構能效領跑者,引導公共機 構以能效領跑者為標桿不斷提升能效水平。對被評為能效領跑者 的公共機構及其節能管理人員給予表彰和獎勵。建立公共機構能 效領跑者案例庫并向社會發布。將能效領跑者指標作為開展公共 機構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的重要依據。深化節約型公共機構示 范單位創建活動,創建3000 個國家級示范單位,推動省級、地 市級示范單位創建工作,實現縣縣有示范。
七、節能服務產業倍增行動
節能服務業是為用能單位節能提供咨詢、診斷、設計、改造、 托管等服務的產業。加快發展節能服務產業,不僅可以為節能提 供重要支撐,也是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重要內容。到2020 年, 節能服務產業產值比2015 年翻一番。行動內容包括:
(一)推進節能服務產業創新發展。全面推行效益分享型、 能源費用托管型、節能量保證型、融資租賃等多種形式的合同能 源管理模式。鼓勵節能服務公司創新服務模式,為用戶提供節能 咨詢、診斷、設計、評估、檢測、審計、認證、改造、托管等“一 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綜合服務。積極培育第三方節能量審核和節 能評估、檢測、審計、認證機構。
(二)優化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環境。全面清理和廢除妨礙公 平競爭的各種制度、政策和措施,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 的節能服務市場。落實合同能源管理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銀行等 金融機構探索開展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收益權質押貸款,支持節能 服務公司發行綠色債券,鼓勵社會資本按市場化原則設立節能服 務產業投資基金。
(三)強化節能服務產業管理。建立健全節能服務機構管理 制度,依法查處節能咨詢、設計、評估、檢測、審計、認證等服 務機構提供虛假信息行為。營造促進合同能源管理健康發展的市 場環境,建立合同能源管理合同注冊登記管理服務平臺,鼓勵用 能單位、節能服務公司將節能服務合同在平臺登記注冊。實施節 能服務公司、用能單位、第三方機構失信黑名單制度,依法在主 管部門網站向社會公開,建立信用記錄,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 平臺。
八、節能科技支撐行動
科學技術是節能提高能效的重要支撐。針對節能技術需求, 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示范、推廣,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全面提升節能技術水平。行動內容包括:
(一)加快共性關鍵技術開發。推動節能領域建設一批工程 技術研究中心及節能領域研發基地和平臺,促進節能高新技術和 產品研發創新。在國家、地方科技計劃(專項)中,統籌支持符 合條件的節能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支持建立各類節能技術支撐機 構。加強產學研用結合,推進校(研)企聯合,共同研究解決節 能關鍵和共性技術問題。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節能關鍵技 術和裝備。
(二)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修訂《中國節能技術政 策大綱》。修訂《節能低碳技術推廣管理暫行辦法》,完善節能技 術遴選、評定及示范推廣機制,定期發布《國家重點節能低碳技 術推廣目錄》和《節能減排與低碳技術成果轉化推廣清單》,組 織有關方面開展節能技術供需對接會,組織實施節能技術示范工 程。積極參加國際節能技術裝備推廣合作,推動中國先進的節能 技術裝備走出去。
(三)健全節能技術服務體系。鼓勵發展節能技術服務機構, 鼓勵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特別是各級節能中心為企業提供節能技 術咨詢服務。建立全國性、行業性的節能技術推廣服務平臺,為 節能技術推廣提供服務,便于用能單位選用適用的技術裝備。鼓 勵有條件的技術單位建立節能技術裝備的展示、展覽、交易平臺, 建設一批節能技術示范推廣中心和教育示范基地,綜合采取采用 “互聯網+展覽展示”等模式,提升節能技術服務能力。
九、居民節能行動
家庭是社會的基礎,也是能源消費的重要主體之一。隨著城 鎮化加快推進和人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居民生活用能需求呈現 剛性增長態勢。要廣泛動員居民參與節能,全面推進家庭節能, 夯實全社會節能工作基礎。行動內容包括:
(一)提升節能意識。突出節能日常宣傳,組織好每年一度 的全國節能宣傳周,宣傳節能成效、經驗和做法,宣傳我國經濟 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形勢,突出節能就是減排的理念,樹立 “少用一半能源,就是少排放一半空氣污染物”的觀念。加強節 能教育,在中小學校設立節能宣傳欄,引導青少年樹立節能意識。 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向全社會倡議開展能源緊缺體驗 活動,如夏季用電高峰時段少開一小時空調,每月少開一天車, 6 樓以下每月一天不乘電梯,通過日常小事提醒大家注意能源對 居民生活的重要性,提高節能意識。
(二)普及節能知識。圍繞百姓日常生活中節能問題,編寫 《家庭節能指南》,普及百姓日常生活節能小竅門和使用方法, 介紹先進實用技術、科技成果,如選用和正確使用節能電器等, 廣為傳播、普及節能科學知識和方法,幫助廣大居民掌握節能基 本知識,讓居民認識節能、掌握節能、踐行節能。
(三)強化節能實踐。倡導居民對低消耗、少用能、低排放 的節能型生活方式身體力行,采取步行、騎自行車、乘公交等綠 色出行方式代替駕駛機動車出行,自覺選購節能家電和高效照明 產品,隨手關燈,杜絕白晝燈、長明燈,及時關閉家用電器,減 少待機能耗。在社區組織居民開展節能志愿活動,交流節能經驗, 曝光浪費能源行為,積極發揮居民監督作用。
十、節能重點工程推進行動
組織實施節能重點工程,激發市場主體節能的主動性,促進 先進節能技術、裝備和產品的推廣應用,2020 年力爭工業鍋爐 (窯爐)、電機(水泵、風機、空壓機)系統、變壓器等通用設 備運行能效提高5 個百分點以上,重點行業主要產品單位能耗指 標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十三五”期間形成3 億噸標準煤左 右的節能能力。
(一)余熱暖民工程。選擇150 個具備條件的市(縣、區), 開展余熱暖民項目示范,通過建設高效采集、管網輸送、終端利 用供熱體系,回收工業低品位余熱為居民供熱,探索建立余熱資 源用于供熱的典型模式。到2020 年替代燃煤供熱20 億平方米以 上,減少供熱用原煤5000 萬噸以上。
(二)燃煤工業鍋爐節能環保綜合提升工程。發布高效節能 鍋爐推廣目錄,推進燃煤鍋爐“以大代小”,推廣節能環保煤粉 鍋爐。鼓勵綜合采取鍋爐燃燒優化、二次送風、自動控制、余熱 回收、太陽能預熱、主輔機優化、熱泵、冷凝水回收等技術實施 鍋爐系統節能改造,提高運行管理水平和熱效率。改善燃料品質, 力爭2020 年燃煤鍋爐全部使用洗選煤,逐步提高工業鍋爐燃用 專用煤的比例。“十三五”時期形成5000 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
(三)電機系統能效提升工程。推進電機系統調節方式改造, 重點開展高壓變頻調速、永磁調速、內反饋調速、柔性傳動等節 能改造,支持基于互聯網的電機系統能效監測、故障診斷、優化 控制平臺建設。鼓勵采用高效電動機、風機、壓縮機、水泵、變 壓器替代低效設備,加快系統無功補償改造。2020 年電機系統 運行效率比2015 年提高3~5 個百分點,形成4000 萬噸標準煤 的節能能力。
(四)綠色照明工程。以城市道路/隧道照明節能改造為重 點,加快半導體照明關鍵設備、核心材料研發和產業化,支持技 術成熟的半導體通用照明產品推廣應用。到2020 年,在200 個 城市、縣實施道路照明節能改造工程,推廣1000 萬余盞LED 路 燈,形成節電能力100 億千瓦時左右。
(五)重點用能單位綜合能效提升工程。圍繞高耗能行業企 業,加快工藝革新,實施系統節能改造和能效提升,鼓勵先進節 能技術的集成優化運用,推動節能從局部、單體節能向全流程、 系統節能轉變。以電力、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煤炭、 紡織、造紙等行業為重點,深入開展重點行業重點用能單位能效 綜合提升工程,支持約500 家大型重點用能單位實施能量系統優 化、燃煤鍋爐節能改造、電機系統等用能設備節能改造、生產工 藝節能改造,并建立能源管理體系。
(六)合同能源管理推進工程。扎實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 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工作要求,落實支持政策,實施節能改造,降 低企業用能成本。鼓勵合同能源管理項目融資創新,通過“債投”、 “債貸”結合等方式支持項目實施。“十三五”時期形成8000 萬 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
(七)城鎮化節能升級改造工程。優化升級城市能源基礎設 施,加快電力需求側管理平臺開發建設,統籌規劃新增用能區域 和既有用能區域系統改造。推動用能單位實施需求側和供給側互 動響應、電能替代和用電設備智能化改造,針對電、熱、冷、氣 等多種用能需求,因地制宜、統籌開發、互補利用傳統能源和新 能源,優化布局建設一體化集成供能基礎設施,通過分布式供能 系統和智能微網等方式擴大天然氣、電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等 清潔能源供應和消納能力,實現多能協同供應和能源綜合梯級利 用,系統提升城市終端供用能效率。對企業用能較為集中的園區、 開發區等區域,將生產用蒸汽和熱水供應納入能源基礎設施建 設,減少小鍋爐使用。對集中供熱地區實施節能升級改造,減少 管網漏損。對未納入集中供暖的長江經濟帶等夏熱冬冷地區,推 廣高效地能、江水源熱泵,加大淺層地能開發力度,實施城鎮冷 熱一體化供應節能改造。
(八)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工程。大力化解鋼鐵、水泥、玻璃 等高耗能行業過剩產能,大幅壓減煤炭消費。實施煤炭清潔高效 利用行動計劃,在焦化、煤化工、工業鍋爐、窯爐等重點用煤領 域,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分質利用。有條件的地區,有序推進 煤改氣、煤改電、工業副產可燃氣制備天然氣,利用可再生能源、 天然氣、電力等優質能源替代煤炭,特別是散煤的消費。實施“地 能暖村”節能減煤示范工程,鼓勵因地制宜開發利用淺層地能替 代散煤。到2020 年,形成減量和替代原煤消費能力6000~9000 萬噸。
(九)能量系統優化工程。按照能源梯級利用、系統優化的 原則,對工業窯爐實施節能改造,推廣應用熱源改造、燃燒系統 改造、窯爐結構改造等技術。推廣普及中低品位余熱余壓利用技 術,尤其是提高中小型企業余熱余壓利用率,推進余熱余壓利用 技術與工藝節能相結合,提高企業余熱余壓回收利用效率。深入 挖掘系統節能潛力,提升系統能源效率。推廣新型高效工藝技術 路線,提高行業能源使用效率。到2020 年,形成5000 萬噸標準 煤的節能能力。
(十)節能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圍繞節能減煤和化石能源 清潔高效燃燒,重點支持中低品位余熱的有機郎肯循環和螺桿膨 脹發電、低品位余熱用于城鎮供熱、燃煤鍋爐超高能效和超低排 放燃燒、工業用煤氣化燃燒、水煤超臨界制氫、民用散煤清潔高 效燃燒、淺層地能開發利用、半導體照明等關鍵技術和裝備產業 化示范,加快推廣高溫高壓干熄焦、無球化節能粉磨、新型結構 鋁電解槽、電爐鋼等短流程工藝、鋁液直供,智能控制等先進技 術,實施一批重大節能技術示范工程。
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十三五”規劃《綱要》要求,為切 實貫徹落實節能優先戰略,把節能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 各領域,形成黨政機關及公共機構率先垂范、企業積極行動、公 眾廣泛參與的全民節能氛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大幅提 高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有效控制能源消耗總量,確保完成“十 三五”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5%、2020 年能源消費總量控 制在50 億噸標準煤以內的目標任務,加快建設能源節約型社會,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節能產品推廣行動
用能產品是能源消費的重要載體。提高用能產品能效,加快 高效節能產品推廣,提高節能產品市場占有率,有利于減少能源 消費,降低用能成本,引導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 展。行動內容包括:
(一)高效節能產品倍增行動。建立節能產品消費積分制度, 鼓勵大型超市、龍頭電商開辟節能產品銷售專區,集中推進節能 產品進家庭、節能設備進企業,通過強化認證標識等方式,引導 消費者和企業選購高效節能產品和設備。發展節能電子商務、體 驗館、博覽(展示館)等新業態,實現線上線下共同發展,重點 推廣高效節能家電、灶具、熱水器、LED 照明產品等家庭用能產 品,及高效節能電機、工業鍋爐等工業用能設備,2020 年主要 節能產品和設備銷售量比2015 年翻一番。
(二)用能產品能效領跑者引領行動。選擇量大面廣、節能 潛力大、基礎條件好的變頻空調、電冰箱、滾筒洗衣機、平板電 視、空氣凈化器等家電產品、辦公設備、商用設備、照明產品、 工業設備以及交通運輸工具等用能產品,實施能效領跑者引領行 動。國家鼓勵支持能效領跑產品的技術研發、宣傳和推廣。建立 能效領跑產品指標的標準轉化機制,根據具體產品的節能技術發 展情況,明確領跑產品能效水平轉化為產品能效強制性國家標準 的時間表,倒逼產品制造企業加快提升技術水平。
(三)完善節能產品推廣政策機制。健全節能產品認證制度, 引導消費者購買高效節能產品。強化能效標識管理制度,擴大實 施范圍,實現主要終端用能產品全覆蓋,嚴厲打擊能效虛標行為。 完善政府強制采購和優先采購制度,推行政府綠色采購,提高采 購節能產品的能效水平,擴大政府采購節能產品范圍。建立節能 產品、技術和裝備的綠色招投標制度。完善《節能節水專用設備 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進一步落實節能節水專用設備投資抵免 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二、重點用能單位能效提升行動
重點用能單位是我國能源消費的主體,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 的60%以上,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成效,決定了全社會節能工作 的成效。把提升重點用能單位的能效水平作為實現能源消耗總量 和強度“雙控”目標的“牛鼻子”,“十三五”重點用能單位實現 節能2.5 億噸標準煤。行動內容包括:
(一)重點用能單位“百千萬”行動。對重點用能單位實行 屬地管理基礎上的分級監管,落實各級節能主管部門監督管理責 任,嚴格考核問責。全國能耗最高的一百家企業(集團)納入中 央政府重點監督管理范圍,能耗較高的一千家重點用能單位納入 省級政府重點監督管理范圍,其它重點用能單位(約1.6 萬家) 由各市(區、縣)負責節能監督管理。
(二)重點用能單位節能自愿承諾活動。鼓勵重點用能單位 在完成國家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和節能量目標要求基礎上,自愿追 求更高能效并向政府管理節能工作的部門作出承諾。實施重點用 能單位綜合能效提升工程,支持500 家自愿承諾的重點用能單位 實施能效綜合提升改造,推動用能管理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達到 國際先進水平。
(三)提升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水平。推動用能單位加強 全過程和各環節用能管理,促進節能管理持續改進,節能技術持 續進步,能效指標持續提升。加快推進重點用能單位能源管理體 系建設,到2020 年全部重點用能單位基本完成能源管理體系建 設。落實能源管理崗位和能源管理負責人制度,強化能源計量器 具配備與智能化升級,加強能耗在線計量分析,嚴格能源利用狀 況報告制度,推廣能耗在線監測系統。鼓勵重點用能單位把能源 節約作為降低運行成本、提高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鼓勵重點用能 單位利用第三方認證提升能源管理水平和績效,推動各方采信認 證結果。
三、工業能效趕超行動
工業能源消費是我國能源消費的重點領域,通過全面落實 《中國制造2025》,推動工業綠色轉型升級,全面提高工業能源 利用效率和清潔化水平,“十三五”時期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 值能耗降低18%,力爭2020 年工業能源消費達到峰值,電力、 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煤炭、紡織、造紙等重點耗能 行業能效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行動內容包括:
(一)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等高附 加值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新的經濟增長點,合理規劃產 業和地區布局,推動工業發展逐步從資源、勞動密集型向資本、 技術密集型轉變。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嚴格節能審查,嚴控高耗 能行業產能擴張。加強工業領域節能監察,組織實施國家重大工 業節能專項監察,強化能耗執法,依法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技 術和設備。探索從全生命周期推動工業節能,不斷優化工業產品 結構,推進產品生態設計,推廣復合材料和高強度材料,減少生 產過程中初級原材料投入和能源消耗,積極開發高附加值、低消 耗、低排放產品。
(二)大力推進工業能效提升。貫徹強制性單位產品能耗限 額標準,在電解鋁、水泥等行業落實階梯電價和差別電價相關價 格政策,定期開展能源審計、能效診斷,發掘節能潛力。加強工 業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提升鋼鐵、建材、石化、化工、 有色、輕工等行業能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進新一代信 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信息化和工業化融 合主攻方向,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工業機器人、智能 制造等手段,提升工業生產效率,降低工業能耗。開展節能低碳 電力調度。推進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從供需兩側共同發力, 促進電力需求側與供給側互動響應,貫徹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 理規范指南、建設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數據平臺,提升工業 企業電力需求側管理水平。鼓勵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實施節能 技術改造,探索通過能源托管方式降低用能成本。
(三)開展高耗能行業能效對標達標。選擇電力、鋼鐵、建 材、石化、化工、有色、煤炭、紡織、造紙等高耗能行業,從單 位產品能耗領先企業中遴選領跑者,編制行業能效對標指南,鼓 勵全行業以能效領跑企業為目標開展能效對標達標活動,適時將 能效領跑者能效指標納入能耗限額強制性國家標準,加快行業整 體技術進步。
四、建筑能效提升行動
建筑是節能的重點領域之一,建筑能耗具有能耗“鎖定”效 應。我國存量建筑有500 多億平方米,每年新建建筑約有20 億 平方米,建筑能耗在我國能源消費中比重不斷提升。進一步加強 建筑節能工作,在達到同樣舒適程度的同時有效控制建筑能耗過 快增長。行動內容包括:
(一)大幅提升新建建筑能效。編制綠色建筑建設標準,提 高建筑節能標準要求,嚴寒及寒冷地區城鎮新建居住建筑加快實 施更高水平的地方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逐步擴大綠色建筑標準 強制執行范圍。實施綠色建筑全產業鏈發展行動,推進高水平高 性能綠色建筑發展,積極開展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建筑(小區) 建設示范。推進建造方式綠色化,推廣裝配式住宅,鼓勵發展現 代鋼結構建筑。推動綠色節能農房建設試點。引導綠色建筑開發 單位及物業管理單位更加注重綠色建筑運營管理,實現綠色設計 目標,加快培育綠色建筑消費市場,定期發布綠色建筑信息。到 2020 年,城鎮新建建筑能效水平較2015 年提升20%,城鎮綠色 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過50%,比2015 年翻一番。
(二)深化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深入推進既有居住建筑 節能改造,因地制宜提高改造標準,開展超低能耗改造試點。在 夏熱冬冷地區,積極推廣以外遮陽、通風、綠化、門窗及兼顧保 溫隔熱功能為主要內容的既有居住建筑節能和綠色化改造。積極 探索夏熱冬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節能和綠色化改造技術路線。
(三)大力推動公共建筑節能運行與改造。深入推進公共建 筑能耗統計、能源審計及能效公示工作。進一步加強公共建筑能 耗監測平臺建設。探索建立基于能耗數據的重點用能建筑管理制 度及公共建筑能效比對制度。支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政府和社 會資本合作(PPP)等市場化方式,對公共建筑進行節能改造。 繼續做好節能型學校、醫院、科研院所建設,積極開展綠色校園、 綠色醫院政策標準制定及建設試點工作。
(四)優化建筑用能結構。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與建筑一體 化,推動太陽能光伏在建筑上的分布式應用,鼓勵推廣太陽能熱 水器、空氣源熱泵熱水器,有條件地區新建建筑應當按相關技術 規范要求預留安裝位置等。實施城市智慧熱網試點,科學推進供 熱計量,條件適宜地區優先利用工業余熱和淺層地能為建筑供 暖。加快新型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技術、產品、設備的研發與推 廣。在夏熱冬冷地區積極推廣水源、空氣源、污水源熱泵等。推 廣紅外線灶、聚能灶等高效清潔灶具,鼓勵太陽能、生物質能等 在農村地區規模化應用,推廣被動式太陽能房建設。
五、交通節能推進行動
交通運輸是石油消費的主要行業,也是節能的重要領域。能 源成本占交通運輸企業總成本的30%~40%左右。大力推進交通 運輸節能,不僅是推進交通運輸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降低 企業用能成本的重要途徑。“十三五”時期,鐵路單位運輸工作 量綜合能耗降低5%,營運客車、貨車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降低 2.1%、6.8%,營運船舶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降低6%,民航業單 位運輸周轉量能耗降低7%。行動內容主要包括:
(一)構建節能高效的綜合交通物流體系。加快高鐵和鐵路 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核心鐵路網的密度和運輸能力。打造完善、 無縫銜接、方便舒適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務體系,提升公共出行比 重。加快內河高等級航道及港口等物流節點集疏運體系建設,大 力發展鐵水聯運、公鐵聯運等多式聯運和鐵路集裝箱運輸、水水 中轉,促進不同運輸方式的合理分工和有效銜接,提高鐵路和水 運在中長距離貨物運輸中的比重。發展甩掛運輸,建設便捷、高 效、信息化的物流平臺、物流園、物流中心。到2020 年,常住 人口百萬人以上大城市公共出行比重達到30%以上。
(二)推進交通運輸用能清潔化。在資源適宜地區推廣天然 氣車船,加強主要高速公路、道路沿線天然氣加氣站建設,穩步 推進水上液化天然氣加注站建設。提升鐵路系統電氣化水平,實 施港口岸電改造工程。大力推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集中突破電 動汽車關鍵技術,健全消費者補貼及遞減退出制度,適度超前建 設充電樁、配套電網等基礎設施,依托充電智能服務平臺,形成 較為完善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到2020 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 提高到500 萬輛。
(三)提高交通運輸工具能效水平。逐步提高車輛燃油經濟 性標準,加快油品質量升級。發展高效載貨汽車,采用制動能量 回收系統、復合材料等提高車輛燃油經濟性。發展智能交通,建 立公眾出行信息服務系統,降低空載率和不合理客貨運周轉量。 到2020 年,節能型汽車燃料消耗量降至4.5 升/百公里以下,新 增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 升/百公里。
六、公共機構節能率先行動
公共機構是社會行為的示范和標桿,公共機構的節能行為受 到社會廣泛關注。通過深入推進節約型公共機構創建,降低能源 資源消耗,切實發揮公共機構的表率示范作用,引導和帶動全社 會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十三五”時期,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 能耗降低10%,公共機構人均能耗降低11%。行動內容包括:
(一)全面建設節約型公共機構。公共機構新建建筑率先普 及綠色建筑,率先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實現按熱計量收費, 率先實現新購公務用車普及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率先采購和使用 節能、節水、環保等綠色產品、設備。推進公共機構數據中心節 能改造,建設綠色數據中心。
(二)強化公共機構節能管理。明確公共機構節能目標責任, 開展目標評價考核。鼓勵公共機構率先建立能源管理體系,加強 能源計量基礎建設,開展能源審計,實施用能獨立核算,鼓勵推 行能耗定額管理。開展公共機構用能大數據管理,對公共機構重 點用能單位實施能耗在線監測和用能優化。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 式實施節能改造,鼓勵公共機構開展用能托管。
(三)公共機構節能自覺行動。倡導各級公共機構用電高峰 時段每天少開一小時空調,使用空調時關好門窗, 夏季室內空調 溫度設置不得低于26 攝氏度,冬季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得高于 20 攝氏度,日常辦公盡量采用自然光,離開會議室等辦公區時隨 手關燈。開展零待機能耗活動,推廣使用節能插座等降低待機能 耗的新技術和新產品。提倡高層建筑電梯分段運行或隔層停開, 上下兩層樓不乘電梯,盡量減少電梯不合理使用等。開展公務自 行車試點。機關工作人員每月少開一天車。
(四)示范推廣公共機構節能典型經驗。遴選發布一批政府 機關、學校、醫院等不同類型公共機構能效領跑者,引導公共機 構以能效領跑者為標桿不斷提升能效水平。對被評為能效領跑者 的公共機構及其節能管理人員給予表彰和獎勵。建立公共機構能 效領跑者案例庫并向社會發布。將能效領跑者指標作為開展公共 機構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的重要依據。深化節約型公共機構示 范單位創建活動,創建3000 個國家級示范單位,推動省級、地 市級示范單位創建工作,實現縣縣有示范。
七、節能服務產業倍增行動
節能服務業是為用能單位節能提供咨詢、診斷、設計、改造、 托管等服務的產業。加快發展節能服務產業,不僅可以為節能提 供重要支撐,也是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重要內容。到2020 年, 節能服務產業產值比2015 年翻一番。行動內容包括:
(一)推進節能服務產業創新發展。全面推行效益分享型、 能源費用托管型、節能量保證型、融資租賃等多種形式的合同能 源管理模式。鼓勵節能服務公司創新服務模式,為用戶提供節能 咨詢、診斷、設計、評估、檢測、審計、認證、改造、托管等“一 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綜合服務。積極培育第三方節能量審核和節 能評估、檢測、審計、認證機構。
(二)優化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環境。全面清理和廢除妨礙公 平競爭的各種制度、政策和措施,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 的節能服務市場。落實合同能源管理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銀行等 金融機構探索開展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收益權質押貸款,支持節能 服務公司發行綠色債券,鼓勵社會資本按市場化原則設立節能服 務產業投資基金。
(三)強化節能服務產業管理。建立健全節能服務機構管理 制度,依法查處節能咨詢、設計、評估、檢測、審計、認證等服 務機構提供虛假信息行為。營造促進合同能源管理健康發展的市 場環境,建立合同能源管理合同注冊登記管理服務平臺,鼓勵用 能單位、節能服務公司將節能服務合同在平臺登記注冊。實施節 能服務公司、用能單位、第三方機構失信黑名單制度,依法在主 管部門網站向社會公開,建立信用記錄,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 平臺。
八、節能科技支撐行動
科學技術是節能提高能效的重要支撐。針對節能技術需求, 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示范、推廣,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全面提升節能技術水平。行動內容包括:
(一)加快共性關鍵技術開發。推動節能領域建設一批工程 技術研究中心及節能領域研發基地和平臺,促進節能高新技術和 產品研發創新。在國家、地方科技計劃(專項)中,統籌支持符 合條件的節能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支持建立各類節能技術支撐機 構。加強產學研用結合,推進校(研)企聯合,共同研究解決節 能關鍵和共性技術問題。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節能關鍵技 術和裝備。
(二)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修訂《中國節能技術政 策大綱》。修訂《節能低碳技術推廣管理暫行辦法》,完善節能技 術遴選、評定及示范推廣機制,定期發布《國家重點節能低碳技 術推廣目錄》和《節能減排與低碳技術成果轉化推廣清單》,組 織有關方面開展節能技術供需對接會,組織實施節能技術示范工 程。積極參加國際節能技術裝備推廣合作,推動中國先進的節能 技術裝備走出去。
(三)健全節能技術服務體系。鼓勵發展節能技術服務機構, 鼓勵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特別是各級節能中心為企業提供節能技 術咨詢服務。建立全國性、行業性的節能技術推廣服務平臺,為 節能技術推廣提供服務,便于用能單位選用適用的技術裝備。鼓 勵有條件的技術單位建立節能技術裝備的展示、展覽、交易平臺, 建設一批節能技術示范推廣中心和教育示范基地,綜合采取采用 “互聯網+展覽展示”等模式,提升節能技術服務能力。
九、居民節能行動
家庭是社會的基礎,也是能源消費的重要主體之一。隨著城 鎮化加快推進和人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居民生活用能需求呈現 剛性增長態勢。要廣泛動員居民參與節能,全面推進家庭節能, 夯實全社會節能工作基礎。行動內容包括:
(一)提升節能意識。突出節能日常宣傳,組織好每年一度 的全國節能宣傳周,宣傳節能成效、經驗和做法,宣傳我國經濟 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形勢,突出節能就是減排的理念,樹立 “少用一半能源,就是少排放一半空氣污染物”的觀念。加強節 能教育,在中小學校設立節能宣傳欄,引導青少年樹立節能意識。 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向全社會倡議開展能源緊缺體驗 活動,如夏季用電高峰時段少開一小時空調,每月少開一天車, 6 樓以下每月一天不乘電梯,通過日常小事提醒大家注意能源對 居民生活的重要性,提高節能意識。
(二)普及節能知識。圍繞百姓日常生活中節能問題,編寫 《家庭節能指南》,普及百姓日常生活節能小竅門和使用方法, 介紹先進實用技術、科技成果,如選用和正確使用節能電器等, 廣為傳播、普及節能科學知識和方法,幫助廣大居民掌握節能基 本知識,讓居民認識節能、掌握節能、踐行節能。
(三)強化節能實踐。倡導居民對低消耗、少用能、低排放 的節能型生活方式身體力行,采取步行、騎自行車、乘公交等綠 色出行方式代替駕駛機動車出行,自覺選購節能家電和高效照明 產品,隨手關燈,杜絕白晝燈、長明燈,及時關閉家用電器,減 少待機能耗。在社區組織居民開展節能志愿活動,交流節能經驗, 曝光浪費能源行為,積極發揮居民監督作用。
十、節能重點工程推進行動
組織實施節能重點工程,激發市場主體節能的主動性,促進 先進節能技術、裝備和產品的推廣應用,2020 年力爭工業鍋爐 (窯爐)、電機(水泵、風機、空壓機)系統、變壓器等通用設 備運行能效提高5 個百分點以上,重點行業主要產品單位能耗指 標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十三五”期間形成3 億噸標準煤左 右的節能能力。
(一)余熱暖民工程。選擇150 個具備條件的市(縣、區), 開展余熱暖民項目示范,通過建設高效采集、管網輸送、終端利 用供熱體系,回收工業低品位余熱為居民供熱,探索建立余熱資 源用于供熱的典型模式。到2020 年替代燃煤供熱20 億平方米以 上,減少供熱用原煤5000 萬噸以上。
(二)燃煤工業鍋爐節能環保綜合提升工程。發布高效節能 鍋爐推廣目錄,推進燃煤鍋爐“以大代小”,推廣節能環保煤粉 鍋爐。鼓勵綜合采取鍋爐燃燒優化、二次送風、自動控制、余熱 回收、太陽能預熱、主輔機優化、熱泵、冷凝水回收等技術實施 鍋爐系統節能改造,提高運行管理水平和熱效率。改善燃料品質, 力爭2020 年燃煤鍋爐全部使用洗選煤,逐步提高工業鍋爐燃用 專用煤的比例。“十三五”時期形成5000 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
(三)電機系統能效提升工程。推進電機系統調節方式改造, 重點開展高壓變頻調速、永磁調速、內反饋調速、柔性傳動等節 能改造,支持基于互聯網的電機系統能效監測、故障診斷、優化 控制平臺建設。鼓勵采用高效電動機、風機、壓縮機、水泵、變 壓器替代低效設備,加快系統無功補償改造。2020 年電機系統 運行效率比2015 年提高3~5 個百分點,形成4000 萬噸標準煤 的節能能力。
(四)綠色照明工程。以城市道路/隧道照明節能改造為重 點,加快半導體照明關鍵設備、核心材料研發和產業化,支持技 術成熟的半導體通用照明產品推廣應用。到2020 年,在200 個 城市、縣實施道路照明節能改造工程,推廣1000 萬余盞LED 路 燈,形成節電能力100 億千瓦時左右。
(五)重點用能單位綜合能效提升工程。圍繞高耗能行業企 業,加快工藝革新,實施系統節能改造和能效提升,鼓勵先進節 能技術的集成優化運用,推動節能從局部、單體節能向全流程、 系統節能轉變。以電力、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煤炭、 紡織、造紙等行業為重點,深入開展重點行業重點用能單位能效 綜合提升工程,支持約500 家大型重點用能單位實施能量系統優 化、燃煤鍋爐節能改造、電機系統等用能設備節能改造、生產工 藝節能改造,并建立能源管理體系。
(六)合同能源管理推進工程。扎實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 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工作要求,落實支持政策,實施節能改造,降 低企業用能成本。鼓勵合同能源管理項目融資創新,通過“債投”、 “債貸”結合等方式支持項目實施。“十三五”時期形成8000 萬 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
(七)城鎮化節能升級改造工程。優化升級城市能源基礎設 施,加快電力需求側管理平臺開發建設,統籌規劃新增用能區域 和既有用能區域系統改造。推動用能單位實施需求側和供給側互 動響應、電能替代和用電設備智能化改造,針對電、熱、冷、氣 等多種用能需求,因地制宜、統籌開發、互補利用傳統能源和新 能源,優化布局建設一體化集成供能基礎設施,通過分布式供能 系統和智能微網等方式擴大天然氣、電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等 清潔能源供應和消納能力,實現多能協同供應和能源綜合梯級利 用,系統提升城市終端供用能效率。對企業用能較為集中的園區、 開發區等區域,將生產用蒸汽和熱水供應納入能源基礎設施建 設,減少小鍋爐使用。對集中供熱地區實施節能升級改造,減少 管網漏損。對未納入集中供暖的長江經濟帶等夏熱冬冷地區,推 廣高效地能、江水源熱泵,加大淺層地能開發力度,實施城鎮冷 熱一體化供應節能改造。
(八)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工程。大力化解鋼鐵、水泥、玻璃 等高耗能行業過剩產能,大幅壓減煤炭消費。實施煤炭清潔高效 利用行動計劃,在焦化、煤化工、工業鍋爐、窯爐等重點用煤領 域,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分質利用。有條件的地區,有序推進 煤改氣、煤改電、工業副產可燃氣制備天然氣,利用可再生能源、 天然氣、電力等優質能源替代煤炭,特別是散煤的消費。實施“地 能暖村”節能減煤示范工程,鼓勵因地制宜開發利用淺層地能替 代散煤。到2020 年,形成減量和替代原煤消費能力6000~9000 萬噸。
(九)能量系統優化工程。按照能源梯級利用、系統優化的 原則,對工業窯爐實施節能改造,推廣應用熱源改造、燃燒系統 改造、窯爐結構改造等技術。推廣普及中低品位余熱余壓利用技 術,尤其是提高中小型企業余熱余壓利用率,推進余熱余壓利用 技術與工藝節能相結合,提高企業余熱余壓回收利用效率。深入 挖掘系統節能潛力,提升系統能源效率。推廣新型高效工藝技術 路線,提高行業能源使用效率。到2020 年,形成5000 萬噸標準 煤的節能能力。
(十)節能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圍繞節能減煤和化石能源 清潔高效燃燒,重點支持中低品位余熱的有機郎肯循環和螺桿膨 脹發電、低品位余熱用于城鎮供熱、燃煤鍋爐超高能效和超低排 放燃燒、工業用煤氣化燃燒、水煤超臨界制氫、民用散煤清潔高 效燃燒、淺層地能開發利用、半導體照明等關鍵技術和裝備產業 化示范,加快推廣高溫高壓干熄焦、無球化節能粉磨、新型結構 鋁電解槽、電爐鋼等短流程工藝、鋁液直供,智能控制等先進技 術,實施一批重大節能技術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