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山西大同光伏發電監測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監測中心”),一個巨大的電子屏映入眼簾,位于屏幕中央的監控視頻正對各個光伏電站的實際情況進行全方位監控,而所有電站的各類數據都在實時不停更新。不同的顏色、圖表、數字代表各自的功能,包括當日各個場站的光照、地表溫度和濕度等數據,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
“監測中心集查詢、監測、功率預測預報、數據分析等功能于一體,收集到的大數據供國家有關部門和當地政府及相關企業服務。”大同光伏發電監測服務中心主任趙建平介紹說,該中心系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大同分中心,是首個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能源發展呼喚管理革命
“這是GPS系統,監測基本實現了遠程操作,幾乎不需要去現場調度。”監測中心工程師孫志博告訴記者,通過監測中心的大屏幕,可以隨時了解電站現場的實時狀況,數據出現問題會立即發出預警,由一線運行維護人員到現場廠區進行檢驗和即時修復。
記者了解到,2015年,國家能源局正式推出了光伏“領跑者”計劃。同年6月25日,山西省大同市采煤沉陷區獲批成為我國首個光伏“領跑者”計劃示范基地。“監測中心就是這個基地的‘最強大腦’,用大數據技術管理著整個‘領跑者’基地的所有關鍵數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郭雁珩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光伏產業已經日臻成熟,但仍面臨著成本高、競爭多、門檻低、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產業困局,這種狀況顯然不能引導行業健康發展。”郭雁珩對記者表示,在此種背景下,國家能源主管部門著眼行業發展,創新管理思路,推出了領跑者示范基地項目,目的就是既要因地制宜在沉降區發展光伏產業,又能夠通過建設光伏發電基地帶動產業規模化發展,促進光伏產業全面升級。
記者了解到,國家能源局需要對光伏“領跑者”示范基地的整體設計、建設、運行等全過程進行有效監管,同時也要對設備的質量、運行指標以及大同區域光資源狀況和沉降區域沉降情況進行長期監測,涉及整個項目前期設計、中期建設以及后期運維的方方面面。
“基地項目所在的區域面積廣闊,而且地形復雜,要利用傳統的手段和模式對這些項目監測和管理,根本無法實現。”郭雁珩介紹說,為了滿足政府對基地的全面監管和評估,同時服務企業科學管理,才在“領跑者”基地安裝了這個“最強大腦”和“電子眼”。
記者在現場看到,監測中心作為首個“領跑者”基地的信息中心,在管理模式上是對“互聯網+光伏領跑者基地”的首次探索。監測中心運用現代信息化手段,實現對大同光伏產業在規劃、建設、運行、維護等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為做優大同光伏產業存量、推動光伏產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提供大數據支持,為做大大同光伏產業增量、打造新的增長點指明發展方向,為提升我國新能源產業管理水平發揮重要引領和示范作用。
六大系統護航光伏產業
記者在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了解到,監測中心信息平臺主要由數據采集系統、項目管理系統、光功率預測系統、大數據分析系統、地基沉降系統及大數據展示系統組成,這六大信息系統以數字化、信息化和專業化對基地進行整體閉環管理,為領跑者項目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依據。
通過數據采集系統,將大同領跑者13個光伏發電項目的所有數據從現場端采集到監測中心。隨后,項目管理系統從現場采集數據中篩選出與項目管理相關的13個項目數據,進行整個項目數據的整理和歸類,實現對項目的體系化管理。
光功率預測系統是信息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系統主要包含光資源測量和光功率預測兩個模塊,其中,光資源測量是在每個項目現場安裝先進的測量設備,把當地的太陽輻射數據,不間斷地采集到監測中心,以評估基地的光資源分布狀況和輻照強度,結合歷史累積的光照情況數據,分析預測出該區域光伏電站未來一段時間的發電狀況。
“信息平臺可以實現對大同采煤沉陷區領跑者基地5萬畝區域內的光功率預測,這樣就可以把基地的13個光伏領跑者項目擬合成一個整體,國網山西公司就可以把基地視為一個整體來調度,這樣不僅可以優化電網調度,更可以保證各電場的上網電量。”郭雁珩向記者介紹說。
大數據分析系統也是關鍵一環,系統不僅可以在線接收大量實時數據,更存儲了大量的靜態數據。作為整個基地的“電子眼”,大數據分析能讓發電企業實時、準確地了解自己電場的發電狀況,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整理,挖掘出更多對企業有用的信息,讓企業對電場的發展有更好的規劃。
當然,“最強大腦”的功能不僅局限于發電,由于光伏項目大都位于采煤沉陷區,地表不穩定,容易出現沉陷,這些變化會對光伏電站的運維產生重要的影響。為了保障光伏電站的正常運行,需要對大同采煤沉陷區光伏發電基地進行長期監測,及時掌握基地地面沉降發展態勢,同時也能為后續地表沉陷的治理提供科學的數據。
郭雁珩說:“地基沉降系統就是按固定時間間隔對整個基地的沉降狀況進行監測的專業系統,通過68個觀測點形成了對整個區域的觀測網絡,根據統計數據對地基沉降趨勢進行判斷,并將沉降預測情況告知企業和相關政府管理部門,對可能發生的危險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
“目前監測中心的數據傳輸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是衛星信號傳輸,一種是地面的GPS點對點的傳輸。就是為了避免單一信號出現信號不穩定的情況,可以互為補充,實現‘雙重保險’。”趙建平對記者說。
新模式促進“發展思維”蛻變
“到底光伏發電設備處在什么樣的水平?哪些項目做得好,哪些項目做得差?要用數據說話。”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曾在“國家光伏數據監測中心”成果發布會上說。
據了解,隨著新能源消納問題的逐步解決,光伏發電逐步向中東部轉移,但光伏發電作為資金密集型產業,業內普遍存在融資難的問題。對于金融機構而言,需要一個極具公信力的第三方平臺來對這些項目進行評估,更需要對光伏發電項目建設質量、發電數據等運營指標,甚至包括運行效率以及特殊地區的限電等進行考量。
記者在實地走訪中發現,在監測中心光伏發電實證站上,各光伏項目企業所使用的組件和逆變器在這里進行長期戶外測試。山西省大同市發改委副主任王明生告訴記者,該實證站主要包括并網測試區、逆變器測試區和組件實證測試區,通過檢測確保所采用的設備性能與質量達到“領跑者”技術指標要求。
對此,郭雁珩評價說:“在新的‘互聯網+’模式之下,光伏電站的投資和運營大多是數據貫通式的,包括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招投標、投資管理等金融服務,都是通過數據分析,避免了傳統管理模式下的很多弊端和可能出現的問題。”
以投融資為例,監測中心通過對基地內光伏項目長期監測,形成海量數據,并采用大數據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針對性分析研究,最終形成有價值的數據分析報告,從而幫助金融機構在同類項目的投融資決策中規避風險。
目前,金融機構已經充分認可未來光伏產業的發展潛力,在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相關支持政策的引導之下,按照新的投融資方式積極謀求進駐光伏產業。大同光伏發電監測服務中心提供的長期、可靠的數據信息,成為連接光伏發電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重要紐帶。
郭雁珩表示,通過光伏項目運維信息的大數據分析,可以對光伏設備運行情況進行持續監測,有利于行業主管部門實現對光伏關鍵設備質量的有效監管和評估,督促企業持續改進制造技術、提升產品質量,進而帶動整個光伏產業技術升級等,都有很大的示范和促進作用。基于此,大同光伏領跑者基地作為全國首個整體信息化管理的示范基地,未來其成功經驗完全可以推廣應用到全國光伏發電產業管理中。
“監測中心集查詢、監測、功率預測預報、數據分析等功能于一體,收集到的大數據供國家有關部門和當地政府及相關企業服務。”大同光伏發電監測服務中心主任趙建平介紹說,該中心系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大同分中心,是首個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能源發展呼喚管理革命
“這是GPS系統,監測基本實現了遠程操作,幾乎不需要去現場調度。”監測中心工程師孫志博告訴記者,通過監測中心的大屏幕,可以隨時了解電站現場的實時狀況,數據出現問題會立即發出預警,由一線運行維護人員到現場廠區進行檢驗和即時修復。
記者了解到,2015年,國家能源局正式推出了光伏“領跑者”計劃。同年6月25日,山西省大同市采煤沉陷區獲批成為我國首個光伏“領跑者”計劃示范基地。“監測中心就是這個基地的‘最強大腦’,用大數據技術管理著整個‘領跑者’基地的所有關鍵數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郭雁珩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光伏產業已經日臻成熟,但仍面臨著成本高、競爭多、門檻低、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產業困局,這種狀況顯然不能引導行業健康發展。”郭雁珩對記者表示,在此種背景下,國家能源主管部門著眼行業發展,創新管理思路,推出了領跑者示范基地項目,目的就是既要因地制宜在沉降區發展光伏產業,又能夠通過建設光伏發電基地帶動產業規模化發展,促進光伏產業全面升級。
記者了解到,國家能源局需要對光伏“領跑者”示范基地的整體設計、建設、運行等全過程進行有效監管,同時也要對設備的質量、運行指標以及大同區域光資源狀況和沉降區域沉降情況進行長期監測,涉及整個項目前期設計、中期建設以及后期運維的方方面面。
“基地項目所在的區域面積廣闊,而且地形復雜,要利用傳統的手段和模式對這些項目監測和管理,根本無法實現。”郭雁珩介紹說,為了滿足政府對基地的全面監管和評估,同時服務企業科學管理,才在“領跑者”基地安裝了這個“最強大腦”和“電子眼”。
記者在現場看到,監測中心作為首個“領跑者”基地的信息中心,在管理模式上是對“互聯網+光伏領跑者基地”的首次探索。監測中心運用現代信息化手段,實現對大同光伏產業在規劃、建設、運行、維護等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為做優大同光伏產業存量、推動光伏產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提供大數據支持,為做大大同光伏產業增量、打造新的增長點指明發展方向,為提升我國新能源產業管理水平發揮重要引領和示范作用。
六大系統護航光伏產業
記者在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了解到,監測中心信息平臺主要由數據采集系統、項目管理系統、光功率預測系統、大數據分析系統、地基沉降系統及大數據展示系統組成,這六大信息系統以數字化、信息化和專業化對基地進行整體閉環管理,為領跑者項目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依據。
通過數據采集系統,將大同領跑者13個光伏發電項目的所有數據從現場端采集到監測中心。隨后,項目管理系統從現場采集數據中篩選出與項目管理相關的13個項目數據,進行整個項目數據的整理和歸類,實現對項目的體系化管理。
光功率預測系統是信息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系統主要包含光資源測量和光功率預測兩個模塊,其中,光資源測量是在每個項目現場安裝先進的測量設備,把當地的太陽輻射數據,不間斷地采集到監測中心,以評估基地的光資源分布狀況和輻照強度,結合歷史累積的光照情況數據,分析預測出該區域光伏電站未來一段時間的發電狀況。
“信息平臺可以實現對大同采煤沉陷區領跑者基地5萬畝區域內的光功率預測,這樣就可以把基地的13個光伏領跑者項目擬合成一個整體,國網山西公司就可以把基地視為一個整體來調度,這樣不僅可以優化電網調度,更可以保證各電場的上網電量。”郭雁珩向記者介紹說。
大數據分析系統也是關鍵一環,系統不僅可以在線接收大量實時數據,更存儲了大量的靜態數據。作為整個基地的“電子眼”,大數據分析能讓發電企業實時、準確地了解自己電場的發電狀況,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整理,挖掘出更多對企業有用的信息,讓企業對電場的發展有更好的規劃。
當然,“最強大腦”的功能不僅局限于發電,由于光伏項目大都位于采煤沉陷區,地表不穩定,容易出現沉陷,這些變化會對光伏電站的運維產生重要的影響。為了保障光伏電站的正常運行,需要對大同采煤沉陷區光伏發電基地進行長期監測,及時掌握基地地面沉降發展態勢,同時也能為后續地表沉陷的治理提供科學的數據。
郭雁珩說:“地基沉降系統就是按固定時間間隔對整個基地的沉降狀況進行監測的專業系統,通過68個觀測點形成了對整個區域的觀測網絡,根據統計數據對地基沉降趨勢進行判斷,并將沉降預測情況告知企業和相關政府管理部門,對可能發生的危險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
“目前監測中心的數據傳輸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是衛星信號傳輸,一種是地面的GPS點對點的傳輸。就是為了避免單一信號出現信號不穩定的情況,可以互為補充,實現‘雙重保險’。”趙建平對記者說。
新模式促進“發展思維”蛻變
“到底光伏發電設備處在什么樣的水平?哪些項目做得好,哪些項目做得差?要用數據說話。”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曾在“國家光伏數據監測中心”成果發布會上說。
據了解,隨著新能源消納問題的逐步解決,光伏發電逐步向中東部轉移,但光伏發電作為資金密集型產業,業內普遍存在融資難的問題。對于金融機構而言,需要一個極具公信力的第三方平臺來對這些項目進行評估,更需要對光伏發電項目建設質量、發電數據等運營指標,甚至包括運行效率以及特殊地區的限電等進行考量。
記者在實地走訪中發現,在監測中心光伏發電實證站上,各光伏項目企業所使用的組件和逆變器在這里進行長期戶外測試。山西省大同市發改委副主任王明生告訴記者,該實證站主要包括并網測試區、逆變器測試區和組件實證測試區,通過檢測確保所采用的設備性能與質量達到“領跑者”技術指標要求。
對此,郭雁珩評價說:“在新的‘互聯網+’模式之下,光伏電站的投資和運營大多是數據貫通式的,包括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招投標、投資管理等金融服務,都是通過數據分析,避免了傳統管理模式下的很多弊端和可能出現的問題。”
以投融資為例,監測中心通過對基地內光伏項目長期監測,形成海量數據,并采用大數據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針對性分析研究,最終形成有價值的數據分析報告,從而幫助金融機構在同類項目的投融資決策中規避風險。
目前,金融機構已經充分認可未來光伏產業的發展潛力,在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相關支持政策的引導之下,按照新的投融資方式積極謀求進駐光伏產業。大同光伏發電監測服務中心提供的長期、可靠的數據信息,成為連接光伏發電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重要紐帶。
郭雁珩表示,通過光伏項目運維信息的大數據分析,可以對光伏設備運行情況進行持續監測,有利于行業主管部門實現對光伏關鍵設備質量的有效監管和評估,督促企業持續改進制造技術、提升產品質量,進而帶動整個光伏產業技術升級等,都有很大的示范和促進作用。基于此,大同光伏領跑者基地作為全國首個整體信息化管理的示范基地,未來其成功經驗完全可以推廣應用到全國光伏發電產業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