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項驗收完畢,并網合閘!”
“嗡—”隨著技術人員最后一個環節的完成,一陣電流音響起,6月23日下午13點,在黃家村的后山上,茅箭區第一個光伏扶貧電站成功并網發電!
自這一刻起,這臺“巨無霸”已經正式開始將源源不斷的太陽能轉化成經濟資源,在場的工作人員和村民們無不歡呼雀躍——黃家村發展的新局面正逐漸被打開了!
6月23日至24日,茅箭區精準扶貧攻堅指揮部、區發改局、區經信局、國網十堰供電公司30多名相關領導及技術員工走進了茅箭區大山深處,對7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進行逐一驗收并網,隨著這項工程的最終落地,也預示著這7個貧困村迎來了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一次“無成本的生意”為困難群眾送上“鐵飯碗”
“你們來啦,這么熱的天氣還為我們操著心呢!”
“我們過來驗收,并網完成后,這個大家伙就可以為你們村‘造錢’了,今天的太陽這么好,可不能浪費了!”
看到一行人來到黃家村光伏扶貧電站現場,附近的村民們無不笑著打招呼,而技術人員的回答,則是讓他們心中充滿了期待。
茅箭區地處秦嶺、大巴山東延余脈之間,深山之中耕地面積有限,養殖產業對生態破壞嚴重,難以形成規模型的本土產業,還面臨著教育缺乏、疾病困擾等種種難題,一度陷入了發展困境,資金補助雖能解一時之急,卻解不了長遠之困,怎么辦?
經過長期的探索和調查發現,全區年均日照時數1630小時,平均日照率為41.7%,屬于國家太陽能資源III類可利用地區和湖北省太陽能一級可利用地區!于是,該區將帶領這些貧困村脫貧致富的“法寶”壓在了這源源不斷的太陽能資源上。
在國家扶貧工作部署和支持光伏產業的政策下,茅箭區政府聯合多個部門,與供電公司、光伏企業建立了三方聯絡機制,從服務、技術、工程建設等方面支持光伏并網,開啟了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的建設之路。
勘探、選址、招標、動工……歷經半年多的時間,投入了960余萬元資金,在茅塔鄉大坪村、大川鎮卡子村、唐家村、賽武當管理局黃家村、陽坡村、營子村、小川村建設了7個村級光伏電站,于近日正式開始運行,電站的總規模為1050kwp,預計每年可實現創收100余萬元,實現脫貧人口210戶,745人。
正值“流火”季節,驕陽炙烤著大地,在驗收現場,工作人員和村民們大汗淋漓,但他們絲毫不在意,偶爾,能聽到一三兩句談話聲,“以后這樣的天氣對我們來說就是最好的日子了,只要有太陽,村里的經濟就會隨著計量表里的數字在增長,我們不用出錢,也不用做什么,每年村里就可以拿到十幾萬塊錢,簡直就是一場‘無成本的生意’,這可是政府為咱老百姓謀的大福利呀……”
一個“無污染的項目”為村子發展提供“新動能”
“利用光伏扶貧電站,將太陽能轉化成電能,貧困村將這些電量賣給國家電網,加上政府補貼,每度電可賣出9毛8的‘好價錢’!”一位技術人員告訴記者,“作為一種新能源,光伏扶貧電站的優勢很明顯,生態環保,無資源耗費,實現了扶貧開發和新能源利用、節能減排相結合,貧困村也可因此長期、穩定獲益。”
“我村位于賽武當風景區核心保護區,因為正在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可耕地面積逐漸正在逐漸減少,種植產業難成氣候。而養殖產業的發展對生態破壞嚴重,與環保理念相違背,也無法長階段,大規模發展。”小川村村書記李發根說,“光伏電站運行之后,除了基本的保養和維護之外,我們無需做更多的事情,源源不斷的太陽能資源就會自動轉化成村集體經濟,收益十分可觀,而且不會造成生態破壞,等旅游經濟發展起來之后,這里還可作為光伏扶貧產業基地觀光,可謂一舉多得!”
在小川村光伏電站現場,記者看到,一排排光伏電板在荒山之中呈一字鋪開,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明亮,許多村民都稱之為“種太陽”。僅僅占用了4畝土地資源,每年便可以實現全村增收12萬元以上,且無需其他人力資源的消耗,對于傳統產業發展后繼無力,旅游產業尚未成型的小川村來說,光伏扶貧項目無疑是雪中送炭。
李發根告訴記者,前些年村子的集體經濟基本為零,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空殼村”,等光伏發電見效后,我們將把這筆錢投入到村子交通、醫療、環境整治等集體建設中來,同時發展教育事業,加大對貧困戶的扶持力度,爭取借機一舉脫下窮帽子,讓那個貧困、落后的村子一去不返!
發展光伏扶貧產業,變“輸血”為造血,增強了百姓脫貧致富的內在發展動力,也破解了不少貧困村集體經濟破零的難題。“這就相當于給貧困戶、貧困村送上了一個長期的、穩定的‘鐵飯碗’,讓他們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有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茅箭區精準扶貧攻堅指揮部負責人這樣形容。
原標題:光伏發電為貧困村發展提供“新動能”
“嗡—”隨著技術人員最后一個環節的完成,一陣電流音響起,6月23日下午13點,在黃家村的后山上,茅箭區第一個光伏扶貧電站成功并網發電!
自這一刻起,這臺“巨無霸”已經正式開始將源源不斷的太陽能轉化成經濟資源,在場的工作人員和村民們無不歡呼雀躍——黃家村發展的新局面正逐漸被打開了!
6月23日至24日,茅箭區精準扶貧攻堅指揮部、區發改局、區經信局、國網十堰供電公司30多名相關領導及技術員工走進了茅箭區大山深處,對7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進行逐一驗收并網,隨著這項工程的最終落地,也預示著這7個貧困村迎來了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一次“無成本的生意”為困難群眾送上“鐵飯碗”
“你們來啦,這么熱的天氣還為我們操著心呢!”
“我們過來驗收,并網完成后,這個大家伙就可以為你們村‘造錢’了,今天的太陽這么好,可不能浪費了!”
看到一行人來到黃家村光伏扶貧電站現場,附近的村民們無不笑著打招呼,而技術人員的回答,則是讓他們心中充滿了期待。
茅箭區地處秦嶺、大巴山東延余脈之間,深山之中耕地面積有限,養殖產業對生態破壞嚴重,難以形成規模型的本土產業,還面臨著教育缺乏、疾病困擾等種種難題,一度陷入了發展困境,資金補助雖能解一時之急,卻解不了長遠之困,怎么辦?
經過長期的探索和調查發現,全區年均日照時數1630小時,平均日照率為41.7%,屬于國家太陽能資源III類可利用地區和湖北省太陽能一級可利用地區!于是,該區將帶領這些貧困村脫貧致富的“法寶”壓在了這源源不斷的太陽能資源上。
在國家扶貧工作部署和支持光伏產業的政策下,茅箭區政府聯合多個部門,與供電公司、光伏企業建立了三方聯絡機制,從服務、技術、工程建設等方面支持光伏并網,開啟了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的建設之路。
勘探、選址、招標、動工……歷經半年多的時間,投入了960余萬元資金,在茅塔鄉大坪村、大川鎮卡子村、唐家村、賽武當管理局黃家村、陽坡村、營子村、小川村建設了7個村級光伏電站,于近日正式開始運行,電站的總規模為1050kwp,預計每年可實現創收100余萬元,實現脫貧人口210戶,745人。
正值“流火”季節,驕陽炙烤著大地,在驗收現場,工作人員和村民們大汗淋漓,但他們絲毫不在意,偶爾,能聽到一三兩句談話聲,“以后這樣的天氣對我們來說就是最好的日子了,只要有太陽,村里的經濟就會隨著計量表里的數字在增長,我們不用出錢,也不用做什么,每年村里就可以拿到十幾萬塊錢,簡直就是一場‘無成本的生意’,這可是政府為咱老百姓謀的大福利呀……”
一個“無污染的項目”為村子發展提供“新動能”
“利用光伏扶貧電站,將太陽能轉化成電能,貧困村將這些電量賣給國家電網,加上政府補貼,每度電可賣出9毛8的‘好價錢’!”一位技術人員告訴記者,“作為一種新能源,光伏扶貧電站的優勢很明顯,生態環保,無資源耗費,實現了扶貧開發和新能源利用、節能減排相結合,貧困村也可因此長期、穩定獲益。”
“我村位于賽武當風景區核心保護區,因為正在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可耕地面積逐漸正在逐漸減少,種植產業難成氣候。而養殖產業的發展對生態破壞嚴重,與環保理念相違背,也無法長階段,大規模發展。”小川村村書記李發根說,“光伏電站運行之后,除了基本的保養和維護之外,我們無需做更多的事情,源源不斷的太陽能資源就會自動轉化成村集體經濟,收益十分可觀,而且不會造成生態破壞,等旅游經濟發展起來之后,這里還可作為光伏扶貧產業基地觀光,可謂一舉多得!”
在小川村光伏電站現場,記者看到,一排排光伏電板在荒山之中呈一字鋪開,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明亮,許多村民都稱之為“種太陽”。僅僅占用了4畝土地資源,每年便可以實現全村增收12萬元以上,且無需其他人力資源的消耗,對于傳統產業發展后繼無力,旅游產業尚未成型的小川村來說,光伏扶貧項目無疑是雪中送炭。
李發根告訴記者,前些年村子的集體經濟基本為零,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空殼村”,等光伏發電見效后,我們將把這筆錢投入到村子交通、醫療、環境整治等集體建設中來,同時發展教育事業,加大對貧困戶的扶持力度,爭取借機一舉脫下窮帽子,讓那個貧困、落后的村子一去不返!
發展光伏扶貧產業,變“輸血”為造血,增強了百姓脫貧致富的內在發展動力,也破解了不少貧困村集體經濟破零的難題。“這就相當于給貧困戶、貧困村送上了一個長期的、穩定的‘鐵飯碗’,讓他們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有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茅箭區精準扶貧攻堅指揮部負責人這樣形容。
原標題:光伏發電為貧困村發展提供“新動能”